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0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四种小鼠功能性便秘模型制备的比较研究

      2019(3).

      摘要 (2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四种小鼠便秘模型建模的效果。方法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5组进行实验:(1)复方地芬诺酯组:10.00 mg/kg,灌胃1次;(2)洛哌丁胺组:9.38 mg/kg,灌胃2次/天,连续10天;(3)冰水组:0.80 ml/只,灌胃1次/天,连续7天;(4)硫糖铝组:25.00 mg/kg,灌胃1次/天,连续3天;(5)空白组:0.9%生理盐水灌胃,0.10 ml/只,1次/天,连续10天。观察各组一般情况、粪便参数、病理学。结果一般情况:5个实验组造模前后自身对照体重、进食量、饮水量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四个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仅洛哌丁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09,P<0.01)。粪便参数:(1)造模前后首粒排黑便时间:4个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仅复方地芬诺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造模前后4 h排便数量:4个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复方地芬诺酯组、洛哌丁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造模前后粪便含水量:4个模型组中仅复方地芬诺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仅复方地芬诺酯组杯状细胞萎缩明显且形态细长、粘膜层变薄、肠腔扩张明显。结论复方地芬诺酯制备的功能性便秘模型效果最佳。

    • 金胺O荧光染色法辅助诊断结核抗酸杆菌感染的价值分析

      2019(3).

      摘要 (1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金胺O荧光染色法辅助诊断结核抗酸杆菌感染的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接受金胺O荧光染色、抗酸染色、痰涂片抗酸染色及血清学结核抗体金标法联合检测的病理组织切片患者195例,统计计算各诊断方法的阳性情况、敏感性及特异性,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均符合结核抗酸杆菌感染87例,均不符合结核抗酸杆菌感染80例,病理未确诊而临床诊断为结核抗酸杆菌感染28例。金胺O荧光染色法各方面诊断阳性率比组织抗酸法、痰涂抗酸法、血清学结核抗体金标法阳性率均明显更高(P?<0.05);金胺O荧光染色法的特异性与组织抗酸法、痰涂抗酸法、血清学结核抗体金标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金胺O荧光染色法的敏感性则比其他方法显著更高(P?<0.05)。结论临床诊断结核抗酸杆菌感染采用金胺O荧光染色法辅助诊断可促进阳性率提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值得推广。

    •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清醒镇静镇痛在宫腔镜检的应用

      2019(3).

      摘要 (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清醒镇静镇痛在宫腔镜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6月该院妇科门诊行宫腔镜检查术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5)。两组患者均给予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镇痛,对照组患者采用手动输注,观察组患者采用靶控输注。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镇静镇痛效果。结果 (1)麻醉后2 min和扩张宫颈时,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高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患者清醒即刻、术后15 min和术后30 min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Ramsay评分大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和离室时间短于对照组,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中记忆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可有效维持宫腔镜检查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维持良好的镇静镇痛效果,实现宫腔镜检患者的快速平稳苏醒。

    • 红霉素联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对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功能、心肌酶谱及治疗效果的影响

      2019(3).

      摘要 (1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红霉素联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对支原体肺炎患儿的免疫功能、心肌酶谱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3月-2016年5月被确诊为支原体肺炎的15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1、对照组2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1采用红霉素治疗,对照组2采用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采用红霉素联合阿奇霉素序贯治疗,观察患儿免疫功能、心肌酶谱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3组患儿免疫功能、心肌酶谱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儿免疫功能、心肌酶谱各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免疫功能、心肌酶谱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1(P<0.05)、对照组2(P<0.05);对照组2明显优于对照组1(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其他两组(94%vs. 76%,P<0.05;94%vs. 84%,P<0.05);对照组1、对照组2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vs 78.0%,P>0.05)。结论采用红霉素联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对支原体肺炎患儿的免疫功能、心肌酶谱有显著改善,疗效优于单一药物治疗。

    • CD10和CD34免疫组化双染色在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理诊断中的意义分析

      2019(3).

