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基于绝对离差统计系数加权的超声成像方法

      2024(12):1-5.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12.001

      摘要 (12) HTML (0) PDF 786.38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为了改善超声成像设备的图像质量,提高超声图像的对比度和分辨率,增强噪声抑制能力。方法 首先将超声探头接收到的回波信号进行延迟处理,并将延迟后的数据作为成像矢量进行存储,然后计算该向量的平均值,得到绝对偏差向量。根据偏差设定阈值进行统计分析,推导出绝对偏差统计系数。然后将该系数与原始成像结果相乘,得到基于绝对偏差统计系数加权的超声图像。结果 与传统采用延时叠加(DAS)波束形成方式进行成像的算法相比,该算法横向半峰值宽度(FWHM)明显减小,噪声对比度(CNR)明显增加。与基于相干系数(CF)算法相比,横向半峰值宽度(FWHM)略有减小,对比度(CR)和背景信噪比(sSNR)均有所增加。与基于广义相干系数(GCF)算法相比,横向FWHM略有减小,CNR有所增加。结论 基于绝对离差统计系数加权的算法计算量简单,易于实现,且可抑制较强的噪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超声图像的对比度和分辨率,有效改善背景组织的成像质量。

      • 0+1
      • 1+1
      • 2+1
    • 血糖及糖代谢基因对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预后的意义

      2024(12):6-14.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12.002

      摘要 (14) HTML (0) PDF 6.85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糖水平与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患者疾病状态、危险分层及基因突变等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糖代谢相关基因在AML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21年5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科就诊的280例AML初诊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收集患者在不同疾病阶段(初诊、缓解和复发)治疗前的血糖水平数据,并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进行组间对比。通过Cox回归分析筛选与AML预后相关的糖代谢基因,并借助时间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进一步筛选具有良好预测性能的基因。根据预后基因表达水平将AML患者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 AML患者在初治和复发组的血糖水平高于缓解组(P<0.05)。根据2022版欧洲白血病网(ELN)指南进行预后危险分层,结果显示高危组患者的血糖水平高于低、中危组(P=0.046)。此外,NPM1突变组的血糖水平高于非突变组(P=0.035),而年龄、法美英(FAB)分型、染色体核型、FLT3基因突变、CEBPA基因突变与血糖水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Cox回归分析和时间ROC曲线筛选出6个与AML预后相关且预测效能较好的糖代谢相关基因(P<0.05),分别为PLA2G4APTPN1SORT1CTHAKAP9MLYCD,其中前3个基因高表达使AML患者总体生存率显著下降(P<0.05),而后3个基因高表达则显著提高患者总体生存率(P<0.05)。结论 血糖水平与AML患者疾病状态、危险分层及NPM1基因突变相关;基于糖代谢相关基因预后风险分析可用于预测AML患者总生存率。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可吸收颅骨固定锁辅助兔颅骨损伤修复研究

      2024(12):15-23.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12.003

      摘要 (7) HTML (0) PDF 2.01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以新西兰兔为模型动物,通过观察使用可吸收颅骨固定锁后的模型动物的生理状态、临床表现和病理组织学的变化来评价可吸收颅骨锁修复兔颅骨缺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的要求,用105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颅骨缺损,并植入供试品和对照品材料,空白对照组仅做缺损,不植入任何材料。在植入后1、2、3、6、9、12、15个月 7个时间点进行解剖观察,可吸收颅骨锁植入部位解剖取材观察,行病理分析。研究期间,所有动物行临床观察。结果 研究期间各组动物无明显临床异常,亦无动物死亡。体重在术后9~15个月期间明显增加,血常规和血清生化的检测无明显异常;于各节点观察解剖动物,植入部位周围组织均正常,可吸收颅骨固定锁在各个时间点逐步与周围骨质融合,其与动物自体骨的结合程度越来越紧密,能有效地进行骨瓣复位固定,促进颅骨愈合,病理组织学检查未见感染性炎症反应。结论 在该试验条件下,可吸收颅骨固定锁修复兔颅骨缺损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类似的修复疗效并能有效地进行骨瓣复位固定,且兔模型试验证明临床安全。

      • 0+1
      • 1+1
      • 2+1
      • 3+1
    • 孝感地区高脂血症人群ApoE/SLCO1B1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及他汀类药物相关性研究

