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3).
摘要:目的研究近端型上皮样肉瘤(PE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PES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位于头部,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光镜下由多角形上皮样及梭形细胞组成多个结节,部分结节中央见坏死,瘤细胞胞浆嗜酸性,免疫组化:广谱细胞角蛋白PCK抗体(pan-CK)、上皮膜抗原(EMA)、Vimentin、CD34及CA125均阳性。结论 PES是一种发病率低的软组织肿瘤,尤其是头部,其诊断依赖于镜下形态及免疫表型。
2017(3).
摘要:目的观察献血者捐献机采血小板后对外周血部分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影响,以保证血液质量和献血者的健康安全。方法选取2016年3‐2016年7月于该站捐献机采血小板(Plt)的献血者70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捐献血小板前、后检测献血者血常规、血浆蛋白、免疫球蛋白及电解质K~+、Cl~-、Ca~(2+)、Na~+等指标。结果献血者捐献机采血小板后30 min,其Plt水平较献血前显著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比积(Hct)与献血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后14 d上述血常规指标与献血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捐献机采血小板后30 min血浆中K+、Cl~-、Ca~(2+)、总蛋白(TP)、白蛋白(ALB)及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浓度较献血前显著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后14d K~+、Cl~-、Ca~(2+)及IgG、IgA和IgM浓度与献血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ALB与献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后30 min和献血后14d Na~+与献血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献血者捐献机采血小板后短时间内血小板、血细胞、电解质及血浆蛋白可恢复至正常,对身体影响较小,不会引起电解质紊乱和低蛋白血症。
2017(3).
摘要:目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或冠脉造影(CAG)的血管止血器与人工按压方法止血对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心内科行PCI术或CAG的患者1 651例,根据血管止血方法不同将其分为4组,Angio Seal组(354例)、Perclose组(350例)、人工按压组(587例)和桡动脉止血器组(360例),比较4组患者主要及次要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对象中仅人工按压组出现4例主要血管并发症;Angioseal组、桡动脉止血器组和Perclose组血管痉挛、迷走神经反射与血肿、出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人工按压组(P<0.05);Angioseal组、桡动脉止血器组和Perclose组血栓、血管闭塞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人工按压组(P<0.05);Perclose组假性动脉瘤发生率高于人工按压组(P<0.05);Angioseal组动静脉瘘、动脉夹层发生率低于人工按压组(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OR=1.03,95%CI:1.02~1.05,P<0.01)、女性(OR=2.05,95%CI:1.59~2.65,P<0.01)和高血压(OR=1.67,95%CI:1.24~2.24,P<0.01)是患者发生次要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体质量指数(OR=0.95,95%CI:0.91~0.99,P<0.01)和肌酐清除率(OR=0.97,95%CI:0.96~0.98,P<0.01)是发生次要血管并发症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器械止血法显著降低了股动脉入路后的出血并发症的风险,与股动脉穿刺比较,桡动脉穿刺同样显著降低了出血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2017(3).
摘要:目的观察比较小儿上消化道异物行静脉麻醉胃镜及普通胃镜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该院在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40例上消化道异物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其中观察组患儿开放静脉通道后,采用芬太尼(剂量:0.5~1.0 mg/kg)、丙泊酚(剂量:2.0~3.0 mg/kg)进行静脉复合麻醉,待患儿睫毛反射及吞咽反射消失、全身肌肉松弛或待患儿进入睡眠状态后行胃镜下异物取出术;对照组患儿行常规胃镜下异物取出术。比较两组患儿围手术期平均动脉压(MAP)、心律(HR)、血氧饱和度(SPO_2)变化,患儿异物取出花费时间,异物取出成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异物取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异物取出时间平均为(5.86±10.28)min,显著短于对照组患儿(14.31±13.46)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MAP、HR、SPO_2值出现波动,但治疗后均恢复至正常范围。结论对小儿上消化道异物采用静脉麻醉胃镜下进行手术治疗,较常规胃镜操作安全性更高,缩短了手术时间,同时能够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患儿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7(3).
