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5).
摘要: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的影响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4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加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 mL,1次/d,静脉滴注,疗程14d。结果 (1)观察组TC、TG、LDL-C较治疗前下降(P<0.05);HDL-C较治疗前升高(P<0.05)。对照组TC、LDL-C较治疗前下降(P<0.05);HDL-C升高(P<0.05);TG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心电图ST段改变较治疗前均有改善,观察组组内比较结果示P<0.01,对照组组内比较P<0.05。,两组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降脂作用,并进一步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心肌缺血,减少心绞痛的发生,优于单独常规治疗。
2011(5).
摘要:目的探讨4D-CT图像在肺癌适形放疗靶区勾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8例肺癌患者行多层CT电影(Cine)和常规增强扫描,记录扫描参数信息。将扫描数据输入自主开发的4D-CT图像重建系统,进行4D-CT图像和MIP图像重建。模拟勾画4D适形精确放疗靶区;对同组8例患者常规扫描数据行3D传统放疗计划靶区设计。结果 8例肺癌患者4D-CT重建图像靶区勾画的GTV4D平均为:23.62±6.28cm3;该组患者的传统三维重建图像的GTV3D平均为:28.88±7.93cm3。结论传统3D的靶区设计因须考虑吸气和呼气末相的肿瘤位置而使GTV3D要大得多;采用4D-CT图像制定的适形放疗计划,大幅缩小了肿瘤靶区体积,降低了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可望减少中远期放疗并发症,提高放疗后生存质量。
2011(5).
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乳腺癌发生骨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运用Kaplan-Meier检验及Cox回归分析对我病房2007~2008年的60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乳腺癌骨转移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乳腺癌确诊及手术时的年龄、腋下淋巴结情况、病理情况、内分泌治疗及化疗与否及Her-2表达等因素对骨转移的发生无明显影响(P>0.05),而ER/PR其一为阳性者骨转移发生的时间为2±0.908年,ER/PR均为阴性者骨转移发生的时间为5±1.815年;Her-2阳性者骨转移发生的时间为2±1.386年,Her-2阴性者骨转移发生的时间为4±1.090年。对因素ER/PR及Her-2进一步分析显示ER/PR阳性的相对危险度为3.771,差异显著(P=0.006),Her-2阳性的相对危险度为0.91,差异无显著性(P=0.884)。结论因素ER/PR阳性是乳腺癌骨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
2011(5).
摘要:目的动态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后小脑皮质BDNF的表达情况,探讨脑梗塞后远隔部位的损伤机制。方法 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大脑中动脉闭塞组,每组再随机分为1d、3d、5d、7d和10d五个不同的亚组;采用改良的Zea Longa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应用HE染色方法观察小脑皮质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小脑皮质BDNF的表达情况。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持续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后,HE染色未见小脑皮质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检测MCAO后,1d、10d组小脑皮质BDNF表达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明显增高(P<0.05),3d、5d、7d组与假手术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结论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后,梗死灶远隔部位的损伤可能与神经营养因子障碍有关。
2011(5).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525例常规胃镜检查发现有胃黏膜病变的病人纳入该研究。采用FICE对病变进行胃小凹及黏膜微血管形态观察,并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相比较,分析胃小凹及黏膜微血管与病理组织学关系,明确早期胃癌FICE下胃小凹及微血管形态特点。结果胃癌组胃小凹呈E型、F型,且E、F型胃小凹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Ⅲ型、Ⅳ型血管改变,早期胃癌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Ⅲ型血管改变,黏膜层癌与黏膜下层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Ⅳ型血管改变黏膜层癌与黏膜下层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胃小凹呈E、F型,特别是F型改变及Ⅲ、Ⅳ型胃黏膜微血管改变是早期胃癌FICE下特征性改变。应用FICE对胃黏膜病变处胃小凹及微血管观察,利于指导靶向活检,有助于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2011(5).
摘要:目的应用多排螺旋CT观察大棚肺动物模型的影像表现。方法取26只成年健康豚鼠,随机分为实验组(20只)和对照组(6只)。实验组分为雾化吸入组(A1,10只)和鼻滴吸入组(B1,10只),A1组分为持续吸入14d的A11组(5只)及持续吸入90d的A12组(5只)。B1组分为持续鼻滴14d的B11组(5只)及持续鼻滴90d的B12组;对照组分为雾化吸入生理盐水组(A2,3只)及鼻滴吸入生理盐水组(B2,3只)。分别按不同的时间给予实验干预,然后按照不同的时间进行多排螺旋CT扫描,观察各组的CT表现。结果 A1组14天之前CT扫描肺部无异常表现,第14天后的不同时间出现肺部斑片状磨玻璃样影或结节影。在第90天扫描时,A11组可出现不同程度纤维索条影,A12组可出现磨玻璃样斑片影及小磨玻璃结节影同纤维索条影混合存在的征象。B1组于14天之内均出现肺部异常表现,可见两肺弥漫性磨玻璃样影、两肺多发大片状实变影或斑片及小结节样磨玻璃样影。第90天扫描时,B11组豚鼠均出现程度不等的纤维索条影,B12组可见磨玻璃样斑片影及结节影同纤维索条影混合存在的征象。对照(A2、B2)组各时间点行CT检查均显示双肺也清晰,未见斑片状或结节状影。结论农民肺动物模型的多排螺旋CT表现为,两肺弥漫性磨玻璃影或大片实变影或局部磨玻璃样影或弥漫或多发磨玻璃样结节影,慢性期出现不同程度的索条影,持续反复接触过敏原者可出现磨玻璃影与纤维索条影混合存在。
2011(5).
摘要:目的比较七氟醚与异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静吸)在妇产科腹腔镜手术使用后的麻醉恢复情况。方法择期行妇科腹腔手术的患者4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22-29岁,体重45到70kg。随机分为2组(n=20):七氟醚复合麻醉组(SR组)和异氟醚复合麻醉组(IR组)。麻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麻醉维持:SR组吸入1%-3%七氟醚。IR组吸入1%-2%异氟醚复合麻醉组(IR)。2组都采用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Ce)3ng/mL,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05mg/kg,维持血压和心率波动不超过基础值25%,记录睁眼时间(停止吸入麻醉药到睁眼的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停止吸入麻醉药到拔除气管导管时间),麻醉后恢复期评分达到≥9分时间(从停止吸入麻醉药计时)及麻醉后手术室停留时间,记录吸入麻醉药用量。结果与IR组比较,SR组睁眼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麻醉后恢复评分达到>9分时间及手术室停留时间都比IR组缩短(P<0.05),吸入麻醉药的总量和单位时间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异氟醚复合组比较,七氟醚复合组患者麻醉恢复快,且麻醉恢复后质量较好。
2011(5).
摘要: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在急性左心衰竭抢救中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将71例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5例)和无创通气组(36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吸氧及药物治疗;无创正压通气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给予无创正压通气,观察治疗前及后1/2h,1h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气分析等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症状缓解时间,抢救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气分析等临床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无创通气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除血压外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无创正压通气组有4例治疗失败,3例改用有创通气,1例死亡,成功率88.9%(32/36);常规治疗组13例行有创通气,其中4例死亡,成功率62.8%(22/3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6.604,p=0.01)。无创通气组症状缓解时间为(40.7±12.9)min,明显短于常规组(76.5±10.9)min,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10.624,p<0.001)。3例出现胃胀气,不良反应发生率8.3%(3/36)。结论早期应用无创正压通气能迅速缓解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抢救成功率,是抢救急性左心衰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2011(5).
