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5).
摘要:目的针对短效静脉麻醉药物瑞芬太尼在药物代谢过程中存在强时变性、复杂非线性等特点,本研究期以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建立瑞芬太尼血药浓度预测模型。方法本研究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建立基于反向传播(BP)网络的瑞芬太尼药代血药浓度预测模型,并与非线性混合效应建模(NONMEM)方法预测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BP神经网络预测结果的相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均优于NONMEM算法。结论通过选取适当的时药数据,利用反向传播网络算法构建的预测瑞芬太尼血药浓度模型,准确度高,实现便捷,可适用于瑞芬太尼等短效静脉麻醉药物的群体药代药效学研究和分析。
2017(5).
摘要:目的分析β-连接素(β-catenin)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细胞内定位情况。方法以乳腺癌组织147例和癌旁正常组织1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IHC测定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147例样本中β-catenin蛋白异常表达样本共有121例(异常表达率82.3%),其中包括细胞浆异常表达53例,细胞膜异常表达68例。β-catenin蛋白在有淋巴转移以及临床分期II期、III期的乳腺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率明显偏高(P<0.05);其中,存在淋巴转移和临床分期Ⅲ期的乳腺组织胞浆异常表达比率均明显高于胞膜的异常表达。结论β-catenin蛋白能够促进乳腺淋巴转移、乳腺癌细胞的浸润与侵袭以及肿瘤的发生。
2017(5).
摘要:目的探讨细胞色素氧化酶CYP1A2~*C基因多态性对罗哌卡因麻醉中效应的影响,为罗哌卡因在个体化用药中提供参考。方法 200例开腹行子宫肌瘤剥离或子宫全切的患者麻醉前抽血行CYP1A2~*C基因分型。患者入室后常规心电监护,开放静脉通道输液,予以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记录患者的麻醉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最高感觉平面固定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达3分所需时间、肌松效果、低血压、心动过缓和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本实验组患者细胞色素氧化酶CYP1A2~*C 3种基因型及基因频数:AA型10例(5.0%)、GA型70例(35.0%)、GG型120例(60.0%)。AA型、GA型、GG型3组患者罗哌卡因的麻醉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最高感觉平面固定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达3分所需时间、肌松效果和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A型患者的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高于AA型、GG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GG型和GA型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YP1A2~*C基因多态性在罗哌卡因临床麻醉中对患者麻醉感觉阻滞、运动阻滞、肌松效果和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有明显影响。
2017(5).
摘要:目的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和认知度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6年3月该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住院患者100例,在住院患者慢阻肺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进行疾病评估测试评分(CAT)及评估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改良英国MRC呼吸困难指数(m MRC)问卷调查,评估COPD住院患者的CAT评分与认知度及影响因素情况分析。结果 COPD急性加重期的BMI评分、CAT评分情况显著高于稳定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的急性加重期与稳定期比较,其MRC呼吸困难指数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住院患者急性加重期的认知度、m MRC与CAT评分呈正相关,而COPD住院患者的BMI与CAT评分呈负相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住院患者认知程度较佳者46例(46.0%),患者的年龄、经济收入、学历、吸烟情况、医疗保险、职业是影响COPD住院患者的认知度主要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住院患者的认知度、m MRC与CAT评分呈正相关,影响患者认知度的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学历、经济收入、医疗保险、职业和吸烟等因素。
2017(5).