摘要:目的探讨大株红景天联合脑苷肌肽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该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神经内科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加以脑苷肌肽注射液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大株红景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以及过氧化氢酶(CAT)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研究组改善更明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OD、GSH-Px以及CA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且研究组上升水平更明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大株红景天联合脑苷肌肽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确切,可显著减轻患者脑内氧化应激损伤,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2017(3).
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FTS)在结直肠癌围手术期中的安全性及应用效果。方法将150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按随机临床试验(RCT)原则随机分为快速康复护理组75例及常规护理组75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术后肠梗阻、伤口感染、吻合口瘘、肺部感染、术后尿潴留、再次手术及死亡)。结果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比较,快速康复护理组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肠梗阻、伤口感染、吻合口瘘、肺部感染、术后尿潴留、再次手术及死亡等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护理相比,快速康复外科措施在结直肠癌围手术期中应用可以促进患者康复、提高舒适度、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及减少住院总费用,促进患者康复。
2017(3).
摘要:目的探究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呼吸内科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200例,运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5 000 IU皮下注射,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96/1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5%(65/100)(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氧分压(PaO_2)和血氧饱和度(SpO_2)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p 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PaCO_2、PaO_2、SpO_2和p H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全血还原比黏度、全血比黏度和红细胞比容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者患者血浆比黏度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APTT、FIB、全血还原比黏度、全血比黏度、红细胞比容和血浆比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比值(FEV1/预计值)、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和6 min步行距离(6-MWD)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FEV1/预计值、FEV1/FVC和6-MW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与常规治疗相比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循环和肺循环,提高肺功能,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2017(3).
摘要:目的观察腰1椎体压缩性骨折复位枕弧面放射学参数,为临床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复位枕设计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住院的80例腰1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弧面复位枕治疗前、治疗后第2、4和12周行X线摄片检查,统计分析椎体压缩比、后凸Cobb角及椎体棘突末端离床面垂直距离。结果腰1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治疗后第2、4和12周椎体压缩比、后凸Cobb角分别为(10.85±9.1)%、(11.09±8.78)%、(9.15±4.64)%、(5.15±5.05)°、(5.41±4.98)°和(4.15±1.7)°,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的(22.46±10.21)%、(10.16±4.5)°(P<0.05);腰1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治疗后第2、4和12周椎体棘突末端离床面垂直距离分别为(5.93±2.71)mm、(5.52±2.11)mm和(8.09±4.29)mm,均显著高于治疗前(3.44±2.19)mm(P<0.05);腰1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治疗后第12周椎体压缩比、后凸Cobb角均低于第2、4周(P<0.05);腰1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治疗后第12周椎体棘突末端离床面垂直距离均高于第2、4周(P<0.05)。结论通过放射学研究显示,腰1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通过高度为5~11 cm弧面复位枕渐进式抬高复位治疗,放射学参数有显著改善,可以将其作为胸腰椎压缩骨折复位枕设计参数的理论依据。
2017(3).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瘘道硬质胆镜取石治疗复发性胆石症的可行性、疗效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6年1月该院经PTCD瘘道硬质胆镜取石治疗24例复发性胆石症的临床资料,其中胆总管结石19例,肝内外胆管结石5例,取石时机为PTCD术后5~110 d,平均(15.0±21.1)d。结果 24例均成功经PTCD瘘道硬质胆镜取石,手术时间(71.7±29.4)min,出血量(28.1±61.5)ml,术后住院5~15 d,平均(9.5±3.2)d,术后左肝胆管少许残石1例,右侧胸腔少量积液1例,胆道出血2例,瘘道出血1例,胆总管陈旧性积血1例。结论经PTCD瘘道硬质胆镜取石治疗复发性胆石症具有安全、有效及可行性,避免反复开刀带来的创伤。
2017(3).