摘要:目的观察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时,QRS时限对心功能的影响及与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随意选用44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将患者起搏时QRS时限<133ms的分为A组(n=28);起搏时QRS时限≥133ms的分为B组(n=16),测量起搏器植入时、起搏3个月和6个月不同时期,QRS时限、血浆心钠肽(BNP)、心排血量(CO)、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和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的变化。结果术后即刻测两组QRS时限、BNP值和心脏超声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6个月QRS时限、LVDd、BNP,B组明显高于A组,而EF、SV、CO,B组明显低于A组。结论右室流入道起搏部位QRS时限和心功能密切相关,QRS时限越宽,心功能纠正就越不明显或心衰进一步加重,反之,QRS时限越窄,心功能改善就越明显。
2011(5).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PH)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0年6月间本院收治的56例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40~60mmHg)患者根据其PCT水平分为A、B、C三组,分别检测急性加重期和治疗后稳定期的PCT、肺动脉收缩压(PASP),同时进行改善率的分析。结果 56例AECOPD合并PH患者在治疗后,血清PCT、PASP均较急性加重期有所改善(P<0.05)。其中C组的PCT、PASP改善率与A、B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ECOPD并PH的患者中,血清PCT水平高低不但与机体感染程度密切相关,其还可以作为监测以细菌感染为诱因的AECOPD合并PH病情变化的指标。
2011(5).
摘要:开胸手术患者的疼痛问题已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开胸手术后,由于多伴有肋间神经的损伤,以及呼吸运动的影响,其术后镇痛和疼痛如不能很好的解决不仅会增加患者术后躁动的发生率,还会引起咳嗽,寒战等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从而增加术后胸腔内出血,本实验研究在全麻的基础上超前镇痛,于手术开始前局部加用浸润麻醉,以求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用量及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镇痛质量。
2011(5).
摘要:目的探讨在上尿路结石梗阻合并脓肾的微创经皮肾手术中应用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清石系统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及手术操作经验。方法上尿路结石合并脓肾56例,应用X线或B超定位穿刺,建立24-26F经皮肾通道,在肾镜中采用EMS第四代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清石系统,应用吸引装置吸除脓液及絮状物,在保持低压的状态下再行超声联合气压弹道碎石和清石。结果本组均顺利完成经皮肾穿刺造瘘并同时进行一期经皮肾碎石取石,手术时间平均65.5 min;处理结石时间平均42.2 min。本组未出现气胸、肠道损伤等严重手术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8d,2例术后出现寒战、高热(T>39℃),结石清除率82.1%。有1例反复出血行介入止血。结论在微创经皮肾镜中应用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清石系统通过负压吸引装置在低压或无压力状态下吸出脓液、絮状物后,并在低压状态下行碎石和清石,治疗上尿路结石合并脓肾安全性、疗效较好。操作前应设计好穿刺通道、减少摆动幅度。
2011(5).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即时修复鼻中隔术中黏骨膜破损的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 2008年-2010年在我院就诊的14例鼻中隔偏曲及部分合并鼻窦炎、鼻息肉的病人,行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术中出现鼻中隔黏骨膜对穿性破损,立即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破损修补术,术中根据不同情况取自体鼻中隔软骨封闭穿孔,转移黏骨膜瓣或取生物膜补片进行了修复。结果 14例进行及时修复的病人,随访6个月,术后均没有出现鼻中隔穿孔。结论鼻内镜下及时修复鼻中隔手术中出现的对穿性破损,视野清晰,修补可靠;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组织补片的使用减少了患者的二次创伤与痛苦,易成活,是很好的修复材料。
2011(5).
摘要:目的阐明肌源性干细胞移植修复糖尿病小鼠胰岛功能的旁分泌机制及参与胰岛修复的信号通路。方法取6只大鼠的前肢肱三头肌与后肢腓肠肌,采用差速贴壁法纯化扩增大鼠肌源性干细胞,传至第4代用于移植。取40只大鼠,通过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模型,32只成功造模,取24只随机均分为3组:实验a组胰腺被膜下移植肌源性干细胞约2×106个,实验b组胰腺被膜下移植(LY294002(10umol/L)+MD-SCs2×106),模型对照组同法给予等量不含细胞的培养液。余8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血糖变化:移植后1周,实验a组血糖出现显著下降并一直持续下降至第4周,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胰岛细胞和胰岛β细胞数变化:移植后4周模型对照组胰岛数目仍较少,胰岛β细胞也较少,实验a组小鼠胰岛数目增加,胰岛β细胞数目也增加,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实验a组pAKT表达显著上调,加入LY294002后即使加入MDSCs后也不能上调pAKT。结论肌源性干细胞移植在糖尿病大鼠胰腺被膜下对胰岛功能有修复作用。
2011(5).
摘要:目的测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和稳定期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的动态变化,以探讨COPD患者凝血系统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9月-2010年9月AECO-PD和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住院患者各60例,检测治疗前后血清D二聚体含量,设同期6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AP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清D二聚体含量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ECOPD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清D二聚体含量均有明显增加(P<0.05),其中治疗前增加更为显著(P<0.01)。CAP患者治疗前后血清D二聚体水平变化无统计学差别(P>0.05),AECOPD患者在有效治疗后D二聚体含量显著减少(P<0.05)。结论 COPD患者血液系统处于高凝状态下,其严重程度与病情成正相关。
2011(5).
摘要:目的探求予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对感染性休克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63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年龄因素分层,并随机分作UTI组和对照组,UTI组分为低剂量和高剂量亚组。常规抗休克治疗基础上,低、高剂量组分别给予20万单位UTI静点和20万单位UTI静注+20万单位UTI静点处置。检测治疗后12h、1d、2d、3d肾功能相关指标变化,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 UTI组肌酐、尿素氮水平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尿量、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等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并且大剂量组肌酐、尿素氮水平下降程度大于小剂量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感染性休克肾功能有保护作用,并且大剂量作用更明显。
2011(5).
摘要:目的观察熊果酸对高危浅表性膀胱癌5637细胞株的体外作用,为熊果酸用于膀胱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体外常规培养5637细胞,取对数生长期细胞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加入质量浓度为10、50、100、200 ug/mL的熊果酸分别处理24h、48h;对照组不加熊果酸。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western-bolt法检测survivin因子蛋白表达。结果熊果酸对5637细胞有明显的抑制增殖的作用,并对其有诱导凋亡的作用。结论 10~200 ug/mL熊果酸可有效抑制5637细胞增殖(P<0.05),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作用48h时200 ug/mL的抑制率为47.38±4.69%,凋亡率为45.20±1.32%,与对照组比较,P均<0.01;survivin因子蛋白表达随药物浓度增高而下降。
2011(5).
摘要:目的探讨全脊椎切除、内固定重建治疗胸椎肿瘤的手术指征及疗效。方法在WBB分区指导下对l2例胸椎肿瘤患者采取全脊椎切除、减压植骨及内固定重建。本组12例中,肿瘤病灶均同时累及WBB4-9区和10-3区。单纯后路内固定5例,前后联合入路7例。结果随访6个月~7年,1例神经症状无改善,其余疗效均较为满意。3例术后10~36个月肿瘤复发。结论对同时累及WBB4-9区和10-3区的胸椎肿瘤病人采取全脊椎切除、内固定重建,稳定性好,肿瘤切除彻底,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2011(5).
摘要:目的观察5-HT3受体拮抗剂托烷司琼复合地塞米松预防全身麻醉甲状腺切除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全身麻醉手术100例,随机双盲分成托烷司琼组(A组)和托烷司琼复合地塞米松组(B组),每组50例。术毕A组静脉注射托烷司琼3mg,B组静脉注射托烷司琼3mg加地塞米松5mg。记录麻醉时间和手术时间;随访并记录术后24h有无恶心呕吐及程度。结果 2组恶心呕吐等级明显不同,B组主要为0~Ⅰ度,B组恶心呕吐等级低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托烷司琼复合应用地塞米松比单独应用托烷司琼对全身麻醉后甲状腺切除恶心呕吐抑制更明显,是一种经济、有效、安全的止吐方法。
2011(5).
