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6).
摘要: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癌(ccRCC)患者外周血miR-223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收集该院ccRCC患者(n=40)术前及术后7 d外周血标本为实验组,门诊体检健康人群(n=80)外周血标本为对照组。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仪器检测miR-223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中的表达水平,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浆miR-223诊断ccRCC及判断其预后的价值。收集ccRCC患者的临床数据,探讨外周血中miR-223表达水平与患者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实验组患者外周血中miR-223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7 d较术前外周血中miR-223的表达量已明显减少,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且ccRCC患者外周血中miR-223的表达水平与肿瘤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有关(P<0.05)。结论 ccRCC患者外周血中miR-223呈高表达,且与其肿瘤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有关,术后其表达水平降低,可用于ccRCC的诊断和评估病情进展。
2020(6).
摘要:目的研究鼻咽癌磁共振灌注成像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该院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纳入的50例鼻咽癌患者,分别实施鼻咽纤维镜探查,选择某部分成为感兴趣区域,治疗前给予磁共振灌注成像扫描检查,获得数据后推算有关参数,另外对该区域实施活检,选择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分析灌注成像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所有研究对象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阳性表达均处于细胞质内,细胞膜也存在轻微染色,针对其中完整肿瘤细胞的区域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肿瘤染色强度明显低于对应正常上皮细胞。另外鼻咽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显示阳性者有35例,阳性率70.00%。其中阳性细胞占比>30%的有29例,约占58.00%;阳性细胞占比10%~30%之间的有6例,约占12.0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的参数指标与阴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血液回流常数、血浆容量分数呈正相关,但与转运常数、血管外细胞外间隙体积分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磁共振灌注成像运用于鼻咽癌中具有重要意义,可反映出患者肿瘤组织的血管新生状况,为其放疗敏感性提供参考依据。
2020(6).
摘要:目的研究磁微粒化学发光平台中,样本吸附反应杯造成检测结果的假阳性,为医学实验室提供一种研究样本吸附的方法,并提出相关解决办法。方法首先对磁微粒化学发光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平台间测试结果进行比对,确认平台差异标本,然后通过替换磁微粒化学发光试剂盒中磁微粒组分,查找造成平台差异的主要原因,最后在样本稀释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试图通过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使磁微粒化学发光平台与ELISA平台检测结果一致。结果 5例样本出现平台间差异,其在磁微粒平台全部为阳性,ELISA平台全部为阴性;将磁微粒试剂盒中磁微粒组分替换成缓冲液后,其检测结果仍为阳性,证实磁微粒平台样本与反应杯发生非特异性结合;通过在样本稀释液中添加0.5%Triton X-100后,5例样本在磁微粒化学发光平台的假阳性现象消失。结论磁微粒化学发光平台检测结果易受非特异性结合因素影响,特别是在间接法免疫分析中,人体内免疫球蛋白非特异性结合在反应杯上,导致检测结果偏高,在样本稀释过程中加入适当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此现象的发生概率。
2020(6).
摘要:目的比较酶联免疫法与全自动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特异度及敏感度。方法选择该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就诊的203例患者并采集外周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进行检测,参考中和确认试验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及检测效果。结果 203例标本CLIA法检测阳性48例,ELISA法阳性46例,中和确认试验阳性48例,与CLIA法结果一致;对比中和确认试验,ELISA法和CLIA法均有较高的特异度和符合率,分别为100%、99%和100%、100%,但对比中和确认试验灵敏度分别为95.8%、100%,ELISA法、CLIA法的Kappa值分别为0.97、1,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88、0.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840, P=0.016)。结论酶联免疫法与化学发光法检测HBsAg的均有较高的特异度,但化学发光法检测敏感度更高。
2020(6).
摘要:目的探究脑卒中后早期偏瘫患者行镜像疗法对其上肢功能的促进以及大脑皮质运动区μ波抑制的影响。方法抽取该院精神科门诊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6例脑卒中后早期偏瘫患者纳为研究对象,依据康复方式采取随机法1∶1展开分组,各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镜像疗法,观察两组患者上肢功能以及大脑皮质运动区μ波。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第1个月和第2个月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呈进行性上升趋势,研究组患者评分上升趋势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随访第1月和第2月手部Wolf运动功能测试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Barthel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虽略低于对照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Cz、CPz、CP3、C3四区μ波抑制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后早期偏瘫患者行镜像疗法可有效恢复上肢功能、手部功能和日常生活指数,可有效抑制大脑皮质运动区μ波活动,进而提升大脑神经功能重组。
2020(6).
