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0卷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P-选择素靶向碳化铁纳米颗粒的易损斑块磁共振成像研究

      2022(12):1-5.

      摘要 (1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Fe_5C_2碳化铁纳米颗粒构建具有P-选择素靶向功能的磁共振对比剂,用于易损斑块的磁共振成像(MRI)识别。方法 用溴化胺诱导法合成Fe_5C_2碳化铁纳米颗粒,用氨基PEG2000-生物素进行包裹后与Dylight649亲和素孵育获得亲和素-生物素碳化铁纳米颗粒。再与生物素化P-选择素抗体孵育获得P-选择素抗体碳化铁纳米颗粒。给ApoE-/-动脉粥样硬化小鼠尾静脉注射PBS (对照组)、亲和素-生物素碳化铁纳米颗粒(亲和素组)和P-选择素抗体碳化铁纳米颗粒(P-选择素组) 24 h后用7.0T小动物MRI扫描获取T1 Flash和T2 TurboRARE序列图像。使用ImageJ分析MRI图像获取斑块信号强度,计算斑块与邻近肌肉信号的相对信号强度(rSI)。结果 对照组、亲和素组和P-选择素组的rSI分别为(1.83±0.18, 1.41±0.31, 3.69±0.48, P=0.002)。P-选择素组与对照组(P=0.004)和亲和素组(P=0.001)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亲和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3)。结论 P-选择素修饰的Fe_5C_2碳化铁纳米颗粒可以有效靶向易损斑块,提高图像对比度。

    • ANA-12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中对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自噬的作用

      2022(12):6-10.

      摘要 (1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ANA-12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CCI)中对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活化和LC3B自噬水平的作用,为ANA-12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中的应用提供新的见解。方法 1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大鼠模型组(CCI组)和ANA-12组(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大鼠+ANA-12干预组),每组6只。大鼠麻醉后,通过外科手术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并给予ANA-12腹腔注射持续处理14 d。于CCI诱导后第0、3、5、7、14天测定机械性反射阈值(MWT)和热收缩潜伏期(TWL)。动物处死后取脊髓组织做GFAP和LC3B免疫荧光表达检测。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CCI大鼠的术后MWT和TWL值显著降低(P<0.05),脊髓组织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LC3B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ANA-12治疗促进了CCI大鼠术后MWT和TWL值的恢复(P<0.05),抑制了脊髓组织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但促进了LC3B的表达(P<0.05)。结论 ANA-12治疗改善了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的机械和热缩足痛阈值,可能与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促进LC3B的自噬作用有关。

    • 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建立与磁共振成像

      2022(12):11-16.

      摘要 (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D-半乳糖联合三氯化铝制备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大鼠模型的磁共振扫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提出适用于AD大鼠检测的医用磁共振线圈和序列。方法 Morris水迷宫筛选24只健康SD大鼠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雌雄各半)。实验组采用D-半乳糖联合三氯化铝造模,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D-半乳糖及三氯化铝以同样的建模方式注入。建模8周后进行糖水偏好实验、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测试,测试通过的实验组大鼠与对照组大鼠同时采用医用磁共振扫描(1.5 T Philips和3.0 T GE),磁共振数据经后台PACS系统上传至Philips Medical Systems工作站软件三维分析比较不同组大鼠脑结构和脑体积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体重减轻;糖水偏好百分比为:对照组(82±5.03)%,实验组为(63±12.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迷宫测试结果显示:第6天潜伏期实验组大鼠为(15±14.3) s,对照组大鼠为(13±11.3) s,平台穿越次数实验组大鼠为(4±3.2)次,对照组大鼠为(5±2.6)次,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图像显示实验组大鼠脑沟增宽,脑皮质萎缩,脑体积减低。结论 医用磁共振可用于AD大鼠监测诊断,为AD动物模型实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影像学诊断依据和参考思路。

    • 深圳市某三甲医院CRE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性分析及CRE主动筛查重要性的讨论

      2022(12):17-23.

