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烨;蒋灿华;廖胜辉;方厂云;刘永刚;浣晶晶;高可娃;袁珊珊;
2017(7).
摘要:目的在种植义齿的手术过程中,3D打印导板已被认为能有效提升手术精度、降低相关风险。但国外软件在应用上存在一定的限制,该文对国产手术模拟软件E-3D三维数字化医疗设计系统进行了临床试用,并对其辅助临床种植手术的精度进行了评价。方法对5例患者进行锥形束CT数据采样、石膏印模光学扫描,将上述数据导入手术模拟设计系统,制作牙支持式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CAD/CAM)种植导板。使用树脂3D打印机完成导板制造,按医疗要求处理后进行临床应用。种植后再次通过锥形束CT进行采样,对实际种植位置与预期种植位置进行比较,测定种植体顶部中点、底部中点的位置偏差和角度偏差,并与国外文献数据进行对比。结果种植体颈部偏差(0.805±0.567)mm,底部偏差(0.957±0.518)mm,角度偏差(3.124±1.582)°,与文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国产设计系统与国外系统效果基本一致,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2017(7).
摘要:目的评估替格瑞洛治疗高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研究对象是接受治疗的NSTE-ACS患者386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氯吡格雷组(n=222)与替格瑞洛组(n=164)。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出血时间及主要终点。替格瑞洛组患者口服负荷剂量180 mg,随后维持剂量90 mg,每日2次;氯吡格雷组患者口服负荷量300 mg,随后维持剂量75 mg,每日1次。接受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口服100 mg,每日1次。PCI术后的第1、3、6与12个月对患者进行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观察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CE)、出血、不良反应与复发心肌缺血等。结果两组患者出院后用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合并用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氯吡格雷组比较,替格瑞洛组MACCE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严重心肌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发生率替格瑞洛高于氯吡格雷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药物相关呼吸困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可以改善高龄NSTE-ACS且行冠脉治疗的患者的预后,未提高患者出血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7(7).
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板(PFLP)、股骨近端防旋螺钉亚洲改进型(PFNA-Ⅱ)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6年4月手术治疗的185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PFLP组59例、PFNA-Ⅱ组8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41例,比较3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及优良率。结果 PFLP组切口长度(15.1±1.8)cm,手术时间(82.7±11.8)min,术中出血量(337.6±55.4)ml,术后负重时间(44.5±4.6)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8%(4/59),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86.5±4.6)分,优良率84.7%(50/59);PFNA-II组切口长度(9.3±0.7)cm,手术时间(73.7±7.4)min,术中出血量(174.0±36.2)ml,术后负重时间(24.3±2.5)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9%(5/85),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89.6±5.5)分,优良率88.2%(75/85);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切口长度(13.3±1.0)cm,手术时间(54.4±9.1)min,术中出血量(388.1±53.1)ml,术后负重时间(7.1±1.3)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9%(2/41),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92.2±5.9)分,优良率92.7%(38/41)。3组中,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手术时间及术后负重时间最短、Harris评分最高、术中出血量最多,与PFLP组、PFNA-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Ⅱ组切口最短、术中出血量最少,与PFLP组、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中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ENA-II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其临床效果优于PFLP。
2017(7).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以及癌前病变发生的各个时期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15年1月‐2015年12月来该院就诊并符合要求的117例中重度宫颈炎症患者做宫颈HPV及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检查,必要时做阴道镜下活检并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高危型HPV(HR-HPV)DNA情况。结果 117例中重度宫颈炎症患者中共检出HPV感染患者73例,阳性检出率为62.39%;宫颈癌的发生与癌前病变各个时期HPV感染的例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03,P<0.05)。HR-HPV感染发生在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各个时期,其中各型HR-HPV的阳性感染率最高的是HPV16。结论感染HR-HPV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很大的关系,实时监测HPV病毒感染情况是预防宫颈病变的有效措施。
2017(7).
摘要:该文总结了脊柱外科融合器材与生物膜形成的研究进展。在Pub Med、Springer Link、万方等数据库以"脊柱融合器材、生物膜形成"为关键词,检索1985年1月‐2016年1月国内外有关脊柱融合器材与生物膜形成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汇总分析。细菌的黏附和生物膜的形成可能与融合器的材质有一定的关系,目前对生物膜形成最敏感精确的检测方法是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从分子机制探索椎间隙感染与椎间融合器材料的关系,可以为治疗融合器相关椎间隙感染提供充分的实验依据和思路。在众多脊柱融合器材中,钽金属在抑制细菌生物膜形成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2017(7).