      2024(12):24-28.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12.004

      摘要 (10) HTML (0) PDF 660.46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孝感地区高血脂人群ApoESLCO1B1基因位点多态性分布,从分子水平研究该基因不同位点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评估他汀类药物个体化用药的疗效,为临床高血脂个体化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孝感市中心医院9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测定所有患者的血脂指标,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定性检测患者外周血全血样本中ApoE基因的ApoE2(526C>T)和ApoE4(388T>C)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和SLCO1B1基因的SLCO1B1*1b(388A>G)和SLCO1B1*5(521T>C)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国内已报道的其他地区高血脂人群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不同地区间的基因型分布差异。结果 血脂异常人群ApoE基因型分布频率为E2/E2(0.34%),E2/E3(14.00%),E3/E3(68.89%),E3/E4(13.22%),E2/E4(1.78%)和E4/E4(1.78%)。SLCO1B1基因型频率:*1a/*1a(7.22%),*1a/*1b(32.89%),*1b/*1b(39.22%),*1a/*5(0.11%),*1a/*15(6.22%),*1b/*15(13.00%),*15/*15(1.33%)。结论 孝感地区ApoE中E3/E3基因型所占人数最多,SLCO1B1基因中*1b/*1b型占比最高,即孝感地区高脂血症人群中使用他汀类药物后,大部分人疗效较好,肌病风险较低。ApoE基因型E4基因频率分布与血脂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oE/SLCO1B1其他位点与血脂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 T细胞参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潜在机制的单细胞转录组生物信息学研究

      2024(12):29-36.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12.005

      摘要 (9) HTML (0) PDF 1.83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利用单细胞转录组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T细胞参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的潜在机制。方法 从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库下载单细胞转录组数据集GSE173896,利用R语言的Seurat数据包对数据进行过滤和标准化;将具有相似特征基因的细胞进行聚类和注释,筛选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相关的细胞亚群,提取T细胞亚群进行二次分析;利用R语言CellChat数据包分析T细胞与其他细胞亚群之间细胞通讯;筛选T细胞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富集分析,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筛选核心基因;下载GSE69818、GSE37768和GSE106986三个数据集,验证并筛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的关键核心基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价关键核心基因预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的价值。结果 过滤获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组织细胞9 313个,健康对照者肺组织细胞11 716个;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组织T细胞占比高,其中辅助性T细胞数量高于健康对照组,调节性T细胞数量少于健康对照组;T细胞与单核细胞、B细胞、内皮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细胞的交互强度明显上调;筛选获得T细胞相关的差异表达上调基因46个,差异表达下调基因32个;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于白细胞介素-17、肿瘤坏死因子-α、核转录因子Kappa B和Toll样受体等信号通路上。TIMP1、CXCL5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的关键核心基因。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健康肺组织细胞分布存在较大差异,T细胞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密切相关,是预防和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潜在靶细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涉及多种炎性信号通路,TIMP1、CXCL5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的关键核心基因。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一种应用于肺小结节术前定位的双腔同步注射器的设计

      2024(12):37-40.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12.006

      摘要 (8) HTML (0) PDF 845.80 K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设计一种可用于肺小结节术前定位的双腔同步注射器。方法 双腔同步注射器由注射器内腔、注射器外腔以及双腔穿刺针组成,注射器内、外腔的推柄设计为环状卡槽状,双腔针体可分别连接注射器内、外腔,外针头前端设计有环状滤网。结果 注射器内、外腔推柄的环状卡槽设计可同时推注两种液体,双腔针体可分别导流两种液体,外针头前端的环状滤网设计,增加了液体的接触面积,使得磁流体和葡萄糖酸钙离开针头后立即充分接触,迅速形成磁凝胶。结论 成功设计出一种可同时推注两种液体的双腔同步注射器,适用于磁凝胶进行肺小结节的术前定位。

      • 0+1
      • 1+1
      • 2+1
      • 3+1
    • 一种跖屈及背伸康复训练计数仪的设计与实现

      2024(12):41-44.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12.007

      摘要 (7) HTML (0) PDF 760.70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设计一款用于足踝关节康复训练的具有跖屈、背伸及计数功能的设备,并制作出样机。方法 基于市场上可购得的磁感计数器、木板、弹簧、胶带等物品,按照设计尝试制作康复训练计数仪样机。结果 成功设计出样机并进行了总结讨论,该样机具有足踝关节康复训练及计数功能。结论 该设备适用于足踝康复训练且具有计数功能,同时为类似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0+1
      • 1+1
      • 2+1
      • 3+1
    • >医工园地
    • 监护仪的结构原理、维修及维护保养

      2024(12):45-48.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12.008

      摘要 (8) HTML (0) PDF 558.95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该文旨在探讨监护仪的结构原理、维修方法及维护保养措施。监护仪作为现代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医疗设备,其作用在于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这些数据包括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等关键指标,其准确性和稳定性对于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该文介绍了监护仪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详细阐述了监护仪的维修技术和流程,并给出了具体的维护保养建议,以确保监护仪的持续稳定运行。