摘要:目的通过产前超声诊断胎儿畸形的结果进行分析,了解胎儿畸形的发生率、发生畸形的种类并重点分析泌尿系统畸形,为湖南省产前超声诊断胎儿泌尿系统畸形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初步资料。方法记录该院2008‐2009年行产前超声诊断的妊娠妇女的一般情况及检查结果,汇总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4161例孕妇中共检出胎儿畸形3 296例,发生率为7.46%,其中泌尿系统畸形602例,泌尿系统畸形发生率为1.36%。结论产前超声诊断能较早地筛查出泌尿系统及其他种类的胎儿畸形。
2017(3).
摘要:目的探讨宫颈阴道分泌物胎儿纤维连接蛋白对宫颈扩张双球囊引产效果的预测。方法选取该院妇产科收治的足月单胎妊娠(孕周均≥37周)、无刺激胎心监护(NST)试验反应型、胎膜未破、未临产、有引产指征而无引产禁忌证,且宫颈Bishop评分≤6分的孕妇68例,测定其阴道分泌物中胎儿纤维连接蛋白(fFN),并实施宫颈扩张球囊引产。依据fFN检测结果,将孕妇分为fFN阳性组和fFN阴性组,对比分析两组孕妇临产平均时间、总产程时间和临产率的差异。结果 fFN阳性组孕妇临产时间、总产程时间均短于fFN阴性组孕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FN阳性组孕妇临产表现率为100%(36/36),明显高于fFN阴性组孕妇的81.25%(26/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阴道分泌物fFN检测情况可对宫颈扩张双球囊引产效果进行预测。
2017(3).
摘要:目的探讨Coflex动态固定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效果并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5月该院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腰椎椎间融合术,观察组实施Coflex动态固定,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对手术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组缩短手术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出血量减少。两组患者随访,截止到目前,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一段时间包括疼痛评分、功能障碍评分发现,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与术前相比较,活动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活动度较术后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总之,Coflex动态固定术相比较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手术创伤小,效果较好,能够预防邻近节段退变(ASD)的发生,值得临床上加以推广。
2017(3).
摘要:目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外周血清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与其临床转归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回顾性分析该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入住的5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以其入院时血清嗜酸性粒细胞2%为cut-off值将患者分为非嗜酸性粒细胞组(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低于2%)与嗜酸性粒细胞组(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高于并等于2%)。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合并症以及激素使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嗜酸性粒细胞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为(11.4±0.8)mg/L,明显低于非血清嗜酸性粒细胞组患者的(29.2±1.7)mg/L(P<0.05);血清嗜酸性粒细胞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率为0.00%,略低于非血清嗜酸性粒细胞组患者的的2.86%(P>0.05);非血清嗜酸性粒细胞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2.3±0.7)d,长于血清嗜酸性粒细胞组患者的(8.6±0.3)d(P<0.05)。结论血清嗜酸性粒细胞水平较高的AECOPD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更低、住院时间更短,提示血清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可作为评判AECOPD病症预后的一项重要生物学指标。
2017(3).
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4月在该院接受髋臼骨折治疗的76例受试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参照常规术前骨盆薄层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三维重建图像指导完成内固定术,观察组基于CT三维重建图像生成三维虚拟模型,并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实体模型,优化手术方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和术中失血量分别为(185.26±26.87)min、(4.01±1.26)次和(713.47±123.87)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6.74±30.74)min、(6.25±1.31)次和(923.47±140.13)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5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4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5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技术有助于提升髋臼骨折内固定治疗效果,减少术中损伤及出血量,控制术后并发症风险,辅助手术效果良好。
2017(3).
