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小剂量血管加压素联合多巴胺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7年2月该院内科ICU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49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患者液体复苏后泵入小剂量血管加压素联合多巴胺,对照组患者液体复苏后泵入多巴胺。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前及用药6 h、12 h、24 h、48 h和72 h时心率(HR)、血压(BP)、尿量以及血乳酸含量,并计算乳酸清除率;记录分析两组患者在用药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皮肤苍白、室性心律失常和水肿)。结果在临床疗效(心率、收缩压、尿量、血乳酸含量和乳酸清除率)方面研究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优势明显(P<0.05);研究组患者在用药期间皮肤苍白及水肿发生率为16.44%(12/73)及9.59%(7/73),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2.89%(25/76)及21.05%(16/76)(P<0.05);研究组患者在用药期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85%(5/73),略低于对照组患者的7.89%(6/76)(P>0.05)。结论小剂量血管加压素联合多巴胺在治疗感染性休克方面,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
2018(1).
摘要:目的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慢性间歇性缺氧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6只;A组给予常压常氧生理盐水灌胃,每天在慢性间歇性缺氧时间段给予B组生理盐水灌胃、C组EGCG 50 mg/kg灌胃以及D组EGCG 100 mg/Kg灌胃;饲养8周后,拉颈处死动物,称全心质量,检测血清中c Tn T和心肌组织中Ca~(2+)-ATPase的活性。结果 A、B、C和D组心脏重量分别为(1.07±0.05)g、(1.41±0.13)g、(1.32±0.14)g和(1.26±0.11)g;B、C和D组与A组比较心脏重量均明显增加(P<0.05);C、D组与B组比较心脏质量均明显降低(P<0.01),以D组最明显;C、D组与A组c Tn T含量、Ca~(2+)-ATPase活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c Tn T含量均明显低于B组(P<0.01),其中以D组最为明显,表现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C、D组Ca~(2+)-ATPase活性均明显高于B组(P<0.05),D组Ca~(2+)-ATPase活性增高尤为明显。结论 EGCG对慢性间歇性缺氧大鼠的心肌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Ca~(2+)-ATPase的活性有关。
2018(1).
摘要:目的分析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1月该院诊治的Ⅱ型糖尿病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依据24-hour尿白蛋白排泄量(UAE)将其分为正常组(22例,<30 mg)、微量组(27例,30~300 mg)和大量组(38例,>300 mg)。统计学分析3组患者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差异及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3组患者血清肌酐水平、24 h尿白蛋白排泄量和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87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24 h尿白蛋白排泄量呈正相关(r=0.397,P<0.0001);87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r=-0.250,P=0.0196)。结论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可用于评估糖尿病早期肾损伤,对于Ⅱ型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具有预后价值。
2018(1).
摘要: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辅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活性及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依达拉奉辅助治疗。治疗两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血浆BNP、Cys C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0(IL-10)和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两周后,两组患者CRP、IL-10和IL-8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两周后,观察组患者CRP、IL-10和IL-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BNP、Cys C水平均显著超出正常范围,两组患者治疗前BNP、Cys 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NP、Cys 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患者BNP、Cys 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辅助治疗能明显降低BNP活性以及Cys C水平,并改善患者炎症状态,从而减轻神经功能的损伤程度,使患者获得良好预后。
2018(1).
摘要:目的骨关节系统界面结构-潮线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有关潮线结构、成分和功能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作为一种界面结构,潮线广泛存在于软硬组织结合处,他通过钙化层将肌腱、韧带以及软骨固定在软骨下骨上,具有独特的形态、成分以及生物学和力学功能。结论潮线在维持界面稳态、诱发和加重退行性疾病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对潮线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为退行性疾病临床治疗和界面结构仿生重建提供崭新思路。
2018(1).