摘要:目的对比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与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ME)的疗效。方法回顾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八九医院就诊的BRVO继发ME患者62例(62眼),注药组患者知情选择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注药方案按照1+PRN进行,共38例(38眼);激光组患者均知情选择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共24例(24眼);视病情均行黄斑区格栅光凝或局灶光凝治疗。患者于注药术或激光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诊,随诊时观察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的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变化,并随诊并发症情况。结果注药组随访结束时BCVA优于激光组(P<0.05);且注药组在随访1个月、3个月时BCVA均优于激光光凝组(P<0.05)。注药组和激光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CMT均较术前减小(P<0.05)。两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与药物、玻璃体内注射相关的全身不良反应。结论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BRVO继发ME可改善视力,减轻黄斑水肿,且效果优于视网膜激光光凝。
2020(6).
摘要:目的探讨活性维生素D3配合唑来膦酸治疗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PO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老年POP患者106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两组均调整生活方式,补充钙剂,对照组给予唑来膦酸,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活性维生素D3 (骨化三醇),对两组疗效、骨密度(BMD)、基质金属蛋白酶-13 (MMP-13)、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 (TIMP-1)、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23%,与对照组84.91%比较,明显较高(P<0.05);两组治疗前腰椎L1-4、髋部、Wards三角区BMD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1年上述部位BMD提高较同期对照组明显(P<0.05);两组治疗前MMP-13、TIMP-1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1年MMP-13和TIMP-1改善较同期对照组明显(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43%,与对照组7.55%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活性维生素D3配合唑来膦酸治疗老年POP疗效满意,可提高患者骨密度,改善MMP-13和TIMP-1,安全性佳,值得推广。
2020(6).
摘要:目的探讨ⅢA型前列腺炎对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TUKEP)的影响。方法对51例BPH患者前列腺液及抽血相关指标进行分组,其中单纯性BPH组患者20例,伴ⅢA型前列腺炎BPH组患者31例,对两组的术前及术后相关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伴ⅢA型前列腺炎BPH组前列腺液中相关细胞因子IL-6、IL-8、IL-10显著高于单纯性BPH(P<0.05);伴ⅢA型前列腺炎BPH组较单纯性BPH组总体手术时间更长、出血量更多(P<0.05);且术后中性粒细胞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较单纯BPH组高(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IL-8与hs-CRP呈显著性正相关(r=0.315, P=0.025),与APTT呈显著性正相关(r=0.328, P=0.015)。术后6个月复查尿流率结果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ⅢA型前列腺炎BPH患者可因其本身炎症影响TUKEP效果。
2020(6).
摘要: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在预防颈动脉支架术后造影剂肾病方面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4例在该院行选择性颈动脉支架的患者分为3组:阿托伐他汀低剂量组(20 mg, n=26)、中剂量组(40 mg, n=28)和高剂量组(60 mg, n=20)。术前及术后第3天采空腹血,测定血清肌酐水平(Scr)、血尿素氮(BUN)、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肌酸激酶(CK),计算肌酐清除率(Ccr)和造影剂肾病的发生率。统计学分析不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之间的差异。结果阿托伐他汀高剂量组患者无造影剂肾病发生,发生率为0.0%;中剂量组患者有2例造影剂肾病,发生率为7.1%(2/28);低剂量组患者有4例造影剂肾病,发生率为15.4%(4/26)。但是,阿托伐他汀高剂量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ST、ALT和CK水平显著升高,而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患者血清AST、ALT和CK水平无显著变化。结论中剂量阿托伐他汀能够安全有效地预防颈动脉支架术后造影剂肾病的发生;阿托伐他汀治疗时应严密监控肝脏和心脏毒副作用的发生。
2020(6).
摘要:临床本科是医学启蒙的基础与实践阶段,更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与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提升教学水平是新医疗时代的要求,作为培养精干团队的主力军,临床教师应优化本科生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对血液科的兴趣。从理论授课与实习轮转两方面,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旨在激发学习主动性与自律性,建立学生对血液病学的兴趣与信心,重视入科前培训与医患沟通技巧,使学生能真正投入于临床,并受益于临床。文章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尝试总结一些有效的教学建议,为培养高层次医学生助力。
2020(6).