摘要: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TGF-1诱导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影响,为防治肾间质纤维化提供有效的途径。方法人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株(HKC-8),予TGF-1(2ug/mL)刺激48或72h,同时给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终浓度分别为0.5、1.0、2.0、4.0mg/mL)进行干预,采用real time PCR、western blot及间接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平滑肌激动蛋白(α-SMA)、纤维连接蛋白(FN)、ZO-1(zonulaocclundents protein-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GF-1明显上调α-SMA、FN、CTGF的表达,抑制ZO-1的表达(P<0.01),丹参酮ⅡA磺酸钠以浓度依赖方式抑制TGF-1介导的α-SMA、FN、CTGF上调,恢复ZO-1的表达(P<0.05)。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能逆转TGF-1诱导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因而具有防治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
2011(5).
摘要: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胸腔内灌注治疗肺癌合并胸腔积液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009年6月至2010年10月我科收治的30例肺癌合并胸腔积液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入As2O3联合顺铂(DDP)组(治疗组)和单药DDP组(对照组),治疗组:As2O3 20mg/次(2-3次/周)+DDP 50-80mg/次(1次/周),对照组:DDP 50-80mg/次(1次/周)。拔除导管1周后复查胸腔积液B超检查,4周再次复查并行疗效及毒副反应评价。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 30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其中CR7例(23.33%),PR14例(46.67%),OR21例(70.00%)。其中治疗组有效率93.33%(CR5例,PR9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效率46.67%(CR2例,PR5例)(χ2=5.524,P=0.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生活质量改善率为40.00%(6例)高于对照组20.00%(3例)(χ2=0.614,P=0.433),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相关毒性反应髓内毒性主要为白细胞下降,程度均为Ⅰ-Ⅱ级,对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的抑制轻微。髓外毒性主要为呕吐、胸痛、发热、心悸,未发现肝、肾功能损害。结论三氧化二砷胸腔内灌注治疗肺癌合并胸腔积液疗效确切,耐受性较好。
2011(5).
摘要:目的报告儿童陈旧髌骨袖套撕脱骨折的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2003年10月2009年10月共收治6例陈旧性髌骨下极套状撕脱骨折,均给予切开复位髌骨成形,改良张力带内固定术治疗。结果 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60个月,平均34个月,均取得满意疗效。结论采用髌骨成形改良张力带内固定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2011(5).
摘要:目的探索EMT相关蛋白E-cadherin,Vimentin,α-SMA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6例胰腺癌患者手术切除的正常胰腺组织和胰腺癌组织中的E-cadherin,Vimen-tin,α-SMA的表达情况,并对不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标本作对比分析。结果胰腺癌与正常组织之间E-cadherin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组织显著高于胰腺癌组织;胰腺癌与正常组织之间Vim-entin,a-SMA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胰腺癌组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三种蛋白的表达与胰腺癌的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结论 EMT现象是人体内胰腺腺癌恶性进展的重要原因。这种细胞属性的变化现象与肿瘤的侵袭和预后密切相关。
2011(5).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腺病毒E2启动子结合因子1(E2F-1)在大鼠泌乳素(PRL)瘤中的表达来探讨E2F-1在PRL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皮下植入17β-雌二醇的方法诱发大鼠PRL瘤;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两组大鼠E2F-1蛋白的表达。结果雌二醇作用10周后,据垂体重量、垂体组织学变化和血清PRL水平证实PRL瘤诱导成功。PRL瘤组中,E2F-1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2F-1在大鼠PRL瘤中呈现高表达,提示E2F-1的高表达促进了大鼠PRL瘤的发生发展。
2011(5).
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原因及资料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4年3月至2010年3月行食管癌手术患者422例,发生吻合口瘘36例,吻合口瘘发生率为8.5%。分析吻合口瘘相关情况和临床表现。结果本组34例吻合口瘘患者均采用非手术治疗,其中22例患者治愈,12例患者病死;2例患者行瘘口修补术,手术失败,患者死于脓胸、多器官衰竭。共14例患者病死,病死率为38.8%。结论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积极预防有助于降低发生率,有效的治疗能够降低吻合口所导致的病死率。
2011(5).
摘要:目的研究连续性肾替代治疗对重症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0例重症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分成观察组20例,对照组20例,观察组应用连续性肾替代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血透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改变、临床疗效、并发症及预后。结果两组在预后及并发症方面有明显差别。结论连续性肾替代治疗相比较常规血透在治疗重症肾综合征出血热能更好控制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减少并发症,改善重症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预后。
2011(5).
摘要:目的分析当地汉族正常牙合大学生矢状向硬组织的X线头影测量平均值,探索其结构特征,为临床个性化正畸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严格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在校大学生共102例(男49人,女53人),手工描图、定点测量,用经典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作线距分析和角度分析,并分别与取样条件相似地区的成人男女资料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1.辽宁地区汉族正常牙合大学生女性较男性下颌颏部略显后缩、下中切牙相对于下颌平面较舌向倾斜;2.辽宁地区女性个体侧面轮廓较石家庄地区女性略显前突,辽宁个体侧面轮廓较山东地区略突、与广东地区个体相比侧面轮廓较直。结论不同地区正常牙合成人矢状向硬组织的X线头影测量值间有一定差异,在使用各种矫治技术时有必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2011(5).
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后主要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提高TUR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860例BPH患者采用德国storz电切镜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对术后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处理。结果术后出血电切镜下电凝止血后好转,5例发生TURS先兆,对症处理无TURS发生,24例尿道狭窄均治愈。结论全面的术前分析,准确的术中及术后处理是减少BPH、TURP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2011(5).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的用药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成本效果差异。方法 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给予灯盏生脉胶囊,对照组给予脑心通胶囊,对两组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成本效果分别为1057.4和1956.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灯盏生脉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方案优于脑心通胶囊方案。
2011(5).
摘要:目的探讨四磨汤联合开塞露纳肛应用于腹部手术后患者预防术后腹胀的效果。方法将腹部手术病人术后腹胀的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四磨汤联合开塞露纳肛治疗;对照组给予禁食,肛管排气,床上锻炼,下床活动,胃肠减压。结果观察组在出现肠鸣音、腹胀减轻、肛门排气(排便)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口服四磨汤联合开塞露纳肛方法可有效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预防术后腹胀的发生。
2011(5).
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乳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106眼)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效果,并与传统囊外摘除术治疗的99例(108眼)糖尿病性白内障手术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小切口手术组的106眼中,术后矫正视力达0.5以上者60眼(56.60%),传统手术的109眼中,术后矫正视力达0.5以上者44眼(40.37%),两组统计学分析,统计学有显著差异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小切口手术组发生散光与水肿均比传统组低。结论反眉状巩膜隧道式小切口糖尿病性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安全、有效、简便、经济,适于基层医院开展。
2011(5).
摘要: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小切口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3月至2010年4月采用闭合复位小切口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42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27例,年龄58-95岁,平均年龄76岁,采用闭合复位小切口切开DHS内固定。结果切口均一期愈合。40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3个月。38例骨折均全部愈合,恢复原来生活能力,1例术后6个月因肺炎死亡、1例1年后因肿瘤死亡。骨折均在3-6个月内愈合。无头钉切割等并发症。结论闭合复位结合小切口、DHS内固定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损伤小、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老年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2011(5).