      • 0+1
    • >临床研究
    • 不同脉冲间隔时间行程控硬膜外脉冲式注射对分娩镇痛的影响

      2024(12):49-53.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12.009

      摘要 (7) HTML (0) PDF 677.76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间隔时间行程控硬膜外脉冲式注射(PIEB)和连续硬膜外输注(CEI)对于分娩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要求行分娩镇痛的单胎足月顺产初产妇229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PIEB模式间隔30 min组(P30组,n=77)、PIEB模式间隔60 min组(P60组,n=76)和CEI模式组(C组,n=76)。产妇侧卧位于L3-4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均使用首次剂量0.08%罗哌卡因+0.3 μg/mL舒芬太尼混合镇痛液10 mL。P30组给药间隔30 min,单次脉冲剂量5 mL,P60组给药间隔60 min,单次脉冲剂量10 mL,C组10 mL/h恒速输注。镇痛泵配方为 0.08%罗哌卡因+0.3 μg/mL舒芬太尼共150 mL,PCEA量5 mL,锁定时间10 min。观察镇痛前、镇痛后1 h、2 h、3 h、4 h、宫口开全时、分娩时宫缩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Bromage评分。记录有效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次数、硬膜外用药总量、产程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三组产妇在分娩镇痛开始后VAS评分均低于镇痛前(P<0.05)。P30组和P60组镇痛后3 h、4 h、宫口开全及分娩时VAS评分低于C组(P<0.05),P60组宫口开全及分娩时VAS评分低于P30组(P<0.05)。P30组和P60组镇痛用药总量和有效PCEA次数低于C组(P<0.05),P60组有效PCEA次数低于P30组(P<0.05)。P60组满意度高于P30和C组(P<0.05)。三组产程时间、Bromage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IEB用于分娩镇痛可达到更好的镇痛效果,且间隔60 min行PIEB模式注射是一种更理想的给药方法。

    • 多烯磷脂酰胆碱对乙肝肝硬化肝纤维化进程及预后的影响研究

      2024(12):54-58.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12.010

      摘要 (9) HTML (0) PDF 678.96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多烯磷脂酰胆碱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进程及预后情况的影响。方法 该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6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101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其列为常规组(50例)和试验组(51例),常规组实施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采用多烯磷脂酰胆碱配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毒载量水平、肝纤维化指标、肝功能指标、炎症指标改善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 试验组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后的病毒载量水平分别为(5.25±1.36)×105 copies/mL、(3.36±0.42)×105 copies/mL、(1.04±0.35)×105 copies/mL,均低于常规组[(6.33±1.75)×105 copies/mL、(4.15±1.77)×105 copies/mL、(2.24±0.82)×105 copies/mL](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前胶原(PCⅢ)分别为(90.25±10.65)ng/mL、(75.22±10.36)ng/mL、(105.35±20.71)ng/mL,均低于常规组[(95.44±10.28)ng/mL、(80.33±10.49)ng/mL、(120.36±20.57)ng/mL](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分别为(40.46±10.25)μmol/L、(50.25±10.61)U/L、(51.48±10.37)U/L,均低于常规组[(45.61±10.23)μmol/L、(55.82±10.31)U/L、(56.72±10.24)U/L](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淋巴细胞计数(LYM)分别为(8.44±1.27)×109/L、(7.65±1.38)×109/L、(3.44±0.52)×109/L,均低于常规组[(10.62±2.35)×109/L、(8.77±1.95)×109/L、(4.24±1.79)×109/L](P<0.05);试验组的不良预后发生率[9.80%(5/51)]低于常规组[24.00%(12/50)](P<0.05)。结论 多烯磷脂酰胆碱能有效降低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病毒载量水平,对抑制其肝纤维化进程、减轻肝功能损伤、缓解炎症反应并改善预后情况均有积极意义。

    • 获卵数结合精子DNA碎片指数及精液参数对R-ICSI的预判价值

      2024(12):59-62.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12.011

      摘要 (6) HTML (0) PDF 592.83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短时体外受精(IVF)受精时受精失败的影响因素,为选择恰当的助孕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株洲市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短时受精的IVF周期数据,根据受精结果分为早期补救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R-ICSI)组(n=49例)和短时IVF组(n=402例),比较不孕不育夫妇各项数据资料,包括双方年龄、不孕类型、不孕年限、促性腺激素(Gn)天数、Gn总量、获卵数、女方体重指数(BMI)、促卵泡激素(FSH)、抗米勒管激素(AMH)和精液体积、精子浓度、前向运动(PR)精子、正常精子形态和精子DNA碎片指数(DFI)。结果 R-ICSI组获卵数、精子浓度、正常精子形态、DFI与短时IVF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双方年龄、不孕类型、不孕年限、Gn天数、Gn总量、女方BMI、FSH、AMH、精液体积、PR级精子与短时IV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ICSI组获卵数<5枚和≥30枚的比例异于短时IVF组,同时轻度少精子症和中度畸形精子症比例也高于短时IVF组(P<0.05)。结论 当获卵数<5枚或者≥30枚时,遇到精子浓度异常、精子正常形态率异常、DFI异常的情况,尤其是在这几项指标同时出现异常时,提示患者存在受精障碍的概率较大,可尽早实行R-ICSI,提高卵子利用率。