摘要: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下改良Roux-en-Y吻合术在胃肠手术后消化道重建中的应用。方法该院自2014年1月以后引入改良Roux-en-Y吻合术。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月该院进行手术治疗的26例胃肠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作为对照组,该组患者接受完全腹腔镜下标准Roux-en-Y吻合术;另前瞻性选择了2014年1月以后的26例状况一致的胃肠道患者作为观察组,该组患者接受了完全腹腔镜下改良Roux-en-Y吻合术。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长进行对比,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相关营养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长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吻合口瘘、倾倒综合征、Roux潴留综合征和碱性反流性胃炎4种并发症的概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患者体质量和血清白蛋白(ALB)下降程度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营养指数更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4项营养指标没有显著差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Roux-en-Y吻合术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长,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2017(5).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该次研究对象为2013年5月‐2016年2月该院门诊收治的9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门诊号末位数字单双数将患者分为一般组(双数)、观察组(单数),每组人数均为47例。一般组给予患者肌力训练、坐位平衡功能训练、关节活动训练、坐卧转移训练、下肢负重训练、翻身运动以及步行能力训练等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下肢机器人,对患者进行虚拟模式、减重系统及智能反馈等训练,评估疾病治疗效果,采用Fugl-Meye表评测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以Berg表评估治疗前后患者平衡功能情况,同时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以A0FAS表进行评测,并以步速、步宽、步频及步长对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状况评估。结果入院时患者步态功能指标步速、步宽、步频及步长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步行功能均有明显恢复,观察组步态能力恢复效果优于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患者平衡能力、关节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平衡功能、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优于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患者运动能力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运动障碍改善效果优于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脑卒中出现偏瘫症状患者治疗时使用下肢机器人康复训练,患者步行能力、平衡功能及运动功能均明显改善。
2017(5).
摘要: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率高,恢复较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本文概括了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康复脑功能理论,并从中枢神经干预治疗和外周神经干预治疗两个方面介绍了现有的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技术。文献查阅结果表明各类康复治疗手段具有不同的针对性和局限性,早期、科学和合理的综合康复训练才能最大程度地帮助脑卒中患者实现上肢运动功能的完全康复,回归正常生活。
2017(5).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胰腺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分析12例腹腔镜胰腺手术患者入院时及术后1周营养及免疫指标的变化;记录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及住院天数;观察消化道不良反应及统计并发症发生例数。结果各项营养及免疫指标术后1周较入院时均有所降低,其中血红蛋白及白蛋白降低更明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首次下床及排便平均时间分别为(61.58±23)h和(97.42±22.35)h,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16.42±9.02)d。围手术期消化道不良反应较低,腹腔镜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1例发生B级胰瘘,2例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出现C级胰瘘并引起腹腔出血。结论围手术期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为腹腔镜胰腺手术走向成熟奠定基础,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2017(5).
摘要:目的探讨心脏手术快通道麻醉体外循环中平均动脉压(MAP)与血浆乳酸浓度的相关性,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1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114例心脏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A组若MAP>80 mm Hg则用硝普钠将MAP降至80 mm Hg以下,B组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取快通道心脏麻醉方法进行麻醉,调节麻醉药用量,使脑电双频指数值维持在56~64,记录患者体外循环开始10、20、30、40、50以及60 min时的MAP水平,同时抽取患者血液并测定其在不同时点的血浆乳酸浓度。比较心脏手术患者行快通道麻醉时体外循环中MAP与血浆乳酸浓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心脏手术快通道麻醉患者体外循环中MAP与血浆乳酸浓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通过测定心脏手术快通道麻醉患者体外循环中MAP与血浆乳酸浓度关系能够为体外循环期间的血压控制提供依据。结论心脏手术快通道麻醉体外循环中MAP与血浆乳酸浓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通过测定患者血浆乳酸浓度能够指导术中合理应用控制性降压,保证组织器官得到良好灌注。
2017(5).
摘要:目的探讨鼻用激素联合抗白三烯药物治疗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12月在该科就诊行多导睡眠监测并确诊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儿童40例,治疗前后对40例患儿进行儿童OSAHS疾病特异性生活质量调查(OSA-18)以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检查,并给予患者鼻用激素联合抗白三烯药物(内舒拿+顺尔宁)治疗8周,治疗后半年后复查多导睡眠监测(PSG)检查、OSA-18及血清C反应蛋白检查。结果 (1)患者治疗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血氧饱和指数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后OSA-18评分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用激素联合抗白三烯药物治疗对儿童OSAHS的保守治疗有效,能明显改善患儿的缺氧情况及呼吸暂停指数,并能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2017(5).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在维吾尔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来该院就诊的维吾尔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46例设为观察组,将在该院健康体检的维吾尔族健康者46例设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采取流式细胞术对血小板相关抗体进行检测,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血小板相关抗体的表达率和荧光强度。结果观察组PAIg G、PAIg A和PAIg M的阳性率分别为80.43%、76.09%和78.2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4.35%、54.35%和54.35%(P<0.05);观察组的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分别为(58±11)个和(223±35)×10~9/L,均明显多于对照组的(23±7)个和(57±23)×10~9/L(P<0.05)。结论流式细胞术可快速检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相关的抗体变化,其在临床检测中具有应用意义。
2017(5).