      摘要 (1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研讨CD10和CD34免疫组化双染色在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随机从该院2016年4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肾疾病患者116例进行讨论,根据患者疾病分组,对照组中共35例肾小球微小病变,研究组(81例)中包含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21例、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5例、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2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免疫组化双染色法肾活检,标记CD10和CD34,并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肾小球系膜基质和细胞CD10、CD34表现为(-),颜色为无色;肾小囊上皮细胞,壁层CD10表现为(+++),颜色为红色,脏层CD10(+++),颜色为红色;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CD34(+++),颜色为棕色。肾小球系膜基质和细胞呈显著增生状,毛细血管基膜中存在系膜基质,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增生突出,挤压血管管腔。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CD10、CD34检测结果均与病理结果相符。结论肾活检病理光镜检查包含马松染色、六胺银染色、过碘酸雪夫反应染色、苏木精-伊红等染色,联合CD10、CD34免疫组化双染色,有利于提升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理类型和病理变化的诊断准确性,值得推广。

    • 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针刺治疗慢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2019(3).

      摘要 (1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针刺治疗慢性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慢性LDH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针刺组和联合组,联合组和针刺组分别76例、77例完成研究,针刺组接受针刺治疗,联合组接受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腰椎功能日本骨科协会(JOA)腰痛疾患疗效评定系统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活动范围,并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4周、8周后,联合组VAS、ODI评分低于针刺组(P?<0.01),JOA评分高于针刺组(P?<0.01),治疗8周后,腰椎前屈、后伸、左屈及右屈活动度大于针刺组(P?<0.01),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针刺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针刺可有效减轻局部炎症反应,缓解疼痛,改善腰椎功能,治疗慢性LDH效果显著。

    • 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效果研究

      2019(3).

      摘要 (1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预防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3月‐2018年5月在该院经阴道分娩的252例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6例,对照组在出院前经指导在家自行盆底功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盆底功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定期来院行盆底低频电刺激康复治疗。借助多普勒超声仪和盆底康复治疗系统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垂直间距(BSD)、膀胱颈下降值(BND)、尿道膀胱连接部移动距离(UVJ-M)、膀胱尿道后角(PUVA)、盆底肌纤维平均肌电压及阴道动态压力,组间对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SD、BND、UVJ-M、PUVA均明显较对照组小(P?<0.05),两组I类II类盆底肌纤维平均肌电压和阴道动态压力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为9.52%,明显低于对照的23.0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早开展产后盆底康复治疗能改善盆底肌力和电生理特征,从而有效预防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提升产妇产后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快速康复外科在妇科肿瘤围术期的应用效果及患者免疫功能分析

      2019(3).

      摘要 (1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快速康复外科在妇科肿瘤围术期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心理状况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2月该院收治的妇科肿瘤患者120例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围术期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快速康复外科干预。分别比较两组胃肠通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开始活动时间,干预前后心理状况与免疫功能变化情况,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胃肠通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开始活动时间低于对照组,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以上组间对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应用于妇科肿瘤围术期的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与免疫功能,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研究进展

      2019(3).

      摘要 (2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通量测序技术又称二代测序技术(NGS),与被认为是第一代测序技术的传统Sanger毛细管电泳测序方法相比,二代测序技术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高通量的数据,并实现大规模的基因组研究,单次运行数据量大,可以同时对数百万个DNA分子实施测序。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二代测序平台已逐渐被引入包括肿瘤学在内的众多领域中,如临床诊断,农业基因组学和法医学等。尽管NGS目前已广泛用于目的性研究,但由于该方法的新颖性,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尚未完全指南式化,大多数临床医生对NGS认知及解读能力参差不齐。该文就NGS方法、原理及其优劣性进行综述,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利用NGS技术对疾病进行更全方位的诊疗提供参考。

    • 外侧楔形鞋垫对内侧膝骨关节炎下肢关节力学影响的研究进展

      2019(3).