摘要:目的设计一款高效稳定、便于操作的老年患者跌倒风险控制管理软件,开展临床应用并进行评价。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老年患者跌倒风险控制管理软件满意度调查问卷对该院的100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临床医务人员对软件性能稳定性、可靠性、易操作性、跌倒健康教育内容全面性、数据采集科学性、预警性、患者及家属防跌倒知识掌握情况及医务人员培训效率等方面均满意。结论医务人员满意老年患者跌倒风险控制管理软件的功能,推荐使用。
2018(1).
摘要:作为临床常见病之一,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状况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基于此,本研究在分析周围神经损伤类型的基础上,从猪细胞外基质、硅胶管、胶原蛋白、人羊膜以及生物降解玻璃纤维套等方面,细化总结当前组织工程材料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状况。
2018(1).
摘要:目的回顾分析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再出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6月‐2017年5月完成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患者252例,采用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早期出血发生率为9.52%(24/252);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有食管静脉Grade分级(OR=0.024,P<0.0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OR=0.718,P<0.05)、有无红色征(OR=3.297,P<0.05)、进食硬质食物(OR=2.583,P<0.05)和食管静脉曲张数量(OR=13.115,P<0.05)。结论 Grade分级高、APTT时间长、红色征阳性、进食硬质食物和食管静脉曲张数量多是患者的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2018(1).
摘要:目的探讨微信在脑卒中间歇经口至食管置入营养管带管出院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神经内科二区2016年12月‐2017年8月脑卒中后采用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胃肠营养法(以下简称IOE)带管出院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出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未加入微信群患者,实验组将患者加入微信群,通过微信语音聊天及视频等功能对IOE患者进行置管操作指导、营养指导、预防并发症及处理措施和停止置管时机指导等延续性护理。比较3个月以后两组患者吞咽障碍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12%(3/2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8%(12/25)(P<0.05);实验组患者置管期间护理满意度为100%(25/25),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2%(18/25)(P<0.05);实验组患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置管操作熟练程度、并发症处理以及发生意外时与护士联系不上所占的百分比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微信对IOE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可以有效减少因操作不当引起的并发症,及时判断停止置管时机,提高患者满意度。
2018(1).
摘要:目的研究观察微导管成袢技术联合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综合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7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5例。其中观察组采用微导管成袢技术联合介入栓塞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手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5.71%(2/35),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5.71%(9/35)(P<0.05);18个月后随访,观察组患者生存率为77.14%(27/3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5.71%(16/35)(P<0.05),提示观察组患者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微导管成袢技术联合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且手术安全性好,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8(1).
摘要:目的观察数字胃肠造影与CT检查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30例胃癌诊断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行CT检查者28例,行造影检查者30例,所有患者均经胃镜病理诊断证实,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CT检查结果中25诊断例为胃癌患者,诊断准确率为89.29%(25/28);胃肠造影检查结果中28例诊断为胃癌患者,诊断准确率为93.33%(28/30);CT检查与胃肠造影检查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造影诊断影像学特征中15例表现为不规则龛影,16例表现为充盈缺损;其中黏膜节样隆起、胃肠狭窄、胃小区受损、蠕动异常以及幽门不全梗阻分别为5例、6例、3例、12例以及23例。CT检查影像学特征表现为胃壁不规则、黏膜表面不平、胃腔内外存在不规则肿块、胰头周围与胃周淋巴结与远处内脏出现转移以及胃腔狭窄分别为13例、5例、15例、18例及4例。结论数字胃肠造影与螺旋CT在胃癌诊断中各具优势,可相互补充,两者联合应用可使胃癌诊断范围扩大,为临床胃癌术前分析以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依据。
2018(1).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中胸部CT辐射剂量。方法将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该院行健康体检的132例人士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观察组66例与对照组66例,观察组给予低剂量胸部CT,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胸部CT,分别对两组的疾病检出率、剂量长度乘积、受辐射照射剂量及CT图像等级进行统计对比。结果两组的疾病检出率差异不明显;观察组的剂量长度乘积及受辐射照射剂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CT图像等级差异不明显。结论低剂量胸部CT可有效减少体检人士受到的辐射伤害,同时又不会影响图像质量及检出率,更适用于健康体检人群。
2018(1).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功能障碍以颈椎关节松动法治疗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5月接诊的7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推拿手法治疗,观察组采取颈椎关节松动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VAS)和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33/3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7.14%(27/35)(χ~2=4.2000,P=0.0404);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为(1.76±1.4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02±1.72)分(P<0.05)。结论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功能障碍患者采取颈椎关节松动法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2018(1).