    • 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冠脉狭窄及斑块状态的评估价值

      2024(12):63-66.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12.012

      摘要 (7) HTML (0) PDF 570.36 K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冠脉狭窄及斑块状态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3年10月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1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检查,并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对照分析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的价值。结果 冠脉造影检出冠脉狭窄病变205处,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检出198处。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检查冠脉狭窄的灵敏度为95.61%,特异度为99.67%,符合率为98.65%,与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造影检出轻度狭窄率为20.00%,中度狭窄率为37.56%,重度狭窄率为42.44%;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分别检出17.17%、34.85%、47.98%,与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检查显示,稳定型心绞痛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狭窄程度、斑块状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评估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冠脉狭窄及斑块状态效果确切,能有效检出冠脉狭窄病变及狭窄程度、斑块性质,值得推广。

    • 沙漏征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老年糖尿病足手术麻醉中的应用研究

      2024(12):67-71.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12.013

      摘要 (6) HTML (0) PDF 708.59 K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沙漏征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老年糖尿病足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该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12例老年糖尿病足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其列为常规组和试验组,各56例。常规组实施常规全身麻醉,试验组采用沙漏征髂筋膜间隙阻滞辅助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基础体征变化,术后镇痛镇静情况,术后苏醒情况,手术应激情况及麻醉安全性。结果 在不同麻醉方案下,试验组气管插管时(T2)、切皮时(T3)、术毕(T4)时的心率(HR)分别为(78.24±10.33)次/min、(79.62±10.48)次/min、(77.49±10.27)次/min,均低于常规组[(83.11±10.61)次/min、(84.25±10.36)次/min、(82.66±10.43)次/min](P<0.05);平均动脉压(MAP)分别为(113.64±20.33)mmHg、(115.75±20.61)mmHg、(112.45±20.32)mmHg,均低于常规组[(125.77±20.61)mmHg、(130.45±20.72)mmHg、(128.62±20.33)mmHg](P<0.05);试验组术后1 h、3 h、5 h的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分别为(3.88±0.26)分、(3.23±0.45)分、(2.62±0.31)分,均低于常规组[(4.35±1.27)分、(3.79±0.82)分、(3.22±0.85)分](P<0.05);Ramsay镇静评分(RSS)分别为(3.83±0.25)分、(3.55±0.46)分、(3.16±0.39)分,均高于常规组[(3.04±0.78)分、(2.52±0.36)分、(1.83±0.85)分](P<0.05)。试验组的睁眼时间、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分别为(15.45±3.36)min、(20.44±5.16)min,略高于常规组[(14.29±3.31)min、(19.45±3.46)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应用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4.33±5.61)h、(8.28±1.46)d,均低于常规组[(27.62±5.39)h、(10.36±2.72)d](P<0.05);试验组术后的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分别为(170.25±20.33)pg/mL、(233.45±20.76)ng/mL,均低于常规组[(184.33±20.42)pg/mL、(248.75±20.61)ng/mL](P<0.05)。试验组的麻醉相关副反应发生率为10.71%(6/56),略高于常规组[7.14%(4/5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沙漏征髂筋膜间隙阻滞辅助全麻能稳定老年糖尿病足患者围手术期基础体征,可在不影响苏醒情况或增加麻醉风险同时,增强镇痛、镇静效果,并减轻手术应激情况。

    • 自身免疫性脑炎并发血脑屏障损伤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2024(12):72-76.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12.014

      摘要 (7) HTML (0) PDF 623.39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影响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并发血脑屏障损伤情况及导致其并发血脑屏障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3年5月在焦作市人民医院确诊的90例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并发血脑屏障损伤将其分为并发血脑屏障损伤组(n=41)和非并发血脑屏障损伤组(n=49)。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相关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并发血脑屏障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 并发血脑屏障损伤组患者精神异常、反应迟钝发生率、脑电图δ刷异常和头颅磁共振异常较非并发血脑屏障损伤组高(P<0.05)。并发血脑屏障损伤组患者脑脊液中蛋白水平增高、白细胞(WBC)计数增高、免疫球蛋白G(IgG)增高、24 h鞘内IgG合成率增高高于非并发血脑屏障损伤组(P<0.05)。Logistic回归性分析表明,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有精神异常、脑电图δ刷异常、蛋白水平增高>450 mg/L和IgG增高>4 mg/L是并发血脑屏障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是否并发血脑屏障损伤和是否有精神迟钝症状、脑电图δ刷异常、蛋白水平增高>450 mg/L和IgG增高>4 mg/L有关,可以根据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具体病情在治疗过程中优化治疗方案。

