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6).
摘要:<正>《中国医学工程》杂志(期刊号:ISSN1672-2019/CN11-4983/R),月刊,公开发行。本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中南大学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主办,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社、中国内镜杂志社、中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中南大学内镜医学研究院协办。
2016(6).
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化X线尿路造影术(IVP)对输尿管不典型结石诊断征象。方法应用西门子R200数字化多功能胃肠机做X线尿路造影术,于透视下动态观察抓拍最佳照片及输尿管可疑结石段连续摄影(每秒8帧),必要时松压迫带后做多体位点片及放大摄影,摄影后,根据需要做适度分辨率调节,边缘强化、放大等后处理。结果输尿管结石不典型的数字化X线征象:患侧输尿管全程持续显影而未见结石征,均为<5 mm的小结石,输尿管充盈缺损,局部见密度增高征象。输尿管局部轮廓呈波浪状、锯齿状而未见充盈缺损,输尿管局部蠕动波加快及逆蠕动,患侧输尿管显影密度下降。结论认识IVP在输尿管结石诊断中不典型表现,能提高输尿管结石的影像诊断准确性。
2016(6).
摘要:目的通过不同检测系统评价3家医院间(云浮市人民医院、云浮市妇幼保健院、云浮市中医院)常规生化项目指标测定结果的可比性。方法 2014年7月-2015年6月3家医院采用新鲜血样对常规生化指标测定结果进行评价及数据资料分析,其中1家为常规检测系统,2家为观察检测系统。根据检测系统的差异性,对17项生化项目进行评价及数据资料分析。结果 3家医院依据各大医疗机构的类型及等级的不同,17项生化项目R2都>0.99,相关性比较好,表明2种检测系统检测的数据其分布的范围合适,A、B值可靠,可以用相对偏差来评估其方法间是否有可比性。结论在3家医院不同检测系统常规生化指标测定结果可比性研究中,总体质量偏高,各大医院间的可比性好,其差异性小,基本上能够满足其检验结果的互认要求。
2016(6).
摘要:目的评析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诊断中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4月‐2015年6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78例,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心电图检查,对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假阴性率、假阳性率及特异度进行对比。结果结果显示,准确率为59.26%,假阴性率为40.74%,特异度为54.17%,假阳性率为45.83%,心电图对冠心病诊断多支病变的正确率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的正确率(P<0.05)。结论在冠心病患者诊断中采用心电图检查有较高的准确率,且有较高的假阳性率,而且对于多支病变及单支病变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2016(6).
摘要:目的探讨溶血标本对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3月‐2015年2月门诊实施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患者的溶血标本52对。结果溶血后心肌损伤标志物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和肌红蛋白(MYO)均较溶血前显著升高(P<0.05);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和肌红蛋白(MYO)等物质含量随溶血程度的增加逐渐升高,不同血红蛋白(Hb)含量的心肌损伤标志物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和肌红蛋白(MYO)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血会显著影响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结果,一般会使检测结果升高。
2016(6).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综合医院住院患者1 500例精神科联络会诊结果与相关因素。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5月‐2015年5月内向精神科要求会诊服务的1 500例患者,对患者的一般资料、精神障碍病种分类和内外科分布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参加本研究的所有患者中,年龄中位数52.5岁;女性患者占52.00%高于男性患者的48.00%;最常见的精神障碍是情绪障碍、神经症、器质性精神障碍和睡眠障碍等;除睡眠障碍和精神分裂症外,其他病种在内外科的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科中最常见精神障碍是情绪障碍和神经症,外科中最为常见精神障碍是器质性精神障碍。结论综合医院各临床科室的精神科会诊服务需求较大,然而某些非精神科相关医师其对精神障碍的识别、处理等各方面能力均需要进一步得到提高。
2016(6).
摘要:目的研究阴道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复发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复发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女性患者110例设为观察组,同时选择110例健康体检女性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阴道pH值和Nugent革兰染色评分,两组的菌群多样性,并且对两组阴道菌群优势菌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阴道pH值和Nugent革兰染色评分高于对照组的阴道pH值和Nugent革兰染色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菌群多样性主要集中在Ⅰ-Ⅱ级,Ⅲ和Ⅳ级比较少见,对照组菌群多样性主要集中在Ⅰ级,Ⅱ级比较少见,观察组的菌群多样性Ⅰ级低于对照组、Ⅱ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阴道菌群优势菌比例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阴道微生物群落结构较正常人群会发生明显变化,主要体现在阴道pH值升高、菌群多样性集中在Ⅰ-Ⅱ级、阴道菌群优势菌改变,造成阴道生物屏障严重被削弱。
2016(6).
