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5).
摘要:目的明确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血脂代谢特点,并探究血脂水平与疾病类型、危险度分层及疾病状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科住院的初诊MDS患者133例、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MDS转化)患者13例为疾病组,收集同时期体检健康者140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所有研究对象的空腹血脂水平,进行组间和组内对比分析。结果 MDS患者的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WHO-MDS分型患者间的TG、TC、HDL及L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WHO预后积分系统(WPSS)及修正的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R)进行危险度分层,其中TG水平在不同危险度分层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C、LDL及HDL水平在高危组或极高危组中明显减低(P0.05),除了LDL在WPSS极高危组中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去甲基化治疗缓解后的患者的TC及LDL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HDL水平较治疗前呈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脂代谢异常是MDS的典型特征,MDS患者血脂水平降低,且高危患者胆固醇水平低于低危患者。血脂水平的恢复可间接反映治疗效果。
2021(5).
摘要: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多模态影像模型的构建以及智能影像诊断系统建立的作用价值,旨在为临床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提供一种有效方案。方法将从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于深圳市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50例纳入研究,记作子宫内膜癌组。另取同期接受检查的良性增生患者以及健康志愿者各100例,分别记作良性增生组与正常对照组。采集三组人员的经阴道超声图像27张以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图像72张,采用特定的算法将子宫内膜癌组患者的多模态影像图片实施融合运算,构建一个全面直观的病变模型。同时,随机选取各种模态影像治疗中具有特征性的图片,采用Python+keras软件以及卷积神经网络训练,自动提取各种模态影像学资料的病灶特征,实现子宫内膜癌影像学智能诊断系统的建立。比较三组各项血流参数,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诊断方式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效能。结果子宫内膜癌组微血管密度(MVD)相较于良性增生组、正常对照组明显更高,而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明显更低(P0.05);良性增生组与正常对照组各项血流参数对比均不明显(P0.05)。经ROC曲线分析发现:多模态影像模型诊断子宫内膜癌效能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以及特异度均明显高于超声、MRI诊断。结论子宫内膜癌多模态影像模型的构建以及智能影像诊断系统建立的作用价值较高,有望成为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有效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1(5).
摘要:目的探讨CT增强检查中合理提高对比剂注入前预注射生理盐水的流速在减少肿瘤非首疗程化疗患者对比剂外渗发生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0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肿瘤化疗科接受非首疗程化疗行常规CT增强检查的1266例患者分为A组、B组、C组、D组、E组及F组,A组采用与对比剂相同速率(2.0 mL/s)进行生理盐水预注射,B组、C组、D组、E组及F组采用较对比剂注射流速依次递增0.1 mL/s速率进行生理盐水预注射。比较6组预注射外渗率及当各组预注射均未发生外渗时出现的对比剂外渗率情况。结果 A组与B组、C组及D组预注射外渗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预注射外渗率低于E组和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对比剂外渗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对比剂外渗率高于C组、D组、E组和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提高生理盐水预注射速率,能够有效降低肿瘤非首疗程化疗患者CT增强检查时对比剂的外渗风险。
2021(5).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脉搏血氧饱和度测量精度的因素。方法对在该检测室进行脉搏血氧饱和度测量精度检测的医疗器械产品进行研究,并与其动脉血氧饱和度测量精度进行比较,对检测的精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简要分析。结果通过对脉搏血氧仪进行脉搏血氧饱和度测量精度的检查发现,出现异常因素为检测系统异常、患者检测时部分皮肤异常、检测的环境差、检测仪器探头的位置出现问题、患者被检测部分出现低灌注状态或是检测的动作出现差别等,都能够影响脉搏血氧饱和度检测的精度。结论脉搏血氧仪数据变化时测量的脉搏血氧饱和度检测的精度也发生变化,但是能够对其有效性造成影响的因素较多,在检测过程中应该尽可能避免这些影响因素,从而提高检测的准确度。
2021(5).
摘要:目的比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合并糖尿病、单纯CHD及对照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旨在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在盘锦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确定为CHD合并糖尿病及单纯CHD的10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A组) 59例和单纯CHD组(B组) 47例,再根据A组LMR值的中位数高低分为A1组30例(LMR≥3.51)和A2组29例(LMR3.51)。另取该院体检的31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C组)。检验各组LMR值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术后1年再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分析A1组与A2组预后有无差异。结果 A组(r=-0.361, P=0.005)与B组(r=-0.339, P=0.020)中LMR值与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性;而C组(r=-0.115, P=0.540)中LMR值与Gensini评分无相关性。ROC曲线下面积为0.805 (95%CI:0.708~0.902, P0.001)。当LMR临界值为0.503时,CHD合并糖尿病有最高的诊断效能,其敏感性为77.4%,特异性为72.9%。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低LMR组较高LMR组预后差(P0.05)。结论 LMR值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预后呈负相关,可作为快速评价CHD合并糖尿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其预后的简易、廉价指标。
2021(5).
摘要:目的动态分析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CAR)预测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42例AP患者。根据病因分为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LAP)患者60例为观察组,非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NHLAP)患者8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及观察组急性胰腺炎不同严重程度床边指数(BISAP)评分、CAR及降钙素原(PCT)水平比较。采用ROC曲线分析不同时间段CAR及BISAP评分对HLAP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年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脂肪肝、糖尿病、胸腔积液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CAR、P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入院第1、3、7天,中度重症组、重症组各时间点血清CAR水平均高于轻症组,且重症组血清CAR水平高于中重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AR水平呈动态变化规律,在入院第3天时,血清CAR预测HLAP患者严重程度的有效性最高(曲线下面积:0.855,最佳截断值8.88)。提示当CAR值≥8.88时患者病情较重,预后不佳。结论 CAR入院第3天预测HLAP患者严重程度的有效性最高,随着治疗时间的变化,CAR水平可以动态反映HLAP患者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