    • 脾动脉栓塞术及修补手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24(12):77-81.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12.015

      摘要 (9) HTML (0) PDF 672.20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脾动脉栓塞术及修补手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该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南阳市中心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108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指征不同将其分为修补组(50例)和介入组(58例),修补组实施脾破裂修补术治疗,介入组实施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恢复情况,血液指标、免疫指标、手术应激指标变化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在不同治疗方案下,介入组的手术耗时、自体输血量、异体输血量、术后血压回升时间、术后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60.45±10.27)min、(180.33±20.72)mL、(450.36±50.77)mL、(65.77±10.62)min、(20.35±5.72)h、(13.55±3.46)d,均低于修补组[(90.45±20.72)min、(205.36±30.62)mL、(597.45±100.35)mL、(80.44±20.72)min、(25.77±8.45)h、(18.45±5.36)d](P<0.05);介入组术后的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分别为(120.36±20.73)×109/L、(141.24±20.69)g/L、(45.77±10.36)g/L,均高于修补组[(106.72±20.33)×109/L、(126.44±20.62)g/L、(40.33±10.28)g/L](P<0.05);介入组术后的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3+、CD4+分别为(62.44±10.39)%、(37.65±5.41)%,均高于修补组[(57.33±10.41)%、(34.28±5.16)%](P<0.05),CD8+为(25.33±5.16)%,低于修补组[(22.41±5.35)%](P<0.05);介入组术后的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分别为(40.27±10.15)μg/L、(273.55±20.74)nmol/L,均低于修补组[(45.69±10.27)μg/L、(288.76±20.42)nmol/L](P<0.05);介入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62%(5/58),低于修补组[24.00%(12/50)](P<0.05)。结论 脾动脉介入栓塞术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对减少术中输血、促进术后恢复,改善血液指标、免疫功能,并降低手术应激或并发症发生风险均有积极意义。

    • >经验交流
    • 3D-PDU血流参数VIFIVFICDFI血流参数PIRIS/D值联合检测对晚发型FGR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

      2024(12):82-85.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12.016

      摘要 (5) HTML (0) PDF 571.26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3D-PDU)血流参数血管化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化-血流指数(VFI)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血流参数波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流速与舒张末期流速比值(S/D)联合检测对晚发型胎儿宫内生长受限(FGR)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于周口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50例孕妇,根据是否发生FGR将产妇分为FGR组(14例)和正常组(136例)。比较两组CDFI血流参数PI、RI、S/D值及3D-PDU血流参数VI、FI、VFI;分析3D-PDU血流参数及CDFI血流参数对晚发型FGR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 FGR组脐动脉PI、RI、S/D值均高于正常组,大脑中动脉PI、S/D值、RI值低于FGR组(P<0.05);FGR组VI、FI、VFI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CDFI脐动脉及大脑中动脉血流参数PI、RI、S/D值与3D-PDU血流参数VI、FI、VFI联合检测预测FGR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5,高于CDFI及3D-PDU检测各血流参数单独检测(P<0.05)。结论 CDFI血流参数PI、RI、S/D值与3D-PDU血流参数VI、FI、VFI联合检测对晚发型FGR发生风险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可用于诊断/评估FGR的发生情况,为及时制定晚发型FGR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 0+1
    • 血清糖化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对糖尿病的诊断价值的分析与比较

      2024(12):86-89.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12.017

      摘要 (6) HTML (0) PDF 610.97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与比较血清糖化白蛋白(GA)、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对糖尿病(DM)的诊断价值。方法 招募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一般体检和筛查的41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诊断为DM的患者为病例组(n=62),否则为对照组(n=349)。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和生化指标,使用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GA、FPG、餐后2 h血葡萄糖(2hPG)和HbA1c之间的相关性,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GA、FPG和HbA1c对DM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对照组的体重、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总甘油三酯、HbA1c、FPG、GA大于对照组(P<0.05)。空腹血清GA与FPG(r=0.816, P<0.001)、2hPG(r=0.689, P<0.001)、HbA1c(r=0.858, P<0.001)呈显著正相关。HbA1c与FPG(r=0.830, P<0.001)和2hPG(r=0.716, P<0.001)呈正相关。以15.7%为临界点的GA预测DM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9577, 95%CI=0.9283~0.9872, P<0.001)与FPG(0.9748, 95%CI=0.9488~1.000, P<0.001)和HbA1c(0.9968, 95%CI=0.9929~1.000, P<0.001)相当。根据ROC分析,最能预测DM的GA临界值为15.7%,灵敏度为93.14%,特异度为94.00%,似然比为2.14,约登指数为0.8714。结论 GA与FPG和HbA1c对DM的诊断价值相当,GA可被用作衡量血糖异常的指标,用于临床对糖尿病诊断。

