2024(8):1-7.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08.001
摘要:目的 构建妇科手术中麻醉恢复时间预测模型并验证。方法 回顾性收集来自湖南省妇幼保健院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495例妇科手术,数据预处理后,构建逻辑回归(LR)模型、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多层感知器(MLP)模型、自适应提升(AdaBoost)模型、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模型、随机森林(RF)模型、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模型、类别提升(CatBoost)模型及引导聚集(Bagging)算法9个模型。为评估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准确性,绘制了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并比较曲线下面积(AUC)。针对最佳模型,探索各个特征在最佳模型中的重要性,并进行十折交叉验证最佳模型的适用性和稳定性。结果 在495例患者中,全身麻醉恢复时间≥2 h者为A组,94例;<2 h者为B组,有401例。根据性能指标,9个模型中最佳模型为XGBoost(AUC为0.8701)。特征重要性分析中发现拔管时间与全身麻醉恢复时间关系密切。在十折交叉验证,该模型表现出了良好的普适性和稳定性。结论 利用多种数据构建的XGBoost模型,有良好的预测表现和临床价值。
2024(8):8-15.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08.002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6月1日至2023年6月1日在十堰市太和医院超声医学科进行实时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住院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采用LASSO回归、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超声引导下肾穿刺活检术后出血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正曲线(calibration curve)和决策曲线分析(DCA)三个层面对模型进行评估。结果 最终纳入206例超声引导下肾穿刺活检的患者。LASSO回归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O^R=5.339,P<0.001)、穿刺肾下极皮质厚度(O^R=0.410,P<0.001)、穿刺肾皮髓质分界不清(O^R=6.133,P<0.001)和穿刺时患者不能配合(O^R=4.525,P=0.004)是超声引导下肾穿刺活检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AUC=0.891,95%CI为0.842~0.941,绘制模型校准曲线,平均绝对误差为0.026,理想曲线和校正曲线贴合较好。Hosmer-Lemeshow 检测
2024(8):16-21.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08.003
摘要:某综合医院已正式运营5年有余,医院空调系统设计和施工阶段考虑不全面的问题逐步凸显。该文列举了空调系统设计思路以及日常运行中遇到的过渡季节内外区冷热不均,发热门诊空调选型偏小,某些机组安装位置不便于维修与更换,某些区域空调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并给出建议或解决方案。
2024(8):22-27.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08.004
摘要:目的 为了使用神经网络快速预测并探究酵母菌细胞活性与电阻抗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用电阻抗技术对不同浓度活性酵母菌细胞进行测试,获得死亡细胞的阻抗值。基于灰狼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探究酵母菌活性与电阻抗在不同频率下的关系。结果 酵母菌活性与电阻抗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在一定频率下随着酵母菌细胞浓度的增加,酵母菌细胞悬浮液的电阻抗也随之增加。发现活性细胞在相对频率下的电阻抗要高于死亡细胞。基于灰狼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误差明显小于BP神经网络,且拟合值更加接近真实值。结论 该文所提方法能有效解决电阻抗与酵母菌活性的非线性关系,能够为电阻抗技术在细胞检测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2024(8):28-33.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08.005
摘要:目的 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及临床外显子测序检测分析不良孕产人群遗传学病因,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收集2019年9月至2023年9月因不良孕产史在广东省韶关市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门诊就诊的409对夫妇为研究对象。分为复发性流产组、异常胎儿组、出生缺陷儿组。269对夫妇仅行染色体检查,52对夫妇染色体正常进一步临床外显子测序,88对夫妇仅行临床外显子测序家系分析。结果 染色体检测异常人数32例,总体诊断率9.97%(32/321),三组诊断率依次为12.12%、5.26%、3.03%。外显子测序致病性(致病性/可能致病性)检测结果为38例,临床意义不明检测结果18例,总体诊断率27.14%(38/140),三组外显子测序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3.64%(3/22)、27.16%(22/81)、35.14%(13/37),出生缺陷儿组临床意义不明基因变异中50%(4/8)经家系分析及重评估后改变了生育决策。结论 染色体检查在复发性流产人群临床检测效能最高,临床外显子测序在出生缺陷儿、不明原因新生儿及婴幼儿死亡人群临床检测效能最高。对基因检测意义不明结果进行家系验证及重分析,可提高临床外显子检测的阳性率,使其临床效益最大化。遗传学病因检测可指导不良孕产人群的生育决策,降低出生缺陷率。
2024(8):34-37.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08.006
摘要:目的 探讨深度学习相关技术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风险类型判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自2023年4月至9月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系统数据库中的12 350条数据为研究对象,每条数据具有25个维度的信息,其中包括企业、注册证号、产品批号、不良事件描述等。采用fastText技术将文本特征转化为向量表示,采用
2024(8):38-41.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08.007
摘要:目的 通过生物力学分析研究采用掌骨T形钢板和拉力螺钉治疗胫骨平台外后侧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20具人工合成的右侧胫骨模形,根据胫骨平台外后侧劈裂塌陷性骨折的形态学特征,建立胫骨平台外后侧劈裂塌陷性骨折模形,随机分为两组(
2024(8):42-47.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08.008