摘要:目的探讨输尿管软镜术后持续肾盂冲洗辅助治疗大负荷结石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41例肾和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采用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后联合肾盂持续冲洗辅助治疗。采用粉末化为主,块样化相结合的碎石方式,尽量把结石粉末化至2 mm以下,持续冲洗均采取袋装生理盐水冲洗,速度保持在40~80滴/min,冲洗时间为48 h。停止冲洗完毕观察6 h,复查腹部平片(KUB)后拔出输尿管导管及导尿管。结果持续冲洗肾盂压为24~39 cm H_2O,持续冲洗通畅,无脓毒血症等发生。术后2~4周行KUB或泌尿系CT(平扫+三维)检查。一期总的结石清除率为75.6%(31/41)。其中结石大小2.0~2.5 cm组30例中,一期结石清除率83.3%(25/30);2.5~3.0 cm组7例一期结石清除率57.1%(4/7);3.0~4.0 cm组4例一期结石清除率50%(2/4)。结论在输尿管软镜术后肾盂持续冲洗辅助治疗安全可行,可预防石街形成,减少术后尿脓毒症发生,提高结石清除率,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2017(7).
摘要:目的分析1例陈旧性肺结核合并肺曲霉菌患者出现药物性肝损伤的药学监护过程,探讨临床药师在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肺曲霉菌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过程,从判断药源性疾病、建议用药方案的调整、对症治疗和适时的用药监护等方面,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结果临床药师意见被采纳,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好转,肝功能恢复。结论药物性肝损伤需引起注意,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团队,发挥积极作用,及时发现和判断药物引起的器官损害,体现了自身价值。
2017(7).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冲洗涂擦对预防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患者并发症的作用。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16年12月于该院接受口腔颌面外科治疗的患者138例为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各69例,观察组术后接受口腔冲洗涂擦,对照组术后应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洗。对比两组口腔护理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舒适度、护理质量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口腔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1例,对照组16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各类不良反应及并发症5例,对照组13例,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冲洗涂擦技术能够有效应用于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术后口腔护理。
2017(7).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该院诊断治疗的肋骨骨折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在胸部受伤后1~7 d内行超声检查。结果 58例肋骨骨折患者超声诊断结果51例为肋骨骨折,7例为肋软骨骨折,所有患者均明确诊断,诊断率100%。超声下可见肋骨局部骨皮质回声中断、不连续,骨皮质上翘,周围软组织可见梭形低回声,提示肋骨骨折并周围血肿,肋骨局部骨皮质回声不连续,向内侧塌陷,可见肋骨凹陷性骨折。结论超声诊断肋骨骨折诊断率高,尤其对肋软骨骨折,有较为典型的超声下影像学特征,并且超声具有操作简便、无创及费用低等优点。
2017(7).
摘要:目的探讨实时超声引导行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将48例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超声引导)28例,对照组(传统技术)20例,体重均大于2 500 g;实验组在术前超声行静脉穿刺定位标记后再行PICC术,比较两组成功率及操作完成时间。结果实验组首次置管成功率为82.1%,二次成功率为60%,而对照组首次置管成功率为65%,二次成功率为42.9%;两次术后实验组成功率为9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实验组操作平均时间为(25.5±6.4)min,少于对照组的(31.6±7.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超声引导下新生儿PICC术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同时缩短了操作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2017(7).
摘要:目的研究和探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白介素(IL)-17和IL-23的表达情况,并针对其表达情况与临床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该研究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就诊于该院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40例作为观察对象,另选取同时期健康对照者40例作为对照对象,应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对两组受试者外周血单核细胞IL-17和IL-23 m RNA表达量进行观察和对比,并针对IL-17、IL-23 m RNA表达量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等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IL-17和IL-23⊿CT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受试者,而⊿CT值和m RNA表达量则呈反比,因此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IL-17和IL-23 m 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受试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患者血清IL-17和IL-23⊿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7和IL-23表达与患者年龄、白细胞等相关实验室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血清IL-17表达与PASI呈正相关(P<0.05),血清IL-23表达与PASI无显著相关性(P>0.05),采取白芍总苷治疗后1个月、2个月后,患者皮损IL-23、IL-17表达量明显下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表达均较正常人明显增高,说明IL-17和IL-23可能参与了疾病过程,且可能与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有相关性,而IL-17和IL-23表达与患者年龄、白细胞等相关实验室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
2017(7).
