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
摘要:目的制备携带P16a基因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并在喉癌细胞中进行表达。方法选用乳化聚合法制备PBCA-NPs,以激光粒度分析仪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纳米粒的形态和粒径。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乙基溴化铵(CTAB)对纳米粒进行表面修饰。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P16a经过酶切鉴定及测序后与PBCA-NPs连接,转染喉癌细胞Hep-2,荧光显微镜检测转染效率,蛋白印迹法检验P16a基因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所制PBCA-NPs粒径均匀、Zeta电位较高,较为理想;重组质粒pIRES2-EGFP-P16a经过酶切鉴定及测序后,表明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正确;PBCA-NPs可以介导pIRES2-EGFP-P16a高效转染喉癌细胞,蛋白印迹检测表明转染后喉癌细胞能够表达外源P16a基因,在其介导下P16a能有效抑制喉癌细胞的增殖并能诱导细胞凋亡。结论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可以作为一种良好的基因载体,为喉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王广健;郭丰富;邵志强;杨文彦;谭善峰;何相飞;王健明;刘鸿君;李扬;孙富广;朱文彬;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50岁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的移植效果。方法 1993年4月~2007年12月施行亲属活体供肾移植107例,按照供者年龄分为两组,其中>50岁为研究组,45例,≤50岁为对照组,62例。随访时间12~180个月,平均49个月。比较两组受者术后肾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及近、远期移植肾功能、人/肾存活率等。结果移植手术均获成功。两组受者在年龄、术前透析时间、配型、肾缺血时间、抗排斥方案应用等方面比较显示均衡性良好,术后1周、1月、1年、3年Scr水平及1、3、5、8年人/肾存活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供者年龄>50岁亲属活体供肾移植效果,满意年龄非亲属活体供肾绝对禁忌症。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治疗孤立肾肾结石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MPCNL治疗的孤立肾肾结石患者3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38例患者中,并发肾积脓10例患者先行经皮肾穿刺造瘘术,5~7天后行二期MPCNL,其余28例均行一期穿刺取石,均为单通道取石,一期结石清除率86.8%。,有2例残留结石移行至输尿管上段给予ESWL治疗,结石顺利排出,随访6~12个月,肾功能不全的20例患者中,13例肾功能恢复正常,其余明显好转,无重大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MPCNL治疗孤立肾肾结石安全可行,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可反复操作等优点。
2010(1).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细胞因子IL-6和IL-10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浓度变化以及在诊疗中意义。方法 40例支气管哮喘(Asthma)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入院时进行肺功能检杳,同时抽取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中的细胞因子IL-6(白细胞介素6),IL-10(白细胞介素10)的浓度。结果提示IL-6和IL-10细胞因子参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机制。结论支气管哮喘的血清IL-6和IL-10的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6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8例,两组常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同时静脉滴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及生理盐水100mL,每日2次。治疗前和治疗14、28天分别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定脑损伤严重程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14d和28天时GCS评分,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11.2±1.4、12.8±1.5与9.7±1.2、10.9±1.4,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疗效评定,总有效率及显效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81.6%、52.6%与50%、23.7%,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外伤性脑梗死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2010(1).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二金汤治疗PBRG的临床疗效,研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并对其安全性进行临床评估。方法将纳入的120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给予二金汤,对照组给予吗丁啉片加硫糖铝片,疗程均为四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胃镜像、病理的改善情况,检测治疗前后血清一氧化氮、血浆前列腺素E2及胆囊收缩素水平,并对其安全性进行临床评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NO比治疗前降低(P<0.05),血浆PGE2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血浆CCK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后血清NO比治疗前降低(P<0.05),血浆PGE2、血浆CCK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无异常。结论二金汤治疗PBRG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二金汤通过对抑制内源性CCK、NO产生、促进内源性PGB2释放等胃肠激素的调节有关。
2010(1).
