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
摘要:目的分析定量步态分析在帕金森病诊断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选取该院神经内科门诊及病房2015年6月‐2017年3月收治的30例帕金森病(PD)患者为实验组,选取同期健康老年人30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定量步态,了解步态障碍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步速为(0.77±0.15)m/s,快于对照组的(0.58±0.21)m/s(t=2.871,P<0.05);两组研究对象开始接触、姿势范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38,P<0.05;t=6.348,P<0.01)。结论通过定量步态分析法,可以发现PD患者的步态异常,定量步态分析对于早期发现运动功能障碍和监测疾病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建立帕金森病发病早期诊断技术和优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学术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2017(10).
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与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对胃底贲门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疑似胃底贲门癌患者4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首先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诊断,然后再用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检出率。结果术后病理学检查显示,45例疑似胃底贲门癌患者中40例患者确诊为胃底贲门癌,检出率为88.89%;经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确诊为胃底贲门癌者29例(其中假阳性3例),准确率65.0%(26/40);经64排螺旋CT确诊为胃底贲门癌者33例(其中假阳性1例),准确率80.0%(32/40);通过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出黏膜病变率和恶性龛影率分别为84.44%和66.67%,明显优于采用螺旋CT诊断出的55.56%和44.4%(P<0.05);通过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出胃壁增厚率为40.00%,明显低于螺旋CT诊断出的77.78%(P<0.05);通过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出软组织肿块率为77.78%,略高于采用螺旋CT诊断出的68.89%(P>0.05)。结论在临床上,对于胃底贲门癌患者进行诊断时,综合运用螺旋CT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才能更好的判断和了解患者病情,从而有助于治疗,提高患者的预后,以此增强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生存时间。
2017(10).
摘要:目的研究观察实施早期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28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64例,其中观察组采用早期介入栓塞治疗,对照组采用延期介入栓塞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精神状态、生活质量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6.88%(62/6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4.38%(54/64)(P<0.05);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KP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25%(4/64),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0.31%(13/64)(P<0.05)。结论实施早期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态,提高患者的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且治疗安全性高,有临床应用价值。
2017(10).
摘要:目的分析对比超声弹性成像(UE)与多普勒超声在乳腺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该院88例(102个病灶)乳腺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其分为良性组50例(62个病灶)与恶性组38例(40个病灶)。本次研究患者均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之后行UE检查。结果良性组患者UE评分为1、2分的比率分别为72.58%、19.36%,高于恶性组患者的2.50%、2.50%(P<0.05);良性组患者UE评分为4、5分的比率分别为3.23%、0.00%,低于恶性组患者的35.00%、55.00%(P<0.05);良性组患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分级为0级的比率为67.74%,高于恶性组患者的10.00%(P<0.01);良性组患者CDFI分级为Ⅲ级的比率为3.23%,低于恶性组患者的67.50%(P<0.01);UE诊断乳腺占位性病变符合率为94.12%(96/102),明显高于多普勒超声诊断符合率的85.29%(87/102)(?2=4.300,P=0.023);UE诊断乳腺占位性病变患者阳性预测值为92.50%(37/40)、假阳性发生率为7.50%(3/40)、阴性预测值为95.16%(59/62)以及假阴性发生率为4.84%(3/62)。结论与多普勒超声相比,UE诊断乳腺占位性病变的效果更为确切,适于临床推广。
2017(10).