摘要:目的研究对于消毒供应室腹腔镜灭菌过程中使用专用清洗剂的应用效果。方法该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消毒供应科室采用常规流动水及清洗剂处理污染器械,作为对照组,同时选取供应科医护人员39例;于2015年9月‐2016年9月提供腹腔镜专用清洗剂进行清洁灭菌处理,选取此时间段科室工作者39例,作为研究组。总结两年度科室物品灭菌合格率,观察两组医护人员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第一年度,科室接收的腹腔镜器械经清洗及处理后,灭菌合格率为94.25%,第二年度器械处理合格率为97.2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年度期间科室工作者无发生清洗剂不良反应表现;第二年度在供应科室内全面应用腹腔镜专用清洗剂进行器械清洁处理,18例(46.15%)医护人员主诉存在头痛头晕;8例(20.51%)主诉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不适症状;4例(10.26%)成员出现手足皮肤红斑表现。结论消毒供应科室在清洗腹腔镜过程中采用专用清洗剂,护士在长期工作期间发生不良反应可能性较大,主要表现为消化道不良反应、头痛和皮肤损伤等。一旦发生不良反应,护士应及时上报科室护士长,妥善处理;科室应及时制定护理策略,应用腹腔镜专用清洗剂,同时按照科室标准清洗流程操作,可提高器械灭菌质量,保证器械灭菌合格率。使用专用清洗剂清洁效果较好、对器械造成损伤较小、可节省水资源及方便经济。在器械清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做好机体安全防护工作,可减小不良反应发生。
2017(7).
摘要:目的探讨规范信息收集流程对降低《出生医学证明》废证率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该院领取《出生医学证明》的产妇16 86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分成两组。对照组为2013年1月-2014年12月,孕产妇按常规流程入院,即未拍照、未采用识别身份证识别器、未规定于院内上交出生证首签表,所采集信息产生的废证率。观察组为2015年1月-2016年12月,入院时使用摄像机在病历中留取产妇照片、采用身份证识别器及出院前在专管人员的指导下填写出生证首签表并于院内上交等流程,所采集信息产生的废证率。结果观察组所采集信息产生的废证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所采集信息产生的废证率,两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使用电子设备规范信息收集流程可以有效地降低《出生医学证明》的废证率。
2017(7).
摘要:目的该研究目的在于探讨鱼蛇逍遥汤对人类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人类宫颈癌Hela细胞,分为对照组、鱼蛇逍遥汤处理组。以不同浓度鱼蛇逍遥汤(2,5,10,20μM)处理48 h,MTT方法检测细胞增殖,Western blot、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窖蛋白(Caveolin-1)的蛋白和m RNA表达。结果鱼蛇逍遥汤处理组细胞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鱼蛇逍遥汤各处理组Hela细胞的Caveolin-1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降低。结论鱼蛇逍遥汤对于人类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其可能是通过抑制宫颈癌细胞Caveolin-1的表达来实现的。
2017(7).
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单肺通气时的肺保护作用。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4月‐2016年6月收治的60例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在麻醉诱导前静脉泵注美托咪定,对照组泵注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后不同时间的炎性反应,并以动脉血气计算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数(RI)、动脉肺泡氧分压比(PaO_2/PAO_2)。结果与麻醉诱导即刻(T0)相比,两组单肺通气30 min(T1)、单肺通气60 min(T2)、术毕(T3)时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浓度上升,观察组上述炎性指标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比较,两组T1、T2时的OI、RI、PaO_2/PAO_2均有变化,T3恢复至正常,观察组上述肺功能指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啶具有一定的肺保护作用,可减轻单肺通气过程中的炎性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2017(7).