摘要:目的研究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急诊急救措施及其早期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于该院就诊的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48)与对照组(n=48),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急救措施,观察组患者则早期应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预后。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血气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急救中,应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能够显著减少患儿的病死率,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及血气指标,预后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2017(3).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手助后腹腔镜活体取肾及自体肾移植治疗严重医源性输尿管缺损的手术技术和临床效果。方法对7例外院行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或单纯输尿管镜检术致输尿管长段撕脱缺损病例,在该院采用改良手助后腹腔镜切取患侧肾脏后,离体肾脏采用4℃低温肾脏保存液灌注,通过原取肾切口将肾脏移植于同侧髂窝。结果 7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为(340±89)min、出血量为(110±39)ml、肾脏热缺血时间为(3±1)min和肾脏冷缺血时间为(80±27)min,多有研究对象均未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2个月拔除双J管;术后3个月和6个月静脉肾盂造影(IVP)均提示肾功能正常,尿路通畅。结论改良手助后腹腔镜活体取肾及自体肾移植治疗严重医源性输尿管缺损微创、安全有效。
2017(3).
摘要:目的研究二氧化锆3D打印在牙列缺失患者修复中的应用效果及预后。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接诊的90例牙列缺失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牙列修复技术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二氧化锆3D打印技术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对两组咬合关系评分和美学效果评分进行评定,并对患者修复体保存效果、操作时间及牙体功能复常时间进行记录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修复体保存效果(I级为64.44%)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I级为26.67%)(u=3.621,P=0.000);两组患者修复前咬合关系和美学效果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修复后咬合关系评分和美学效果评分分别为(4.67±0.38)分和(4.97±0.12)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23±0.32)分和(4.64±0.15)分(P<0.05);研究组患者操作时间及牙体功能复常时间分别为(41.24±3.34)min及(5.21±1.23)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的(67.62±3.22)min及(7.34±2.12)d(P<0.05)。结论二氧化锆3D打印可显著改善牙列缺失患者的修复效果,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2017(3).
摘要:目的研究128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5月‐2016年4月经冠状动脉造影术确诊为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56例,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前均进行了128层螺旋CT检查。观察128层螺旋CT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符合率及128层螺旋CT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128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95.12%、特异度为66.67%和准确度为87.50%;128层螺旋CT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总符合率为75.00%,一致性检验后,Kappa值为0.76,具有一致性;128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的敏感度为80.00%、特异度为95.12%和准确度为91.07%,中度狭窄的敏感度为78.95%、特异度为91.89%和准确度为87.50%,重度狭窄的敏感度为37.50%、特异度为91.67%和准确度为83.93%,血管闭塞的敏感度为100.00%、特异度为90.91%和准确度为91.07%。结论 128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和准确度比较高,尤其对轻、中度狭窄和血管闭塞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均较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若冠状动脉未见明显病变时,则可以排除冠状动脉的病变,直接避免了冠状动脉造影对患者的创伤。
2017(3).
摘要:目的对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急危重症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分析。方法抽取该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进行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的90例急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呼吸支持疗法,观察组给予急诊呼吸阶段性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1.11%(P<0.05);两组患者呼吸恢复稳定所用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给予复苏体位、呼吸机给氧、开放气道、环甲膜穿刺、面罩给氧、鼻导管吸氧和气管插管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急危重症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急诊呼吸机阶段性的治疗手段效果更好,安全性高,值得广泛应用。
2017(3).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支具治疗用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为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提供借鉴。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5月‐2016年4月收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给予支具方法进行治疗,对比患者在治疗前后Cobb角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1年后不同类型脊柱侧凸治疗疗效情况。结果治疗1年后所有患者经过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复查显示,Cobb角在10~19°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20~29°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30~40°的治疗有效率为37.5%,Cobb角度在10~19°的患者治疗疗效最好,Cobb角度在30~40°的患者治疗疗效较差;治疗1年后,胸和腰双凸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单胸凸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双胸凸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42.86%、胸腰段或腰凸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6.67%,胸和腰双凸与单胸凸患者治疗疗效较佳;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不同类型脊柱侧凸类型、年龄和性别是影响患者治疗疗效的因素。结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使用支具治疗有一定的效果,尤其在治疗轻、中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治疗效果显著,极大的减少了手术治疗伤害,是非手术治疗中有效和可靠的手段之一,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2017(3).