摘要:目的探讨快吸慢呼康复训练对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力的临床疗效,分析该康复训练方案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该院心内科就诊的8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和护理措施,而观察组患者在治疗之外指导患者进行快吸慢呼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患者的6 min的步行距离、肺功能指标及平静状态下心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后6 min步行距离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对照组治疗护理后与住院期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相比干预前则有明显的进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静状态下心率对比中,观察组患者的心率在干预后均有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尽管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肺功能的研究对比中,观察组患者在快吸慢呼康复训练后,肺功能相关指标均有较为明显的改善(P<0.05),而对照组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吸慢呼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肺功能,减缓平静状态下心率,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值得临床推广。
2017(5).
摘要:目的探究结核病与12-羟基二十碳四烯酸(12-HETE)的相关性,揭示结核病可能的发病机理。方法选取健康体检者68例为对照组,72例来该院治疗的患者为结核组,采用12-羟基二十碳四烯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试剂盒测定血清中12-HETE的含量。结果结核组12-HETE水平为(9.7±4.1)ng/m 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2.3)ng/m L(P<0.01)。结论结核病与12-HETE具有相关性,12-HETE可能是结核病发病机理之一。
2017(5).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抗感染治疗方案的制定,促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对临床药师参与的1例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例进行分析,制定个体化的抗感染治疗方案,同时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结果临床药师提出使用磷霉素这一经典药物被医生采纳,深入临床对患者进行药学监护,提高药物疗效。结论临床药师在参与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及时与医生沟通,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促进合理用药。
2017(5).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老年钙化性心脏瓣膜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3月该院收治的老年钙化性心脏瓣膜病患者39例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在该院行健康体检老年人42例为对照组,均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两组对象心功能相关指标及观察组患者钙化部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左室舒张末内径(LVD)、左房内径(LAD)增大,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心动图显示,观察组患者中,8例(20.51%)为单纯二尖瓣钙化,其中二尖瓣环钙化5例(12.82%),二尖瓣叶钙化3例(7.69%);22例(56.41%)为单纯主动脉瓣钙化,其中左冠瓣钙化6例(15.38%),右冠瓣钙化8例(20.51%),无冠瓣钙化8例(20.51%);9例(23.08%)为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同时钙化。结论在老年钙化性心脏瓣膜病诊断中,应用超声心动图,可有效反映患者心功能状况及钙化部位情况,可为治疗方案制定及疗效观察提供指导,值得推广。
2017(5).
摘要:目的观察两种不同联合麻醉法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8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25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63例,对照组62例,观察组采用环甲膜穿刺联合压缩雾化吸入利多卡因方法进行麻醉,对照组采用环甲膜穿刺联合气管内滴入利多卡因方法进行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术中患者生命体征的水平。结果观察组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04,P<0.05);进镜5 min时观察组患者的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两组的指脉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环甲膜穿刺联合压缩雾化吸入利多卡因麻醉方法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麻醉效果较好,术中患者生命体征较平稳,有利于保证纤支镜检查的顺利进行。
2017(5).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后采用纳吸棉和膨胀海绵两种材料填塞鼻腔对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术后鼻腔黏膜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耳鼻喉科慢性鼻-鼻窦炎患者70例,收治时间为2014年1月‐2015年12月,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35例。A组鼻内镜术后采用纳吸棉填塞鼻腔,B组鼻内镜术后采用膨胀海绵填塞鼻腔,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LundMackay鼻窦CT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鼻内镜Lund-Kennedy评分来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鼻腔黏膜修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VAS和Lund-Kennedy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6周及术后12周的VAS评分均低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Lund-Kennedy评分均低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后采用纳吸棉填塞鼻腔较采用膨胀海绵填塞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术腔黏膜良性转归过程。
2017(5).