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羟考酮复合丙泊酚在老年无痛肠镜中的应用。方法 120例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芬太尼组(F组)和羟考酮组(Q组);F组先注射芬太尼1μg/kg,5 min后给予丙泊酚1.5~2.0 mg/kg,Q组给予羟考酮0.03 mg/kg,5 min后给予丙泊酚1.5~2.0 mg/kg。到意识消失后开始肠镜操作。观察并记录麻醉前(T1)、麻醉后检查开始前(T2)、肠镜到达回盲部时(T3)、术后清醒睁眼时(T4)的心率(HR)、无创平均动脉血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值。记录患者肠镜操作时间、苏醒时间、出苏醒室时间以及丙泊酚用药总量。记录术中体动、呼吸抑制、严重血流动力学改变、苏醒后视觉模拟评分及术后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MAP在T2、T3较T1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O_2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组的丙泊酚总量、苏醒时间、出苏醒室时间及苏醒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F组(P<0.05);F组中出现体动、心率<50次/min例数、术后头晕例数多于Q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恶心发生率相近,均无呕吐;术中呼吸抑制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羟考酮复合丙泊酚用于老年患者无痛肠镜麻醉,能维持术中麻醉稳定和循环功能平稳,缩短苏醒时间,使患者术后更为舒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无痛肠镜麻醉方法。
2017(7).
摘要:目的探讨门诊药房实施药学服务对患者用药安全性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5年8月在该院门诊就诊的236例慢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119例,对照组117例。对照组患者就诊后,直接取药,告知患者药物使用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药学服务。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用药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2%,同对照组16.24%比较,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用药依从率为94.96%,同对照组86.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诊药房对患者实施药学服务,能够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及依从性,利于控制患者病情,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2017(7).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相关性因素,针对性提出提高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控制措施。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1月该院收治的4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常规组患者的血液标本检验根据一般的免疫检验常规方式进行。实验组患者的血液标本检验按照严格的质量控制进行。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组,两组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标本的试剂质量、仪器准确度、操作人员素质、实验室环境以及数据分析等均会直接决定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以及准确性,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的相关性措施对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有着明显的提升作用,可以显著优化临床诊治手段的针对性,优化整体疗效。
2017(7).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宫腔粘连(IUA)分离术后再粘连的不同预防方法的预防效果和月经恢复情况,评价3种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5例宫腔粘连患者随机分成3组,第一、二、三组分别采用人工周期、人工周期加用圆形宫内节育器(IUD)、人工周期加用球囊导管治疗,于治疗周期结束后进行宫腔镜复检,观察各组的宫腔分离术后再粘连情况,同时于术后3个月随访时记录患者的月经恢复情况。结果实施人工周期加用球囊导管的治疗方法的第三组术后复发率为22.9%,小于第一、第二组的粘连复发率;人工周期组、人工周期加用圆形宫内节育器组、人工周期加用球囊导管组3组月经恢复治愈率依次为68.6%、80.0%、94.3%;相较于第一组和第二组,实施人工周期加用球囊导管治疗的第三组月经恢复情况良好。结论人工周期加用球囊导管用于预防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再粘连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2017(7).
摘要:目的分析对于接受化疗的晚期食管癌患者加用消癌平注射液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6年12月该院接收的100例晚期食管癌患者为研究样本,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仅接受化疗,以此为基础,观察组使用消癌平注射液,分析相关结果。结果对照组缓解率为38.00%,观察组为48.00%,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缓解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较好,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病患白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下降更为缓慢,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接受化疗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联合使用消癌平注射液,可提升生活品质,改善疾病预后,安全性高,减缓白细胞计数降低率,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2017(7).
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呈灰区、弱反应性标本采用核酸检测(NAT)的复检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6年12月于该院就诊并经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结果呈灰区及弱反应性的标本741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复检,对两种方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双试剂灰区标本HBV-DNA、HCV-RNA阳性率均高于单试剂灰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HBsAg和抗-HCV单试剂、双试剂弱反应性标本NAT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结果呈灰区、弱反应性标本存在一定的HBV-DNA、HCV-RNA阳性漏检和误诊,NAT检测对于HBV和HCV感染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2017(7).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尿路造影联合超声检查对输尿管各段及不同直径的结石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共计108例明确经手术后证实尿路结石的患者,计算对比超声检查和尿路造影联合超声检查对输尿管各段结石及不同直径结石检出率。结果超声检查与静脉造影联合超声检查相比较,对于输尿管上、中、下各段的检出率静脉造影联合超声检查检出率明显高于超声检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尿管结石直径小于5 mm者,两种方法检出率均较低,但是静脉尿路造影联合超声检查对结石的检出率高于超声检查(P<0.05);对于直径在5~10 mm之间的结石,单用超声检查检出率较低,联合检查检出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结石直径>10 mm的患者,两种方法检出率均为100%。结论静脉造影联合超声检查能够提高输尿管结石的检出率,尤其对于结石直径较小者,可以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值得临床采用。
2017(7).