      摘要 (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近3年以来的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的临床分布情况与耐药性特点及对CRE的主动筛查重要性进行讨论,可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院内感染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搜集整理2018年至2020年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CRE住院病人的年龄、性别、科室、标本类型、具体菌种名称及其耐药性等基本信息。采用WHONET 5.6软件和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算各研究指标的分布及构成比。结果 2018年至2020年间共检出CRE病原菌289株。其中,男性患者检出率(193例,占66.8%)显著高于女性患者检出率(96例,占33.2%)。感染CRE的患者年龄组主要集中分布于40~79岁(209例,72.3%),60~79岁年龄组的检出率(111例,38.4%)最高,0~19岁年龄组的检出率(3例,1%)最低。289株CRE病原菌中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率位于首位(226株,78.2%),其次分别为大肠埃希菌(25株,8.7%)、阴沟肠杆菌(19株,6.6%)、产气肠杆菌(5株,1.7%)。CRE病原菌的标本来源类型主要为呼吸道标本(122株,42.2%)、中段尿(97株,33.6%)和全血(32株,11.1%),其余标本类型CRE的分离率较低。各科室分离的CRE病原菌最主要分布于重症医学科(133株,46.0%)。其次神经重症监护室(42株,占14.5%)和康复医学科(40株,占13.8%)的分离率相比重症医学科较低,其余科室的CRE病原菌的占比均小于10%。分离出的289株CRE病原菌对各类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有差异。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三年均大于94%,且逐年升高。对美洛培南的耐药率由2018年的8.5%上升至2020年的75.7%,呈飞跃式升高;对头孢类药物(头孢他啶)耐药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对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曲南的耐药率三年间均大于92%;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率在48%~76%之间波动,对庆大霉素、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对四环素类药物替加环素、米诺环素、强力霉素的耐药率均低于其他类型的抗菌药物。对黏菌素和替加环素较敏感。结论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三年间CRE病原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根据研究分析结果,应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强化无菌意识,对高危科室及人群进行CRE主动筛查,减少CRE病原菌院内感染的发生。

    • circRNAs调控NF-κB信号通路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2022(12):24-28.

      摘要 (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miR-146a、miR-155调控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20只3个月月龄,体重(490±30) g的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为空白组不进行处理,试验组参照脊髓型颈椎病动物模型的建模方法进行造模,8周后检测造模动物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同时对造模成功后3周、6周和12周大鼠的髓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及转染miRNA模拟物/抑制物,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3周、6周和12周的大鼠标本中信号通路关键蛋白MyD88、NF-κB的P65蛋白表达量,定量RT-PCR检测标本中大鼠Toll样受体4 (TLR4)、TRAF-6、miR-146a和miR-155的表达水平。结果 造模后试验组的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及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转染时间的延长,试验组的髓核细胞表达的MyD88蛋白及NF-κB信号蛋白P65的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髓核细胞的TLR4、TRAF-6、miR-146a和miR-155基因的表达受抑制且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 环状RNA (circRNA)对脊髓型颈椎病的NF-κB信号通路调控效果显著,抑制circRNA的特定基因表达对脊髓型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 上臂淋巴示踪在乳腺癌腋窝选择区域淋巴结清扫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探索研究

      2022(12):29-34.

      摘要 (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上臂淋巴示踪技术(axillary reverse mapping, ARM)在乳腺癌腋窝选择区域淋巴结清扫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至2021年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孝感市中心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收治的138例乳腺癌患者资料,均行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 ALND),其中联合行上臂淋巴示踪46例(ALND+上臂淋巴示踪组,均为示踪成功的患者),单纯行ALND者92例(ALND组)。分析上臂淋巴结与腋窝淋巴之间的解剖关系。对两组乳腺癌患者术后腋窝引流量、腋窝引流管置管时间、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情况及上臂淋巴示踪的并发症等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上臂淋巴示踪+ALND组术后第1天、第2~4天、第5~7天的引流量较ALND组术后引流量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上臂淋巴示踪+ALND组术后总引流量显著少于ALND组(P<0.05)。ALND组术后腋窝引流管留置时间为(10.65±2.08)d,上臂淋巴示踪+ALND组术后腋窝引流管留置时间为(7.85±1.25)d,上臂淋巴示踪+ALND组腋窝引流管置管时间较ALND组明显缩短(P<0.05)。84.8%(39/46)的患者上臂淋巴结在D区被识别。术后上臂淋巴示踪+ALND组淋巴水肿发生率为15.2%(7/46),显著低于ALND组的38.0%(35/92)(P<0.05)。结论 上臂淋巴示踪技术可以保护患侧上臂淋巴通道,减少术后腋窝引流量,降低淋巴水肿的发生率。

    • 保留股骨止点的大收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解剖异常儿童复发性髌骨脱位

      2022(12):35-39.