摘要: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麻醉(腰麻)中应用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在分娩镇痛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自愿接受镇痛分娩,足月妊娠、单胎头位、无高危妊娠因素且无椎管内麻醉禁忌的产妇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应用芬太尼15μg进行麻醉,观察组应用罗哌卡因2 mg联合芬太尼15μg进行麻醉,对比两组分娩镇痛的疗效。结果两组产妇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Sp O2)以及胎儿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分娩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起效时间以及VAS减低至0~2分的时间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镇痛后30 min的Bromag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后60 min以及宫口全开时的Bromage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一产程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第二产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顺产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娩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麻下应用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在分娩镇痛上的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2017(5).
摘要:目的观察3D打印技术辅助胫骨平台骨折植入物内固定修复的疗效与并发症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6年9月该院医治的9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均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三维扫描后DICOM格式存储,利用Mimics处理图像,数据转为STL打印格式,采用3D熔融沉积型打印机制作实体大小1∶1骨折模型,按3D骨折模型确定手术方案,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本组98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83.36±13.14)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00.14±55.82)ml,平均骨愈时间(3.21±0.54)个月,平均手术费用(27 526.75±976.23)元;膝关节术后X线复查,解剖复位率约95.92%,其中94例解剖复位,移位<1 mm、移位>1 mm各2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并发症发生率3.23%,分别为创伤关节炎、关节不稳各1例;术后3个月随访,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达94.90%。结论 3D打印技术有助于胫骨平台骨折植入物内固定修复确定合理手术方案,优化胫骨平台骨折修复治疗,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膝关节功能。
2017(5).
摘要:目的观察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结合脐正中襞覆盖内环口治疗婴幼儿复发性腹股沟斜疝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3例复发性腹股沟斜疝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结合脐正中襞覆盖内环口治疗,评价近期疗效。患者术后随访至2016年10月,记录复发情况。结果 33例患儿均于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9.7±2.8)min;术中无1例患者出血及肠管损伤;术后住院时间为(3.1±0.9)d;术后无1例发生阴囊血肿、腹腔感染一级肠粘连等并发症,且近期痊愈率为100%;随访(28.9±4.2)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结合脐正中襞覆盖疝内环口是治疗婴幼儿复发性腹股沟斜疝安全可行的方法,可有效避免复发。
2017(5).
摘要:目的近年来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药品的自动化管理已成为各医院发展的必然方向,为了有针对性地完善和改进医院药房自动化的应用,该研究分析了医院药房自动化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在建立患者对医院药房自动化的满意度测评指标基础上,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为S=0.160WA+0.171OI+0.201WAT+0.222SI,表示取药准确率(0.160)、对药房窗口的整体印象(0.171)、人员的工作态度(0.201)及药师服务主动性(0.222)对患者满意度有较为重要的影响。结论医院药房自动化通过提高取药准确率、患者对药房窗口的整体印象、通过减少药师重复性的体力劳动改善药师工作态度和提高服务主动性4个方面提高患者对医院药房满意度。
2017(5).
摘要:目的分析二维超声联合四维超声在不同妊娠周期产前筛查胎儿畸形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4月643例于该院进行产前检查的不同孕周妇女,均分为3个妊娠周期进行检查:孕早期(11~17+6周)、孕中期(18~27+6周)、孕晚期(28~40+6周),先行二维超声检查,再行二维超声联合四维超声检查,对比二维超声检查与二维联合四维超声检查两种方法不同妊娠周期筛查准确率。结果 643例不同孕周妇女,经回访42例胎儿确诊为畸形,泌尿生殖系统畸形率23.81%高于其他畸形类别。二维联合四维超声检查筛查准确率92.86%,高于二维超声检查准确率的73.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维联合四维超声检查孕中期筛查出的胎儿畸形数高于孕早期和孕晚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维联合四维超声检查孕中期筛查准确率高于二维超声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维超声联合四维超声检查诊断胎儿畸形可有效提高筛查准确率,且孕中期行产前胎儿畸形筛查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2017(5).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在熟地黄质量稳定性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采用安捷伦(13569)高效液相色谱仪,流动相:乙腈-0.1%醋酸溶液;柱温:25℃;检测波长:300 nm;流速:1 ml/min,梯度洗脱,将样品溶液进样5 ul,记录色谱图,考察各批次熟地黄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结果经方法学考察,实验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重复性和精密度。各批次蒸熟地黄样品与其共有图谱相似度较高,仅4号和7号样品相似度低于0.9,各批次酒熟地黄样品与其共有图谱相似度较高,仅6号样品相似度低于0.9,产品质量较好,且酒熟地黄的一致性优于蒸熟地黄。结论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评价熟地黄质量稳定性方法稳定,重复性好,可见该方法是建立熟地黄质量评价和控制的重要手段。
2017(5).