摘要:目的研究负荷量波立维和阿司匹林在脑梗死急性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2月‐2016年7月治疗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120例为研究的对象,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联合治疗组(负荷量波立维+阿司匹林)和阿司匹林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临床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88.33%(53/60),显著高于阿司匹林组的68.33%(41/60)(P<0.05);未接受治疗前,组间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方法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的NIHSS评分可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有严重的颅内及心脏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负荷量波立维和阿司匹林联合在脑梗死急性期中的治疗有疗效,可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7(3).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硬膜外血肿合并静脉窦损伤的手术方法及治疗体会。方法对该院收治的急性硬膜外血肿合并静脉窦损伤的42例患者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体会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2例患者存活39例(92.86%),因形成脑疝死亡3例(7.14%);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进行预后评定:恢复良好(V级)22例(52.38%),中残(IV级)13例(30.95%),重残(III级)4例(9.52%)。结论急性硬脑膜外血肿合并静脉窦损伤属于一种危急重症,在手术上有较大的难度,需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和手术方法,且有娴熟的手术技巧,才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2017(3).
摘要: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对直肠癌造口患者身心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接收治疗的60例直肠癌造口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无缝隙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持续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应激反应各指标差异;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进行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检测。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护理期疼痛持续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应激反应指标皮质醇(Cor)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应激反应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造口患者通过无缝隙护理后能减轻术后疼痛、缩短肛门排气及住院时间,并能减少应激反应,促进患者术后身体恢复,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2017(3).
摘要:目的比较研究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应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治疗中的价值,探讨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对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腔镜组(腹腔镜下穿孔修补)和开腹组(开腹穿孔修补),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腔镜组4例中转开腹,其余54例均顺利完成镜下修补;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肠蠕动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61.47±5.73)min、(28.03±7.49)h和(6.59±1.48)d,均短于开腹组患者的(68.21±5.41)min、(61.52±12.37)h和(10.16±2.65)d(P<0.05);腔镜组患者术后镇痛剂使用率为6.90%(4/58),低于开腹组患者的46.55%(27/58)(P<0.05);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2%(1/58),明显低于开腹组患者的13.79%(8/58)(P<0.05)。结论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有助于促进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2017(3).
摘要:目的研究蒲绒栓塞猪肝动脉后猪的行为学及影像学改变。方法对蒲绒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处理,作为栓塞剂使用,用9头健康猪作为肝动脉栓塞实验模型,将其分为蒲绒实验组、明胶海绵组和空白组。结果蒲绒主要栓塞末梢小动脉,栓塞牢靠,维持时间较长,可达4周左右,栓塞术后及术后7 d、14 d肝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提示蒲绒组较明胶海绵组栓塞血管更完全,到达更细的分支内,术后30 d蒲绒组和明胶海绵组都有不同程度再通及侧支循环建立,蒲绒组侧再通血管细而迂曲,均匀,明胶组再通血管粗而直,不均匀;栓塞后蒲绒组和明胶海绵组不良反应有短时发热、食欲下降以及体重减轻,蒲绒组和明胶海绵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蒲绒具有良好的血管栓塞作用,具有栓塞时间长,拴塞效果稳定,侧支循环建立少而慢,使用安全和方便,制备简单,材料易得的特点,是一种较理想的末梢型血管栓塞剂。
2017(3).
摘要:目的探讨宫腔镜在剖宫产瘢痕妊娠和宫颈妊娠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2016年6月剖宫产瘢痕妊娠和宫颈妊娠患者90例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组45例。对照组采用清宫术治疗,实验组采用宫腔镜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人体绒毛膜促肾上腺激素含量(HCG)、术中出血量及子宫恢复时间等。结果实验组人体绒毛膜促肾上腺激素含量、术中出血量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的成功率为95.56%(43/45),对照组为57.78%(26/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宫腔镜进行剖宫产瘢痕妊娠和宫颈妊娠治疗具有显著效果,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值得推广运用。
2017(3).