摘要:目的观察健康教育路径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临床纳入70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实施健康教育路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后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情况;观察两组患者相关疾病知识知晓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心理情况,包括焦虑、抑郁以及自尊心情况,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自尊自评量表(SES)进行评估;观察干预后两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率以及对护理工作满意率。结果研究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14%、88.57%,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疾病知识知晓率、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SAS、SDS和SES评分分别为(36.29±3.92)、(32.50±2.96)及(44.00±3.85)分,对照组干预后SAS、SDS、SES评分分别为(42.02±3.98)、(39.14±3.61)及(38.25±3.03)分,两组患者干预后SAS、SDS和SE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照组治疗依从率分别为100.00%、91.43%,两组患者治疗依从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工作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健康教育路径能够有效促进治疗效果,提高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另外,还能够提高患者治疗依从率,有效改善长期患病过程中出现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2016(6).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较常见的累及全身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传统的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往往不良反应较多。免疫吸附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血液净化新技术,效果良好且安全性高,对重症狼疮及狼疮肾炎的治疗具有很多优势。但免疫吸附仍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且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2016(6).
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联合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 d内发生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2月‐2015年4月收治的78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7分ABCD2评分法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比较3组7 d内脑卒中发生率,同时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将78例患者分为责任血管狭窄≥50%组与责任血管狭窄<50%组,比较两组7 d内脑卒中发生率,再比较责任血管狭窄程度与ABCD2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血管狭窄≥50%组患者的7 d内脑卒中发生率为50.00%,明显高于<50%组;随着ABCD2评分的上升,7 d内脑卒中发生率明显增多(P<0.05);随着ABCD2评分的上升,血管狭窄程度越高(P<0.01)。结论DSA检查联合ABCD2评分可有效预测7 d内脑卒中发生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2016(6).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Ric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指导下的目标镇静与经验性评估方式镇静这两种镇静方法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效果的差异。方法以该科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9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经验性评估方式进行镇静,而实验组患者采用RASS指导下的目标镇静方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镇静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RA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天内实验组患者咪达唑仑的总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验性评估方式相比较,在RASS指导下的目标镇静方式能够对机械通气患者起到更好的镇静效果,且咪达唑仑用量明显减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2016(6).
摘要:目的分析三种方法治疗鼻前庭囊肿的优缺点。方法选择桂林市人民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鼻前庭囊肿患者45例,随机分成A、B、C三组,各15例,A组患者给予唇龈沟路径鼻前庭囊肿切除术治疗,B组患者给予鼻内镜下前庭囊肿切除术,C组患者给予鼻内镜前庭囊肿揭盖术治疗。结果 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最短,其次为C组,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最长,三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显著优于A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的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最短,其次为B组,A组患者的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最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的术后感染发生率、面部麻木发生率、半年内复发率显著低于A组和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鼻前庭囊肿进行治疗时,鼻内镜下前庭囊肿切除术和鼻内镜前庭囊肿揭盖术的操作比较简单方便,而且微创,鼻内镜前庭囊肿揭盖术的不良反应和疾病复发率更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和应用价值。
2016(6).
摘要:目的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在位子宫内膜间质及腺上皮细胞进行高纯度分离、培养,改进子宫内膜细胞常规培养方法。方法通过酶解、过滤及贴壁纯化,分离和培养7例EMs组及5例正常组在位子宫内膜间质及腺上皮细胞,其中延长EMs组子宫内膜细胞消化时间及缩短其后的贴壁等待时间。结果 12例子宫内膜标本中10例培养成功,原代培养的间质细胞纯度率可达97%以上,原代培养的腺上皮细胞纯度率约95%。改良分离方法后获得的EMs组和正常组的间质及腺上皮细胞纯度及活性均提高。结论 EMs在位子宫内膜分离过程中延长消化时间及缩短贴壁时间,可作为对子宫内膜常规培养方法的改进。
2016(6).
摘要:目的比较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4年4月在该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08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108例患者分成两组,腹腔镜组与阴式组,每组54例,腔镜组在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阴式组行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肌瘤剔除个数、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都明显高于阴式组,腹腔镜组的肌瘤剔除个数明显较阴式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相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及肌瘤切除个数多等优点,可在临床中选择应用。
2016(6).
摘要:目的观察固肾活血方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照组给予培哚普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固肾活血方治疗,治疗2个月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生化指标(24 h尿蛋白定量、肌酐和尿素氮)。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肌酐及尿素氮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固肾活血方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2016(6).
摘要:目的研究肝病病情发展各期患者的凝血功能及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变化情况,进而监测患者的肝损伤程度。方法收集312例肝病患者作为观察组,10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用血凝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比值(INR)及纤维蛋白原(FIB)。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采用t检验分析各组指标的差异。结果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炎及肝癌患者PT、APTT、TT、INR、MPV及PDW测定值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LT、PCT及FIB测定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其中,肝硬化组和肝癌组凝血功能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慢性肝炎组凝血功能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_(PT)<0.05,P_(APTT)<0.01,P_(TT)<0.01,P_(FIB)<0.05,P_(INR)<0.05)。肝硬化组的血小板计数及相关参数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_(PLT)<0.01,P_(MPV)<0.05,P_(PCT)<0.01,P_(PDW)<0.01),慢性肝炎组的血小板计数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_(PLT)<0.05,P_(PCT)<0.05),肝癌组的血小板计数及相关参数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凝血功能及血小板相关参数检测对诊治肝病、病程发展、肝脏受损程度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016(6).