摘要:目的观察Compont医用胶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62例甲状腺手术分为二组。试验组82例,肿物切除后创面内喷涂Compont医用胶,残腔内不放引流管。皮肤切口应用Compont医用胶粘合。对照组80例,肿物切除后创面未用Compont医用胶,残腔留置引流管,皮肤切口应用可吸收爱惜康缝线行皮内连续缝合。对两组切口愈合及美观程度、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进行对比。结果试验组切口愈合及美观程度优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Compont医用胶在创面止血、粘合腺体残腔、切口愈合等方面效果突出,并可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Compont医用胶粘合切口与可吸收爱惜康缝线行连续皮内缝合切口相比手术时间缩短,术后切口愈合及美观程度与后者相仿。
2010(1).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与介入性超声活检颈部淋巴结肿大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5例颈部淋巴结性肿大的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活检与超声声像图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LPN诊断符合率达89.3%,其次是MLPN、PLPN分别达66.7%、62.1%,最低是TLPN为41.7%。结论介入性超声诊断淋巴结肿大的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巴氯酚对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状态的缓解作用。方法将均为首次发病的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100例按住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 ,包括抗痉挛体位摆放、被动关节活动、持续牵张运动、手法按摩、肢体空气压力治疗、站立训练、健康教育等。治疗组在上述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口服巴氯酚治疗。两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5d对肌张力进行评分。采用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肌张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生活自理能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巴氯酚联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所致偏瘫肌痉挛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2010(1).
摘要:目的观察体外治疗性超声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近期临床疗效和对患者凝血纤溶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9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给予体外超声治疗加药物治疗;对照组46例只给予药物治疗。两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5d分别测定病人凝血和纤溶指标tpA、PAI-1、D-D及FDP。两组于治疗后14d进行超声检查及临床疗效评定。结果超声治疗组近期疗效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u=3.24,P<0.01),两组血管再通率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x2=8.94,P<0.01)。治疗组血管再通时间明显缩短(4.5±2.6dvs7.7±3.5d,t=3.63,P<0.01)。两组治疗后D-D及FDP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组内及组间比较tPA及PAI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超声治疗能加强尿激酶的溶栓效果,促使其纤溶作用,对凝血无影响,可作为DVT的辅助治疗手段。
2010(1).
摘要:目的比较放疗中在垂直方向上以升床高度进行摆位与仅以真空袋标识为参考进行摆位,两种方法在垂直方向上产生误差的大小。方法对80例胸腹部常规放疗真空袋固定的肿瘤患者,利用X线模拟定位机在首次放疗前拍摄侧位片为标准,并在放疗末段时分别利用真空袋标识(A组)和升床高度(B组)为摆位参数进行摆位并拍摄其侧位片,分别测量图像中心点与首次摆位时的垂直位移变化,并比较两种方法之间的中心点位移情况。结果以升床高度为参考进行摆位时在垂直方向上与首次模拟机拍摄的X线侧位片产生误差>5mm4例(5%),仅以真空袋标识为参考摆位时,垂直方向上产生误差>5mm14例(17.5%)。结论仅以真空袋标识为参考时摆位偏差明显大于以升床高度摆位偏差;说明在真空袋固定的肿瘤放疗摆位时必须验证升床高度的参数。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DR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对气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0例经临床证实的气胸的临床影像学特点。结果 DR的胸片图像对气胸的显示率为96.00%,可清晰显示肺受压程度、肺内病变情况以及有无胸膜粘连、胸腔积液及纵隔移位等。结论 DR具有无创、快捷、低辐射、安全、准确性高的特点,可作为气胸患者首选而有价值的筛查方法 ,可提高气胸的检出率,利于指导临床的治疗。
2010(1).