摘要:目的探讨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 TERT)启动子及巨细胞病毒原核(CMV)增强子联合调控胸苷激酶基因增强型表达载体的改良构建及其在杀伤鼻咽癌细胞中的效应与安全性评价。方法对链接h TERT启动子及CMV增强子、胸苷激酶基因进行酶切(模板为p GL3空载体),以构建增强型表达载体;选取h TERT启动子单调控胸苷激酶基因的表达载体作为对照组。另选用人鼻咽癌细胞(端粒酶阳性,实验组)、人乳腺癌细胞(对照组)及正常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端粒酶阴性)为标本,分别对其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蛋白表达、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胸苷激酶基因m RNA的表达、Telochaser法检测细胞端粒酶活性,同时分析鼻咽癌细胞增殖及抑制受增强型载体的影响作用。结果 h TERT启动子及CMV增强子对胸苷激酶基因的增强型表达载体进行联合调控,可以成功改良构建;通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显示人鼻咽癌细胞和人乳腺癌细胞均有荧光表达,但后者较前者在表达数量及强度方面有所加强,且对照组的人乳腺癌细胞亦有荧光表达存在,但ECV-304细胞无荧光表达。在PCR定量检测方面,结果显示增强型载体组(实验组)的胸苷激酶基因m RNA的表达量显著强于对照组的单启动载体(P<0.05)。在细胞端粒酶活性方面,ECV-304细胞为阴性,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均为阳性。四甲基偶氮唑蓝(MMT)检测结果显示,增强型载体组可明显抑制鼻咽癌细胞的体外增殖,其细胞存活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动物体内实验结果显示改良重建的增强型载体对裸鼠鼻咽癌移植瘤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抑瘤率为56.5%),显著高于单启动子载体组(抑瘤率为43.3%)(P<0.05);实验组与其他对照组抑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裸鼠肝肾病理检查显示,肝、肾组织结构正常,均无明显损害。结论以h TERT启动子及CMV增强子对胸苷激酶基因的增强型表达载体进行联合调控,成功改良构建后能够靶向及高效地杀伤鼻咽癌细胞及体外移植瘤,且应用后在动物模型体内未见明显的毒副反应。
2017(10).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技术在婴幼儿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7月该院需行深静脉穿刺的婴幼儿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采用解剖标志定位颈内静脉穿刺的40例婴幼儿患者(对照组),以及行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的40例婴幼儿患者(观察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一针穿刺成功率、平均穿刺时间、平均穿刺次数、更改穿刺位置以及穿刺置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一针穿刺成功率为95.0%(38/4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5.0%(26/40)(P<0.05);观察组患者更改穿刺位置发生率为2.5%(1/4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0.0%(12/40)(P<0.05);观察组患者穿刺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为2.5%(1/4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0.0%(8/40)(P<0.05);观察组患者穿刺时间为(0.95±0.10)min,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的(2.01±0.22)min(P<0.05);观察组患者穿刺次数为(1.05±0.24)次,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的(1.48±0.30)次(P<0.05)。结论对于婴幼儿,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技术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且减少穿刺次数及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2017(10).
摘要:目的探讨同期手术治疗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中的安全性及效果分析。方法以该院2015年12月‐2016年6月收治的64例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结石大小分别给予不同的术式取石(小切口膀胱切开取石、电切镜电切环把结石钩出和气压弹道碎石),再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术后随访6个月,应用生活质量评分(QOL)及前列腺症状国际评分(IPSS)评价手术治疗效果,对比患者生活质量前后QOL、IPSS情况;统计所有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大出血、膀胱穿孔、暂时性尿失禁、尿道狭窄以及结石复发)和患者自身恢复情况(肠胃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并观察同期手术的安全性。结果术后6个月的QOL及IPSS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1例患者出现暂时性尿失禁,3例患者出现尿道狭窄;所有患者术中均无大出血、膀胱穿孔以及结石复发等恶性不良反应发生;肠胃功能恢复时间(1.8±0.2)d,住院时间(7.5±1.0)d。结论同期手术治疗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中的安全性及效果显著,术后恢复较快,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对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2017(10).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治疗高位肛门闭锁的价值。方法选取15例诊断先天性高位肛门闭锁患儿为研究对象,15例研究对象新生儿期均行结肠造瘘,二期均行腹腔镜辅助下肛门成形术,3个月后关闭结肠造瘘口。术后随访12~24个月,采用临床评分标准(6分法)评估肛门排便功能。结果 15例研究对象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手术时间60~90 min,出血5~10 ml,术后均获得良好肛门外形,术后均随访12~24个月,经临床评分标准(6分法)评估肛门排便功能,结果为优10例,良5例;术后并发症2例,均为直肠黏膜脱垂。结论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是目前治疗高位肛门闭锁疗效确定的一种手术方式,手术创伤小,对盆底肌肉的损伤小,可获得良好的肛门外形和排便功能。
2017(10).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在阿司匹林二级预防患者鼻出血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66例阿司匹林二级预防发生鼻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鼻内镜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填塞止血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止血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止血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0.00%(0/3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9.09%(3/33)(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6/33),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的60.61(20/33)(P<0.05)。结论鼻内镜在阿司匹林二级预防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止血迅速,复发率低,治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2017(10).