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化钼靶X线摄影对乳腺微小钙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乳腺微小钙化的形态、数量、是否伴有肿块、分布、密度及边缘共6项X线表现,观察乳腺癌的钙化特点。结果经病理证实乳腺癌52例,良性疾病13例;微小钙化的形态分布、区域内簇状钙化颗粒总数、钙化有无合并肿块的良性与恶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小钙化的第Ⅳ型或Ⅴ型、Ⅱ型或Ⅲ型钙化合并肿块及区域内簇状钙化颗粒总数≥15个,对乳腺癌的诊断有较高阳性预测值。结论数字化X线摄影对钙化性乳腺癌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大价值。
2016(6).
摘要:目的探讨阿奇霉素联合痰热清注射液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142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71例)和对照组(71例),对照组患儿给予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阿奇霉素联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以及临床症状和体征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69例,97.18%)高于对照组(60例,8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2.27±0.61)d、咳嗽消失时间(4.91±1.14)d和肺部啰音消失时间(6.93±1.61)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联合痰热清注射液可有效改善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疗效显著。
2016(6).
摘要:目的对比创伤后循环不稳患者超声定位与盲法下桡动脉穿刺效果,为以后提高桡动脉穿刺效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80例创伤后循环不稳定需要桡动脉穿刺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定位组与盲法组,各40例。两组均行桡动脉穿刺处理,超声定位组是在超声定位下穿刺,盲法组采取常规盲法穿刺,对两组的穿刺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超声定位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7.5%,盲法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75.0%,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定位组穿刺时间和穿刺次数分别为(1.3±0.2)min、(1.0±0.1)次;盲法组穿刺时间和穿刺次数分别为(2.9±0.3)min、(2.2±0.2)次;超声定位组穿刺时间和穿刺次数均明显低于盲法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定位组并发症发生率5.0%,盲法组并发症发生率2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对于创伤后循环不稳定患者采取超声定位下桡动脉穿刺的效果要优于常规盲法穿刺,穿刺成功率高,且穿刺时间短,次数少,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2016(6).
摘要:目的观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中病情长期不进展者所占比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对该县2001年9月‐2015年5月筛查发现的313例HIV感染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3例HIV感染者患者中,病情长期不进展与一般进展患者性别、健康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长期不进展与一般进展患者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感染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进展者与病情长期不进展者自然杀伤细胞(NK)、自然杀伤T细胞(NKT)计数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V感染者中出现病情长期不进展的比例与年龄段、生活习惯、健康程度、受教育程度、NK细胞水平和NKT细胞水平等因素有关联,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2016(6).
摘要:目的探讨胸骨后甲状腺肿瘤外科治疗的手术入路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案。方法回归性分析2005年1月-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42例胸骨后甲状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患者中,38例(90.48%)采用颈部低位领式切口入路,4例(9.52%)加胸骨完全劈开切口入路,无术中死亡病例,其中,甲状腺腺瘤17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瘤2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2例,甲状腺滤泡癌2例。结论大部分胸骨后甲状腺肿瘤的患者,可采用经颈部低位领式切口入路完整切除,加强术前影像学检查和围手术期的管理,可减少手术并发症。
2016(6).
摘要:目的对中孕期胎儿系统超声检查切面结果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超声科2012年3月‐2015年3月接待的1 400例中孕期孕妇的临床资料,观察与记录9切面与32切面超声检查情况,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1 400例中孕期孕妇腹中娩出胎儿有8例出现不同程度畸形。其中,包括四肢畸形1例、多囊肾畸形1例、肾缺如1例、唇裂1例、心脏畸形2例、唇腭裂2例;9切面超声检查结果中,中孕期胎儿特异性、敏感性皆低于32切面超声检查,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孕期胎儿系统采用超声切面检查能够取得良好的诊断效果,临床上建议使用32切面超声检查,检查结果有明显提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2016(6).
摘要:目的观察控制性氧疗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发作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9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应随机数字为偶数者为观察组,奇数者为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感染以及对症治疗,同时给予适当的呼吸兴奋剂治疗,观察组在接受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控制性氧疗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动脉血气指标改变。观察组45例在出院时建议应用家庭型控制性氧疗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随访1年后分别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以及因COPD急性加重的平均住院次数和住院天数。结果两组治疗前肺功能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1年的治疗,观察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两组治疗前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院内治疗后,两组患者氧分压和pH值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二氧化碳分压较治疗前显著下降,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更为显著(P<0.05);经过治疗,观察组因COPD急性发作平均住院次数及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控制性氧疗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显著,能很好地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加快促进病情的恢复,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6(6).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瑞芬太尼持续输注对小儿七氟醚麻醉下自主呼吸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7月在该院进行腹股沟斜疝修补术的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3组,每组各40例。分别给予瑞芬太尼0.03μg/kg(低剂量组)、瑞芬太尼0.06μg/kg(中剂量组)和瑞芬太尼0.09μg/kg(高剂量组)。观察喉罩置入并静脉滴注瑞芬太尼负荷量后,持续输注10 min时(T_1)、持续输注15 min(T_2)以及拔出喉罩时(T_3)患儿的呼吸抑制情况。观察指标包括呼吸频率(RR)、潮气量(VT)及每分钟通气量(MV)。结果通过对比发现,高剂量组持续输注10 min、15 min、喉罩拔出时的呼吸频率、每分钟通气量明显比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低,在持续输注10 min和15 min时的呼气末二氧化碳(CO_2)分压明显高于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两组间的呼气末CO_2分压、每分通气量及呼吸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各个时间点的潮气量、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剂量0.09μg/kg的瑞芬太尼持续输注会抑制小儿的自主呼吸,因此,在临床使用中应当尽可能地选择较低浓度的瑞芬太尼,有效减轻小儿的自主呼吸的抑制作用。
2016(6).