摘要:陶瓷增材制造技术的日益成熟,将推动其产品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该文介绍了陶瓷增材制造的主要技术方法,回顾了陶瓷增材制造在口腔全瓷修复体和骨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最后指出陶瓷增材制造产品应用在生物医学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2024(8):48-52.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08.009
摘要:目的 对比超声引导下肝切除术、精准区段肝蒂肝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HC)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机体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90例HC患者的病例资料,按手术方案不同分两组。以接受精准区段肝蒂肝切除术治疗的45例患者列为A组,以接受超声引导下肝切除术治疗的45例患者列为B组。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前、术后14 d肝功能指标[碱性磷酸酶(ALP)、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4+/CD8+)、炎症指标[白三烯B4(LTB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结石残留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术后肝断面引流量、术中失血量相较于B组更低(P<0.05),两组排气时间、手术用时相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A组术后14 d血清ALP、ALT、TBIL、AST水平相较于B组更低(P<0.05);A组术后14 d CD3+、CD4+、CD4+/CD8+水平相较于B组更高(P<0.05);A组术后14 d血清LTB4、TNF-α、IL-6水平相较于B组更低(P<0.05);A组结石残留率、并发症总发生率6.67%(3/45)、4.44%(2/45)相较于B组28.89%(13/45)、22.22%(10/45)更低(P<0.05)。结论 相较于超声引导下肝切除术治疗,通过精准区段肝蒂肝切除术治疗不仅能进一步降低术后肝断面引流量、术中失血量,缓解机体炎症反应,提升免疫功能,改善肝功能,同时还可进一步降低结石残留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2024(8):53-58.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08.010
摘要:目的 探讨乳牙患龋儿童口腔内微生物菌群与过渡性修复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1月于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就诊的108例乳牙患龋儿童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按照乳牙患龋的程度分为轻度患龋组(58例)和重度患龋组(50例),以探讨不同程度患龋对口腔内微生物菌群与过渡性修复疗效相关性的影响。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有无正畸治疗史、刷牙是否有出血、牙齿是否松动、咀嚼是否无力、牙周治疗史、牙周炎家族史;测定口腔菌种,分析乳牙患龋儿童口腔内微生物菌群与过渡性修复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轻度患龋组唾液链球菌、鼠李糖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瑞士乳杆菌、短乳杆菌、乳酸乳杆菌、双歧杆菌、副干酪乳杆菌等有益菌含有人数比率高于重度患龋组(P<0.05)。轻度患龋组链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内氏放线菌、嗜酸乳杆菌等有害菌含有人数比率低于重度患龋组(P<0.05)。修复后有害菌含有人数比率低于修复前,有益菌含有人数比率高于修复前(P<0.05)。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内氏放线菌、嗜酸乳杆菌、唾液链球菌、鼠李糖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瑞士乳杆菌、短乳杆菌、乳酸乳杆菌、双歧杆菌、副干酪乳杆菌等菌种是影响乳牙患龋儿童口腔健康的因素(P<0.05)。结论 乳牙患龋儿童口腔内微生物菌群与过渡性修复疗效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为优化乳牙患龋的治疗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乳牙患龋儿童口腔内微生物菌群与过渡性修复疗效相关性的影响,以及调节口腔微生物菌群的方法,为乳牙患龋的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方案。
2024(8):59-62.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08.011
摘要:目的 分析成人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应用磷酸奥司他韦治疗的效果观察,并分析其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选取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100例流行性感冒的患者,将其给予所有患者服用奥司他韦胶囊进行治疗,并根据患者临床检验指标等信息,分析其效果与影响因素。结果 100例流行性感冒的患者,经治疗后发现,治愈30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临床总有效率为80.00%;将单因素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包括发热、超敏C反应蛋白、重症肺炎、白介素-6、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以及白蛋白的初始指标值纳入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中,将临床疗效作为自变量,经结果显示重症肺炎和超敏C反应蛋白为影响服用奥司他韦临床疗效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重症肺炎和超敏C反应蛋白为影响服用奥司他韦治疗流行性感冒临床疗效的预后影响因素,故临床治疗使用磷酸奥司他韦时应严格把控。
2024(8):63-66.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08.012
摘要:目的 探讨孕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早期维生素D水平与外周血联合检测在妊娠期糖尿病的筛查的中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5月于洛阳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检查的82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依据是否发生妊娠期糖尿病将其分为两组,将伴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归为研究组(41例),未伴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归为对照组(41例)。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孕期血清Hcy、早期维生素D水平与外周血指标,评估联合检测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临床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血清Hcy水平高于对照组,维生素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的比值(PLR)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孕期血清Hcy、早期维生素D水平、外周血指标(HbA1c、PLR)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4、0.921、0.909、0.658、0.996,可见联合检测对妊娠期糖尿病具有良好的预测诊断价值。结论 孕期血清Hcy、早期维生素D水平与外周血联合检测对妊娠期糖尿病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对敏感指标进行检测,为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客观的指标支持,对孕期保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2024(8):67-70.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08.013