摘要:目的验证多乐氟防止儿童六龄牙树脂充填后继发龋产生的有效性,降低儿童继发龋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来该科就诊的12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左右4颗六龄牙均有龋坏,共480颗龋坏的六龄牙,采用自身对照将480颗患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为左侧患龋,共240颗,树脂充填后涂布多乐氟,并每3个月复诊一次再次涂布多乐氟,共涂布4次;对照组为右侧患龋,共240颗,树脂充填后不做处理,观察1年后两组患齿继发龋的产生情况。结果 1年后检查,实验组继发龋发生率为5.83%(14/240),低于对照组继发龋发生率的11.25%(27/240)(P<0.05)。结论多乐氟能有效降低六龄牙树脂充填后继发龋的产生,提高治疗效果,推荐临床常规使用。
2017(10).
摘要:目的探讨利拉鲁肽与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T2DM)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0例T2DM并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患者各25例,A组患者接受二甲双胍联合利拉鲁肽治疗,B组患者接受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对两组患者疗效、血脂、血糖、肝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等指标进行观察。结果 A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24/25),明显高于B组患者的76%(19/25)(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脂、血糖、肝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糖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指标均有改善,两组患者治疗后与同组患者治疗前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血脂、肝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等指标均明显优于B组患者(P<0.05)。结论利拉鲁肽与吡格列酮治疗T2DM并NAFLD均有一定作用,但是利拉鲁肽降血脂、改善肝功能及胰岛素抵抗效果更强,值得临床推广。
2017(10).
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冠状动脉成像(CTA)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检查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72例疑似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先后进行64排螺旋CTA与CAG检查。将CAG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64排螺旋CTA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72例患者经CAG检查共检出阳性65例(90.28%),阴性7例(9.72%);CTA共检出阳性63例(87.50%),阴性9例(12.50%),其准确性为95.38%、灵敏性为98.41%、特异性为85.71%、阳性预测值为98.41%以及阴性预测值为66.67%。结论 64排螺旋CTA、CAG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64排螺旋CTA属于无创操作,具有定位准确、诊断率较高等突出优势,临床操作性更强,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理想的诊断方式之一。
2017(10).
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 Ag)结果呈阴性献血者经核酸检测技术(NAT)复检情况及对降低输血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效果。方法应用两种不同厂家ELISA检测试剂对36 459例献血者标本进行HBs Ag筛查,ELISA检测结果呈阴性标本应用上海浩源血液筛查系统行核酸检测,对NAT结果为阳性的标本行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采用ELISA法检测36 459例标本中,HBs Ag阳性112例;36 347例阴性样本经NAT检测,检出阳性39例,阳性检出率为0.11%;39例阳性患者中成功随访9例,其中乙型肝炎窗口期感染2例,隐匿性感染7例。结论血站应用ELISA联合NAT开展血液筛查检测,能有效降低HBV经输血传播的风险,提高血液安全性。
2017(10).
摘要:目的对比不同苏醒评分方法对全身麻醉患者术后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0月该院进行全身麻醉手术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术后接受苏醒评分方法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A1组和A2组,A1组和A2组分别接受Aldrete评分与Steward评分,对比两组患者评分的安全性及术后复苏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A2组患者(P<0.05);A1组患者麻醉复苏室(PACU)滞留时间长于A2组患者(P<0.05);A1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镇静剂使用率分别为10.00%(6/60)、3.33%(2/60),显著低于A2组患者的21.67%(13/60)、13.33%(8/60)(P<0.05);两组患者再次入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drete与Steward两种苏醒评分各具优势,Steward评分在临床应用效率快,但安全性低,Aldrete评分对确保患者生命安全、降低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显著提高术后复苏效果,相比之下,笔者更倾向于Aldrete评分,仅供临床借鉴。
2017(10).