      摘要 (12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膝骨关节炎是引起老年人膝关节疼痛和慢性残疾的主要原因,主要影响膝关节的内侧间室。外侧楔形鞋垫是治疗内侧膝关节炎的非入侵性的方法之一,主要通过改变下肢各个关节的生物力学关系来减轻膝关节内侧间室的负载,从而达到减轻内侧膝骨关节炎症状的目的。该文主要综述了外侧楔形鞋垫对足踝关节、膝关节等下肢关节的生物力学影响。

    • 早期大剂量甘露醇用于重症手足口病治疗临床效果评估

      2019(3).

      摘要 (1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给予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早期大剂量甘露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4月入院治疗的62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大剂量甘露醇治疗,回顾分析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发热、易惊、肢体抖动、疱疹等平均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总有效率上,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给予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大剂量甘露醇治疗,可使患儿相关临床体征、症状更快得到有效缓解,缩短住院时间,获得更理想的治疗总有效率。

    • 危重儿童不同部位动脉置管的临床疗效比较

      2019(3).

      摘要 (1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危重患儿分别以桡动脉、足动脉、腋动脉为穿刺部位在监测有创血压的效果对比,为儿童寻找最佳动脉导管留置部位。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8月该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的142例动脉穿刺置管患儿,随机分为桡动脉组、足背动脉组和腋动脉组。其中桡动脉组70例,足背动脉组42例,腋动脉组30例。比较三组患儿的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置管留置时间和置管部位形成瘀斑例数。结果桡动脉组、足背动脉组和腋动脉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1.4%、73.8%和70.0%,桡动脉组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腋动脉组置管留置时间最长为(3.6±0.9)天,但同时腋动脉组留置部位瘀斑形成的人数比例最高(26.7%),明显高于桡动脉组(4.3%)和足背动脉组(7.1%)。结论在危重患儿动脉穿刺置管中,桡动脉穿刺部位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最高;腋动脉穿刺部位的置管留置时间最长,但该置管部位形成瘀斑的人数比例也最高。

    • 超声引导下平面外技术桡动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分析

      2019(3).

      摘要 (1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评价超声引导下平面外技术桡动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5月择期手术需行桡动脉穿刺患者90例,按前瞻性随机试验方法分成3组,即短轴平面组、长轴平面组与斜轴平面组,每组30例,在超声引导下使用3种不同的引导平面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术,分别观察3组患者总穿刺时间、置管成功率、穿刺针进针改变方向的次数与动脉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斜轴平面组的总穿刺时间明显短于短轴平面组与长轴平面组,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短轴平面组与长轴平面组,穿刺针进针改变方向的次数明显少于短轴平面组与长轴平面组,动脉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短轴平面组与长轴平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长轴平面组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短轴平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斜轴平面技术桡动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具有显著效果,不仅能够有效地缩短总穿刺时间,同时能够有效地提升置管成功率,减少穿刺针进针改变方向的次数,并降低动脉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增生前列腺组织行等离子电切术切除的效果分析

      2019(3).

      摘要 (1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对前列腺增生患者行等离子电切术切除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120例前列腺组织增生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进行比对试验,每组60例。其中给予对照组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观察组患者则行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性功能变化情况、术后的前列腺症状、最大尿流量及残余尿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导管留置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前列腺症状、最大尿流量及残余尿量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术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患者术后发生阳痿和逆行射精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前列腺组织增生患者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和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都可达到治愈病情的目的,但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可有效减少手术导管留置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腹股沟小切口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股沟区隐睾的对照研究

      2019(3).