摘要:目的 探究介入手术后联合抗血小板药物颅内动脉瘤对神经功能、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表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接收诊治的9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两组均行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抗凝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血清黏附因子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均降低(P<0.05);治疗后,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清sICAM-1与血管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均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12%(3/49),对照组为20.41%(10/49)(P<0.05)。结论 介入手术后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颅内动脉瘤在调整神经功能、血清黏附因子水平发挥了极为显著的作用,提升了神经功能,帮助消除了血栓形成引起的术后缺血性并发症,更可以帮助颅内动脉瘤征患者加速脑功能康复。
2024(8):71-74.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08.014
摘要:目的 分析糖尿病肾病(DN)患者采用血液透析并血液灌流治疗的疗效及对脂肪因子与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2019年7月至2022年11月济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DN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分别给予血液透析并血液灌流治疗及血液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67.50%)明显高于对照组(42.50%),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脂肪因子抵抗素、脂联素、瘦素改善较对照组明显,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较对照组下降明显,两组治疗后脂肪因子与炎症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透析并血液灌流治疗可提高DN患者的临床疗效,有效改善脂肪因子与炎症因子。
2024(8):75-78.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08.015
摘要:目的 将多奈哌齐与盐酸美金刚、尼莫地平联用,分析其治疗老年痴呆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洛阳市东方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老年痴呆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盐酸美金刚、多奈哌齐),观察组31例(多奈哌齐联合盐酸美金刚、尼莫地平),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记忆功能评分及脑部微循环指标。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记忆功能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右侧椎动脉、左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多奈哌齐联合盐酸美金刚、尼莫地平治疗老年痴呆效果满意,可改善患者记忆功能与脑微循环状态,值得推广应用。
2024(8):79-82.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08.016
摘要:目的 探讨经阴道彩超鉴别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内膜癌的准确性及漏诊、误诊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选取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00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子宫内膜息肉患者6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35例)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经阴道彩超检查及病理检查,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统计经阴道彩超检查鉴别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内膜癌的检出结果、诊断效能,比较子宫内膜息肉组与子宫内膜癌组超声表现及相关参数情况。结果 100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均经阴道彩超检查诊断,阳性34例,阴性66例,其中误诊2例,漏诊3例,63例为真实子宫内膜息肉患者,32例为子宫内膜癌患者;其特异度为96.92%(63/65)、灵敏度为91.43%(32/35)、准确度为95.00%(95/100)、阳性预测值为94.12%(32/34)、阴性预测值为95.45%(63/66);子宫内膜癌组内膜与肌层分解不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的患者比例及病灶内部血流分级、子宫内膜厚度高于子宫内膜息肉组;子宫内膜癌组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平均血流速度(TAP)水平明显低于子宫内膜息肉组(P<0.05)。结论 在鉴别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内膜癌中,经阴道彩超检查的诊断效能较高,且二者在超声表现及相关参数中存在差异,具有较高的诊断优势,因此,临床可应用经阴道彩超检查结果及其影像学特征、相关参数评估对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内膜癌进行诊断,以提高其准确率。
2024(8):83-87.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08.017
摘要:目的 通过病例对照调查研究,探讨宫腔粘连(IUA)患者易感中医体质类型及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9月1日至2023年1月31日在衡阳县妇幼保健院行人流术后发生IUA的患者作为IUA组,同期行人流术但未发生粘连者作为非IUA组。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所纳入的对象的一般资料和中医体质调查问卷,将资料进行统计整理。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两组的中医体质类型差异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所得数据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是否有宫腔手术史(P=0.017)和是否为痰湿体质(P=0.027)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体重指数、分娩次数、经期时间、月经量、其余体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UA组既往妊娠次数高于非IUA组(