摘要:目的探索阿希米与阿奇霉素联合治疗宫颈支原体感染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154例宫颈支原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选择的治疗方法不同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奇霉素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阿希米治疗,就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展开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79%,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4.36%(P<0.05);治疗组患者支原体转阴率为96.0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5.90%(P<0.05);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为(5.8±2.5)d,短于对照组患者的(7.5±2.9)d(P<0.05)。结论在宫颈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治疗中将阿希米与阿奇霉素联合使用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迅速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促进患者康复,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2017(5).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检验方法对女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检测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16年2月‐2016年11月收治的132例疑似女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采取胶体金法与荧光定量聚合式酶联反应(PCR)检测法(FQ-PCR)进行检测,对两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阴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进行观察。结果 FQ-PCR检测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41%、97.10%、97.73%、96.88%及98.53%,胶体金法分别为49.21%、95.65%、73.48%、49.21%及95.65%,除特异度及阴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FQPCR的灵敏度、准确性及阳性预测值均高于胶体金法(P<0.05)。结论 FQ-PCR检测法检测女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灵敏度及准确性较高,可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2017(5).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超声和阴部超声在诊断宫角妊娠的准确性及两种诊断的效果差异。方法调研2014年‐2015年该院妇产科收治的56例宫角妊娠患者,全部患者住院后均在2 d内先行腹部超声检查后行经阴道超声检查,并且全部患者均经病理检测确诊。比较两种超声检测对疾病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及误诊率。结果经检测,经阴道检测的准确性、敏感性均为91.07%,优于经腹部超声检测的准确性、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检测仅有2例定位不明确及3例诊断为输卵管间质妊娠患者,误诊率在8.93%;而经腹部检测误诊率在25.00%,其中误诊为输卵管间质妊娠的有14.29%;由此比较两组误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超声诊断宫角妊娠确诊率及敏感性较高,但腹部超声检测可以有效诊断出子宫较高患者的宫角妊娠,因此,为明确诊断宫角妊娠医师可采取两种超声诊断结合的方式诊断早期宫角妊娠,增加正确诊断率及超声诊断敏感性。
2017(5).
摘要:目的回顾Herbert螺钉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该院2014年4月‐2016年6月收治的肘关节外伤患者,其中23例伴有尺骨冠状突骨折,行Herbert螺钉固定16例,按Regan-Morrey法分类:I型2例,II型10例,III型4例。术后以石膏绷带固定上肢于功能位(屈肘90°前臂旋前中立位),术后2~3周开始屈伸和旋转康复训练,并对患者术后肘关节功能进行随访,以改良Mayo法评定恢复效果。结果对16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随访8月后发现,其优良率为93.8%。所有病例未发生深部感染、内固定松动或断裂、肘关节脱位及肘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结论Herbert螺钉能提供牢固固定,是关节内骨折较理想的内固定材料。应用于尺骨冠状突骨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017(5).