      摘要 (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使用改良的大收肌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的方式治疗存在解剖学异常患儿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 选取于十堰市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40例髌骨脱位的儿童。结合病史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复发性髌骨脱位。保守组给予手法复位支具外固定,手术组进行手术治疗。统计所有患儿的基本信息,随访2年,统计再次脱位率,末次随访对所有患儿进行Lysholm评分和Kujala评分。结果 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和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保守组有11例(55%)患儿复发脱位而手术组患儿仅有2例(10%)复发(P<0.05)。术后手术组的Lysholm评分和Kujala评分明显好于保守组(P<0.05)。结论 保留股骨止点的大收肌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儿童复发性髌骨脱位可取得满意的疗效,在短期随访中髌骨稳定性良好。后续需进一步观察,明确其远期的稳定效果。

    • 术前CT密度值评估对经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患者合并肾周脂肪粘连的预测作用

      2022(12):40-46.

      摘要 (1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肾周脂肪粘连(APF)会显著增加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手术难度,对其进行术前评估对于改善手术质量极为关键。本研究旨在分析术前CT密度值评估与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患者合并APF的相关性和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纳入了北部战区总医院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期间连续性收治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所见是否合并APF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即粘连组和无粘连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肿瘤特征、术前三项CT肾周脂肪密度值(三个水平面上测得)、梅奥粘连概率(MAP)评分、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等临床资料,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PF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了更好地量化CT值对APF的影响,引入CT密度值评分将三个平面CT肾周脂肪密度值合并。结果 粘连组和无粘连组相比,年龄、性别和肿瘤最大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粘连组患者吸烟、患糖尿病和高血压比例高于非粘连组,粘连组的MAP评分和术前CT密度值评分也高于非粘连组(P<0.05)。从手术难度上看,粘连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非粘连组(P<0.05)。为了评估肾周脂肪粘连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相关变量纳入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后得出高血压(■=6.134, P<0.05)、糖尿病(■=9.803,P<0.05)、MAP评分(■=8.213, P<0.05)和CT密度值评分(P<0.05)是AP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PF会显著增加经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手术时间,而通过多因素分析得出CT密度值评分能作为术前独立危险因素提示APF风险,从而能在术前有效评估手术难度,有利于术者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提高手术质量和改善患者的整体预后。

    • 体表标记线的延长对宫颈癌调强放疗的摆位误差分析

      2022(12):47-50.

      摘要 (1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宫颈癌调强放疗体表标记线延长的摆位误差,探讨是否有利于改善患者在Orfit体架使用中体位的重复性和一致性。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根治术的40例宫颈癌调强放疗患者,根据体表标记线的延长分成A、B两组,每组各20例。其中A组患者体表标记线延长,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均使用B超膀胱容量测量仪(BS)测量膀胱充盈程度和锥形束CT扫描,获取患者左右、上下和前后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并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整个疗程中和不同的分次间左右、上下和前后3个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A组在左右、上下和前后3个方向上分别能减少0.9 mm、1.3 mm和0.9 mm。结论 OOrfit体架固定中体表标记线的延长能够提高宫颈癌调强放疗的摆位精度。

    • 牛磺酸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对苯扎氯铵诱导兔干眼的疗效观察

      2022(12):51-54.

      摘要 (1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牛磺酸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对苯扎氯铵所致的兔干眼症的综合疗效。方法 用浓度0.2%苯扎氯铵滴眼液建立新西兰兔干眼症模型。排除正常组,其他各组每天两次苯扎氯铵滴眼液滴入新西兰兔结膜囊内,连续14 d,创建中重度干眼模型。造模完成后,15只新西兰兔右眼眼睛被随机地分成三组。A组是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治疗;B组为单纯玻璃酸钠组,玻璃酸钠滴眼液的含量为0.1%;C组为牛磺酸联合玻璃酸钠组,玻璃酸钠滴眼液0.1%、牛磺酸滴眼液。通过观察对治疗前、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角膜荧光染色评分、泪膜破裂时间以及泪液分泌状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苏木精-伊红(HE)染色用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新西兰兔角膜的形态学变化。采用高碘酸-雪夫(PAS)染色法在光镜下观察新西兰兔结膜杯状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两组在干预治疗前的最大荧光染色评分、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干预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B组和C组的指数都高于A组(均为P<0.05)。C组完善程度比较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牛磺酸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有助于提高用苯扎氯铵复制的新西兰兔干眼模型中的各种技术指标。

    • 可穿戴监护在术后早期下床活动风险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2022(12):55-60.