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5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2例采用膝关节镜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33例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Rasmussen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30/32),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9.70%(23/33)(P<0.05);观察组患者Rasmussen评分为(48.07±6.62)分,高于对照组患者的(26.79±3.54)分(P<0.05);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为(3.19±0.48)分,低于对照组患者的(5.22±1.36)分(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7.39±2.56)d,短于对照组患者的(13.24±3.63)d(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2%(1/32),低与对照组患者的24.24%(8/33)(P<0.05)。结论胫骨平台骨折采用膝关节镜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效果确切,复位精准,能够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减少并发症发生,有利于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可作为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主要方法之一。
2017(10).
摘要: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治疗感染性休克对患者血流动力学与心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9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5例)与研究组(45例)。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应用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研究组患者应用大剂量去甲肾上腺素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8 h后血流动力学与心脏指标的变化,以及治疗期间的药物副反应情况。结果经相应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心脏指数(CI)、心搏指数(SI)及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期间药物副反应的发生率为17.78%(8/45),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44%(2/45)(P<0.05)。结论大剂量去甲肾上腺素能够快速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与心脏指标,但药物副反应较强,治疗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指标,酌情调整用药量,以便发挥最佳的药效。
2017(10).
摘要:目的探讨安宫降压丸治疗初发难治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该院治疗的初发难治性高血压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标准的抗高血压治疗方法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安宫降压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血压临床疗效情况以及中医证候积分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24 h收缩压(SBP)、24 h舒张压(DBP)、白昼SBP、白昼DBP、夜间SBP以及夜间DBP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 SBP、24 h DBP、白昼SBP、白昼DBP、夜间SBP以及夜间D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24 h SBP、24 h DBP、白昼SBP、白昼DBP、夜间SBP以及夜间DB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血压控制总有效率为43.33%(13/3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3.33%(4/30)(P<0.05);两组患者头晕症状显效、有效和无效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头痛、心悸和失眠症状显效、有效和无效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安宫降压丸治疗初发难治性高血压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2017(10).
摘要:目的分析患者使用参麦注射液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同时探讨参麦注射液的合理用药方法。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由参麦注射液所致的不良反应患者13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整理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以便探讨合理用药方法。结果本组131例参麦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患者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变态反应所占比例最高,其值为58.02%(76/131),而变态反应中过敏反应所占比例最高,其值为33.59%(44/131);呼吸系统反应所占比最低,其值为2.29%(3/13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变态反应的发生与发生不良反应时间、静脉滴注速度以及性别有关(P<0.05);全身性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单次溶媒剂量、合并用药数量有关(P<0.05);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与静脉滴注速度、单次溶媒剂量有关(P<0.05);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单次溶媒剂量、溶媒选择以及性别有关(P<0.05);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发生不良反应时间、静脉滴注素速度、单次溶媒剂量、单次用药剂量、合并用药数量以及既往患病史有关(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发生原因较多,需要规范用药方法,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2017(10).
摘要:目的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与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6年12月该院收治的老年椎体压缩骨折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每组患者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及手术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骨水泥渗漏率为8.57%(3/35),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8.57%(10/35)(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37.46±8.69)min,长于对照组患者的(28.17±7.38)min(P<0.05);观察组患者骨水泥注入量为(6.03±2.24)ml,多于对照组患者的(4.89±2.43)ml(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伤椎高度为(8.85±1.37)mm,高于对照组患者的(3.42±1.15)mm(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可减轻老年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痛苦,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有助于恢复患者的椎体高度,减少骨水泥的渗漏,安全性高,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2017(10).