摘要:目的观察比较选择性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和非选择性COX抑制剂肠溶阿司匹林对结肠多发性腺瘤的防治作用及其不良反应。方法 96例经结肠镜和病理组织学确诊的结肠多发性腺瘤患者,分为A、B、C三组,每组32例。各组患者均在内镜下行高频电凝电切息肉圈套切除术和(或)氩气刀治疗后分别给予塞来昔布200mg,每天2次(A组)、肠溶阿司匹林50mg,每天2次(B组)和空白对照(C组),疗程1年。期间每6个月复查结肠镜1次,以后每12个月复查肠镜1次,评价腺瘤复发情况,随访2年。结果 A、B、C三组中分别有27、26、27例患者完成疗程和随访。疗程结束时按意图治疗分析/方案分析,A、B、C各组中结肠腺瘤的治愈率分别为84.4%/100%、78.1%/96.2%和75.0%/88.9%,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第1年内,A、B、C三组中分别有1、1和6例复发,A、B两组患者肠腺瘤的复发率显著低于C组(ⅹ2=4.866和4.410,P值均<0.05);在2年随访结束时,A、B、C三组中分别检出4、5和12例息肉,各组腺瘤的总再发率分别为14.8%、19.2%和46.2%,A组和B组腺瘤再发率显著低于C组(X2=6.173和4.282,P值均<0.05),A组腺瘤再发率略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ⅹ2=4.957,P<0.05)。结论结直肠多发性腺瘤经内镜摘除术后,给予塞来昔布或肠溶阿司匹林服用均可显著降低腺瘤的再发率,但后者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前者。
2011(5).
摘要:目的探讨利凡诺中期妊娠引产产后出血发生时间、病因及相关因素和防治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999年3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行利凡诺引产的2449例中期妊娠妇女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产后出血高达10.77%,比生理分娩产后出血明显增高,且出血多发生在产后2小时内,占58.55%(154/263),重度产后出血发生在产后2小时内占63%(29/46);引起产后出血相关病因依次为胎盘因素,占59.3%(156/263),宫缩乏力占37.6%(99/263),软产道损伤占3.0%(8/263);相关因素有流产史和分娩次数。结论胎盘因素是引起中期妊娠引产产后出血的主要病因。防治措施的关键是已婚育龄女要自觉落实好避孕措施;万一意外妊娠,应早期终止妊娠,避免中期引产;加强产后2小时的观察,及时发现产后出血,及时处理,可降低重病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2011(5).
摘要:目的评价加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在治疗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分析。方法将138例确诊为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9例患者。治疗组予加替沙星静脉滴注;对照组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疗程1-2周。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7.0%和66.7%,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替沙星治疗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优于左氧氟沙星,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2011(5).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测量种植体实际长度与CBCT图像上种植体长度之间的差别,计算出上颌后牙区上颌窦底至牙槽嵴顶(窦嵴距)的实际高度。从而减少上颌后牙区种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21例患者种植手术前后进行统一标准的CBCT检查,对手术前后CBCT片上后牙区种植体的总长度(愈合帽完全拧入种植体后的长度)进行测量,将测量值与种植体实际总长度比较,计算出CBCT检查方法对后牙区的放大率。最终得出正确窦嵴距实际高度。结果种植体CBCT测量结果与实际长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影像长度要大于实际长度。结论 CBCT于实验中所产生的放大误差来自于上颌后牙区倾斜角度;图像的处理的容积效应;标准种植体自身误差。
2011(5).
摘要:<正>根据报道[1],在心脏手术后室上性心律失常发生率20%~40%,可引起严重的低血压、休克甚至心衰。Richard等[2]分析研究指出胺碘酮可以降低心脏手术后房颤和房扑的发生率。本研究旨在观察术前存在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心脏手术主动脉开放后使用胺碘酮对术后室上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并通过血流动力学指标评价其作用。
2011(5).
摘要: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恶性程度间的关系。方法 5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标本作为实验组,另选取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5例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及5例腺性膀胱炎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织中CXCR4的表达。统计学分析5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不同分期、分级间CXCR4的表达差异。结果 5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CXCR4免疫组化染色阳性47例,阳性率94%(47/50),对照组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5例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组织及5例腺性膀胱炎黏膜组织中CXCR4免疫组化染色均为阴性。在不同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的膀胱尿路上皮癌中,CXCR4的表达强度存在差异(P<0.05)。结论 1.CXCR4的高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密切相关。2.CXCR4的表达强度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恶性程度具有相关性。
2011(5).
摘要:<正>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又是引起冠心病、脑血管病、肾脏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老年人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1]。中国每年新增高血压病患者1000万人,到2006年高血压人数已达2亿。2002年全国血压抽样调查显示:≥18岁人群高血压患者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服药)率和控制率
2011(5).
摘要:目的探讨左卡尼汀联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病毒性心肌炎患儿62例,将以上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给予能量合剂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给予维生素C20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治疗14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左卡尼汀每天50~100mg/k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应用14d。同时给予川芎嗪注射液40mg加入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应用14d。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卡尼汀联合川芎嗪注射液能够显著改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2011(5).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术后患者使用小承气汤加穴位按摩对肠蠕动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普外科腹部术后1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小承气汤口服,并双侧足三里、三阴交和合谷穴交替按摩促进肠蠕动恢复,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干预,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治疗组的肠蠕动恢复排气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承气汤组方加穴位按摩对腹部术后肠蠕动的恢复有较好的疗效,为中医药促进腹部术后肠蠕动的恢复提供了可靠的治疗途径。
2011(5).
摘要:目的探讨浅表性膀胱癌手术后药物膀胱内灌注复发率。方法对1998-2010年我院228例浅表性膀胱癌手术后药物膀胱内灌注治疗临床资料回顾分析。结果 228例患者均随访到2年,Ⅰ组实际随访62例复发率14.5%;Ⅱ组实际随访57例复发率14.0%;Ⅲ组实际随访45例复发率15.6%;Ⅳ组实际随访64例复发率12.5%.四种药物灌注治疗膀胱肿瘤复发率的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常用的预防肿瘤复发的膀胱灌注的药物复发率无显著差异,因此在选择药物时可不必再考虑其疗效只可考虑药物的治疗时间、费用、及不良反应等方面因素。
王伟;于广海;杜浩;江彬;李天明;高占峰;钱庆鹏;高海峰;任宇;李实;
2011(5).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输尿管皮肤造口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男性3人,女性2人,年龄68-72岁,均为T3N0M0膀胱多发肿瘤,4例行双侧输尿管造口术,1例行单侧输尿管造口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效果。结果手术时间2.5-3.5 h,术中失血400-600 mL,平均出血量420 mL,术后约60-72 h肠道功能恢复,手术均未输血,手术切口甲级愈合,未出现腹腔并发症。结论本组共5例行经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输尿管皮肤造口,均取得满意效果,无腹腔并发症。该术式具有微创,出血少,恢复快等特点,随着技术的进步,该术式将成为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较好方法之一。
2011(5).