      • 0+1
      • 1+1
    • 联合检测孕妇VE-Cad水平和IgG抗体效价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价值

      2024(12):90-93.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12.018

      摘要 (9) HTML (0) PDF 509.76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孕妇血浆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水平和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效价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2年12月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100例O型Rh(D)阳性孕晚期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新生儿是否发生溶血病分为发生组(48例)和未发生组(52例)。检测VE-Cad水平、IgG抗体效价,并进行新生儿溶血试验,对血清学进行检测,筛查不规则抗体。将两组一般资料、孕妇VE-Cad水平、IgG抗体效价占比比较,分析孕妇VE-Cad水平、IgG抗体效价和新生儿胆红素之间的关系,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联合检测孕妇VE-Cad水平和IgG抗体效价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的效能。结果 将两组孕妇年龄、妊娠次数、分娩方式、胎龄、新生儿性别、新生儿血型、新生儿体重进行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未发生组孕妇血浆VE-Cad水平为(0.76±0.19)ng/mL,发生组孕妇血浆VE-Cad水平为(2.42±0.52)ng/mL,经对比,发生组孕妇上述指标水平高于未发生组(t=21.524, P<0.001);发生组孕妇血清IgG抗A/B抗体效价为1∶256、≥1∶512的占比高于未发生组(均P<0.05),而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孕妇血清IgG抗A/B抗体效价为1∶64、1∶128的占比经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孕妇VE-Cad和新生儿胆红素之间呈正相关(r=0.431, P<0.05);联合检测孕妇VE-Cad水平和IgG抗体效价的诊断结果显示,其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6,比单独采用VE-Cad水平、IgG抗体效价诊断的AUC值(0.770、0.859)高,且将上述指标联合应用于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中,灵敏度、特异度均比单独检测高(均P<0.05)。结论 在对新生儿溶血病进行诊断时,相较于单纯应用VE-Cad水平和IgG抗体效价,将上述指标联合诊断的应用价值较高。

    • 股骨颈复合加压系统和倒三角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对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4(12):94-97.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12.019

      摘要 (7) HTML (0) PDF 549.67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股骨颈复合加压系统和倒三角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对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信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75例,按照手术方法分为倒三角空心钉内固定组45例和股骨颈复合加压系统组30例。倒三角空心钉内固定组患者行倒三角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复合加压系统组患者行股骨颈复合加压系统治疗,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术前与术后1周的骨代谢指标水平,术前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股骨颈复合加压系统组手术及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倒三角空心钉内固定组(均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血清护骨因子(OPG)、骨钙蛋白(BGP)水平均有所升高,且股骨颈复合加压系统组较倒三角空心钉内固定组升幅更大,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水平均有所降低,且股骨颈复合加压系统组较倒三角空心钉内固定组降幅更大(P<0.05)。术后6个月两组疼痛、畸形、活动功能、关节活动度及Harris总分均升高,且股骨颈复合加压系统组较倒三角空心钉内固定组升幅更大(均P<0.05)。相较于倒三角空心钉内固定组,股骨颈复合加压系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股骨颈复合加压系统应用于股骨颈骨折中疗效显著,可缩短患者手术时间与骨折愈合时间,有效调节患者骨代谢水平,减轻疼痛程度,促进髋关节功能快速恢复,减少并发症,利于患者预后。

    • 亮丙瑞林联合左炔诺孕酮治疗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疗效及对卵巢功能、炎性因子的影响