摘要:目的探讨3种不同透析膜对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治疗患者5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采用1.3 m2的AMBIO-650维生素生物膜透析器)17例、B组(采用F6聚砜膜透析器)21例、C组(采用维生素E包被透析器CL-E)20例。透析过程中采用透析膜A组为1.3 m2的AMBIO-650维生素生物膜透析器;B组为F6聚砜膜透析器;C组为维生素E包被透析器CL-E。观察3组患者透析前后氧化应激指标[脂质氧化产物丙二醛(MDA)、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s)、总抗氧化能力(T-AOC)]、营养指标[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上臂围(AC)]及生存质量评分[肾病、透析相关生存质量(KDTA)和一般健康相关生存质量(SF-36)]的变化情况。结果透析后A组、B组的AOPPs水平明显高于透析前,T-AOC水平明显低于透析前(P<0.05),C组的MDA、T-AOC水平明显低于透析前(P<0.05)。透析后C组的MDA、AOPPs水平明显低于A组和B组,T-AOC明显高于A组、B组(P<0.05)。透析后A组、B组的Hb、Alb、AC水平明显低于透析前。透析后C组的Hb、Alb、AC水平明显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A组、B组的KDTA、SF-36评分明显低于透析前。透析后C组的KDTA、SF-36评分明显高于A组、B组(P<0.05)。结论 CL-E透析膜因生物相容性较好而能改善患者的氧化应激状态,进而改善其营养状况及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工作者借鉴。
2017(7).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食管支架与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及并发症差异。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8月于该院行贲门失弛缓症治疗的患者共11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气囊扩张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食管支架置入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总体症状评分、钡餐检查结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中总体症状评分、钡剂宽度均低于对照组[(0.77±0.45)vs(1.91±1.03)分、(1.37±0.55)vs(2.11±1.4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钡剂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6.47±1.14)vs(6.01±1.05)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疼痛、上消化道出血、感染及反流的患者总比例均少于对照组(28.57%vs 5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作用下放置食管支架可有效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可有效降低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疗效优于内镜下气囊扩张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7(7).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螺旋CT和X线平片在诊断脊柱爆裂性骨折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脊柱爆裂性骨折患者158例,分别采用螺旋CT和X线平片进行诊断,再与最终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两种不同方法诊断的阳性率。结果螺旋CT诊断脊柱爆裂性骨折的阳性率和漏诊率分别为94.30%、6.04%,明显优于X线平片的80.03%、19.6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在诊断脊柱爆裂性骨折类型方面,螺旋CT准确性好,识别度高,在发现椎管内血肿和骨片分布方面作用明显。结论螺旋CT较传统X线平片能更好地诊断脊柱爆裂性骨折,漏诊率低,且在发现椎板骨折、椎管内血肿方面意义重大,对后续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2017(7).
摘要:目的老年下肢骨科手术中静脉快通道麻醉联合外周神经阻滞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该院行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根据入院单双号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40例。联合组采用静脉快通道麻醉联合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静脉快通道麻醉。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水平,比较两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比较两组丙泊酚、瑞芬太尼以及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用药剂量。结果术中及拔管时联合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完全清醒时间均显著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丙泊酚、瑞芬太尼以及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用药剂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下肢骨科手术中采用静脉快通道麻醉联合外周神经阻滞能降低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缩短麻醉苏醒时间,减少麻醉药物用量。
2017(7).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感染菌群分布及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对2015年6月‐2016年10月在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发生感染的76例新生儿为实验组,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同期未出现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感染的76例患儿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儿感染特征及相关因素。结果实验组患儿胎龄、出生体质量同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感染高危因素包括:医源性传播、气管插管、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及出生体重低。结论针对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感染高危因素,采取积极防范措施,重视感染问题,降低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感染发生率。
2017(7).