摘要:目的探讨第三产程干预对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自然分娩产妇200例,均为初产妇,足月单胎,头位,采取阴道分娩,将以上产妇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产妇胎儿娩出后不适用任何宫缩药物,待到胎盘剥离征象出现后协助产妇胎盘娩出或者让胎盘自行娩出。观察组产妇在胎儿肩娩出时,立即给予缩宫素20单位加入生理盐水注射液20mL中静脉推注,胎儿娩出后,适当按揉子宫底,直到胎盘娩出。胎儿娩出10min后如果胎盘没有娩出立即实施徒手剥离。记录两组产妇产后2h出血量,采用容积法和称重法计算产后出血量。记录两组产妇第三产程时间。结果两组第三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后2h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第三产程给予缩宫素干预,能够缩短第三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量,临床效果显著。
2011(5).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本文对收治的28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2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上腹部不适、乏力等。肝功能检查结果显示总胆红素明显升高,谷草转氨酶(AST)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26例患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部分凝血活酶实验(APTT)、凝血时间(PT)延长,纤维蛋白原下降,3P试验阳性;11例患者发生低血糖。而持续性重复低血糖是AFLP的特征之一;13例患者血氨升高,且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2例患者伴有血清总胆汁酸升高;肝脏B超检查。11例显示肝区弥散性密度增高,呈雪花状,强弱不均;3例肝脏缩小。本组病例中20例为产前发病,一经确诊,及时终止妊娠,并于分娩后给予对症治疗,11例在我科治愈后出院,8例转入上级医院感染科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但终因感染性脑病、DIC、多脏器衰竭抢救无效死亡。8例患者为产后发病转入我院,其中2例为产后大出血,转到院外行血管数字减影(DSA)介入栓塞止血后保肝抗炎对症治疗,在痊愈后出院。结论随着AFLP的发病率的上升,产科医生要了解AFLP的特点,争取及早诊断,及早救治,及早抢救围产儿,在AFLP的救治上展开多学科协同综合治疗,降低围产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
2011(5).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部分在职铁路职工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流行病学情况。方法对2008年~2010年我院进行的15475人次的铁路职工,以表格填写一般项目,专职人员行直接眼底检查及血压、身高、体重的测量。结果①HRP发病率与年龄增长成正比;②HRP的主要危险因素在暴露组和对照组表现不同:暴露组以工作紧张、高盐低蛋白饮食、吸烟为主,对照组以缺乏运动、BIM超标、饮酒为主;③鉴于铁路运输的特点,暴露组与对照组HRP发病率的分布有差异。结论改善工作和生活习惯,加强医疗干预,对HRP的防控意义重大。
2011(5).
摘要:目的探讨初孕行人工流产对再次妊娠的影响及对策。方法选择402例足月妊娠产妇,对其中有人工流产史130例,药物流产史132例,无流产史140例。三组孕妇再次妊娠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初孕人工流产后再次妊娠先兆流产及自然流产发生率高于无流产史者。且与再次妊娠间隔时间呈负相关。有人工流产史者胎盘异常及产后出血率明显高于无流产史者,有显著差异。结论未产妇人工流产对再次妊娠有多方面的影响。人工流产和药物流产对再次妊娠后发生先兆流产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初次人工流产后坚持避孕,下次妊娠以半年后为好。减少计划外怀孕是杜绝人工流产后再次妊娠合并症的根本措施。
2011(5).
摘要:目的通过X线检查进一步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与精神、心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50例FD患者艾司唑仑治疗前后X线检查的一组影像征象变化。结果 3例胃-食管返流,治愈2例;8例胃潴留液均消失;50例胃型均无变化,而运动力增加;41例无力型胃胃排空时间缩短不明显;9例钩型胃胃排空正常;41例幽门功能不全,治愈2例。结论 FD与患者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2011(5).
摘要:目的探讨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和合并症给予控制高血压、控制血糖、调整血脂以及抗生素抗感染等治疗。两组患者在试验前均未给予溶栓、抗凝等治疗。对照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给予奥扎格雷钠注射液80mg静脉滴注,每天2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尤瑞克林0.15PNA单位加入生理盐水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两组患者均治疗14d。采用NIHSS量表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分别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能够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2011(5).
摘要:目的探讨多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多阵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骨折愈合后测量掌倾角和尺偏角,除1例因术后制动不良外,其余基本恢复在正常范围内。桡骨轴向短缩1.5mm2例,关节面塌陷1mm1例。疗效按Dienst功能评估标准结合X线评分标准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优14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6.96%。结论多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具有操作灵活,手术损伤少,复位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2011(5).
摘要:目的探讨可塑型跟骨钛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方法跟骨关节内骨折58例(65足),采用跟骨外侧可延伸的L形切口入路,将跟距关节面解剖复位,恢复Bohler's角和Gissane's角,可塑型跟骨钛钢板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优52足、良8足、可5足,优良率92.3%。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可塑型跟骨钛钢板内固定治疗,固定牢靠,可更早的功能锻炼,并发症少,疗效满意,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2011(5).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手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治方法。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术后早期肠梗阻患者,均采用保守综合治疗方法治疗,就其诊治方法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所有均治愈,治疗时间1~7d,平均治愈时间6.7d,最长15d。结论术后早期肠梗阻适宜采用保守治疗,当出现不良症状是,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2011(5).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穿孔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以提高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23例胃癌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该组行穿孔修补术者5例,姑息性切除术5例,根治性切除术13例。穿孔修补术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25%,0,0;姑息性切除术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0%,25%,0;根治性切除术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4%,23%,8%。结论对胃癌急性穿孔的患者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
2011(5).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喉癌的疗效。方法对2001年1月一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64例喉癌患者进行分析喉癌手术治疗的方法及其疗效,以改进治疗并提高生存率。结果本文对我院5年来在喉癌外科治疗方面进行总结。3年生存率为70.83%,气管套管拔除率为84.44%,复发率14.58%。术后全部病例均经口进食并获得不同程度的发音功能。结论认为喉癌的手术治疗应在根治肿瘤的前提下,尽量保全喉功能,提高了生存质量。
2011(5).
摘要:目的通过对比骨水泥于人工骨填充骨缺损结合解剖钢板固定治疗SchatzkerⅡ~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探寻骨水泥做为的填充材料的特点。方法选择43例分为A组(骨水泥组)B组(人工骨组),采用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法评估。结果 A组负重时间明显早于B组。两组膝关节功能评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骨水泥对于老年SchatzkerⅡ~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骨缺损填充材料。
2011(5).
摘要:目的探讨GCS评分、年龄、性别、低氧血症等因素对儿童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我科97例急性儿童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依据患者出院时格拉斯哥结果分级(GOS)标准分为预后良和预后差两组,分析性别、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计分(GCS)、手术治疗时机、伤前有无疾患、伤后有无低血氧、低灌注、复合伤及并发症等9种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97例颅脑损伤患者中:预后良组与预后差组的GCS评分、手术治疗时机、伤前有无疾患、复合伤及并发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伤后有无低血氧、低灌注、性别、年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入院时GCS评分、手术治疗时机及并发症被引入Logistic回归方程作为影响预后的有意义因素(Xz-55.810,P<0.05)。结论 GCS评分、手术治疗时机及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残的主要原因,是判断儿童重型颅脑损伤预后最有价值的临床指标,系统了解相关因素有助于合理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
2011(5).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足月新生儿早期胃肠喂养方式与胃肠损伤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新生儿科住院的90例重症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微量喂养组和按需喂养组两组。观察比较两种不同喂养方式下重症足月儿胃肠损害的情况。结果①微量喂养组患儿胃肠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按需喂养组患儿(P<0.05)。②生后24h患儿胃肠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生后24-48h胃肠损害发生率(P<0.05)。③极危重组患儿胃肠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危重组患儿(P<0.05)。结论危重足月儿出生后不宜过早按需喂养,生后24h内尤应慎重,提倡出生后6h给予稀释成1:1配方奶开始,微量喂养辅以非营养性吸吮,缓慢增加喂奶量。生后48-72h逐渐过渡至全奶,减少胃肠损伤的发生。
2011(5).