      2024(12):98-101.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12.020

      摘要 (8) HTML (0) PDF 571.56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亮丙瑞林联合左炔诺孕酮治疗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疗效,并分析其对卵巢功能、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郑州阳城医院收治的101例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治疗组(51例)。对照组予以左炔诺孕酮治疗,治疗组予以左炔诺孕酮联合亮丙瑞林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子宫平滑肌功能、月经失血图(PBAC)评分及治疗前后卵巢功能[雌二醇(E2)、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氧化应激[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人活性氧自由基(ROS)、对氧磷酶-1(PON-1)]水平。治疗后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80.00%)(P<0.05);治疗后,治疗组子宫平滑肌功能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PBAC评分及E2、LH、FSH水平分别为(28.41±6.47)分、(205.21±58.04)pmol/L、(6.57±1.19)IU/L、(6.23±1.18)IU/L,均低于对照组[(61.19±16.93)分、(271.49±60.49)pmol/L、(8.02±1.27)IU/L、(10.02±2.34)IU/L](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IL-2、TNF-α、CRP、8-iso-PGF2α、ROS水平分别为(22.16±5.38)ng/L、(4.28±1.22)ng/L、(20.09±4.61)μg/L、(122.69±30.25)ng/mL、(264.16±68.05)pg/mL,均低于对照组[(33.07±9.02)ng/L、(5.86±1.35)ng/L、(31.72±8.57)μg/L、(184.71±41.57)ng/mL、(300.19±86.63)pg/mL](P<0.05),治疗组GSH-Px、PON-1水平分别为(329.64±59.86)U/L、(172.23±37.41)pg/mL,均高于对照组[(302.27±60.71)U/L、(155.21±41.74)pg/mL](P<0.05);治疗组复发率为3.92%,低于对照组(18.00%)(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亮丙瑞林联合左炔诺孕酮治疗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疗效确切且安全可靠,可改善临床症状、子宫平滑肌功能、卵巢功能,并可降低复发率,可能与抑制炎性反应、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 纤维蛋白黏合剂联合内镜电凝对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胃功能、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2024(12):102-105.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12.021

      摘要 (10) HTML (0) PDF 517.82 K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纤维蛋白黏合剂联合内镜电凝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PUB)的治疗效果,分析其对胃肠功能、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05例PUB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单一组52例、联合组53例。单一组予以内镜电凝治疗,联合组予以纤维蛋白黏合剂联合内镜电凝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凝血功能、胃肠功能、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氧化应激指标[抗利尿激素(AD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4.34%,高于单一组(78.85%)(P<0.05);治疗后,联合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低于单一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高于单一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血清胃动素(MTL)、胃泌素(GAS)水平低于单一组,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高于单一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血清IL-17、IL-6、CRP、ADH、MDA水平低于单一组,血清SOD水平高于单一组(P<0.05)。结论 纤维蛋白黏合剂联合内镜电凝治疗PUB的疗效确切,可改善凝血功能、胃肠功能,抑制炎性-氧化应激反应。

    • 经脐单孔、三孔腹腔镜切除术治疗急性复杂性阑尾炎患儿的临床疗效对比

      2024(12):106-109.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12.022

      摘要 (6) HTML (0) PDF 529.06 K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经脐单孔、三孔腹腔镜切除术治疗急性复杂性阑尾炎(CAA)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3年6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CAA患儿,随机分为单孔组和三孔组,各42例。单孔组行经脐单孔腹腔镜切除术,三孔组行三孔腹腔镜切除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炎性因子指标[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疼痛应激指标[P物质(SP)、去甲肾上腺素(NE)、前列腺素2(PGE2)]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单孔组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均少于三孔组(P<0.05);单孔组肠道蠕动、肛门通气、引流管拔除及恢复普通饮食时间均短于三孔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 d、2 d,两组血清CRP、PCT、IL-6、PGE2、SP、NE水平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单孔组上述各指标波动幅度均小于三孔组(P<0.05);单孔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14%,低于三孔组(1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三孔腹腔镜切除术比较,经脐单孔腹腔镜切除术治疗CAA患儿可进一步优化手术指标,减轻术后炎性反应和疼痛应激反应,加快患儿术后肠胃功能的恢复,且具有较高的手术安全性,有助于促进CAA患儿阑尾切除术后快速康复。

    • TCTHPVDNA-ICM联合诊断早期宫颈癌的价值分析

      2024(12):110-113.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12.023

      摘要 (6) HTML (0) PDF 512.10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DNA倍体定量分析(DNA-ICM)及联合诊断早期宫颈癌的价值分析。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河南天佑中西医结合肿瘤医院收治的90例疑似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TCT、HPV检测及DNA倍体定量分析,以宫颈癌组织病理活检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单独进行TCT、HPV检测、DNA-ICM及联合检测诊断宫颈癌患者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及诊断效能。结果 病理活检显示,90例疑似患者中阳性81例,阴性共9例。TCT与金标准对比,一致性一般(kappa=0.457,P=0.001);HPV检测与金标准对比,一致性一般(kappa=0.587,P=0.001),DNA-ICM与金标准对比,一致性一般(kappa=0.504,P=0.001);TCT、HPV与DNA-ICM联合诊断与金标准一致性较好(kappa=0.877,P=0.001)。TCT、HPV与DNA-ICM联合诊断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均高于TCT、HPV单独检测(P<0.05),联合检测的阳性预测值高于DNA-ICM单独检测。结论 TCT、HPV检测、DNA-ICM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诊断早期宫颈癌的准确性,从而对宫颈癌进行早诊断早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 冠心病患者外周甲状腺激素敏感性升高(FT3/FT4比值升高)与血脂异常风险降低相关性研究