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骨质疏松慢性腰背痛患者采用依降钙素联合壮骨止痛胶囊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该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98例原发性骨质疏松慢性腰背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排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患者各49例。其中,49例患者(对照组)口服钙尔奇D联合肌肉注射依降钙素治疗,另49例患者(观察组)口服壮骨止痛胶囊联合肌肉注射依降钙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骨密度情况、疼痛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92%(47/49),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5.71%(42/49)(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骨密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骨密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8%(2/49),略低于对照组患者的8.16%(4/49)(P>0.05)。结论依降钙素联合壮骨止痛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慢性腰背痛效果较好,对骨密度影响较小,能明显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2017(10).
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前腹腔液不同CA125基因表达水平与手术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6月‐2016年5月在山东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70例,纳入结直肠癌组,另选择同期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35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集腹腔液,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进行CA125基因检测,分析结直肠癌患者腹腔液中CA125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以CA125基因平均表达为界分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比较高表达组、低表达组术后1年的复发转移率和生存率情况。结果结直肠癌组术前腹腔液标本的CA125基因表达水平为(1.75±0.2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20±0.03)(t=35.069,P=0.000);术后1个月结直肠癌组腹腔液标本的CA125基因表达水平为(0.38±0.07),明显低于同组患者术前的(1.75±0.26)(t=42.569,P=0.000);低分化、浸润深度为T3~4、TNM分期为III~IV期、有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患者的术前腹腔液CA125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分别高于高-中分化、浸润深度为T1~2、TNM分期为I~II期、无淋巴结转移和无远处转移患者(P<0.05);术后随访1年,高表达组患者复发转移率为81.25%(26/32),明显高于低表达组患者的39.47%(15/38)(?2=12.494,P=0.01);高表达组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为62.50%(20/32),明显低于低表达组患者的89.47%(34/38)(?2=7.168,P=0.07)。结论腹腔液CA125基因检测可作为结直肠癌筛查的辅助方法,为患者的预后评估及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2017(10).
摘要: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肺炎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肺炎支原体DNA(MP-DNA)水平变化对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科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36例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健康儿童3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清IL-6、IL-8及MP-DNA水平,并探讨对应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患儿血清IL-6、IL-8和MP-DNA水平均明显高与对照组儿童(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清IL-6、IL-8和MP-DNA水平均明显低与同组患儿治疗前(P<0.01);观察组患儿治疗前血清IL-6、IL-8与MP-DNA水平在任意两者之间均存在高度相关。结论血清IL-6、IL-8及MP-DNA水平能准确评估支原体肺炎的发生和发展,其检测结果对诊断、治疗及预后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2017(10).
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四肢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该院接受治疗的60例四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纳入研究,采取计算机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电刺激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综合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传导速度以及肢体功能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3.33%(22/30)(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尺神经传导速度和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优于同组患者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尺神经传导速度和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同组患者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针对四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治疗具有显著的康复治疗效果,可有效加快四肢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促进周围神经细胞自我修复,进而提高四肢活动功能。
2017(10).
摘要: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清Betatrophin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将入选的135例患者分为冠心病组(69例)和非冠心病组(66例),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6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测定研究对象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Betatrophin水平,分析Betatrophin与其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患者TG、LDL-C、Hs CRP及Betatrophin水平均高于非冠心病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患者HDL-C水平略低于非冠心病组与健康对照组(P>0.05);非冠心病组与健康对照组TG、LDL-C、Hs CRP和Betatrophi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Betatrophin与TG、FPG和TC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312、0.245和0.238(P<0.05)。结论 Betatrophin可能通过调控糖脂代谢进而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2017(10).
摘要:目的分析地西泮作用在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12月该院收治的6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参照最新指南推荐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入地西泮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心绞痛症状缓解有效率和心电图改善有效率分别为96.97%、87.88%,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7.10%、74.19%(P<0.05);观察组患者严重心性事件发生率为3.0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9.36%(P<0.05)。结论在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加入地西泮可在提升疗效的同时降低严重心性事件的发生,方法经研究验证可在实践中予以运用。
2017(10).