      摘要 (1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比探究腹股沟小切口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股沟区隐睾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6年1月-2016年12月为研究时间段,将该时间段在该院治疗的腹股沟区隐睾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前瞻性研究原则,采用掷币随机法,将之分为两组,每组40例,研究组行腹股沟小切口手术,对照组行腹腔镜手术,对比两组手术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而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大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短期并发症发生率上,观察组为17.50%,略高于对照组的12.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上,观察组为12.50%,略高于对照组的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腹股沟隐睾患儿,可综合患儿病情选择开放式手术或腹腔镜手术,经研究腹股沟小切口手术可获得满意疗效,且手术相对简单,便于临床学习及推广,而对于内环口及以上部位隐睾,则首选腹腔镜下隐睾下降固定术。

    • BI-RADS分级系统诊断在提高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2019(3).

      摘要 (3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BI-RADS分级系统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从2017年1月初开始筛选患者,截止2018年1月底,共纳入422例乳腺肿瘤患者(共559个乳腺肿块)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其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并按BI-RADS分级系统对患者进行诊断。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BI-RADS分级0级共3个肿块,均为良性;1级0个;2级22个肿块,均为良性;3级482个肿块中13个恶性;4a级33个肿块中6个恶性,4b级9个肿块中4个恶性,4c级7个肿块中6个恶性;5级3个肿块均为恶性;6级0个;4级系统对乳房肿块良恶性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较好;乳腺恶性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内部回声低、周围组织不完整、血供丰富及腋下有淋巴结肿大,与乳腺良性肿块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RADS分级系统在乳腺肿瘤诊断中有较好的有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检测对原发性甲减的诊断价值分析

      2019(3).

      摘要 (3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检测对原发性甲减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2月该院治疗的94例原发性甲减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于该院进行体检的94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游离T3(FT3)、游离T4(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抗甲状腺受体抗体(TRAb)、促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及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等甲状腺自身抗体指标,对比两组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率及甲状腺自身抗体各项指标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TRAb、TGAb及TPOAb阳性率(79.79%、91.49%、17.02%)均较对照组(4.26%、6.38%、1.06%)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T3、FT4、TSH、TRAb、TGAb及TPOAb检测结果为(2.94±1.15)pmol/L、(5.38±2.24) pmol/L、(71.82±32.26)mIU/L、(15.67±7.12)%、(29.14±10.57)IU/ml、(113.57±54.32)IU/ml,与对照组的(4.72±1.23) pmol/L、(10.75±2.86)pmol/L、(2.69±1.03)mIU/L、(0.17±0.06)%、(2.26±1.05)IU/ml、(4.35±1.89)IU/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甲减患者采取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检测的诊断效果较显著,可作为原发性甲减诊断的重要指标,为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

    • 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价值研究

      2019(3).

      摘要 (4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求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该院2016年4月‐2018年2月收治的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患者70例(105个甲状腺结节),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超声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经手术病理组织检查确诊,以手术病理组织活检结果为金标准,评估常规超声和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结果,并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该组105个甲状腺结节,经手术病理证实有30个恶性结节,75个良性结节。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灵敏度93.33%、特异度92.00%、准确度92.38%、阳性预测值82.35%、阴性预测值97.18%,均高于常规超声检查(60.00%、68.00%、65.71%、42.86%、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检查有助于提升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准确率,为临床治疗、病情监测提供重要依据。

    • 序贯性多模式血液净化治疗脓毒血症患者效果分析

      2019(3).

      摘要 (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序贯性多模式血液净化治疗脓毒血症患者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进入该院产生脓毒血症的患者72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6例。两组均给予患者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进行序贯性多模式血液净化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各项指标的的变化。结果经过序贯性多模式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各项指标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序贯性多模式血液净化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脓毒血症患者的状况,是治疗脓毒血症患者的有效手段,值得在临床治疗脓毒血症上得以推广和使用。

    • 折叠伸缩型可X线透视延伸手术床板的设计与应用

      2019(3).