摘要:目的探讨依那西普逐渐减量对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疗效的维持。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60例进行分析,对其随访1年,给患者皮下注射依那西普,0~3个月每周50 mg;4~6个月每两周1次,50 mg/次;7~12个月每两周1次,25 mg/次;记录患者3、6和12个月的各项身体指标情况以及炎症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随着依那西普剂量的减少,ESR和CRP维持在较低水平,治疗后第3、6和12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AS活动性和功能评分显著改善,随着依那西普剂量减少,AS活动性和功能评分维持在稳定水平,治疗后第3、6和12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3个月后患者ASAS20、ASAS40以及ASAS5/6应答比例显著上升,随后减少依那西普剂量,ASAS20、ASAS40以及ASAS5/6的应答比例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采用依那西普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炎症反应、关节功能以及疾病活动度;当患者处于低疾病活动状态后,适当减少依那西普的使用剂量可以使患者的病情保持稳定,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且安全有效,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2018(1).
摘要:目的调查了解江门市公交驾驶员代谢综合征(MS)的患病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2月在该院体检的310例江门市公交司机为研究对象,根据人体学指标和生化指标的检查结果统计其MS及各主要组分的患病情况。结果 310例公交司机中MS检出人数76例,患病率为24.52%(76/310);检出率较高的组分别是中心肥胖占26.45%(82/310)和TG异常占25.48%(79/310),最低的是高血糖占3.87%(12/310)。以10岁为一年龄段分组,发现除了HDL-C异常外,MS及其他组分的患病率均随年龄增加呈升高趋势,中心肥胖、TG异常、HDL-C异常、高血压、高血糖和MS在各年龄段所占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江门市公交司机患代谢综合征率远高于普通人群,且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加强对公交司机尤其是老年公交司机人群的健康教育和相关护理干预。
2018(1).
摘要:目的观察疏血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该院门诊部和住院部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应用疏血通注射液,对照组应用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半个月后的心电图改善状况,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服用硝酸甘油的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患者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94%(47/5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6%(38/50)(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的发作次数明显低于同组患者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的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服用硝酸甘油的次数明显低于同组患者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服用硝酸甘油的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心电图ST段下移<0.1 m V以及>0.1 m V患者例数均明显少于同组患者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电图ST段下移<0.1 m V以及>0.1 m V患者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中应用疏血通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2018(1).
摘要: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以教学法(PBL)为导向的临床教学法对儿科护理实践教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5月来该院儿科实践的60例护理专业实习生为研究对象,按照教学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习生给予传统教学法,观察组实习生给予PBL教学法。4周实习结束后,从理论成绩、操作成绩和健康教育成绩比较两组实习生教学效果,分析两组实习生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实习生理论成绩、操作成绩和健康教育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实习生(P<0.05);对照组实习生护理总满意率为63.33%(19/30),明显低于观察组实习生的86.67%(26/30)(P<0.05)结论以PBL为导向的临床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实践教学中取得较好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对于提高儿科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各科护理教学实践教学中应用推广。
2018(1).
摘要:目的探究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9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患者拜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加服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及血液流变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4.62%(44/52),低于观察组患者的96.15%(50/52)(P<0.05);对照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5%(2/52),略低于观察组患者的7.69%(4/52)(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可有效提高急性脑梗死治疗效果,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小板聚集率,且安全性高。
2018(1).