摘要:目的研究沙库巴曲缬沙坦与贝那普利对心力衰竭患者短期心功能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101例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对照组加用贝那普利。比较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明尼苏达州心功能不全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及6分钟步行试验(6MWT)结果的改善情况。结果在治疗12周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LVEF水平、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及6MWT结果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DD和NT-proBNP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短期改善患者心功能、生活质量,提高射血分数方面优于贝那普利。
2020(6).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床上脚踏车运动结合常规床上活动对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患者营养指标和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该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间收治的62例ICU机械通气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予以常规床上活动,研究组31例加以早期床上脚踏车运动。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指标、心肺功能指标以及心理状态。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肌肉总量、体脂肪、骨骼肌、前白蛋白、四肢水分、二氧化碳分压、呼吸频率、潮气量、抑郁评分、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4 d研究组肌肉总量、体脂肪、骨骼肌、前白蛋白、四肢水分、二氧化碳分压、呼吸频率、潮气量、抑郁评分、焦虑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及干预14 d肌肉总量、体脂肪、骨骼肌、前白蛋白、四肢水分、二氧化碳分压、呼吸频率、潮气量、抑郁评分、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床上脚踏车运动结合常规床上活动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可改善患者营养指标和心肺功能,令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
2020(6).
摘要:目的分析完全性前置胎盘并发胎盘植入的高危因素和母婴结局,为及时干预、减少并发症及改善母婴结局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该院收治的318例完全性前置胎盘患者,根据产前超声和剖宫产手术证实,完全性前置胎盘并发胎盘植入组109例(植入组),未伴胎盘植入组209例(无植入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生育状况、剖宫产史、母婴结局、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该院最近5年完全性前置胎盘的发生率为1.47%(318/21 606),完全性前置胎盘并发胎盘植入的发生率为34.28%(109/318)。完全性前置胎盘并发胎盘植入的高危因素主要是剖宫产史,而植入组的孕妇年龄、生育状况与无植入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组患者的累计出血量明显多于无植入组(P<0.05),而植入组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与无植入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植入组患者的住院费用明显高于无植入组(P<0.05),而住院时间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剖宫产史的完全性前置胎盘孕妇应警惕并发胎盘植入,术前预测和诊断,制定手术方案,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改善母婴结局。
2020(6).
摘要:目的观察直出绿激光前列腺汽化切除术(PVRP)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的早期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BPH患者116例,按随机编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经尿道选择性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PVP)治疗,研究组则采用PVRP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膀胱冲洗时间、术后尿管留置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手术治疗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IPSS)、生活质量评分表(QOL)、最大尿流率(Q_(max))和残余尿量(PVR)的变化。结果两组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膀胱冲洗时间、术后尿管留置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IPSS、QOL、Q_(max)和PV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PVRP与PVP治疗BPH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无明显差异,但PVRP的手术时间比PVP短,是更理想的BPH手术治疗方式。
2020(6).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鼓室成形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80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按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进行鼓室成形术治疗,对照组进行传统乳突根治术治疗。结合随访,观察患者外耳道的形状变化情况、气骨导的变动情况、并发症是否产生、听力改善情况以及术腔和鼓膜是否复发的情况。结果观察组经过鼓室成形术治疗后总有效率可达84.5%,而进行传统乳突根治术治疗后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仅为68.9%。观察组患者的干耳时间短,外耳道的形状变化正常率高,气骨导的变动范围较大;而对照组干耳时间长,外耳道的形状变化正常率较低,气骨导的变动范围较小。两组恢复效果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乳突根治术相比,鼓室成形术可以更迅速地对治疗起作用,术后可以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患者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伤害。
2020(6).