摘要:目的分析超声胃镜诊断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该院收治的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共110例,全部患者首先采用普通胃镜进行诊断,然后采用超声胃镜进行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符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以平滑肌瘤及间质瘤最为多见,其中,超声胃镜诊断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符合率为90.0%,明显高于常规胃镜的71.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明显低于普通胃镜的12.7%;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诊断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方面,超声胃镜诊断的符合率及安全性明显优于普通胃镜,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及应用。
2016(6).
摘要:目的探究细菌培养法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对细菌性阴道炎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3年12月‐2015年5月接受治疗的120例细菌性阴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阴道分泌物采集,将细菌培养法检验所得数据作为观察A组,将PCR法检验所得数据作为观察B组。结果阴道加德纳菌是最为常见的致病菌,观察B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观察A组(P<0.05)。结论相较于细菌培养法而言,PCR法阳性检出率更高,其对细菌性阴道炎的辅助诊断价值更为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2016(6).
摘要:目的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采用动态心电图实施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探究和分析。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该院接受治疗的8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诊断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手段的诊断结果。结果常规心电图的阳性检出率为48.78%;动态心电图阳性检出率为85.37%,动态心电图对病毒性心肌炎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对室性早搏、短阵室上速和房性早搏的检出率分别为46.34%、48.78%和40.24%,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分别为18.29%、15.85%和1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实施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2016(6).
摘要:目的探究硫酸镁与氨茶碱对照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2月‐2015年6月收治的80例重症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儿予以氨茶碱治疗,研究组患儿给予硫酸镁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及患儿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为97.50%,两组治疗效果相近,且两组不良反应均较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镁与氨茶碱治疗重症哮喘患儿临床均十分显著,且不良反应均较少,而硫酸镁见效更快,患儿恢复快,两种药物有协同作用,可考虑联合使用。
2016(6).
摘要:目的比较J形钩与微种植体支抗矫正高角安氏Ⅱ深覆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广东省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高角安氏Ⅱ深覆牙合病患者72例,将其随机平均分为A组与B组,每组36例,A组采用J形钩进行治疗,B组采用微种植体支抗进行治疗,对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B组的疗程明显少于A组,B组的上中切牙位置变化显著大于A组,B组上磨牙前移的位置显著少于A组,以上两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覆牙合变化值明显大于B组,两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角安氏Ⅱ深覆牙合分别采用J形钩与微种植体支抗进行治疗,J形钩打开咬牙合的效果较好,但是J形钩的限制性较大,微种植体支抗的内收效果较好。
2016(6).
摘要:目的分析第二磨牙近中前移关闭修复第一磨牙因缺失所遗留间隙的正畸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4年8月该科收治的病变或缺失需拔除第一磨牙的患者26例,用直丝弓矫治器将第二恒磨牙前移以关闭缺牙间隙并分析矫治效果。结果 26例患者经(17.2±3.5)个月的治疗,效果满意;患者的上下牙列中线对齐,前牙覆盖和覆颌正常,后牙间的咬合接触良好,牙弓间隙关闭,第二磨牙与其前磨牙间的牙根平行,尖牙呈中性关系,面侧部得到改善。结论用直丝弓矫治器将患者第二磨牙前移以关闭修复第一磨牙因缺失所遗留的间隙,重建患者牙列,使其完整健康并达到功能与美观并存的目标。
2016(6).
摘要:目的探讨回生口服液对于单纯放疗老年食管癌患者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将61例行单纯放疗老年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进行单纯放疗,2.0 Gy/d,每周5次,放疗总剂量为60 Gy,共6周;治疗组患者放疗剂量及方法同对照组,并自放疗第1天起口服用回生口服液至放疗结束,具体用法为10 ml/次,3次/d。比较两组患者的免疫细胞活性、放疗疗效、血白细胞计数、放射性食管炎和体重改变情况5项指标。结果治疗组患者免疫细胞活性、体重增加率和放疗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Ⅰ-Ⅱ°白细胞减低和放射性食管炎低于2级的患者例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回生口服液可提高单纯放疗的老年食管癌患者的免疫细胞活性,增加放疗疗效,减轻不良反应。
2016(6).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2010年5月‐2015年9月,该院接收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共计89例,其中,19例患者选择保守治疗,44例患者选择标准化疗,26例患者选择低剂量化疗,统计治疗有效率及死亡率,并分析影响预后因素。结果标准化疗组,23例患者症状缓解良好,有效率为52.27%,早期死亡2例(4.55%);低剂量化疗组仅1例有效(3.85%),早期死亡12例(46.15%);保守治疗组无症状缓解良好者,死亡10例(52.63%)。综合分析发现,白细胞CD34(+)、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年龄≥70岁、保守治疗及骨髓中原粒细胞≥50%者预后效果较差。结论综合来讲,老年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不高,生存时间较短,但接受标准化疗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延长生命。
2016(6).