摘要:目的总结医护人员肺炎衣原体(CP)肺炎暴发流行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2例医护人员暴发流行的CP肺炎的咽试纸标本,应用聚合酶联反应(PCR)检测DNA,使用微量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肺炎衣原体的IgG和IgM抗体,同时对临床表现、胸部CT进行分析,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价。结果根据PCR的检测结果,本组暴发流行的衣原体肺炎其病原学是介于肺炎衣原体与鹦鹉热衣原体之间的一种变异的衣原体种,且更倾向于鹦鹉热衣原体。临床表现为乏力10例,周身酸痛10例,发热6例,咳嗽、咳少量白痰2例,心悸、气短2例,皮疹1例,稀水样便1例,12例均无咯血、胸痛、呼吸困难及精神症状,肺部体征均为阴性。结论医护人员肺炎衣原体肺炎的暴发流行具有群体发病,乏力、周身酸痛、发热常见、咳嗽咳痰症状轻微,偶有心悸气短、皮疹、稀水样便等,X线表现为双肺散在多发结节影、多发斑片影、亦可混合存在,纵膈淋巴结均无肿大,亦无胸腔积液。早期肺CT检查更能真实地反应病变大小、多少和分布范围,对氟喹诺酮类联合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有效。诊断时应与非典,禽流感,支原体肺炎等进行鉴别。
2011(5).
摘要: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安全取出宫内节育器(IUD)的有效方法。方法收集绝经后5年以上妇女取器108例相关资料,分成两组,A组:术前2周、1周各顿服尼尔雌醇2mg,qd,总量4mg,手术当日术前2小时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O.4mg。B组:术前2周、1周各顿服尼尔雌醇2mg,qd,总量4mg。结果 A组宫颈软化程度最好,均顺利取器,手术时间短,腹痛轻,出血少。B组次之,部分取器困难。两组宫口扩张大小,手术时间及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011(5).
摘要:目的探讨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对分娩方式和围产儿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7月至2010年7月重度妊高征患者62例,以上患者中先兆子痫59例,子痫患者3例,以上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我院正常妊娠患者62例,为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解痉、控制血压。镇静、扩充血容量、给予利尿剂等治疗,孕周小于37周患者给予地塞米松促使胎儿肺成熟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观察胎儿和母亲情况,适时终止妊娠。观察两组分娩方式(阴道产、剖宫产);观察两组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阴道分娩8例,剖宫产患者54例,剖宫产率为87.1%;对照组阴道分娩共33例,剖宫产29例,剖宫产率为46.7%,两组剖宫产率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严重影响分娩方式和围产儿结局,剖宫产是重度妊高征患者终止妊娠的主要手段。
2011(5).
摘要:<正>胆囊切除术包括开腹胆囊切除术(OC)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虽然其手术技术和方法日趋成熟,但其所致胆管损伤却时有发生,给患者造成了身体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①医务人员思想麻痹,警惕性不高和手术操作不当。②术者对先天性胆道解剖变异认识不足。③炎症、出血、结石嵌顿等造成了解剖上的病理性改
2011(5).
摘要:目的研究可重复使用透析器首次使用预冲方法对首次使用综合症的发生率及透析器复用次数的影响。方法将28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使用的2000支可重复使用透析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可重复使用透析器首次使用时采用甲方法预冲,对照组采用乙方法预冲,观察两种预冲方法对可重复使用透析器首次使用综合征的发生和复用的次数的影响。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可重复使用透析器的首次使用综合症发生率分别为1.2%和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的总复用次数为5095次,平均复用次数为5.095次,实验组可重复使用透析器的复用次数为9427次,平均复用次数为9.427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析器首次使用时采用甲方法预冲可减少可重复使用透析器的首次使用综合症的发生,减少透析器凝血增加可重复使用透析器的复用次数。
2011(5).
摘要:目的通过对辽宁地区正常牙合汉族青年颌面部软组织侧貌头影指标进行测量分析,揭示本地区汉族青年的唇部,颏部结构特征。方法选择父母均为辽宁籍汉族,本人在辽宁出生长大,年龄18-24岁,身体健康;牙列完整、牙齿排列整齐,第一磨牙和尖牙为中性关系,上下中线齐,覆牙合、覆盖正常(个别正常牙合);面型端正、侧貌基本协调、无明显前突或后缩;无正畸治疗史;样本量:不少于100人(男女各50人以上)。进行X线定位侧位片头型测量研究。结果对辽宁地区正常牙合汉族青年颌面部侧貌软组织头影进行测量,获得侧貌软组织各平面、线距、角度的均值及标准差;与国内其他地区汉族资料进行比较辽宁地区正常牙合汉族青年的侧貌软组织结构的特征。结论不同地区正常牙合成人软组织侧貌的X线头影测量正常值间有一定差异。
2011(5).
摘要:目的分析心电图改变在肺栓塞诊断价值,讨论肺栓塞的心电图诊断要点及价值。方法选择2002年至2010年在我院就诊均经肺CT、MRI、灌注/通气扫描或肺动脉造影明确诊断60名患者,分析其心电图特征。结果 PE患者出现心电图改变者为93.3%,常见的心电图改变有窦性心动过速、SⅠQⅢTⅢ型、ST段压低或抬高、右胸导联T波倒置、肺性P波、aVR导联出现终末R波、右束支传导阻滞,QRS电轴右偏等。结论大多数肺栓塞患者有心电图的改变,虽然其改变多种多样,非特异性,但其中有些改变对提示肺栓塞诊断有一定价值。
2011(5).
摘要: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经颅彩色多普勒能够方便、无创、准确地探测颅内大血管的血流,准确的筛查出脑血管病变,对脑血管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1(5).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9月至2010年9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患者41例,分析其临床表现,给予B超、CT、胃镜、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等检查;观察患者肿瘤所在部位和病理分型。本组患者均给予手术治疗。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其中2例发生腹腔出血,行二次手术止血;1例患者发生消化道出现,4例患者发生吻合口瘘,1例发生胃瘫,1例出现胆道逆行感染,1例患者切口感染,3例发生腹腔感染。本组患者随访0.6~3年,41例患者术后第1年死亡7例,术后第2年死亡13例,术后第3年死亡8例,尚存13例。结论胃镜和CT检查有助于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诊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原发性肿瘤的主要手术方法。
2011(5).
摘要:目的探讨国产或进口氯吡格雷对高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8例高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分为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组24例和国产氯吡格雷(泰嘉)组24例。常规治疗给予阿司匹林、倍他乐克、硝酸盐制剂、他汀类药、低分子肝素等,国产氯吡格雷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国产氯吡格雷首剂300mg,以后每次75mg,每日1次,维持1个月。进口氯吡格雷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进口氯吡格雷300mg,以后每次75mg,每日1次,维持1个月。治疗1个月后,治疗前及1个月后血常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小板聚集率(PAG)、心电图改善的总有效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心绞痛、心肌梗死、死亡、出血、皮疹和腹泻等)的发生率。结果国产氯吡格雷组与进口氯吡格雷组在胸痛症状改善,心电图ST-T的改变,心肌再缺血事件发生率及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两组间及治疗前后血常规、凝血功能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前后PAG变化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国产氯吡格雷在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应用短期疗效肯定、应用安全并且节约费用。
2011(5).
摘要:目的探讨帕罗西汀、奥美拉唑、多潘立酮联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2-2006年收治的4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例按收治顺序随机平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4例。观察组采取奥美拉唑、帕罗西汀、多潘立酮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多潘立酮治疗。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症状改善率分别为95.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美拉唑、帕罗西汀、多潘立酮联合用药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显著。
2011(5).