摘要:目的研究倍他乐克联合美西律治疗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人频发室性早搏的疗效。方法 360例频发室性早搏病人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90例),倍他乐克治疗组(90例),美西律治疗组(90例),联合治疗组(90例)。对照组常规应用营养心肌、改善心肌代谢、镇静、抗焦虑等治疗,其他三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倍他乐克、美西律、倍他乐克联合美西律治疗。结果倍他乐克治疗组与美西律治疗组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联合治疗组与前三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于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人发生的频发室性早搏,单独应用倍他乐克和美西律都有一定的疗效,但联合治疗疗效更为明显,是首选的治疗。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气道Y型覆膜内支架治疗气管隆突和双主支气管复合病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根据气道复合狭窄的特殊解剖结构与病变特点,设计个体化气道倒Y型一体化自膨胀式金属内支架。在X线监视下,对2例气道复合病变患者置入倒Y型气道覆膜内支架。结果内支架均一次性置入成功,2例患者置入内支架后均症状缓解,生活质量提高。结论气道倒Y型一体化自膨胀式金属内支架能有效解除气道复合性狭窄,技术可行,操作简单、安全、近期疗效可靠,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危重病例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100例危重病例,检测入院24小时内及第3天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将危重病患者24小时内各项检测指标与正常健康人进行比较分析;危重病患者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n=43)与非死亡组(n=57),将24小时内及第3d的检测结果对照比较。结果①危重病患者与正常健康人比较,PT、FIB、PLT有显著差异(P(0.01);②危重病患者PT、APTT、FIB、PLT非死亡组与死亡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危重病患者可发生凝血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为判断危重病患者预后提供依据。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Rac1、Cdc4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和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寻求二者相关性。方法取48例胃癌和12例正常粘膜石蜡标本作S-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免疫组化证实胃癌组织中Rac1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P<0.05)。Rac1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肿瘤的生长部位无关;随着病理分期的进展,Ⅲ-Ⅳ期阳性率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低分化组阳性率明显高于中高分化组(P<0.05)。胃癌中Cdc42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P<0.05)。Cdc42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肿瘤的生长部位无关;与肿瘤浸润深度、大小、淋巴结转移有关;随着TNM分期的进展,表达均逐渐增强(各期间P<0.05)。结论 Rac1和Cdc42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两者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二者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和环节而促进胃癌的发生、进展。
2010(1).
摘要:目的评价流式细胞仪法检测HLA-B27抗原对强直性脊柱炎(AS)、急性前葡萄膜炎(AAU)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85例AS患者、40例AAU患者、90例背痛和腰腿痛患者以及80例健康对照组的HLA-B27抗原表达。结果 AS组HLA-B27检测阳性率(91.8%)高于背及腰腿痛组(5.6%)和健康体检组(3.8%);AAU组HLA-B27检测阳性率(52.5%)高于健康体检组;背及腰腿痛组HLA-B27检测阳性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意义。结论流式细胞仪法检测HLA-B27抗原对AS的临床诊断有较高敏感度和特异度,是一种准确、有效的实验诊断方法 ;对AAU患者进行HLA-B27检测,对评价其临床特征和预后有一定价值。
2010(1).
摘要:目的观察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MD)的脑电图改变。方法详细观察32例PKMD患者的临床特征,全部进行了24小时动态脑电视频监测,在脑电图监测下进行运动诱发试验。结果 11例有自发样放电,5例临床发作时2例有癫样放电,8例运动诱发试验皆阴性。用具有Na+通道阻断作用的多种抗痫药治疗均有效。结论 PKMD部分患者在发作期和发作间期有痫样放电,具有癫痫的某些性质,与癫痫可能有共同的生物学基础。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颈段和胸腰段脊柱脊髓伤合并其它脏器损伤的急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5年来收治颈部、胸部及腰部脊髓伤合并其它脏器损伤142例,其中颈椎骨折(C3-C7)25例,胸椎骨折(T4-T12)46例,腰椎骨折(C1-C4)71例,合并颅脑损伤20例,胸部损伤32例,腹部损伤22例,骨盆损伤20例,四肢骨折或脱位48例。结果随访神经功能康复情况,本组生存138例,121例获得随访,时间为4个月至5年,平均2.8年,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按Frankel标准:A级50例中部分感觉恢复16例,其余神经功能均比术前改善1级-3级,双上肢麻木6例,慢性腰脊痛12例,脊柱后凸畸形6例,4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结论及时准确的诊断治疗是成功与否的关键,对颈段、胸段骨折合并脊髓伤同时合并有头部、胸部,腹部脏器以及四肢骨盆骨折、脱位的患者应全面仔细地体格检查,结合X线CT以及MRI检查,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头部、胸腹部伤,纠正休克,同时避免加重脊柱脊髓损伤,这也是危重病人急诊治疗时常采用的有效方法 。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30例股骨颈骨折行螺旋CT容积扫描和行股骨颈三维重建处理的影像学资料,并加以总结。结果 30例股骨颈骨折,股骨颈三维重建与手术所见完全一致,符合率为100%。结论 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显示股骨颈骨折的空间关系上具有优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0(1).