摘要: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接诊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设为观察组,在常规临床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胺碘酮治疗。回顾性分析同期在该院接诊的55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对照组,接受常规临床治疗。两组患者接受不同的临床治疗,对比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左房内径大小、心室率、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能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2016(6).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疗法治疗牙周-牙髓联合病变(PECL)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116例PECL患者(217颗患牙),随机等分为两组。对照组仅行根管治疗;观察组行综合治疗。治疗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1.38%,显著高于对照的7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前牙有效率为100.00%,均明显高于磨牙和前磨牙(P<0.05)。结论采用综合疗法治疗PECL可有效保护患牙,疗效显著,故可作为PECL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法,值得推广。
2016(6).
摘要:目的探讨经阴道与腹部超声联合检查在妇科急腹症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该院妇科收治的100例急腹症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50例,经阴道与腹部超声联合检查)与对照组(50例,单经腹部超声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疾病检出率、超声诊断与病理检查符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经阴道与腹部超声联合诊断妇科急腹症的效果良好,检出率、准确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2016(6).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急腹症的临床疗效,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该院手术治疗的急腹症患者102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腹腔镜诊治,对照组给予传统开腹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术中、术后状况。结果腹腔镜诊治组患者的诊断时间、平均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诊治组共发生并发症3例,主要为切口感染和腹腔积液,而对照组发生并发症9例,主要包括切口感染、腹腔积液和肠粘连等。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5.307,P=0.021)。结论将腹腔镜应用到急腹症的诊治中,能够有效缩短诊断时间、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在临床实践中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术式。
2016(6).
摘要:目的探讨大量输血治疗产后出血对患者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大量输血治疗的产后出血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比较输血前后患者凝血指标变化。结果输血后患者血红蛋白(Hb)水平及血细胞比容(HCT)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凝血相关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凝固时间(TT)较治疗前显著延长,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产后出血患者大量输血后凝血功能障碍加重,临床工作中应采取措施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大量输血患者应严密检测输血前后凝血功能。
2016(6).
摘要:目的探讨产时胎心监护的临床效果和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来该院待产的20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的分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分别给予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产时持续胎心监护和胎儿多普勒诊断仪测试胎心音。对两组产妇分娩过程中的胎儿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同时依据胎儿和新生儿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护理。结果研究证明,产时持续胎心监护有利于提高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诊断概率,便于医生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此外,在对产妇进行持续胎心监护时,医护人员要对产妇进行心理护理,缓解产妇的恐慌情绪,在进行胎心监护的同时密切关注产妇情况,提高护理质量。观察组患者中发现胎儿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例数分别为20例和2例,对照组患者中发现胎儿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例数分别为7例和6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时持续胎心监护能提高胎儿宫内情况监测的准确率,有效判断胎儿是否出现宫内窘迫,并根据胎儿情况给予相应的护理,有利于提高胎心监护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2016(6).
摘要:目的临床分析含铋剂四联疗法对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以140例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都是刚查出患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并开始接受治疗的,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70例,第一组采用三联治疗法,而另一组为四联治疗。分别治疗7和10 d,然后在疗程结束的一个半月后进行14 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并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三联治疗法按方案治疗的根除率为78.57%,四联治疗法的根除率为9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两组最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没有严重的后果反映。结论在临床分析中,含铋剂四联疗法相比三联疗法对治疗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很高的疗效,可以选择在临床一线予以使用。
2016(6).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微创方法治疗大隐静脉曲张(GSVV)的效果。方法选择安阳地区医院收治的72例GSVV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为微创剥脱器治疗(NMIS)组24例、血管腔内激光闭合治疗(EVLA)组24例及透光旋切治疗(TIPP)组24例。观察对比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EVLA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NMIS组及TIPP组(P<0.05)。NMIS组与TIPP组术中出血量与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MIS、EVLA及TIPP均在GSVV的临床中发挥出了显著的应用效果,但EVLA的出血量较少,且可以缩短住院时间,适于临床应用。
2016(6).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产妇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分析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选取该院妇产科接诊的285例行剖宫产术的产妇,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剖宫产术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进行分析,分析病原菌及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剖宫产产妇切口感染的对策,从而降低剖宫产术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285例经剖宫产术分娩的产妇中,25例产妇产后切口感染,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8.77%。结论剖宫产产妇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产妇年龄、体质量指数、检查次数、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术中出血量等,采取相关危险因素的防护措施有利于降低剖宫产产妇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促进产妇术后早日康复。
2016(6).