摘要:<正>院前急救是指伤员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急救,是急救锁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类患者存活的要素包括①医护人员及早到达现场;②及早进行心肺脑复苏;③及早除颤;④及早加强治疗。而其中及早除颤在院前急救中对呼吸心博骤停的复苏占主要地位。
2011(5).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7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疗经验。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9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108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症状、检查结果、病毒感染史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108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病例临床表现多为心悸、气促、胸闷胸痛、乏力、发热、头痛头昏。结果肌红蛋白增高68例(89.4%),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60例(78.9%);白细胞总数降低占51.3%;转归情况:临床治愈60例(78.9%),好转15例(19.7%),死亡1例(1.3%)。结论综合考虑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表现,及时对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以提高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诊断正确率;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效果和预后较满意。
2011(5).
摘要:目的通过模型测量研究,建立辽宁籍汉族大学生正常牙合Bolton指数的均值。方法选取正常牙合114副(男56副,女58副)手工测量各牙冠宽度、计算前牙和全牙Bolton指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组内性别差异及本组与文献资料的组间差异。结果建立了辽宁籍正常牙合大学生Bolton指数范围,男性前牙指数为77.87±2.18;女性前牙指数为77.64±2.91;男性全牙指数为92.42±1.81;女性全牙指数为91.45±2.18。结论 Bolton指数存在地区和民族等差异,矫治过程中应参照本地区参考值进行矫治。
2011(5).
摘要:目的通过调查乳腺癌患者术后的心理状况,确立正确的护理方法,以减轻患者心理困扰,促进疾病康复。方法对62例乳腺癌患者进行手术前后的问卷调查,之后进行护理干预,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护理干预后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心理困扰人数有所下降,身体康复恢复较好。结论乳腺癌术后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降低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心理困扰,使其身心都恢复健康。
2011(5).
摘要:目的观察即刻牙本质封闭(IDS)和延迟牙本质封闭(DDS)两种封闭技术对活髓牙纳米渗漏的影响。方法选择需拔除的重度牙周炎患者无龋坏牙齿4颗,以每颗牙唇(颊)侧正中分界,近中为DDS组,远中为IDS组。磨去近中釉质暴露牙本质以暂时树脂修复,一周后磨去远中釉质后进行即刻封闭,去除近中暂时树脂,两侧均用复合树脂修复。每颗牙垂直于粘结面切割出1mm厚粘结试件,分别避光贮存于氨化硝酸银溶液中24h,在SEM下观察牙本质粘结界面纳米渗漏情况。结果活髓牙两组试件在混合层与牙本质之间均存在纳米渗漏,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牙髓压力对两种封闭技术的影响方面评价,IDS技术优于DDS技术。
2011(5).
摘要: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发生的病因和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我院1991年-2010年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15例的临床病历资料。结果 6例患者经保守治疗明显缓解,7例轻度缓解,2例无效。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致胃瘫经保守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
2011(5).
摘要:目的观察保妇康栓治疗老年性阴道炎的疗效。方法老年性阴道炎患者120例,采用保妇康栓阴道上药,用药前及用药后均进行妇科检查及阴道分泌物检查。结果治疗结束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保妇康栓阴道用药治疗老年性阴道炎安全有效。
2011(5).
摘要:目的探讨两种剂量甲强龙联合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的疗效。方法将26例重症哮喘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B组)采用80mg甲基强的松龙(甲强龙)4次/d联合机械通气治疗,试验组(A组)采用160mg甲基强的松龙(甲强龙)4次/d联合机械通气治疗,两组其余治疗方法相同。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24h,48h的临床症状和各化验指标及3d后的临床症状。结果试验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静脉使用较大剂量甲强龙(160mg甲强龙4次/d)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可提高治疗重症哮喘的疗效。
2011(5).
摘要:目的评价宫腹腔镜联合诊治不孕症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出血平均42~92mL;手术时间平均70min;术后当天恢复肛门排气率89%,拔除导尿管后自行排尿和下床活动率100%;术后3d患者平均体温正常,术后3、5、7d输卵管通液术,术后平均住院7d;术后接受指导受孕,卵巢处于恢复治疗阶段,21例已生育,82例孕期中,42例处于孕前指导阶段。结论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损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可在一次麻醉下对不孕的原因进行全面评价及明确诊断,并同时治疗,手术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2011(5).
摘要:目的探讨春节期间内科昏迷的病因。方法统计1998年至2010年春节期间179例急性昏迷病例,男女比例1.03:1,年龄16~86岁,发病时间24h以内。结果急性昏迷病脑血管病占首位,其他依次为各类中毒、呼吸系统疾病等。总病死率8.37%。结论昏迷病因决定预后,早期明确病因诊断可降低病死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2011(5).
摘要:<正>全麻术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现已被广泛重视。据报道70岁以上全麻手术后患者POCD发生率有逐年增高趋势。因此对指导围术期POCD的临床护理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1]。我们通过在
2011(5).
摘要:目的比较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一期切除吻合与一期切除二期吻合患者的手术临床资料,探讨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一期切除吻合的可行性。方法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一期行肿瘤切除者48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肿瘤切除,对端吻合组(A组)及肿瘤切除,近端结肠造口二期吻合组(B组)。对比两组病人手术并发症差异。结果两组无围手术期死亡。A组共发生术后并发症6例(24.0%),其中吻合口漏1例,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2例,心衰1例。B组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21.7%),其中吻合口漏1例,切口感染3例,肺部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术中合理应用结肠灌洗,良好的手术技巧,术后积极辅助治疗,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一期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可避免二次手术带给患者的痛苦,术后并发症也无明显增加。
2011(5).
摘要:目的通过对单根离体恒牙根尖孔大小、位置的探测,以促进根管充填,根尖手术,正畸效果的提高。方法取辽宁医学院附属二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2008年至2010年单根牙201颗。用Image-Pro Plus6.0图像测量软件,SPSS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测量。结果上颌中切牙:0.0295,上颌侧切牙:0.0245,上颌尖牙:0.0365,上颌第一前磨牙:0.0590,上颌第二前磨牙:0.0285,下颌中侧切牙:0.0225,下颌尖牙:0.0340,下颌前磨牙:0.0285(标尺每格0.01mm)。结论根尖孔从0.0590mm到0.0255mm是很小的。根尖孔的病变、狭窄,对根尖及根周疾患的预后是至关重要的。根尖孔的位置对根尖疾病的并发症应予充分重视。
2011(5).
摘要:目的本实验通过测定动情期和间情期雌性大鼠下丘脑、腺垂体、卵巢组织中P物质(Substance P,SP)和卵巢中雌二醇(estrogen,E2)、孕酮(progesterone,P)的含量,探讨生殖轴中P物质与E2、P的关系,研究P物质在大鼠生殖中的作用。方法取SD健康雌性大鼠20只,自然光照周期,自由食水。采用阴道涂片方法测定大鼠性周期,将大鼠断头后分别取下丘脑、腺垂体和卵巢组织,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大鼠各性周期中下丘脑、腺垂体、卵巢组织中P物质及卵巢组织中E2、P的含量。结果动情期中大鼠下丘脑组织中SP含量为(25.60±1.50)pg/mg湿重组织;腺垂体SP含量为(20.75±1.30)pg/mg湿重组织;卵巢SP含量为(15.43±1.20)pg/mg湿重组织;卵巢组织中E2含量为(86.65±2.30)pg/mg湿重组织;P含量为(10.60±1.20)ng/mg湿重组织;间情期中大鼠下丘脑SP含量为(58.55±1.24)pg/mg湿重组织;腺垂体SP含量为(30.60±1.42)pg/mg湿重组织,卵巢SP含量为(20.50±1.10)pg/mg湿重组织,卵巢组织中E2含量为(40.50±2.10)pg/mg湿重组织,P含量为(5.45±0.23)ng/mg湿重组织。结论在动情期大鼠下丘脑,腺垂体和卵巢组织中的SP含量均较间情期少,而在动情期中大鼠卵巢组织中的E2、P含量均明显高于动情期,在间情期,随着下丘脑,腺垂体和卵巢组织中SP含量增加,卵巢组织中的E2、P的含量均减少。提示,SP对卵巢E2、P的生成有明显抑制作用。
2011(5).