      摘要 (1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加速康复外科(ERAS)提倡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在亚重症科室,常规术后监护时长一般不超过24 h,而患者解除常规监护后下床活动是否存在风险尚无定论。通过统计患者术后长时间生命体征异常报警的分布情况,研究使用可穿戴监护延长监护时间对术后早期下床活动风险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集使用可穿戴监护的62例消化外科术后患者自术后到出院真实的3 327次生理异常报警,对报警的种类、时间分布和患者分布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人均每小时生理报警在0~24 h和24~48 h内分别为0.91次和1.22次,时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8~72 h内为0.36次,与前两者时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48 h内的血氧、心率、血压、恶性心律失常人均报警数量分别占72 h内人均报警总数的45.12%,70.34%,39.25%,37.62%。结论 早期下床活动的患者在24~48 h内仍存在与常规监护24 h内相似的临床风险。可穿戴监护可在患者下床活动的过程中,持续地对48 h内或更长时间范围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监测。

    • 透明帽辅助内镜下套扎术治疗出血性内痔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并发症、复发率的影响

      2022(12):61-65.

      摘要 (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透明帽辅助内镜下套扎术治疗出血性内痔的疗效。方法 收集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Ⅰ~Ⅲ度出血性内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将其分为传统套扎术组和内镜下套扎术组,每组30例。传统套扎术组应用传统痔疮套扎术治疗,内镜下套扎术组应用内镜下套扎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总出血量)、康复情况(总住院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伤口愈合时间),术后4 h、8 h、24 h时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1周内并发症发生率(肛门坠胀、出血、排便困难),临床效果以及术后6个月复发率。结果 内镜下套扎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总出血量、总住院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均明显小于传统套扎术组(P<0.05)。术后4 h、8 h、24 h时内镜下套扎术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小于传统套扎术组(P<0.05)。内镜下套扎术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传统套扎术组(P<0.05)。术后1周内内镜下套扎术组患者肛门坠胀、出血、排便困难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套扎术组(P<0.05)。术后6个月,内镜下套扎术组复发率明显低于传统套扎术组(P<0.05)。结论 内镜下痔疮套扎术较传统痔疮套扎术治疗Ⅰ~Ⅲ度内痔,治疗时间短、术中总出血量少,且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低,有利于患者预后。

    • 孟鲁司特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患者的疗效观察

      2022(12):66-70.

      摘要 (1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孟鲁司特与左西替利嗪联合治疗常年性过敏性鼻炎合并轻、中度哮喘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在服用安慰剂1周后,患者随机接受孟鲁司特单独治疗或孟鲁司特/左西替利嗪联合治疗4周。主要疗效评价标准为平均日间鼻症状评分,其他疗效评价标准包括夜间鼻症状评分、综合症状评分、1秒钟用力呼气量(FEV_1)、用力肺活量(FVC)、FEV_1/FVC、哮喘控制测试得分和缓解药物在治疗期间使用的频率。结果 与孟鲁斯特组相比,联合治疗组的平均日间鼻症状评分显著减少(P=0.015);在其他过敏性鼻炎疗效评价标准中,联合治疗组患者较孟鲁斯特组都有显著改善(P<0.05);两组患者的FEV_1、FVC、FEV_1/FVC和哮喘控制测试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用孟鲁司特相比,孟鲁司特与左西替利嗪联合治疗常年性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患者安全有效。

    • 82例常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分析

      2022(12):71-77.