摘要:目的探索快速康复外科(FTS)护理措施在保留肾单位肾肿瘤切除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肾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常规护理,观察组30例给予FTS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及住院总费用方面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保留肾单位肾肿瘤切除术中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措施可以非常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住院时间减少,为患者节省了住院费用,让患者能够非常满意地出院。
2017(7).
摘要:目的探究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应用主动免疫疗法联合地屈孕酮片治疗对妊娠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12月在该院治疗的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80例,根据其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采取传统保胎疗法,观察组给予主动免疫疗法联合地屈孕酮片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效果(妊娠成功率、新生儿活产率及妊娠结局)、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妊娠成功率、新生儿活产率、新生儿Apga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肝肾功能异常,观察组恶心、呕吐等发生率为10.0%(4/40),与对照组的7.5%相比(4/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7,P=0.692>0.05)。结论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应用主动免疫疗法联合地屈孕酮片治疗能够明显提高妊娠成功率,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2017(7).
摘要: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淋巴结经皮穿刺活检术(PNCB)对颈部肿大淋巴结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2的颈部肿大淋巴结患者分别进行常规超声检查、PNCB病理诊断。观察并记录进针数、成功率及PNCB取材效果。将手术切除淋巴结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得出常规超声检查、PNCB病理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率。结果 102例颈部肿大淋巴结患者穿刺406针,379例适合病理学检查,穿刺成功率为93.3%,穿刺优良率为83.0%。30例为颈部淋巴结结核,4例为增生淋巴结,14例恶性淋巴瘤,54例转移或浸润癌。PNCB病理诊断中,除将1例转移癌诊断为增生淋巴结外,其余均与术后病理学诊断一致。PNCB敏感度为98.6%,特异度为100.0%,阳性预测值为100.0%,阴性预测值为97.1%,准确率为99.0%,均显著高于常规超声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童意义(P<0.05)。结论采用PNCB诊断颈部肿大淋巴结,操作简便,安全性较高,且可显著提高标本满意率以及病理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7(7).
摘要:目的研究宫腔镜、腹腔镜治疗宫内节育器异位的临床效果。方法搜集2011年1月‐2016年12月宫内节育器异位的患者8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手术,实验组采用宫腔镜、腹腔镜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0.0%)低于对照组(11.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腹腔镜治疗宫内节育器异位,能够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2017(7).
摘要:目的探究蒙脱石散联合双歧三联活菌片在小儿腹泻治疗中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12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小儿腹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患者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并给予蒙脱石散,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给予蒙脱石散联合双歧三联活菌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在体温恢复时间、腹痛缓解时间、粪常规恢复时间及呕吐缓解时间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另外,在治疗疗效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蒙脱石散联合双歧三联活菌片治疗小儿腹泻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2017(7).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联合消旋卡多曲、腹泻宁颗粒的疗效、相关时间指标及预后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6年9月于该院医治的124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临床资料,按用药方案不同分两组,各62例,对照组行思密达治疗,观察组行消旋卡多曲、腹泻宁颗粒治疗,比较组间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55%,比对照组的79.03%高(P<0.05);观察组发热(1.96±0.44)d、呕吐(2.03±0.21)d、腹泻(2.68±0.61)d、腹痛(1.63±0.64)d及大便性质恢复(3.03±0.77)d、大便次数恢复(4.54±0.75)d,均比对照组短(P<0.05);经随访3周,观察组复发率4.84%,低于对照组的19.35%(P<0.05)。结论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联合消旋卡多曲、腹泻宁颗粒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加快改善各症状,恢复大便性质及次数,且复发率低,无明显不良反应,预后良好。
2017(7).
摘要:目的观察"三伏贴敷"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分析其可推广性。方法选取2016年7‐8月沈阳市5家中医医院的208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4例,对照组利用常规口服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口服药物治疗基本上辅助"三伏贴敷"进行治疗,且两组患者均利用本组治疗方法治疗3年(1个贴敷疗程)。观察两组的疗效及医务人员、患者对该技术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是8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7例医务人员对"三伏贴敷"满意度达到88.2%。结论 "三伏贴敷"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明显,且该技术具有简、便、廉、验优点。
2017(7).
摘要:<正>《中国医学工程》杂志(期刊号:ISSN1672-2019/CN11-4983/R),月刊,公开发行。本刊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和中南大学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主办,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社、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