摘要:<正>尺骨冠状突骨折为少见的关节内骨折,容易误诊,治疗不当,极易留下肘关节功能障碍。我院自2006年10月~2009年10月共收治尺骨冠状突骨折12例,按照O'Driscoll[1]分型进行指导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2011(5).
摘要:<正>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是一种有效的冠心病的治疗方法[1],具有成功率高、死亡率低、血管再通可靠,并发症少和安全性高等优点[2],但由于各种导管、血管鞘、抗凝药的应用,患者术后多须卧床制动,还需大量饮水以利造影剂排出,及手术费用相对较高、患者焦虑不适应等原因,会加重冠心病的症
2011(5).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治疗急性肾孟肾炎时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方法和临床意义。方法将我科2008年6月~2010年5月80例急性肾孟肾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心理护理干预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入心理护理,观察两组的疗效和住院天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均好,无显著性差异。干预组住院天数为(15±7)d,对照组为(21±9)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有效和积极的护理干预保证了治疗效果,促进了患者的早日康复,提高了患者自我保健和自我护理能力。
2011(5).
摘要:目的探讨月经周期辨证用药及护理治疗痛经的机理和疗效。方法月经周期分段辨证用药护理,经前痛经以活血通经,经中期痛经以调气行血,经后痛经以滋阴湿阳等法治疗和护理,本病128例。结果总有效率85.9%。结论通过有效的辨证施护,可以减轻痛经病人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2011(5).
摘要:<正>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该患者为女性,66岁,左侧胸锁关节部位肿胀、疼痛一个月,查体可触及包块,皮温较高。既往健康。X-CT示:左胸锁关节面缺如,虫蚀样改变,周围软组织肿胀,各间隙显示不清。提示炎性改变。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肿
2011(5).
摘要:总结2例注射胰岛素自杀导致药源性低血糖昏迷患者的护理。护理要点包括: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血糖监测,防治并发症,加强导管护理,预防感染,心理护理。患者抢救成功,好转出院。
2011(5).
摘要:目的提高对老年人复发性多软骨炎(relapsing polychondritis,RP)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的认识,以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2年4月至2009年10月间收治的3例老年RP患者临床特点、免疫检测、软骨组织病理学、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肺CT支气管形态以及治疗效果评价,结合国内外10篇文献复习。结果 2例耳廓肿胀、听力下降、鼻梁塌陷、声音嘶哑、气短、皮肤疱疹,伴有乏力、消瘦;1例呼吸困难、全身骨关节疼痛、发热、有精神症状;3例患者均有抗核抗体阳性,2型胶原抗体和软骨抗体阳性,尿酸性粘多糖含量增加。肺CT显示支气管塌陷,狭窄。组织病理检查显示慢性软骨炎症,部分软骨空泡变性。结论 1该病累及多系统,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极易漏诊和误诊。2多发性骨质损害伴尿酸性粘多糖含量增加及2型胶原抗体存在者应考虑RP的诊断。
2011(5).
摘要:<正>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一组以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和质的缺陷为主的造血衰竭,临床上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国外多采用1979年CAMITTA提出的标准按严重度不同将AA分为重型与轻型,重型AA(severe aplastic anemia,SAA)的划分标准血象须具
2011(5).
摘要:<正>心肌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是指心肌遭受一次或几次反复的短暂缺血再灌注后,表达出对随后而来的长时间缺血损伤抵抗能力增强的现象。IPC是心肌缺血性损伤的最有效的内源性保护机制,其发生机制目前尚未
2011(5).
摘要: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是儿童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诊断和治疗比较困难,而且容易出现股骨头坏死、术后再脱位等并发症。早诊断、早治疗是本病的黄金标准,本文通过对聊城市0~5岁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筛查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就临床表现理学检查、X线、CT、MRI及超声等对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诊断应用做一综述,探讨几种检查方法的优缺点及诊断价值。且对预后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2011(5).
摘要:<正>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好发于成人,儿童少见。绝大部分甲状腺癌起源于滤泡上皮细胞,其中乳头状癌(PTC)最多见,其次为滤泡癌(FC)。PTC易见淋巴结转移,但预后较好;FC常见血管\包膜侵犯,易经
2011(5).
摘要:<正>糖尿病肾病(diabetes nephropathy,DN)是1型及2型糖尿病(DM)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亦是1型糖尿病患者主要死因。随着糖尿病(特别是2型)发生率的逐步上升,糖尿病肾病的发病人数也相应增加。多数研究表明,30%~60%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在欧美,糖尿病已成为导致终末
2011(5).
摘要:<正>负压封闭引流法的发展:在1993年FLEISCHMANN通过将伤口置于负压(Negative Pressure)下一段时间以促进清创和伤口愈合的方法,成功应用于15例开放性骨折患者,他们报导这项技术能够有效地清理和控制伤口,显著地促进了肉芽组织的生长。此后FLEISCHMANN又将此技术应用于
2011(5).
摘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存在于骨髓中的基质干细胞,具有BMSCs取材容易,对机体损伤小,易于操作,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等优点,被认为是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随着组织细胞工程技术和基因工程的发展,BMSCs必将在组织工程、细胞因子替代治疗、基因治疗中以及再生医学等方面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将对BMSCs的培养,鉴定,生物学特征,在临床中的应用等几方面的最新进展做一综合性的阐述。
2011(5).
摘要:<正>近20多年以来随血液净化技术的开展和发展,尿毒症患者的生命得以延长,可是肾性骨病的患者并没有减少,且由于内科透析因素的影响,铝中毒而导致的骨骼变化,透析膜生物相容性导致的骨、关节病变,使慢性肾性骨病的病例还有扩大与深化的趋势,它现已成为慢性肾衰和透析领域的
2011(5).
摘要:<正>结肠直肠肿瘤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肥胖是许多肿瘤的危险因素,脂联素作为一种新近发现的由脂肪组织分泌的一种激素蛋白,不仅在糖类脂类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与肥胖相关的恶性肿瘤如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白血病、结直肠癌等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研究的进展,人们对其结构特性、生物
2011(5).
摘要:<正>目前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T2DM)发病率日益增长,其合并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男性骨质疏松症危害不亚于女性,本文就近年来男性T2DM并发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2011(5).
摘要:目的本文仅就单纯电灼和电灼联合α-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进行了对比观察,旨在探讨电灼与α-干扰素联合治疗的效果,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治疗组男2例女10例,共12例;对照组即单纯电灼组,男5例女20例,共25例。治疗方法,采用电灼去除疣体,并在其基底部皮下注射α-干扰素100万单位,继而肌注200万单位,2次/周×3~4周为一个疗程。结果治疗组12例,治愈11例,1例复发,复发率8.3%。对照组25例,治愈15例,10例复发,复发率40%(p<0.05)。结论本文应用电灼去除疣体联合α-干扰素局部和全身肌肉注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与单纯电灼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2011(5).
摘要:<正>《中国医学工程》杂志(期刊号:ISSN1672-2019/CN11-4983/R),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主办,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内镜医师分会内镜医学研究院、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社、中国内镜杂志社、中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中南大学内镜医学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