摘要:目的研究直肠癌病人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特点。方法选择直肠癌病人67例为实验组,同期健康人员60例为对照组,测定相关血液流变学指标、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结果直肠癌病人的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高于对照组,不同Dukes分期的直肠癌病人其血液流变学改变不一致,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在B、C、D三期均明显升高,而血沉、全血相对粘度仅在某一病理分期升高。结论直肠癌病人存在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判断直肠癌病人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要选择合适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液流变学对于直肠癌的诊断、术前分期有一定的意义。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arrow-Band Imaging,NBI)对大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8.5-2008.12间共981例患者进行常规内镜检查,其中发现大肠新生物或息肉样病变者共334例入选。分别采用常规放大技术、NBI放大技术及染色放大技术对病变作出诊断,并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相比较。结果在334例病人中发现新生性病变676个,其中常规放大内镜下发现病变91.1%(616/676),NBI放大模式下发现病变99.1%(670/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BI放大内镜对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病变判断的符合率为91.6%(619/676),染色放大内镜符合率为82.0%(555/676),前者高于后者(P<0.05)。结论 NBI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病变诊断的符合率高,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2010(1).
摘要: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对56例2型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给予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体症的改变,周围神经功能测定的改变。结果治疗前后比较临床症状改善率达80%左右,周围神经功能测定改变显著(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是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一种有效安全的药物。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癌的诊断、治疗方法及其主要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78年-2009年间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33例原发性小肠癌的临床资料,所有数据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率分析,利用log-rank检验进行统计学差异性比较,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除患者的构成和肿瘤的生长部位对生存率无明显影响外,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以及治疗方法对生存率都有重要影响,P值均<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虽然小肠癌患者的生存率总体较低,但早期诊断并行根治性手术可望改善预后,提高无病生存率,化疗对延长生存率作用不大,其价值有待商榷。
2010(1).
摘要:目的评价B型脑利钠肽(BNP)对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及危险分层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96例诊断CHF的住院患者,测定入院时血清BNP(BNP0)、入院常规治疗7天后BNP(BNP7)治疗30天后BNP(BNP30)以及入院时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等指标随访观察患者心脏事件的再发生。结果 96例CHF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组患者年龄、NYHA分级、BNP0、BNP7及BNP30中位数水平均明显高于未发生终点事件组,BNP7-0%、BNP30-0%中位数水平均明显低于未发生终点事件组。年龄>75岁的心衰患者,其心源性死亡或心血管事件再住院的风险是年龄≤75岁的心衰患者的3.27倍;BNP7>555.26pg/ml的心衰患者,其心源性死亡或心血管事件再住院的风险是BNP7≤555.26pg/ml的心衰患者的3.45倍。BNP30>300.68pg/ml的心衰患者,其心源性死亡或心血管事件再住院的风险是BNP30≤300.68pg/ml的心衰患者的2.89倍。BNP7-0%≤57.82%的心衰患者,其心源性死亡或心血管事件再住院的风险是BNP7-0%>57.82%的心衰患者的2.10倍;BNP30-0%≤72.30%的心衰患者,其心源性死亡或心血管事件再住院的风险是BNP30-0%>72.30%的心衰患者的2.03倍。结论 BNP可以用于对心衰患者进行心衰后心脏事件再发生的预后分析及及危险分层评估。
2010(1).