摘要:目的探讨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分娩镇痛复合间苯三酚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5年7月该院进行分娩的产妇300例,自愿选择分娩镇痛,按随机表法分为3组,SP组采用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合用间苯三酚静脉推注;P组单纯采用间苯三酚静脉推注;S组单纯采用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麻醉进行镇痛。观察3组用药后的镇痛效果(VAS)评分、产程、分娩方式、失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等。结果与P组比较,SP和S组VAS显著降低(P<0.01);与SP组相比,P组和S组剖宫产率均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此外,SP组和P组的第一产程活跃时间较S组显著缩短(P<0.05)。结论舒芬太尼复合间苯三酚镇痛效果好,缩短产程,可提高自然分娩率,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2016(6).
摘要: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超声检查的临床结果。方法对该院80例乳腺疾病患者的乳腺超声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80例患者通过乳腺超声检查发现,乳腺脂肪瘤8例,乳腺小叶增生症为18例,乳腺导管扩张症22例,乳腺癌7例,乳腺纤维瘤14例,乳腺囊肿11例。结论乳腺超声检查对乳腺疾病包括乳腺脂肪瘤、乳腺纤维瘤以及乳腺癌等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均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临床上的意义重大,值得推广和使用。
2016(6).
摘要:目的利用激光拉曼光谱对不同粘接剂和碳纤维桩粘接方式进行分析,探讨不同碳纤维桩粘接方式、粘接剂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12颗龋齿的坏单牙根进行研究,通过处理之后,将其分为3个组,第一组采用磷酸锌水门汀粘接剂—碳纤维桩,第二组玻璃离子水门汀粘接剂,第三组采用树脂粘接剂,分析3种粘接剂的使用效果。结果磷酸锌水门汀粘接剂—碳纤维桩的拉曼峰出现于1 500 cm~(-1)处,树脂粘接剂的拉曼峰出现于1 400 cm~(-1)处,第三组粘接方式有多处拉曼峰。结论从3种粘接剂的使用情况上看,碳纤维桩、树脂粘接剂具有较大的粘接强度,两者会有化学结合形成,均属于较为理想的材料。
2016(6).
摘要:目的探讨吡拉西坦与舒血宁联合在老年血管性痴呆中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76例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8例,观察组38例,对照组实施吡拉西坦治疗,观察组给予舒血宁联合吡拉西坦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及认知功能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1.58%(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简易精神状况量表(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精神状况均明显改善,但从治疗第2周末开始,观察组患者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老年血管性痴呆采取吡拉西坦联合舒血宁治疗具有显著疗效,可促进认知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2016(6).
摘要:目的观察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对于治疗骨盆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骨盆骨折提供理疗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5月该院接收治疗的骨盆骨折患者1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使用桥接组合式的内固定系统对其实施治疗,同时分析患者手术所需要的时间、手术实施过程中的出血量以及骨折复位效果等。结果此次研究的10例患者手术时间90~200 min,出血量为200~1 000 ml,随机访问4个月~1年,此次研究所选取的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没有1例出现切口感染现象或者深静脉血栓等相关并发症,另外研究最终结果表明患者骨折全部治疗愈合,不但不存在延迟愈合的情况,同时也没有畸形愈合。结论桥接组合式的内固定系统使用在骨盆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其具有治疗灵活性较高、固定效果相对较为可靠及并发症的出现率相对较低等优点。早期的愈合往往效果非常好,而对于远期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则需要未来长时间的考察。
2016(6).
摘要:目的观察在一次性医用无纺布包裹上面覆盖一层棉布(简称覆布法)进行蒸汽灭菌时对包外湿包的发生率影响,以探讨降低湿包发生率的方法。方法实验组6 000个采用一次性医用无纺布包装的包裹平均分100炉次进行灭菌,包裹装载完毕后在包裹上面覆盖一层棉布进行蒸汽灭菌;对照组6 000个包裹同样分100炉次进行灭菌,但装载完毕后在包裹上面不覆盖棉布进行蒸汽灭菌。灭菌结束后分别观察两组发生湿包炉次及包外湿包数量。结果实验组100炉次中有4炉次发生包外湿包,对照组100炉次中12炉次发生包外湿包,两组发生湿包炉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6 000个包裹发生包外湿包5个,对照组6 000个包裹发生包外湿包48个,两组包外湿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次性医用无纺布包装的包裹装载完毕后上面覆盖棉布可以明显减少包外湿包发生率,该方法简单易行,值得推广使用。
2016(6).
摘要:目的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45例肝脏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选择同期到该院的体检者45例,并将其设为对照组。两组均静脉采血,检查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TT)等指标。结果两组PT-INR、PT、PTA、APTT、FIB和TT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疾病患者凝血功能PT-INR、PT、PTA、APTT、FIB及TT等指标均较健康人群有明显异常,通过凝血功能状态,可了解患者肝脏疾病状况,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2016(6).