摘要:目的探讨成人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cro RNA-221(miRNA-221)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该院收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47例成人支气管哮喘患者设为哮喘组,选取同期50例体检健康者设为对照组,检测第1秒用力呼气肺活量(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RNA-221的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白介素(IL-13)水平。结果哮喘组患者miRNA-221、白介素13(IL-13)值分别为(10.05±3.54)、(98.46±9.29)n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5±1.28)、(38.64±5.29)ng/ml(P<0.001);哮喘组患者FEV1%值为(75.46±6.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3.26±7.58)%(P<0.001);哮喘组中急性发作期组患者miRNA-221、IL-13值分别为(16.64±7.22)、(124.26±8.64)ng/ml,明显高于哮喘组中非急性发作期组患者的(7.59±4.69)、(84.36±7.26)ng/ml(P<0.001);哮喘组中急性发作期组患者FEV1%值为(63.15±5.16)%,明显低于哮喘组中非急性发作期组患者的(87.09±6.28)%(P<0.001);成人支气管哮喘患者miRNA-221表达量与IL-13呈正相关(r=0.738,P<0.001);成人支气管哮喘患者miRNA-221表达量与FEV1%呈负相关(r=-0.618,P<0.05)。结论 miRNA-22可通过调控IL-13参与成人哮喘的发生、发展。
2017(3).
摘要:目的探讨在社区高血压护理中实施知信行干预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1月辖区内登记的社区高血压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知信行模式对其实施护理干预,观察干预前后患者高血压知识认知、自我管理能力及血压变化。结果患者干预后高血压知识知晓率为85.94%,与干预前的65.63%对比,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干预后血压、血脂测量情况,运动锻炼情况及遵医嘱用药情况均明显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干预后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水平与干预前对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知信行干预,能明显改善其疾病认知,树立良好态度及信念,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有效控制血压,值得推广。
2017(3).
摘要:目的回顾性探讨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预后因素研究。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3月‐2015年9月130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预后资料进行Logistic回顾性分析。结果 Logistic分析显示,血白细胞(WBC)计数、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Cr)、T细胞、吸毒或者酗酒史以及激素类药物使用情况严重影响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患者生存率。结论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提高对预后因素监控度,帮助患者戒毒、忌酒以及临床治疗过程中谨慎使用激素类药物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2017(3).
摘要:目的研究经皮单侧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6年1月该院接收的90例骨质疏松胸腰椎骨折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加以研究,90例老年患者均行经皮单侧椎体成形术医治,并对比手术前后椎体后凸角与后缘高度变化、疼痛评分以及功能障碍指数。结果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椎体后凸角与后缘高度优于术前,术后1、6及12个月疼痛评分均低于术前,术后24 h、1周、1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均低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老年患者行经皮单侧椎体成形术医治可减轻疼痛,改善椎体后凸角与后缘高度,降低各项功能障碍。
2017(3).
摘要:目的分析16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三维重建与直接数字平板X线成像系统(DR)平片对外伤性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60例肋骨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先采用胸部正片和受伤胸部疼痛部位肋骨部位的DR摄片检查,之后采用16层螺旋CT进行扫描。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性。结果通过临床诊断与影像学证实,60例患者中总共发生123处骨折,其中多发性骨折患者有33例(55.00%),肋骨段为第4~10段患者最多(71.54%),水平节段中腋段发生率最高(54.48%);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的诊断准确率为97.56%,DR平片诊断准确率为79.67%,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发现患者合并锁骨骨折8处,肩胛骨骨折13处,颈椎骨和胸椎骨骨折8处;肺挫伤12例,胸腔积液8例。结论 16层螺旋CT诊断肋骨骨折有着显著的诊断作用,能够极大程度提升诊断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并且在隐匿性骨折方面其诊断准确性显著高于DR平片,值得临床推广。
2017(3).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锁定肽板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Pilon骨折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开放复位钢板进行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锁定肽板进行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治疗有效率、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与对照组(60%)对比,观察组术后6个月治疗有效率(95%)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明显更短,术中出血量明显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对照组(40%)对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锁定钛板治疗Pilon骨折效果显著,能够缩短治疗时间,促进骨折愈合,同时并发症发生少,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以及推广。
2017(3).