2024(8):88-92.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08.018
摘要: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应用艾塞那肽指标对患者的影响(胰岛素抵抗指标、糖脂代谢指标)。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二甲双胍治疗,研究组:艾塞那肽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两组连续治疗28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后)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期间),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炎症指标(治疗前后)。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血糖(2hPG)、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三酰甘油(TG)、白细胞介素-6(IL-6)、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治疗后相较于治疗前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应用艾塞那肽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临床疗效,调节糖脂代谢指标(血清FPG、2hPG、TC、TG)、炎症反应指标(血清TGF-β、HMGB1、IL-6)水平,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胰岛功能,且不良反应少。
2024(8):93-96.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08.019
摘要:目的 分析床旁膈肌超声在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撤机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重症机械通气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其撤机结果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8例,撤机成功)、对照组(32例,撤机失败)。比较两组自主呼吸实验中0 min、5 min、30 min右侧膈肌位移距离、膈肌收缩速度、膈肌厚度、膈肌厚度增加百分比,并分析应用超声膈肌功能评估的诊断效能。结果 自主呼吸实验中,两组0 min、5 min、30 min右侧膈肌位移距离、膈肌收缩速度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观察组变化幅度更大;两组膈肌厚度增加百分比比较,观察组更高(P<0.05)。在预测撤机成功的重症机械通气患者中,设置临界值:右侧膈肌位移距离为1.15 cm(≤1.15 cm为异常,>1.15 cm为正常),膈肌收缩速度为1.45 cm/s(≤1.45 cm/s为异常,>1.45 cm/s为正常),膈肌厚度增加百分比为25%(≤25%为异常,>25%为正常),各膈肌功能指标评估的特异性、灵敏度、准确度较高。结论 在机械通气撤机的重症患者中,应用床旁超声膈肌功能评估,显示撤机成功患者膈肌功能较优,且在预测撤机成功的重症机械通气患者中,超声膈肌功能评估的诊断效能较高。
2024(8):97-99.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08.020
摘要:目的 分析高低频探头诊断早期腹股沟疝的临床价值探讨,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有利依据。方法 抽取2021年2月至2022年4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腹股沟疝患者,术前均行低频探头、高频探头、高低频探头超声的双体位超声检查,观察患者的超声影像学特征,并分析3种检查方法的准确率。结果 120例患者经手术证实斜疝90例,直疝30例。其中低频探头超声准确率49.17%,高频探头超声准确率73.33%,高低频探头超声准确率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超声影像学检查发现,腹股沟疝囊内的回声均不同,大多数患者的网膜样欠均匀性,呈现高回声状态和肠道回声状态。而难复性疝其加压后疝内容物不能进入腹腔,肠内只见少量液体,同时可见回声降低,管壁有增厚现象。易复发性疝加压后疝内容物能进入到腹腔中,而且层次分明,蠕动性好。结论 超声检查应用高低频探头诊断早期腹股沟疝,能有效提升临床诊断准确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利依据。
2024(8):100-103.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08.021
摘要:目的 分析并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对残余肾功能的影响及在肾衰竭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2020年9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肾衰竭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使用低通量血液透析,观察组使用高通量血液透析。对比两组的疗效、炎性因子、残余肾功能、生活质量、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疗效,治疗后炎性因子水平、残余肾功能、生活质量,并发症的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通量血液透析能够有效清除肾衰竭患者血液内的毒素以及杂质,避免继续加重病情并保护残余肾功能。接受高通量血液透析的患者炎性因子、残余肾功能得到了显著改善,并发症发生概率显著降低。因此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2024(8):104-107.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08.022
摘要:目的 比较脑血管意外患者和非脑血管意外患者血浆中叶酸、维生素B12和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在开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初次/住院诊断为血栓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
2024(8):108-111.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08.023