      摘要 (2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首次入院的临床特征和相关实验室检测结果。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日至2020年3月9日期间常德地区82例COVID-19患者首次入院时一般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后首次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超敏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沉(ESR)、生化检查、凝血功能、D-二聚体等。将入组患者分为非重症组和重症组,比较两组之间实验室检查的差异,寻找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 82例COVID-19患者中非重症患者60例、重症患者22例。首诊症状主要为发热(52例)、咳嗽(48例)、咳痰(12例)、乏力(20例)、厌食(11例)等。与非重症组相比,重症组血常规中的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降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CRP、ESR显著增加(P<0.05);重症组白蛋白显著减少,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同工酶、D-二聚体显著增加(P<0.05)。NLR为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的显著影响因素,即NLR每增加1个单位,患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概率增加1.212 (1.003,1.465)倍。NLR、ESR、PCT为联合预测重症新冠肺炎的最优模型,其AUC为0.767,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87.3%。结论 COVID-19患者首次入院部分实验室指标出现特征性改变,且重症患者实验室指标改变也具有特异性,NLR、ESR、PCT可作为联合预测重症新冠肺炎的模型。本结果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早期识别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实验室参考依据。

    • 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关系及预后研究

      2022(12):78-82.

      摘要 (1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水平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关系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罗定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340例ACS患者按照是否合并低T3综合征分为两组:低T3组(n=77)和甲状腺功能正常组即甲功正常组(n=263)。分析评价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心肌梗死溶栓(TIMI)危险评分等级、甲状腺功能、脑钠肽(BNP)、超声心动图等相关资料,并对患者出院后进行1年随访,比较两组患者主要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低T3组ST段抬高型的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值明显低于甲功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T3组STEMI患者FT3值明显低于NSTEMI、UA患者(P<0.05),STEMI患者FT3水平下降更明显。与甲功正常组比较,低T3组各项TIMI危险评分等级FT3值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T3组TIMI危险评分高危患者FT3值明显低于中、低危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发现,低T3组患者的1年无主要的心脏不良事件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甲功正常组(P<0.05)。结论 低T3组STEMI患者及TIMI高危组FT3值明显下降;低T3组患者主要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低FT3提示ACS患者预后不良。

    • 侧卧位深度镇静下气管拔管对高血压手术患者心血管应激反应、上呼吸道并发症及心理状况的影响研究

      2022(12):83-87.

      摘要 (1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侧卧位深度镇静下气管拔管对老年高血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患者心血管应激反应、上呼吸道并发症及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3月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高血压择期行LC治疗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侧卧组(n=50)和仰卧组(n=50)。两组均常规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择期LC治疗。侧卧组在侧卧位深度镇静下气管拔管,仰卧组在仰卧位深度镇静下气管拔管。比较两组麻醉诱导前(T_0)、气管插管即刻(T_1)、气管插管后5 min (T_2)、拔除气管导管后1 min (T_3)、拔除气管导管后5 min (T_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等心血管应激反应指标。统计比较两组舌后坠发生率及喉痉挛、呛咳、咽部不适、声音嘶哑、肺炎等上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采用Ricker镇静-躁动评分(SAS评分)评价比较两组拔除气管导管期间的躁动程度。术前1 d和麻醉苏醒后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评价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结果 与T_0比较,两组T_3和T_4的MAP和HR升高而同期SpO_2降低(P<0.05);且侧卧组T_3和T_4的MAP和HR低于仰卧组,同期SpO_2高于仰卧组(P<0.05)。侧卧组舌后坠发生率低于仰卧组(P<0.05);而两组上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1 d比较,两组麻醉苏醒后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均降低(P<0.05);且侧卧组麻醉苏醒后焦虑自评量表得分低于仰卧组(P<0.05);侧卧组SAS评分低于仰卧组(P<0.05)。结论 侧卧位深度镇静下气管拔管有利于减轻老年高血压择期LC患者心血管应激反应、麻醉苏醒期躁动和焦虑心理,并可减少舌后坠的发生。

    • 老年患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尿路感染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2022(12):88-91.

      摘要 (1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合并尿路感染特征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至2022年医院收治的332例老年AIS患者合并尿路感染的特征及危险因素,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回归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332例AIS患者中发生尿路感染81例,感染率为24.4%。G-杆菌中的大肠埃希菌与G+球菌中的肠球菌为主要致病菌。感染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留置尿管、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0岁、女性、合并糖尿病、留置尿管、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评分降低、住院天数≥10天为AIS患者合并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80岁、女性、合并糖尿病、留置尿管、GCS评分降低、住院天数≥10天为AIS患者合并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可根据感染特征与相关因素,有针对性进行干预。

    • 儿童维生素A缺乏与新发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相关性分析

      2022(12):92-95.