      摘要 (1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设计一种折叠伸缩型可X线透视延伸手术床板,观察其在上肢骨折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2018年5月1日‐2018年9月1日行上肢骨折手术治疗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床,观察组采用折叠伸缩型可X线透视延伸手术床板,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床板的使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床板使用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折叠伸缩型可X线透视延伸手术床板可以方便C臂机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解决上肢骨折手术中特别是肱骨中上段骨折的手术由于手术床的局限性对术中C臂机的正常摆放和使用造成障碍、成像不清晰、需要多次透视等问题,从而减少X射线对患者以及医护人员的伤害,使医生能够更好、更便捷、更快地完成手术。

    • 甲状腺结节钙化的超声影像特征在诊断甲状腺癌中的临床价值

      2019(3).

      摘要 (1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在超声诊断甲状腺癌及其分型中的意义,为临床甲状腺疾病的诊断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7年9月收治入该院的甲状腺结节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病理结果将其分为甲状腺良性疾病组(56例)及甲状腺癌组(56例),所有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总结其钙化特征与病理检查对比,探讨钙化结节在甲状腺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共检测出50例钙化灶患者,甲状腺癌组患者钙化灶人数多于甲状腺良性疾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钙化灶诊断甲状腺癌灵敏度为69.64%,特异度为80.36%;甲状腺癌患者单个结节、微钙化发生率及钙化结节边界不清晰发生率均显著高于甲状腺良性疾病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类型甲状腺癌钙化结节情况不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结节钙化尤其是微小钙化在超声诊断甲状腺癌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多种物理疗法联合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期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9(3).

      摘要 (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多种物理疗法联合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该院神经内科就诊并收治入院接受进一步治疗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急诊抢救和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高压氧舱治疗、运动治疗、放松治疗以及针灸治疗等运动疗法,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ADL)各项评分差异以及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差异。结果入院后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和ADL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接受不同治疗措施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ADL功能评分显著提高,神经功能症状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各项指标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多项物理治疗疗法后,其运动功能显著改善,运动障碍程度构成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更加显著,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显效31例,进步17例,无效或恶化2例,与对照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应用多种物理疗法联合治疗,可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患者运动障碍程度,提高患者临床治疗疗效,对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和临床预后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肌电反馈体感游戏联合运动疗法治疗分娩性臂丛神经麻痹患儿效果及对上肢功能的影响

      2019(3).

      摘要 (1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肌电反馈体感游戏联合运动疗法治疗分娩性臂丛神经麻痹(OBPP)患儿效果及对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将102例OBPP患儿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51例。联合组患儿予以肌电反馈体感游戏+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患儿予以运动疗法。比较两组患儿疗效差异,观察治疗前后上肢功能评分、表面肌电图检测值[募集电位最大值(EMGmax)、平均肌电值(aEMG)]变化情况。结果联合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儿上肢功能评分、EMGmax、aEMG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反馈体感游戏联合运动疗法可有效改善OBPP患儿的上臂肌力和上肢功能,有利于病情转归。

    • 右美托咪定与氯胺酮在小儿术前镇静术后苏醒的效果对比观察

      2019(3).

      摘要 (2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滴鼻与氯胺酮肌注在小儿基础麻醉复合骶管麻醉手术中术前镇静与术后苏醒期的影响。方法选择年龄1~6岁,体重10~22 kg,ASA分级I级,基础麻醉复合骶管麻醉手术儿科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n=30),D组(右美托咪定滴鼻组),L组(氯胺酮肌注组),于术前分别经鼻予以右美托咪定2μg/kg滴鼻和氯胺酮5 mg/kg肌肉注射。记录患儿与父母分离后的镇静评分,以及术后苏醒期间患儿行为评分和恢复室内停留时间。结果两组患儿在与父母分离后的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苏醒期间,D组患儿行为评分低于L组;恢复室的停留时间也较L组缩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给药方式对术前患儿依从性方面无明显差异;但与肌肉注射氯胺酮相比,右美托咪定滴鼻作为麻醉前用药可以降低术后躁动发生率,缩短恢复室停留时间。

    • 鼻内镜双极电凝止血对老年难治性鼻出血应激反应的影响

      2019(3).