摘要:目的探讨PET-CT在肺癌淋巴结清扫术中的指引作用。方法收集该院2014年10月‐2016年2月92例行肺癌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46例。观察组患者在PET-CT指引下行肺癌淋巴结清扫术,对照组患者行常规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切除淋巴结病理学结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切除淋巴结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切除淋巴结病理阳性率为65.09%(179/27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35.31%(262/742)(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70%(4/46),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1.74%(10/46)(P<0.05);随访1年结果显示,两组均无死亡患者,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4.35%(2/46),略低于对照组患者的6.52%(3/46)(P>0.05)。结论 PET-CT应用于肺癌淋巴结清扫术中可发挥良好的指引作用,有效控制淋巴结切除数量,并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2017(10).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与CT成像诊断肾肿瘤或肿瘤样病变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5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1例肾肿瘤或肿瘤样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及CT成像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参考标准,分别对超声与CT成像的诊断结果进行观察。结果经病理结果显示,81例肾肿瘤或肿瘤样病变患者中,恶性34例,良性47例;CT成像诊断恶性35例,其中经病理确诊的30例,良性46例,经病理确诊42例;超声诊断恶性37例,经病理确诊27例,良性44例,病理确诊37例。超声诊断的敏感性、准确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9.41%(27/34)、79.01%(64/81)、78.72%(37/47)、72.97(27/37)和84.09(37/44),CT成像的敏感性、准确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24%(30/34)、88.89%(72/81)、89.36%(42/47)、85.71%(30/35)和91.30%(42/46);超声诊断和CT成像的敏感性、准确性和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成像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均高于超声诊断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0.05)。结论 CT成像与超声检查诊断肾肿瘤或肿瘤样病变均有较高准确性,CT成像敏感性及阳性预测值较高,超声特异性及阴性预测值较高,因此临床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检查方式。
2017(10).
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伴发腹水患者运用腹腔引流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该院收治且符合标准的43例肝硬化失代偿期伴腹水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I组21例接受传统腹穿抽液法治疗,II组22例接受腹腔引流术治疗,对比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 I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1.90%(13/21),显著低于II组患者的90.91%(20/22)(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24 h尿量、血清尿素氮(BUN)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I组患者24 h尿量显著高于I组患者(P<0.05);治疗后II组患者BUN水平低于I组患者(P<0.05)。结论对肝硬化失代偿期伴腹水患者运用腹腔引流术治疗疗效显著,并可明显促进排尿,值得临床推广。
2017(10).
摘要:目的探讨微通道与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复杂性肾结石患者120例为研究样本,以便利抽样法分为微通道组和标准通道组,每组患者各60例,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对比。结果标准通道组患者手术时间为(85.27±10.93)min,明显短于微通道组患者的(91.35±12.65)min(P<0.05);微通道组患者结石清除率、液体灌注量分别为93.33%(56/60)、(33.76±9.24)(V/L),明显高于标准通道组的78.33%(47/60)、(28.57±9.43)(V/L)(P<0.05);微通道组患者术后VAS评分、下床活动时间和高热发生率分别为(3.38±0.22)分、(31.79±3.21)h和10.00%(6/60),明显低于标准通道组患者的(5.22±0.18)分、(44.07±4.03)h和25.00%(15/60)(P<0.05)。结论采用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可缩短手术时间,但术后恢复时间长,微通道取石则可有效提高结石清除率,改善术后疼痛、发热症状,且临床效果显著。
2017(10).
摘要:目的总结10例行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局部切除术的经验,探讨十二指肠肠壁单层纵切纵缝的缝合方式对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局部切除术相关并发症及术后十二指肠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针对性选取2012年12月‐2017年4月10例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肝胆外科收治患有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并进行十二指肠乳头局部切除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良性肿瘤8例,恶性肿瘤2例。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3-0的可吸收线单层纵切纵缝十二指肠前壁,观察其手术效果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研究对象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围术期死亡,无出血、肠瘘和胆漏,未见十二指肠梗阻、胃排空无力及术后消化道溃疡等并发症,术后十二指肠切口愈合良好。结论单层纵切纵缝方法用于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局部切除术简单易行,且并发症较少,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2017(10).