摘要:目的探讨胃早癌经胃镜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42例采用ESD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手术方法进行分析,并总结术后处理方法、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结果该组患者的手术时间(40.5±19.4)min。有39例完整切除,3例病灶残留。术后无死亡病例,住院时间(11.5±2.5)d,3例迟发性出血,4例转外科手术。结论 ESD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较好,术中、术后提高预防观念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017(5).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孕酮、β-HCG联合检测在早期先兆流产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该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0例先兆流产患者作为研究组,并将同期在该院体检的60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孕妇的血清孕酮、β-HCG指标进行检测对比。结果研究组孕酮、β-HCG含量分别为(18.6±2.5)ng/m L、(9 345.5±188.5)IU/m L,对照组孕酮、β-HCG含量分别为(34.4±4.8)ng/m L、(12 316.6±312.8)IU/m L,研究组孕妇的血清孕酮水平明显比对照组孕妇的血清孕酮水平低,研究组孕妇的β-HCG水平明显比对照组孕妇的β-HCG水平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血清孕酮、β-HCG联合检测的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均明显高于单一的血清孕酮检测及β-HCG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孕酮、β-HCG联合检测早期先兆流产的准确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2017(5).
摘要:目的探析腔内技术治疗输尿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5年8月收治的48例输尿管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腔内技术治疗,对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8例患者手术时间为(30.26±3.56)min,术中出血量为(18.68±2.59)ml,术后拔管时间为(3.54±1.26)d,术后住院时间为(6.95±1.87)d;48例患者中无死亡病例,且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预后效果佳;治疗后48例患者的集合系统分离和输尿管直径分别为(12.84±3.65)mm和(6.03±1.24)mm,均明显小于治疗前的(23.54±8.51)mm和(7.51±2.16)mm(P<0.05)。结论在输尿管狭窄的临床治疗上,腔内技术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可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同时可优化手术治疗,术后患者预后较好,值得在临床治疗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2017(5).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急诊介入疗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作用于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59例在该院接受治疗的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展开研究,通过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后,采用双盲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n=30)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n=29)实施常规药物保守治疗。结果数据比对显示,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6.67%(29/30),并发症率为20.00%(6/30);对照组分别为79.31%(23/29)、72.41%(14/29);观察组均占有绝对的优势(P<0.05)。结论与常规药物保守治疗相比,在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整体效果更为理想,可将其作为首选治疗措施。
2017(5).
摘要:目的比较髋骨隐匿性骨折分别经过CT和X线平片法的诊断结果。方法选取该院160例患有髋臼隐匿性骨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X线片扫描及CT平扫,比较不同诊断方法的正确诊断率、误诊率、漏诊率及分型符合率。结果 X线片的正确诊断率低于CT诊断法,CT平扫的漏诊率和误诊率均低于X线片诊断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检出的骨折分型符合率均低于CT诊断法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诊断法的漏诊率和误诊率低,并且正确诊断率高,诊断骨折分型符合率高,能够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在最佳时机进行治疗,值得大幅度推广。
2017(5).
摘要:目的探析双水平正气道压通气(Bi PAP)治疗急性中重度支气管哮喘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诊治的84例急性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资料,因医治方式不同可分成两组,予以常规医治的42例患者为对照组,以此为基础增加双水平正气道压通气医治的42例患者为研究组,对比两组肺功能指标、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及血气分析。结果研究组最大呼吸流量(PEF)、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血氧饱和度(Sa O2)及氧分压(Pa O2)水平均比对照组高,而白细胞介素-33(IL-33)、白细胞介素-17(IL-17)、γ-干扰素(IFN-γ)及二氧化碳分压(Pa CO2)水平则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行双水平正气道压通气(Bi PAP)呼吸机医治可降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改善肺功能与血气状况。
2017(5).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微创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调查该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0例子宫肌瘤确诊患者,按照接受手术方式的不同,将42例接受腹腔镜微创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归为观察组,38例接受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归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手术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平均住院费用各项指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TNF-α、IL-6、IL-8表达水平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8%(1/42),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8.42%(7/38)。结论腹腔镜微创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创伤性小,有利于患者及时恢复,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2017(5).
摘要:目的比较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与开腹手术的治疗效果,评估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3月‐2015年4月行胆囊切除术的6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各32例。对照组给予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改善情况,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均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12%(P<0.05)。结论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速度快,并发症发生率低,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
2017(5).
摘要:<正>《中国医学工程》杂志(期刊号:ISSN1672-2019/CN11-4983/R),月刊,公开发行。本刊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和中南大学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主办,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社、中国内镜杂志社、中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和中南大学内镜医学研究院协办。本刊读者对象为临床医务工作者、临床工程技术人员、医学工程科研工作者等,报道医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