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护理对中重度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SF)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随机选择60例在该院进行中重度OSF治疗的患者,将其平均分成两组各30例,对照组治疗后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治疗后实施个体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护理满意度、张口度。结果治疗期间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5.00±1.77)分,优于对照组的(89.30±4.32)分(P<0.05);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后实验组的张口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本治疗下的个体化护理能获取更高的就医护理满意度,可有效改善中重度OSF患者治疗期间的张口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020(6).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发生干眼症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选入案例为该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列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入院进行体检的100例健康人士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同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滤纸条平均浸润长度、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以及发生干眼症的概率,总结诱发干眼症的相关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滤纸条平均浸润长度低于对照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泪液基础分泌量与泪膜破裂时间是糖尿病患者诱发干眼症的相关因素。观察组患者干眼症发病率为58%,高于对照组的干眼症发病率12%(P<0.05)。结论泪液基础分泌量与泪膜破裂时间是糖尿病患者诱发干眼症的相关因素,与健康人士相比,糖尿病患者泪膜破裂时间更短,基础泪液分泌值减少,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更高,临床提倡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最大程度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保障其生活质量。
2020(6).
摘要:目的分析在结直肠良恶性疾病病灶切除手术中使用吻合器的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接诊的106例良性或恶性结直肠疾病患者,均行病灶切除术治疗。依据术中切口吻合方法的不同划分为参照组(应用手工吻合)与研究组(应用吻合器吻合),各有53例患者。观察两组手术情况、吻合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研究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5.66%)低于参照组(20.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结直肠良恶性疾病病灶切除手术中应用吻合器的效果良好,相比传统手工缝合的吻合质量更高,可缩减手术时间,且并发症少。
2020(6).
摘要:目的对高龄产妇围产结局的特点进行临床分析。方法收集该院产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60例高龄产妇,其中35~39岁产妇为A组(n=30),40岁以上产妇为B组(n=30)。收集两组产妇的一般临床资料、分娩方式、妊娠合并症以及妊娠结局,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分娩方式、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发生例数以及发生产后出血、胎膜早破、羊水量异常和产出早产儿例数。结果 B组产妇剖宫产分娩、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羊水量异常和产出早产儿例数均多于A组(P<0.05);虽然B组胎膜早破发生例数多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年龄越大,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越高,围产结局发生风险的概率也越高。
2020(6).
摘要:目的将CT与MRI联合应用于子宫内膜癌诊断中,分析其对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的判断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4月经病理证实的8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行CT、MRI、CT联合MRI检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CT检查出2期52例,3期19例,4期9例,与病理诊断相比检出率为71.25%(57/80);MRI检查出2期50例,3期20例,4期10例,与病理诊断相比检出率为73.75%(59/80);CT联合MRI检查出2期35例,3期29例,4期16例,与病理诊断相比检出率为92.50%(74/80);CT联合MRI检出率与CT、MRI相比明显更高(P<0.05)。结论 CT联合MRI可提升子宫内膜癌检出率,为临床判断分期提供重要依据,利于进一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值得应用。
2020(6).
摘要:目的为了能正确和快速地排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热病例和疑似病例,避免院内交叉感染。方法对住院部患者、家属、医护人员及外来人员采用手机扫码填写特定问卷,红外线体温测量仪测量体温的方式进行排查和甄别。结果通过预检分诊排查出发热病例22例,疑似病例0例。结论预检分诊方式可有效避免院内感染事件的发生。
2020(6).
摘要:目的研究焦点解决短期团体干预对脑瘫患儿直系亲属自我感受负担及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于该院就诊脑瘫患儿主要照顾直系亲属94例纳入研究,采用单双号方式进行分组,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方式,观察组采用焦点解决短期团体干预方式;对两组患儿直系亲属的自我感受负担、创伤后成长状况以及生活质量进行测评。结果干预后,两组患儿直系亲属的自我感受负担均有降低(P<0.05),但观察组的自我感受负担评分降低更为显著(P<0.05);两组患儿直系亲属创伤后成长得分均有提高(P<0.05),但观察组创伤后成长得分提高更为显著(P<0.05);两组患儿直系亲属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各维度评分均有显著提高(P<0.05),但观察组的提高幅度更为显著(P<0.05)。结论采用焦点解决短期团体干预可以显著减少患儿直系亲属自我感受负担,促进其创伤后成长,并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十分有前景的实用意义。
2020(6).