      2024(12):114-118.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12.024

      摘要 (7) HTML (0) PDF 553.33 K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 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洛阳市中医院就诊的278例冠心病患者纳入研究。按照研究对象的血脂水平,分为血脂正常组(n=111)和血脂异常组(n=167),比较两组的基本临床特征和缺乏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以及FT3/FT4比值水平。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冠心病患者血脂异常的相关因素。结果 与血脂正常组相比,血脂异常组患者的TSH升高{[1.82(1.18, 2.77)]mIU/L vs.[1.75(1.15, 2.68)]mIU/L},FT3降低{[3.87(2.94, 4.48)]pmol/L vs.[3.95(2.94, 4.52)]pmol/L},FT4升高{[12.33(4.47, 14.80)]pmol/L vs.[12.22(4.28, 14.68)]pmol/L}(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现在抽烟(调整后O^R=2.49, 95%CI:1.81~5.63, P=0.008)、曾经抽烟(调整后O^R=1.81, 95%CI:1.62~3.19, P=0.005)、FT3/FT4比值(调整后O^R=0.69, 95%CI:0.59~0.79, P=0.001)为冠心病患者血脂异常的相关因素。与FT3/FT4比值为0.18~0.27的患者相比,FT3/FT4比值为1.99~2.23的患者罹患血脂异常的风险显著降低(调整后O^R=0.61, 95%CI:0.58~0.79, P=0.005)。结论 机体对甲状腺激素的敏感性与血脂异常之间均存在显著关联。

    •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2024(12):119-122.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12.025

      摘要 (7) HTML (0) PDF 551.52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糖尿病肾病(DN)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将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洛阳市中医院西工院区就诊的289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Hcy四分位将研究对象分为四组,对比四组之间的基本临床特征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尿酸、血清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使用皮尔森检验分析Hcy与肾病相关指标的相关性。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Hcy与DN和DR的关系。结果 Hcy>11.46 μmol/L的患者更有可能是老年人、男性、吸烟者、糖尿病病程较长、接受过胰岛素治疗,还可能有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肾病病史(P<0.05)。这类患者的血清尿酸、血清肌酐和UACR升高(均P<0.05)。DN的Hcy水平高于非DR的糖尿病患者[(10.98±2.78) μmol/L vs. (8.12±2.23) μmol/L](P<0.05)。此外,DR患者的Hcy水平高于非DR的糖尿病患者[(10.67±2.60) μmol/L vs. (9.15±2.29) μmol/L](P<0.05)。Hcy与血清肌酐(r=0.487, P<0.05)和UACR(r=0.156, P<0.05)呈正相关,而与eGFR呈负相关(r=-0.597, P<0.05)。Logistic分析,调整混杂因素后发现Hcy含量>11.46 μmol/L的糖尿病患者比Hcy<7.29 μmol/L患者罹患DN风险高2.56倍;Hcy含量为9.05~11.46 μmol/L的糖尿病患者比Hcy<7.29 μmol/L患者罹患DR风险高2.67倍;Hcy含量>11.46 μmol/L的糖尿病者比Hcy<7.29 μmol/L患者罹患DR风险高4.56倍。结论 在糖尿病患者中,Hcy与DN和DR风险的增加相关。

    • 行预防性造口回纳术结直肠癌患者SSIH形成危险因素及预测效能分析

      2024(12):123-126. DOI: 10.19338/j.issn.1672-2019.2024.12.026

      摘要 (8) HTML (0) PDF 513.36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行预防性造口回纳术的结直肠癌患者造口部位切口疝(SSIH)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分析预测效能,旨在为早期识别形成SSIH的高危人群,同时为制定更积极有效的干预方案提供更多参考。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于鹤壁市人民医院行预防性造口回纳术的90例结直肠癌患者,根据术后12个月内是否出现SSIH分为SSIH组(17例)和非SSIH组(73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法分析行预防性造口回纳术结直肠癌患者SSI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描绘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上述独立危险因素,用于SSIH发生风险预测临床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重指数、合并造口旁疝情况、肿瘤病灶与肛缘距离、术前白蛋白比值、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及造口直径均可能与行预防性造口回纳术结直肠癌患者SSIH发生有关(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造口旁疝、体重指数>24 kg/m2、合并切口感染及造口最大径>2.5 cm均是行预防性造口回纳术结直肠癌患者SSI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造口旁疝情况、体重指数、合并切口感染情况及造口最大径均可用于行预防性造口回纳术结直肠癌患者SSIH发生风险预测,且以上指标联合预测效能优于单一使用(P<0.05)。结论 行预防性造口回纳术结直肠癌患者SSIH形成与合并造口旁疝情况、体重指数、合并切口感染情况及造口最大径等因素有关,而上述独立危险因素联合用于患者SSIH形成风险预测显示出良好临床效能。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医学工程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管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