摘要:目的探讨骨盆骨折致腹膜后大出血急诊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11年12月‐2014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55例骨盆骨折致腹膜后大出血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中拒绝行介入治疗的2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30例患者设为治疗组,对比研究两组患者病例的抢救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应用急诊介入治疗的抢救成功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保守治疗的抢救成功率(76.00%)(P<0.05);治疗组失血性休克死亡1例明显少于对照组的6例(P<0.05);治疗组行急诊介入治疗后出现肾功能不全的病例明显比对照组保守治疗的病例少(P<0.05)。结论对骨盆骨折致腹膜后大出血行急诊介入治疗,能够快速控制出血,及时纠正休克,提高了骨盆骨折大出血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抢救手段。
2016(6).
摘要:目的探讨癌胚抗原(CEA)和β_2微球蛋白(β_2-MG)在肾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测定100例肾癌患者血清中CEA和β_2-MG的含量,并以100例肾炎患者作为对照研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血清CEA和β_2-MG的阳性率。结果肾癌患者血清CEA和β_2-MG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血清CEA和β_2-MG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A和β_2-MG联合检测在肾癌诊断中有一定意义。
2016(6).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海扶刀治疗子宫肌瘤的影响。方法将该院近期收治的行海扶刀治疗子宫肌瘤的42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患者各21例,A组实施常规护理,B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结果治疗后B组患者焦虑、疼痛评分均小于A组患者,两组患者治疗后焦虑、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在海扶刀治疗子宫肌瘤方面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能降低患者的焦虑情绪和疼痛指数。
2016(6).
摘要:目的探究在全身麻醉术后患者的复苏期护理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该院妇科治疗进行全身麻醉的患者1 33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是通过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对患者进行麻醉后复苏期的全面护理,并对患者的复苏情况和护理内容进行归纳性分析。结果患者在进行全身麻醉持续过程中出现轻度的生命体征异常,其中低血压9例、高血压11例、心律失常偶发室早3例、低氧血症患者5例及其他4例,1 336例患者在进行全身麻醉后的复苏期护理后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基本稳定,所有患者均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并发症。结论在全身麻醉术后患者的复苏期实施护理能够保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并且对术后并发症有很好的预防作用,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2016(6).
摘要: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联合腹腔镜下硬性胆道镜保胆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4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ERCP联合腹腔镜下硬性胆道镜保胆手术治疗,先行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取石,放置鼻胆管,再在腹腔镜下行硬性胆道镜保胆手术,回顾分析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64.1±10.3)min;术中无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患者一次取石成功。术后鼻胆管导管造影,无胆总管结石残余。患者总住院时间5~9 d,平均6.4 d。结论 ERCP联合腹腔镜下硬性胆道镜保胆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2016(6).
摘要:目的探讨乳管镜对乳房疼痛的诊治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2月‐2015年7月对1 200例乳房疼痛患者进行乳管镜检查及冲洗。结果经乳管镜检查1 200例患者中,有8例乳房占位性病变、560例乳导管扩张伴积乳、404例闭塞性乳管炎、132例乳管扩张性乳管炎、64例乳管单纯扩张和32例无明显病变。对其进行冲洗治疗,发现乳管扩张伴积乳、闭塞性乳管炎及乳管扩张伴乳管炎类型的乳痛症患者镜下表现逐渐消失;治疗疼痛有效率分别是90.00%、76.24%和84.85%;对乳管内占位性病变、乳房单纯扩张和无明显病变的乳痛症患者进行冲洗镜下无明显改变,治疗疼痛有效率分别是0.00%、25.00%、25.00%。结论乳管镜检查及冲洗对乳房疼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再次证明乳管镜不仅可作为检查手段,而且成为治疗乳房疼痛的一种方法。
2016(6).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四肢创伤骨折患者急性疼痛的临床护理管理方法及要点。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四肢创伤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数字抽签法将80例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循证护理,并在护理结束后,对比两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结果实验组的VAS疼痛评分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四肢创伤骨折急性疼痛患者采取循证护理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改善疼痛症状,提高睡眠质量,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应用。
2016(6).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脊柱创伤的临床诊断及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急性脊柱创伤患者50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骨折恢复情况均较好,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对于急性脊柱创伤患者实施及时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并对患者进行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能够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2016(6).
摘要:目的分析"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FCC)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外科围手术期间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100例,按照是否实行FCC,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护理质量,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两组对于护理的满意度数据,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观察期间,实验组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护理质量以及对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术期间采用FCC能有效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提高护理质量以及患者及家属对于护理的满意度,这不仅减少了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院声誉,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2016(6).
摘要:目的观察对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实施社区健康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社区医院收治的110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采用抽签方式均分为对照组(常规管理)和观察组(社区健康管理),两组均包含55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 1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生活质量通用量表(FACT)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社区健康管理用于社区慢性传染性疾病患者中,可缓解患者不良心理,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与应用。
2016(6).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干预模式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认知功能的影响和安全性的分析。方法将该院接收治疗的204例ADHD患儿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心理治疗组、药物治疗组和综合治疗组(药物联合心理治疗组)。治疗时间为3个月,患儿的认知能力通过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和持续注意检测方法进行评估和检测,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通过不良反应量表进行评估。结果心理治疗组、药物治疗组与综合治疗组持续性操作试验(CPT)的反应时间和CPT错误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治疗组、药物治疗组与综合治疗组收回资料基本信息损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治理组和药物治疗组与综合治疗组C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治疗方法集合了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优点,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治疗方面作用显著、效果持久且安全性好。
2016(6).