      摘要 (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新诊断1型糖尿病(T1DM)儿童维生素A水平及其与酮症酸中毒(DKA)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住院的新诊断T1DM患儿5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DKA将患儿分为两组:其中DKA患儿38例,非DKA患儿21例。收集各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检测维生素A、pH、HCO_3~-、随机血糖、C肽、糖化血红蛋白等相关指标。再根据维生素A水平进行亚组间各指标差异性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59例新诊断T1DM患儿中,DKA组患儿维生素A水平明显低于非DKA组[(0.18±0.05)μg/mL vs.(0.24±0.08)μg/mL, P<0.05]。根据维生素A水平进行亚组分析,缺乏组和非缺乏组C肽、pH、HCO_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51、3.227、2.772, P均<0.05)。采用Spearson分析显示,血清维生素A与pH (r=0.423, P=0.001)、HCO_3~-(r=0.428,P=0.001)、空腹C肽(FC-P)(r=0.273, P=0.037)呈正相关。结论 新发T1DM并发DKA患儿维生素A缺乏严重,且维生素A水平与pH、HCO_3~-密切相关。

    • 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分析

      2022(12):96-99.

      摘要 (1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介入手术治疗的59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于手术前后完善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予以收集并分析。将患者分成DVT的未发生组和发生组,分别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483例患者为DVT未发生组,112例患者为DVT发生组。DVT未发生组和发生组之间单因素分析中年龄>60岁、吸烟史,体质量指数(BMI)≥25 kg/m~2、术前有意识障碍、GCS评分≤8分、术后卧床时间大于72 h、脑出血、下肢活动障碍、肺部感染、未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MI≥25 kg/m~2、吸烟史、术前有意识障碍、术后卧床时间大于72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I≥25 kg/m~2、吸烟史、术前有意识障碍、术后卧床时间大于72 h是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术后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确认试剂的临床研究

      2022(12):100-103.

      摘要 (1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确认试剂盒(中和实验法)进行初步临床研究,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 以Abbott Ireland Diagnostics Division (雅培)生产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确认试剂盒(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为对照,完成1 186例临床血清样本的平行测定及统计分析,1 087例可重复样本的确认试验及215例血清血浆样本的对比试验。结果 1 186例临床样本检测结果显示,阳性样本1 086例,阴性样本100例,考核配套试剂与对比配套试剂阳性符合率为99.91%(95%CI:99.48%~99.98%),阴性符合率为99.00%(95%CI:94.55%~99.82%),总符合率为99.83%(95%CI:99.39%~99.95%);对检测结果进行Kappa检验,Kappa值为0.989,结果基本一致。考核试剂与对比试剂1 087例确认试验显示,其确认阳性符合率为99.82%(95%CI:99.33%~99.95%),总符合率为99.72%(95%CI:99.19%~99.91%)。210例血清血浆对比试验显示,考核试剂血清血浆对比结果确认阳性符合率为100.00%(95%CI:98.20%~100.00%),无未确认阳性结果,结果完全一致。结论 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HBsAg确认试剂盒可以对HBsAg检测结果呈可重复阳性的样本进行确认,适用于临床检验。

    • 酮症性高血糖偏身舞蹈症的临床特征研究(附3例患者临床报道)

      2022(12):104-108.

      摘要 (1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酮症性高血糖偏身舞蹈症(HC-KH)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 选取3例酮体阳性的糖尿病合并舞蹈症的老年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结果 3例患者均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例为79岁女性,新发糖尿病,左侧肢体受累;1例为66岁女性,既往糖尿病病史20年,右侧肢体受累;另一例为78岁女性,既往糖尿病病史20年,开始一侧肢体发病,后发展至对侧。3例患者中,1例颅脑CT提示舞蹈症状对侧基底节区呈片状稍高密度影,1例MRI T1加权成像(T1WI)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区小斑片状高信号,1例MRI未见异常。3例患者在控制血糖后舞蹈症状均明显减轻。结论 酮体阳性高血糖性偏身舞蹈症患者较酮体阴性者少见,当患者出现偏身舞蹈样动作,既往血糖控制不佳或入院后发现高血糖,无论头颅CT及MRI有无典型影像学表现,控制血糖后舞蹈样动作消失,均应考虑本病。

    • 血液中鸟氨酸在乳腺癌及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中表达差异及临床意义研究

      2022(12):109-113.