摘要:目的探讨CT与MRI对膝关节损伤的应用及结果对比分析。方法选择该院2016年10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50例疑似膝关节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入组对象,均进行CT及MRI检查,按照检查方式分为CT组和MRI组,比较并分析两组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 MRI组确诊病例分别为:骨质改变26例、韧带损伤31例、关节腔积液43例和半月板损伤37例,确诊率分别为52%、62%、86%、74%;CT确诊病例分别为:骨质改变16例、韧带损伤5例、关节腔积液38例和半月板损伤7例,确诊率分别为32%、10%、76%、14%;MRI组的确诊率高于C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技术诊断膝关节损伤的应用效果更好。
2020(6).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肠梗阻导管技术对老年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7年2月至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老年粘连性肠梗阻(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胃肠减压,42例)与观察组(改良肠梗阻导管技术,42例)。对两组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包括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首次排气、首次排便、进食、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组1年内复发率为7.14%,低于对照组的2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采用改良肠梗阻导管技术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胃肠功能,不增加并发症且降低复发率。
2020(6).
摘要:目的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益肺健脾合剂、无创机械通气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AE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92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n=46,益肺健脾合剂联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和对照组(n=46,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疗程结束后,评估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动脉血气[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氧分压(PaO_2)]、肺功能指标[FEV_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_1%)、呼吸峰流量(PEF)]变化。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喘息、气短、咳嗽、咳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aCO_2水平低于对照组,PaO_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EV_1%、PE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E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益肺健脾合剂、无创机械通气联合治疗,可明显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动脉血气,提高肺功能。
2020(6).
摘要: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9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均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根据使用剂量不同分为大剂量组(初始口服剂量为40 mg/d,2周后改为20 mg/d)和低剂量组(10 mg/d)各48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s-CRP及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结果治疗后,大剂量组血清hs-CRP水平及NIHSS评分均低于低剂量组(P<0.05);BI均高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采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可降低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hs-CRP水平,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2020(6).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胃肠道息肉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 (IL-6)水平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该院2016年5月1日至2019年5月1日收治的胃肠道息肉患者100例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行内镜下电凝切除术治疗,观察组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黏膜组织表达、炎症因子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热休克蛋白60 (HSP60)、血清热休克蛋白70 (HSP70)、Toll样受体4 (TLR4)、核因子κB (NF-κB)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 (IL-6)、白细胞介素8 (IL-8)、白细胞介素12(IL-1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可改善胃肠道息肉患者黏膜组织表达、炎症因子水平,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2020(6).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与免疫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120例,其中50例患儿采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7 d及以上者症状未缓解甚至加重定义为RMPP组,剩余的70例为MPP组,比较两组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与CD4~+/CD8~+)、血清免疫球蛋白(Ig)相关指标[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与免疫球蛋白M(IgM)]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结果 RMPP组患儿CD3~+、CD4~+与CD4~+/CD8~+比较低于MPP组,CD8~+高于MP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MPP组IgA与IgG少于MP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MPP组IgM与hs-CRP高于MP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MPP与患儿免疫功能的紊乱紧密相关,通过检测免疫功能相关T淋巴细胞亚群、Ig与hs-CRP指标,在RMPP患儿的诊断治疗中具备较高价值。
2020(6).
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泵双波疗法用于妊娠期糖尿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9月接收的67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对象分为观察组35例,采用胰岛素泵双波治疗;对照组32理,采用胰岛素泵常规波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血糖、胰岛抵抗及体重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分娩时的脂联素及瘦素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妊娠期高血压、羊水过多、剖宫产、巨大儿、早产、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胰岛素泵双波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整体效果显著,可应用于临床中。
2020(6).
摘要:目的探究正畸微种植体支抗对错(牙合)畸形患者牙齿结构与口腔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78例错(牙合)畸形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正畸治疗,观察组采取正畸微种植体支抗治疗,比较两组牙齿结构变化、口腔炎症反应。结果相比对照组,观察组磨牙移位较小,上中切牙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离差较大(P<0.05);治疗后,两组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8水平均较治疗前高(P<0.05),但观察组各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错(牙合)畸形患者采取正畸微种植体支抗可改善牙齿结构,减轻炎症反应。
2020(6).
摘要:<正>~~
2020(6).
摘要:<正>《中国医学工程》杂志(期刊号:ISSN1672-2019/CN11-4983/R),月刊,公开发行,被中国知网、超星"域出版"、《国家科技学术期刊开放平台》等全文收录本刊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主办本刊读者对象为临床医务工作者、临床工程技术人员、医学工程科研工作者等,报道医疗领域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帮助广大临床医师及工程人员提高学术水平,解决在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