摘要:目的探析学生近视的预防及对策。方法选取该院眼科收治的520例近视患者,均为视力0.8以下的在校学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主觉验光直接插镜片方式进行验光配镜,观察组患者采用散瞳剂充分散瞳后用检影镜验光配镜,对比两组患者的近视变化情况。结果验光配镜1年后,观察组无1例出现近视加重-1.00 D以上情况,对照组近视加重-1.00 D以上患者比率约22%,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患者近视预防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采用散瞳验光方式为近视学生验光配镜能够起到较好的近视矫正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2016(6).
摘要:目的探究采用助产士分级授权管理模式对于产房质量控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该院分娩的产妇3 250例,进行助产士分级授权管理模式。对比在实施前后会阴侧切、伤口愈合不良、新生儿窒息、会阴血肿、肩难产以及产后出血情况比较,并且对比管理授权后产房护理质量。结果实施分级授权管理后,产妇会阴侧切、伤口愈合不良以及产后出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产妇护理满意度、护理投诉率以及护理缺陷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房助产士进行分级授权管理可有效提高产科质量,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值得推广。
2016(6).
摘要:目的探究儿科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5年7月儿童重症监护室收治的40例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20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20例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以及护理效果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机械通气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几率,还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感染率,提高患者免疫力,减少使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的时间,减少患者家长的经济负担,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以及推广。
2016(6).
摘要:目的对腹腔镜下甲状腺肿物切除围术期的护理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选取该院所接收的82例行腹腔镜下切除甲状腺肿物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41例,对其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和围术期综合护理,对患者的实际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行腹腔镜甲状腺肿物切除术后,经过护理,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干预组患者住院时间为(4.8±2.7)d,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没有出现术后感染的患者,其手术的成功率为100%(P<0.05)。结论对腹腔镜下甲状腺肿物切除的患者进行围术期的综合护理干预,既能够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又能够促进患者康复痊愈,在临床实践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2016(6).
摘要:目的探究延续性护理对于脑出血患者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抽取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94例。在入院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治疗及护理方法。对照组出院后采取常规出院康复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出院康复指导的基础上进行为期1年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用药及治疗依从性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方面进行评估并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患者低(P<0.05);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状况和用药及治疗依从性均较对照组患者优(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可以降低脑出血患者脑卒中的风险,提高其神经功能状况和对治疗的依从性。
2016(6).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优质护理在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70例颅脑外伤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78.5±1.6)分、生活能力评分(70.5±2.1)分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92.8±1.6)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颅脑外伤患者中应用优质护理效果显著,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2016(6).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内科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科2010年1月‐2015年7月确诊的16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各8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措施,观察组采取以病情观察为基础,以身体机能恢复及饮食护理等为辅助,并结合心理护理等进行综合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与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情况和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临床护理能够促进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尽早康复,提高其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家庭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2016(6).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慢性疾病防控的现状与改进对策。方法对该院所辖5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管辖的5个社区进行调查,其中,1个为试点社区,4个为非试点社区,通过问卷调查,对社区慢性病防控与患者管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试点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慢性病患者登记率、基本仪器配置率分别为96.67%、64.73%和100.00%,与非试点社区的87.69%、45.60%和75.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点社区高血压、糖尿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为76.49%、74.18%,与非试点社区的58.19%及58.6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慢性病防控仍存在一定问题,需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工作水平与防控质量。
2016(6).
摘要:目的分析健康教育在社区管理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今后的社区慢性疾病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社区内37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在为期半年的社区护理管理中是否应用健康教育分为两组:对照组185例、研究组185例。两组均予以糖尿病的常规社区管护措施,研究组同时接受健康教育。结果护理结束后,研究组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血压水平及生化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知晓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的社区管理中应用有效的健康教育具有改善患者情绪及生化指标的作用,明显能提高患者对疾病情况的知晓度,值得在社区管理中推广。
2016(6).
摘要:<正>胸腺癌是一种少见的纵隔恶性肿瘤,来源于胸腺上皮细胞。而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疾病原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觉、知觉、情感、思维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及行为活动的不协调。精神分裂症和癌症可以是并发疾病,患癌可成为精神分裂症的诱发、加重并恶化,部分患者最终出现精神衰退和精神残疾,但有的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保持状态或基本痊愈。
2016(6).
摘要:<正>《中国内镜杂志》1995年创刊,期刊号ISSN1007-1989/CN43-1256/R,月刊,系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及湖南省十佳期刊,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超星"域出版"以及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国内外多个检索系统收录,公开发行。本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级特种医学科技期刊,由中南大学、中南大学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主办,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承办。
2016(6).
摘要:<正>《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是卫生部主管的全国性行业协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的会刊,创刊于2006年12月(ISSN 1673-713X,CN 11-5512/R)。本刊面向医药生物技术研发、教学、生产、管理及临床应用各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是发表医药生物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解读行业政策、反映行业发展动态、推进医药生物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发展的学术期刊。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杂志逢双月10日出版,每期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