摘要:目的对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进行探究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该院治疗慢性胃炎的100例病患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运用常规的西医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常规的西医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进行治疗。3周后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上的症状改善情况、异常反应情况和总体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3周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6%(48/5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2%(41/50)(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3周后腹部疼痛、饱胀和反酸嗳气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异常反应情况,肝和肾功能都未受到影响。结论通过对两组慢性胃炎患者治疗的比较,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疗效显著,值得推广运用于临床上。
2018(1).
摘要:目的分析观察胺碘酮在重症疾病中对恶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通过数字随机方法将80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分成两组,40例对照组患者选择静脉滴注胺碘酮治疗,40例实验组患者则选择胺碘酮口服联合静脉滴注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5%(37/40),略低于实验组患者的97.5%(39/40)(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5%(1/4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2.5%(9/40)(χ~2=5.600,P<0.05);实验组患者疾病复发率为7.5%(3/40),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0.0%(12/40)(χ~2=5.251,P<0.05)。结论在重症疾病中,选择胺碘酮治疗恶性心律失常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采用静脉注射联合口服给药方式,能让并发症发生率和疾病复发率显著降低,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2018(1).
摘要: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联合肺泡灌洗治疗重症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重症肺部感染患者96例,以便利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取机械通气治疗,治疗组采取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联合肺泡灌洗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治疗组患者气道峰压(PIP)、气道阻力(Raw)、呼吸做功(WO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和白介素-8(IL-8)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组患者动态顺应性(Cdyn)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联合肺泡灌洗可改善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呼吸力学指标,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值得临床应用。
2018(1).
摘要:目的观察端侧吻合游离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该院进行手部软组织缺损修复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端端吻合游离穿支皮瓣修复,观察组采用端侧吻合游离穿支皮瓣修复,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血管危象发生率为5.13%(2/39),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0.51%(8/39)(P<0.05);观察组患者血管吻合时间为(20.63±4.12)min,长于对照组患者的(14.40±3.17)min(P<0.05);手术后,观察组患者社会功能、认知功能、躯体功能及角色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端侧吻合游离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可有效减少血管危象发生,提升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但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会增加患者的血管吻合时间,因此在临床实践应用中可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和意愿进行手术方式的选择。
2018(1).
摘要:目的探讨术中消融治疗心脏瓣膜伴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心内科收治的64例心脏瓣膜病伴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便利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患者采取瓣膜置换术治疗,治疗组患者采取术中消融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对比。结果治疗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CPBT)、主动脉阻断时间(ACCT)均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3个月随访,治疗组患者房颤消除率为87.50%(28/3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5.62%(21/32)(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术中消融治疗心脏瓣膜病伴房颤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2018(1).
摘要:目的研究改良后外侧小切口在临床肺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后外侧小切口术较传统开胸手术的治疗优势。方法抽取29例肺癌患者行改良后外侧小切口术进行治疗,另抽取29例肺癌患者行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开胸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关胸时间,术后引流量、带管时间、疼痛程度和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开胸时间、关胸时间、术后疼痛程度、带管时间、引流量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行传统开胸手术治疗的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肺癌患者,使用改良后外侧小切口手术进行治疗,患者术后状态稳定、住院时间短且安全性强,合理正确的应用于临床疾病的治疗中,可以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增加手术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8(1).
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处理联合血液净化治疗重症监护室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138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简单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两组患者均采取血液净化治疗,对照组患者血液净化期间对血滤机进行加温处理,联合组患者则采取亚低温处理,对两组患者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联合组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II)、多器官功能不全评分(MODS)和留置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联合组患者心指数(CI)、氧摄取率(ERO2)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联合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分别为14.49%(10/69)、2.90%(2/69),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3.48%(30/69)、13.04%(9/69)(P<0.05)。结论在血液净化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亚低温处理有利于维持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患者器官功能正常,值得临床应用。
2018(1).