      摘要 (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数据表明,鸟氨酸及其相关代谢产物在癌细胞活性及癌细胞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人们目前还不清楚鸟氨酸是否与人类乳腺癌细胞的发生发展有关。本实验研究了女性血液中鸟氨酸的水平与乳腺癌之间的关系。方法 实验选取2017年至2018年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就诊的407例女性乳腺癌病例为实验组,并把407例乳腺良性肿瘤的女性病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年龄比1∶1的比例,将这些女性病例进行对照研究。所有女性病例都进行了病理检查、临床检查、病史询问和其他检查(即血液常规及传染病学检查)。用空腹血液样本来测量鸟氨酸水平。实验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来估计鸟氨酸水平每增加一个标准差(SD)与乳腺癌之间的关系。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8.3±7.6)岁和(48.4±7.7)岁,鸟氨酸水平每增加1个SD,乳腺癌风险就降低27%(■=0.76, 95%CI:0.65~0.89)。当鸟氨酸水平被划分为四分位数时,最低四分位数的女性鸟氨酸水平相比最高四分位数女性的鸟氨酸水平患乳腺癌的风险也更低(■=0.76, 95%CI:0.51~1.13)。鸟氨酸与乳腺癌之间的关系不随临床分期或肿瘤分级而改变(P>0.05),且不受分子亚型相互作用(P=0.927)。结论 鸟氨酸水平越高,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就越低。未来的研究将证实本实验研究的结果。

    • 血管内超声指导下介入治疗老年冠脉重度钙化病变的价值

      2022(12):114-117.

      摘要 (1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介入治疗对老年冠脉重度钙化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2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60例老年冠脉重度钙化患者为样本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34例患者采用IVUS引导进行治疗(IVUS组),26例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CAG)指导下进行治疗(CAG组),比较两组介入治疗相关资料、手术成功率、病变冠脉相关参数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CAE)发生率。结果 IVUS组旋磨次数明显低于CAG组(P<0.05);IVUS组和CAG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4.12%和80.77%(P>0.05);两组治疗后最小管腔直径和管腔有效面积明显增加(P<0.05),管腔狭窄率明显降低(P<0.05),且IVUS组最小管腔直径和管腔有效面积高于CAG组,管腔狭窄率低于CAG组(P<0.05);随访结果显示术后30 d内,IVUS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1例(2.94%),CAG组发生支架内血栓1例(3.85%),急性心肌梗死2例(7.6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冠脉重度钙化患者采用IVUS指导下介入治疗可为旋磨头、球囊和支架选择提供准确参考依据,提升管腔直径,降低管腔狭窄率,疗效和安全性较CAG指导下介入治疗具有一定优势。

    • 曲面断层片和锥形束CT对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与下颌神经管位置关系的研究

      2022(12):118-121.

      摘要 (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曲面断层片和锥形束CT (CBCT)检查评估下颌阻生第三磨牙(IMTM)与下颌神经管位置关系的效果。方法 选取高州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60例IMT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拍摄曲面断层片与CBCT,观察评估不同影下IMTM与与下颌神经管之间的位置关系。结果 曲面断层片检查发现,与下颌神经管有影像重叠的IMTM共92颗,其中牙根位于下颌神经管上1/2处共32颗牙(34.78%),牙根位于下颌神经管下1/2处共34颗牙(36.96%),牙根超出下颌神经管下缘共26颗牙(28.26%);32颗牙根位于下颌神经管上1/2处的IMTM中,清楚可见者20颗(62.50%),影像模糊者12颗(37.50%);34颗牙根位于下颌神经管下1/2处的IMTM中,清楚可见者13例(38.24%),影像模糊者21颗(61.76%);26颗牙根超出下颌神经管下缘的IMTM中,清楚可见者6颗(23.08%),影像模糊者20颗(76.92%)。CBCT检查发现,92颗IMTM中,共有61颗牙牙根接触下颌神经管,占比66.30%。其中,30颗牙根颊侧中,14颗牙与下颌神经管接触,占比46.67%;19颗牙根舌侧中,15颗牙与下颌神经管接触,占比78.95%;3颗多牙根之间中,均与下颌神经管接触,占比100.00%;40颗根尖下方中,29颗牙与下颌神经管接触,占比72.50%。结论 较曲面断层片,CBCT能够对IMTM与下颌神经管的位置关系进行更加清楚、准确地显示。

    • 血浆Hcy、D-D、PAF与不孕症的关系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2022(12):122-125.