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卵巢巧克力囊肿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就诊的78例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囊液后注入无水酒精硬化治疗,分别于介入治疗3个月、6个月、1年和2年后复查,观察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 78例卵巢巧克力囊肿均穿刺成功,巧克力囊肿消失66例,治愈率84.62%,好转12例(囊腔缩小1/2),总有效率为100.00%,介入治疗后2年均未见复发。结论超声引导下巧克力囊肿介入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2017(10).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急性附睾炎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45例急性附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对其诊断价值进行分析和判断。结果所有患者中,25例左侧病变,14例右侧病变,6例双侧同时病变;29例附睾炎尾部增大,9例头部增大,7例弥漫性增大;17例合并鞘膜积液,8例伴有睾丸炎。结论对急性附睾炎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的临床意义显著,有利于较为清晰地显示出附睾的具体病变情况和后续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工作,值得实践推广。
2017(10).
摘要:目的对比分期管形包皮岛状皮瓣术式和分期尿道板重建卷管术式治疗重度尿道下裂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2月该院收治的62例重度尿道下裂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儿各31例。观察组患儿采用分期管形包皮岛状皮瓣术式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分期尿道板重建卷管术式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效果,并监测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术后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90.32%(28/31),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的61.29%(19/31)(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68%(3/31),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的32.26%(10/31)(P<0.05)。结论重度尿道下裂采用分期管形包皮岛状皮瓣术式治疗效果更佳,较分期尿道板重建卷管术式预后更佳,且显著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2017(10).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脑病头颅MR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2月该院新生儿科救治的63例高胆红素脑病患儿(观察组)以及同期受检的63例新生儿(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对比观察两组研究对象头颅MR改变情况以及观察组患儿不同时期(前期、中期和极期)的头颅MR异常率。结果观察组患儿头颅MR异常率为76.19%(48/63),显著高于对照组新生儿的7.94%(5/63)(?2=60.216,P=0.000);观察组患儿前期头颅MR异常率最低,中期高于前期,极期最高;观察组患儿前期、中期和后期头颅MR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378,P=0.036)。结论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脑病早期应用0.35 T磁共振机开展头颅MR检查,可有效降低头颅MR异常率,对改善新生儿结局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2017(10).
摘要:目的探讨组织多普勒测量三尖瓣环等容期峰值速度在肺高压患者右心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该院收治的疑诊为肺动脉高压行右心导管检查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经右心导管测量肺动脉收缩压(PASP),并根据肺动脉收缩压(PASP)情况将其分为4组。对所有患者行超声心动图和心导管检查,对三尖瓣环等容期峰值速度(IVCv)与常规右心功能的评估参数进行比较,探讨IVCv在肺高压患者右心功能监测中的应用价值。结果重度PH组IVCv、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PSv)、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RVFAC)和三尖瓣环平面位移(TAPSE)水平均明显低于轻度PH组和无PH组(P<0.05);无PH组与轻度PH组PSv、RVFAC和TAPSE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PH组与轻度PH组IVCv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织多普勒测量IVCv简单易行,可敏感、准确且客观地评估PH所致的右心室收缩功能下降,因此可作为临床评估右心功能的可靠参数得以广泛采用。
2017(10).
摘要:<正>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在1971年首先被提出[1],主要是指由于剧烈运动后肌纤维崩解断裂从而导致肌细胞内容物释放入血液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以肌肉肿痛、全身乏力、排酱油色尿及血中肌酸激酶和肌红蛋白的含量增高为主要临床特征。其中严重的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患者可以并发急性肾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以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等,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此病临床较少见,需要早期诊断且及时治疗。现报道运动
2017(10).
摘要:<正>《中国医学工程》杂志(期刊号:ISSN1672-2019/CN11-4983/R),月刊,公开发行。本刊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主办,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社、中国内镜杂志社、中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和中南大学内镜医学研究院协办。本刊读者对象为临床医务工作者、临床工程技术人员、医学工程科研工作者等,报道医疗领域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帮助广大临床医师及工程人员提高学术水平,解决在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