摘要:目的观察并比较不同麻醉方式的选择对下肢骨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以及排尿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2016年7月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配至全身麻醉组(G组)、脊椎与硬膜外联合麻醉组(C组)以及外周神经阻滞组(N组),每组患者各29例,利用疼痛视觉评分表比较3组患者术后2 h、6 h、12 h、24 h和48 h的疼痛程度,并观察3组患者术后排尿情况。结果 G组患者术后2 h、6 h、12 h、24 h和48 h疼痛评分分别为(3.57±1.28)、(2.84±1.17)、(2.59±1.05)、(2.06±1.25)和(1.64±0.83)分,C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疼痛评分分别为(1.83±0.17)、(1.68±0.63)、(1.54±0.35)、(1.42±0.29)和(1.29±1.04)分,N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疼痛评分分别为(1.76±0.35)、(1.66±0.47)、(1.48±0.49)、(1.51±0.31)和(1.32±0.96)分;G组患者术后2 h,6 h,12 h和24 h疼痛评分显著高于同时间段的C组和N组(P<0.05);C组与N组同时间段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48 h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疼痛评分总体上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N、C和G组患者术后留置导尿管率分别为34.48%(10/29)、44.83%(13/29)和62.07%(18/29);N组患者留置导尿管率明显低于G组(χ~2=4.419,P<0.05);N组与C组患者留置导尿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8,P>0.05);C组与G组患者留置导尿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32,P>0.05)。结论外周神经阻滞和脊椎与硬膜外联合麻醉有利于下肢骨科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其镇痛效果优于全身麻醉,且外周神经阻滞有助于患者术后的早期康复和正常排尿。
2018(1).
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162例手足口病重症患儿设为病例组,245例手足口病轻症患儿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点,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持续发热、精神差、呕吐、皮疹较少、易惊、EV71感染、血糖升高以及白细胞增高是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持续发热、呕吐、皮疹较少、易惊以及EV71感染是手足口病重症的独立相关因素,具有早期预警作用。结论对手足口病重症的危险因素早期监测、及时治疗,可有效避免病情进一步进展。
2018(1).
摘要:目的探究甘露醇与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对脑出血致脑水肿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至该院就诊的48例脑出血脑水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常规组单纯采取甘露醇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23/24),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的75.00%(18/24)(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组患者(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血肿、水肿面积明显缩小,与常规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出血致脑水肿患者采取甘露醇与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进行治疗的疗效显著,便于神经功能的提高,改善脑水肿症状,值得实践推广。
2018(1).
摘要:目的探究蛛网膜下隙与连续硬膜外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产妇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1月在该院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组。对照组患者行持续硬膜外麻醉,观察组患者行蛛网膜下隙与连续硬膜外联合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新生儿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1 min、5 min Apgar评分均略高于对照组新生儿(P>0.05);两组患者麻醉总优良率相比,观察组患者麻醉总优良率为100%(50/5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6%(43/50)(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7/50),略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0%(5/50)(P>0.05)。结论相对于持续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隙与连续硬膜外联合麻醉麻醉诱导时间更短,麻醉效果更优,对新生儿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安全性较高。
2018(1).
摘要:目的探讨抗阻运动联合有氧运动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1月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抗阻运动联合有氧运动;观察两组患者运动功能、生活活动能力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简式Fug-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FMA及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2.22%(1/4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3.33%(6/45)(P<0.05)。结论抗阻运动联合有氧运动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提高生活活动能力,且能有效预防并发症,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2018(1).
摘要:目的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发生的有关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方法对2009年1月‐2012年2月该院收治的257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掌握术后随访复发及远处转移的发生情况,分析并总结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随访5年,10.12%(26/257)出现复发或转移,包括局部复发20例(7.78%),远处转移6例(2.33%),术后3~4年的发生率最高;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瘤体直径、腋窝淋巴结转移、肿瘤TNM分期、激素受体表达及术后放化疗是局部复发与远处转移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局部复发与远处转移的影响因素较多,应加强术后放化疗和护理干预,确保手术效果,减少复发及转移发生。
2018(1).