      摘要 (1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和不孕症关系以及对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期间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接收的不孕症患者69例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健康者78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浆Hcy、D-D、PAF变化,分析血浆Hcy、D-D、PAF对不孕症的诊断价值,同时对不孕症患者予以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对比不同预后患者血浆Hcy、D-D、PAF变化,分析血浆Hcy、D-D、PAF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D-D、Hcy高于对照组,PAF低于对照组(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联合检测对于不孕症的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AUC为0.843、敏感性94.20%、特异性92.31%高于DD、Hcy、PAF (P<0.05);预后良好者D-D、Hcy低于预后欠佳者,PAF高于预后欠佳者(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联合检测对于不孕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AUC为0.818、敏感性94.44%、特异性92.16%高于D-D、Hcy、PAF (P<0.05)。结论 不孕症患者的D-D与Hcy呈高表达状况、PAF呈低表达状况,且Hcy、D-D、PAF联合检测对于不孕症有较高诊断效能,对于预后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 EOS水平对AECOPD患者重度COPD及死亡风险预测价值研究

      2022(12):126-130.

      摘要 (1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EOS)水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及死亡风险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AECOPD患者共240例临床资料,根据EOS水平分为EOS阳性组(≥2%,112例)和EOS阴性组(<2%,128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住院治疗相关指标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EOS预测AECOPD患者预后临床价值。结果 EOS阳性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显著低于EOS阴性组(P<0.05);EOS阳性组抗生素使用时间显著短于EOS阴性组(P<0.05);接受激素治疗人群中EOS阳性组抗生素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EOS阴性组(P<0.05);接受激素治疗人群EOS阳性组△CAT≥4分比例显著高于EOS阴性组(P<0.05);EOS阳性组接受激素治疗患者△CAT≥4分比例显著高于未接受激素治疗者(P<0.05);随访1年EOS阳性组重度AECOPD发生率显著高于EOS阴性组(校正■=2.71, 95%CI=1.46~6.03, P=0.02);两组随访1年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0.78, 95%CI=0.33~1.89, P=0.35)。结论 AECOPD患者EOS表达水平可用于激素治疗效果及疾病复发风险预测。

    • 甲泼尼龙分别联合阿奇霉素、红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大叶性肺炎的临床观察

      2022(12):131-133.

      摘要 (1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甲泼尼龙分别联合阿奇霉素、红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大叶性肺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在安阳市妇幼保健院确诊为小儿支原体大叶性肺炎的80例患儿,经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性措施治疗;观察组采用甲泼尼龙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炎症因子变化以及药物使用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两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6 (IL-6)、降钙素原(PCT)水平降低均较治疗前低,与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细胞升高水平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7.50%),对照组为(9.30%),与观察组相比,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观察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泼尼龙联合阿奇霉素应用于小儿支原体大叶性肺炎比甲泼尼龙联合红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大叶性肺炎,更具有提升临床效果、减轻肺部炎症反应的作用。

    • 西妥昔单抗联合XELOX方案致口周蝶形红斑的患者1例

      2022(12):134-136.

      摘要 (1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正>1病史简介本病例是一位65岁的女性,为乙状结肠腺癌伴多发转移的晚期初治患者,既往伴有糖尿病病史。患者2021年03月首次入院时生命体征平稳、神清、精神好,左侧颈部可触及淋巴结,活动、无触痛。右中肺呼吸音弱、未及啰音、律齐、未及杂音、腹软、压痛、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

    • 中国医学工程2022年第30卷总目次

      2022(12):137-144.

      摘要 (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正>~~

    • 《中国医学工程》投稿须知

      2022(12):148.

      摘要 (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正>《中国医学工程》杂志(期刊号:ISSN1672-2019/CN11-4983/R),月刊,公开发行,被中国知网、超星“域出版”、维普网、《国家科技学术期刊开放平台》等全文收录。本刊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主办。本刊读者对象为临床医务工作者、临床工程技术人员、医学工程科研工作者等,报道医疗领域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帮助广大临床医师及工程人员提高学术水平,解决在临床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医学工程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管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