摘要:目的观察连续硬脊膜外阻滞麻醉联合蛛网膜下腔麻醉(腰麻)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110例行老年下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连续硬脊膜外阻滞麻醉联合腰麻方案对患者进行麻醉,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的连续硬脊膜外阻滞麻醉方法,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阻滞完善所需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总有效率为98.18%,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7.27%(P<0.05)。结论采用连续硬脊膜外阻滞麻醉联合腰麻方案对老年患者实行下肢手术,阻滞效果较快,平面调控较易把握,且麻醉效果较佳。
2017(3).
摘要:目的探讨非热康谱红外线理疗仪照射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硬结及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科规律透析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选取的60例患者内瘘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硬结及闭塞先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喜疗妥等软化血管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应用非热康谱红外线理疗仪照射治疗,给予相应干预措施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相应干预治疗,两组患者的内瘘功能均得到一定恢复,观察组患者在透析血流满足程度、血管壁软化程度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热康谱红外线理疗仪照射治疗,对透析内瘘功能恢复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2017(3).
摘要:目的研究孟鲁司特应用于小儿过敏性紫癜临床治疗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选择该院12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别设置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临床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前提下另选择孟鲁司特进行联合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接受治疗后,其皮肤紫癜消失时间、消化道症状消失时间、关节疼痛消失时间以及器官病变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过敏性紫癜患儿,选择孟鲁司特开展治疗能够取得显著疗效。
2017(3).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后路髂腰内固定治疗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3年2月‐2015年4月该院接收的11例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患者,对其实施后路髂腰内固定术,术后1年对患者进行随访。统计患者手术情况、临床疗效、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和抑郁及焦虑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患者手术时间为(169.62±31.65)min,术中出血量为(750.11±103.68)ml,术后引流量为(380.32±113.65)ml,骨折愈合时间为(4.71±2.36)个月,治疗优良率为72.73%(8/11);术后神经功能评分(1.56±0.88)分,显著优于术前的(3.14±0.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生活质量各项观察指标评分、抑郁及焦虑评分均显著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路髂腰内固定治疗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缓解患者负性情绪,且愈合时间较短,具有推广价值。
2017(3).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手足口病患儿118例,采用抽签法将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常规组,每组59例。常规组患儿给予利巴韦林、喜炎平治疗。中西医结合组患儿除了给予常规治疗外,同时自拟中医汤药辅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及白介素-4(IL-4)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血清TNF-α、IL-1及IL-4水平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清热解毒的中药方剂,可明显改善机体对细胞因子的释放状态,纠正其免疫功能紊乱状态,不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7(3).
摘要:<正>《中国医学工程》杂志(期刊号:ISSN1672-2019/CN11-4983/R),月刊,公开发行。本刊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和中南大学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主办,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社、中国内镜杂志社、中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和中南大学内镜医学研究院协办。本刊读者对象为临床医务工作者、临床工程技术人员、医学工程科研工作者等,报道医疗领
2017(3).
摘要:目的观察阿米替林辅以心理疏导对围绝经期伴焦虑抑郁及睡眠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该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99例门诊围绝经期抑郁伴睡眠障碍患者,采用数字表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阿米替林治疗,研究组49例在阿米替林治疗的同时辅以心理疏导,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症状改善情况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入睡潜伏期较治疗前明显缩短,睡眠总时间明显延长,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入睡潜伏期短于对照组,睡眠总时间长于对照组,PSQI、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2,2.90,4.28,9.27,P=0.040,0.030,0.020,0.000)。观察组睡眠障碍和抑郁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88%、95.92%,对照组分别为86.0%、74.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24,5.03,P=0.030,0.020)。结论阿米替林治疗基础上辅以心理疏导可更好地改善围绝经期伴焦虑抑郁及睡眠障碍患者症状,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