摘要:目的研究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利拉鲁肽单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临床纳入95例该院2015年8月‐2016年4月收治的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排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50例患者(观察组)采用利拉鲁肽治疗,45例患者(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BG)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BMI、FBG以及Hb A1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以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包括低血糖、恶心呕吐以及腹泻;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0%(6/50),略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3.33%(6/45)(P>0.05)。结论利拉鲁肽对新诊的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显著,明显降低血糖水平,减轻体质量指数,抑制炎症反应,不良反应低,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2018(1).
摘要:目的探讨钬激光结合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治疗膀胱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0例2011年3月‐2013年2月入院治疗的膀胱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患者各100例。研究组采用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联合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对照组采用经尿道肿瘤电切术切除肿瘤,术后采用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肿瘤复发情况等。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1年复发率和3年复发率分别为2%(2/100)和3%(3/1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1%(11/100)和15%(15/100)(P<0.05);研究组患者在膀胱灌注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1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0%(20/100)(P<0.05);所有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均经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钬激光结合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膀胱肿瘤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8(1).
摘要:目的探讨盐酸埃克替尼联合调强放疗对晚期肺癌患者临床疗效、血清相关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8月该院收治的70例晚期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调强放疗治疗,观察组给予盐酸埃克替尼联合调强放疗治疗,对比分析了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相关指标[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血清糖蛋白抗原199(CA199)],并观察两组患者毒副反应及预后。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近期总有效率为74.29%(26/3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7.14%(20/35)(P<0.05);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均无死亡;治疗1年后,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8.57%(3/3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2.86%(8/35)(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CEA、NSE和CA199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总毒副反应发生率为25.71%(9/35),略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7.14%(6/35)(P>0.05)。结论晚期肺癌采用盐酸埃克替尼联合调强放疗治疗效果可靠,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清相关指标及预后,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2018(1).
摘要:目的观察老年腹腔镜胆囊手术患者术中行气管内插管或喉罩麻醉的呼吸、循环功能变化情况。方法选取该院住院部2015年6月‐2017年2月收治的89例行腹腔镜胆囊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排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插管组44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喉罩组45例(喉罩全身麻醉),观察不同时间段患者呼吸、循环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并对两组患者麻醉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气管插管前两组患者呼吸、循环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导管拔除前喉罩组各指标明显较插管组波动小(P<0.05);喉罩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11%(5/45),明显少于插管组患者的22.73%(10/44)(P<0.05)。结论临床对行腹腔镜胆囊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术中使用喉罩麻醉,患者呼吸、循环功能术中波动小、安全性高。
2018(1).
摘要:目的探讨腔内激光手术对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静脉瓣膜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5月‐2017年4月在该院外科接受腔内激光手术治疗的下肢静脉曲张(LEV)患者4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腔内激光组和传统组。传统组患者采用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抽剥术治疗,腔内激光组患者采用腔内激光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前以及术后6个月反流持续时间(VCT)和峰值流速(Vmax),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深静脉瓣膜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VCT、Vmax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VCT值均明显低于同组患者术前水平(P<0.05);术后6个月时,腔内激光组患者VCT值明显低于传统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Vmax值均明显高于同组患者术前水平(P<0.05);术后6个月时,腔内激光组患者Vmax值明显高于传统组患者(P<0.05);腔内激光组患者反流消失率明显高于传统组患者(P<0.05)。结论腔内激光治疗LEV,能较好的改善患者近期深静脉瓣膜功能,能有效降低LEV患者下肢血液反流,利于术后康复。
2018(1).
摘要:<正>《中国医学工程》杂志(期刊号:ISSN1672-2019/CN11-4983/R),月刊,公开发行,被中国知网、超星"域出版"等检索系统收录。本刊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主办,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社、中国内镜杂志社、中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和中南大学内镜医学研究院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