摘要:目的 评估将不同时间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即闭塞2~12周行PCI、闭塞12周后行PCI分别予以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后,对其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 数据(71例样本)取自林州市人民医院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以PCI治疗时间窗为分组依据,得到对照组(35例)、观察组(36例)。分别于闭塞12周后、闭塞2~12周行PCI。对比两组患者PCI手术差异及手术前后心功能、实验室指标和6 min步行试验距离(6 MWT)。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间更短,造影剂用量更少,特殊技术使用率更低,PCI成功率更高(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导丝用量、支架置入数量略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水平相比于手术前均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相比于手术前均升高(P<0.05);且手术后观察组LVEDD、LVES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两组血浆脑钠肽(BNP)、血清肌钙蛋白水平(cTnI)水平均低于手术前,6 MWT长于手术前(P<0.05);且手术后观察组BNP、cTnI水平低于对照组,6 MWT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皆未出现心源性猝死;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再发心肌梗死、血运重建、脑卒中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总发生率均略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闭塞12周后行PCI,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于闭塞2~12周行PCI治疗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造影剂与特殊技术的使用,提高PCI成功率,改善心功能及步行能力,但可能增加MACE发生风险。
2024(8):112-115.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08.024
摘要:目的 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联合磁共振波谱成像(MRS)技术诊断脑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经手术病理学诊断确诊为脑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86例脑肿瘤患者均给予MRI-DWI联合MRS检查,分析脑肿瘤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表观弥散系数(ADC)及代谢水平。结果 MRI-DWI联合MRS诊断脑肿瘤的准确率为96.51%;实质肿瘤部位脑转移瘤、脑膜瘤、星形细胞瘤ADC值[(12.94±3.01)×10-4 mm2/s、(13.53±3.26)×10-4 mm2/s、(13.98±3.71)×10-4 mm2/s]高于正常脑组织[(9.18±1.15)×10-4 mm2/s、(9.34±1.88)×10-4 mm2/s、(9.42±1.90)×10-4 mm2/s](P<0.05);星形细胞瘤Ⅰ级与Ⅱ级、Ⅲ级与Ⅵ级胆碱(Cho)/肌酸(Cr)比值(2.58±0.11、2.53±0.84)低于脑膜瘤与脑转移瘤(4.69±1.13、3.21±1.02),N-乙酰天冬氨酸(NAA)/Cho与NAA/Cr比值(0.55±0.38、1.04±0.25)高于脑膜瘤(0.04±0.03、0.05±0.24)与脑转移瘤(0.03±0.02、0.04±0.19),脑膜瘤Cho/Cr比值(4.69±1.13)高于脑转移瘤(3.21±1.02)(P<0.05)。结论 在脑肿瘤临床诊断中联合应用MRI-DWI与MRS,可获得较高的准确率,是不同类型脑肿瘤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为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有利于提高预后。
2024(8):116-119.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08.025
摘要:目的 分析和比较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对小儿急性肾损害肾瘢痕风险的预测作用。方法 这项前瞻性研究包括长垣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在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80例首次发热性尿路感染的患儿,患儿按照闪烁成像评分被分为A组(0~1分,37例)和B组(2~4分,43例)。比较两组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ESR)、CRP、PCT。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测各指标与急性肾损伤肾瘢痕风险的关系。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指标对急性肾损伤肾瘢痕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 B组患儿入院前发热持续时间长于A组,CRP、PCT、ESR水平高于A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RP(调整后O^R=1.47,95%CI:1.03~3.22,P=0.001)、PCT(调整后O^R=1.89,95%CI:1.15~3.89,P=0.001)为肾损害闪烁评分的相关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CRP、PCT以及两者联合的曲线下面积为分别0.708(95%CI:0.605~0.812,P<0.001)、0.788(95%CI:0.698~0.878,P<0.001)和0.903(95%CI:0.844~0.961,P<0.001)。结论 CRP和PCT联合是预测婴幼儿急性肾盂肾炎的准确生物标志物,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该参数与诊断发热性尿路感染时肾脏受累的严重程度以及永久性瘢痕形成的风险相关。
2024(8):120-123.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08.026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手术方式对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LSS)患者腰椎功能及硬膜囊面积的影响。方法 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于鲁山县人民医院治疗的94例单节段LSS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微创组,每组47例。常规组予以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微创组予以小切口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TILF)。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并发症、术前及术后1 d、3 d免疫功能、术前及术后3个月腰椎功能评分(ODI评分)、疼痛评分(MPQ评分)、硬膜囊横截面积及满意度。结果 两组比较微创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较低,切口长度、下床活动时间较短(P<0.05);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4.26%)与常规组(12.7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3 d两组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降低,且微创组高于常规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ODI评分、MPQ评分、硬膜囊横截面积改善,且微创组改善幅度大于常规组(P<0.05);微创组总满意度(95.74%)显著高于常规组(80.85%)(P<0.05)。结论 同传统PLIF相比,TILF治疗单节段LSS能减少术中出血,缩短引流时间,有助于提高免疫功能,促进椎管形态恢复,改善腰椎功能,降低疼痛程度,提高患者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