      摘要 (2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双极电凝止血对老年难治性鼻出血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医院诊断治疗的老年难治性鼻出血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治疗方法为鼻内镜双极电凝治疗。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单纯堵塞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应激反应指标,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与皮质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100.00%,对照组82.00%,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去甲肾上腺素[(106.4±12.5)ng/ml,(152.5±21.6)ng/ml]、肾上腺素[(101.4±9.3)ng/ml,(140.8±19.4)ng/ml]以及皮质醇[(128.8±18.9)ng/ml,(158.4±29.1)ng/ml]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以及皮质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双极电凝止血治疗老年难治性鼻出血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对患者应激反应影响相对较小,值得临床推广。

    •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急诊与延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效果比较

      2019(3).

      摘要 (1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与延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2月-2018年3月收治的60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急诊手术组(急诊组)和延期手术组(延期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资料统计显示,急诊手术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均低于延期组,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整体效果优于延期手术,值得借鉴。

    • 改良腹腔镜下大子宫全切除术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

      2019(3).

      摘要 (1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改良腹腔镜下大子宫全切除术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7年6月该院收治的40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术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各20例,分别实施改良腹腔镜下大子宫全切除术及开腹子宫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用时、出血量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①腹腔镜组手术用时(125.5±2.6)min,明显长于开腹组手术用时的(95.6±1.9)min,但其出血量(98.5±2.5)ml,明显低于开腹组出血量的(152.5±3.8)ml,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腹腔镜组排气时间(25.6±2.2)h、住院时间(3.5±1.9)d、术后3 d体温(36.2±1.1)℃,均明显低于开腹组排气时间的(38.2±2.5) h、住院时间的(6.6±1.8) d、术后3 d体温的(38.5±1.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0.00%,明显低于开腹组并发症发生率的20.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腹腔镜下大子宫全切除术在基层医院应用是安全有效的,但要严格把握其手术适应证,且对手术医师技术水平要求高。

    • 宫腔镜下切除术联合屈螺酮炔雌醇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9(3).

      摘要 (2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采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联合屈螺酮炔雌醇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3月-2017年8月收治的104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盲抽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在此基础上,试验组术后采用屈螺酮炔雌醇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月经量、经期时间及子宫内膜厚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较试验组低,疾病复发率较试验组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月经失血图(PBAC)评分、经期时间、子宫内膜厚度均较试验组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联合屈螺酮炔雌醇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子宫内膜厚度,改善月经量及经期时间,预防疾病复发,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

    • 128例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现状分析

      2019(3).

      摘要 (1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为了解临床肿瘤药物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特点,合理用药,减少肿瘤患者不良反应,该文做出如下研究以供参考。方法选择该院2015年6月‐2018年6月接诊的出现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ADR)的128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和服药情况及ADR情况等,分析其ADR特点。结果 128例ADR患者中51~60岁年龄段人数最多,为42(32.81%)例,男女比例基本符合1:1;抗肿瘤药物服用频次由高至低分别是氟尿嘧啶(18.75%),环磷酰胺(16.41%)、紫杉醇(14.06%);ADR发生次数合计179次,引起ADR次数最多的药物为氟尿嘧啶,共计引起29(16.20%)次,其中91(71.09%)例患者为联合用药,且91.41%的患者为静脉注射给药;ADR主要累及消化系统和血液系统。结论针对上述抗肿瘤药ADR发生的特点,临床上应重点关注,密切监测,合理用药,减少ADR。

    • 《中国医学工程》投稿须知

      2019(3).

      摘要 (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正>《中国医学工程》杂志(期刊号:ISSN1672-2019/CN11-4983/R),月刊,公开发行,被中国知网、超星"域出版"等检索系统收录。本刊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主办,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社、中国内镜杂志社、中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和中南大学内镜医学研究院协办。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医学工程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管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