摘要:目的检测突出的腰椎间盘髓核中Fas受体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与发展的关系。方法 20例术中取出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髓核标本根据美国矫形外科学会(AAOS)及国际腰椎研究会(ISSLS)分类[1],分成退变(10人)、脱出(10人)两组,并以7例外伤性脑死亡青年患者作为正常对照,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髓核中Fas受体表达情况。结果 1Fas受体主要定位于细胞膜,呈均匀的棕黄色细颗粒状或粗细不等,2三组的Fas阳性表达率明显不同(P<0.05)3Fas阳性表达率的高低同年龄有关(r=0.4102P<0.05〉,但与性别及病程无关。结论腰退变、突出髓核细胞中存在Fas受体的表达,突出类型不同,Fas受体表达的程度也不同,其异常表达诱导了髓核细胞的凋亡,可能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010(1).
摘要:目的评价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商品名BetalocZOK,倍他乐克缓释片)的降压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58例病人经历2周洗脱期后,给予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结果治疗后SBP与DBP明显下降(P<0.001),具有显著差异,SBP平均降压幅度为22mmHg,DBP平均降压幅度为17.2mmHg,显效19例(X%),有效7例(X%)。总有效26例(89.7%)。结论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每天口服100mg,24h内能够平稳降压。副作用较轻微,大多数患者耐受性好。
2010(1).
摘要:目的为了解国人抗精神病药物致合恶性综征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表现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通过对本院2例恶性综合征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及外院会诊1例恶性综合征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资料及国内有关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以肌强直、发热、意识障碍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为主,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结论引起恶性综合征,可由高效价精神药物,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或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等引起。作者认为可能与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慢代谢型、超慢代谢超型及不代谢型三种形式有关,在治疗中,抗精神病药物最好是单一用药,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观察疗效等,如发生,停用抗精神病药物,给予血透等处理,是治疗恶性综合征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最重要措施。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注射液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液细胞因子IL-6,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对84例首次发病且于起病24h内入院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住院号单双码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两组均于入院时、入院第3d、7d、14d采外周血测IL-6,TNF-α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6及TNF-α浓度均随病程逐渐增高,于7d时达高峰。但治疗组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于14d时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IL-6,TNF-α参与脑出血后的炎症反应,依达拉奉通过减轻细胞因子介导的炎症反应对脑组织实施保护作用,效果良好。
2010(1).
摘要:目的观察用一次性7号注射针头进行婴幼儿腰椎穿刺术的临床效果。方法用一次性7号注射针头替代传统腰椎穿刺针进行腰椎穿刺术100例。结果用一次性7号注射针头进行婴幼儿腰椎穿刺术100例,总成功率达100%。结论提高婴幼儿腰椎穿刺术有5个关键点,用一次性7号注射针头做婴幼儿腰椎穿刺术有6个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2010(1).
摘要:目的报告8例首次CR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支持下接受超大剂量化疗(HDC)的初步经验并评价所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动员方案的动员效果,预处理方案的耐受性以及PBPC回输后造血重建情况。方法 8例NHL经常规化疗获首次完全缓解后,采用大剂量ICE方案(IFO5g/m2、卡铂AUC=7、VP-16500mg/m2)+G-CSF5μg/(kg.次)作动员方案,经超大剂量化疗方案BEAM(BCNU300mg/m2d1,VP-16200mg/m2d1-4,Ara-C200mg/m2q12hd1-4,Mephlan140mg/m2d4)进行预处理后回输PBSC。结果分别采集到MNC2.7(2.3-4.3)×108/kg,CFU-GM5.0(2.5-9.8)×105/kg和CD34+细胞2.9(2.1-8.8)×106/kg。回输PBSC后,均获快速重建造血功能,ANC>0.5×109/L和Pt>2.0×109/L的时间为10(8~12)d和11(9~18)d。非造血系统毒性较轻。随访至2009年6月底,中位随访时间24(10~46)个月,6例存活,1年生存率100%,3年存活率75%。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支持下超大剂量化疗是治疗首次CR非霍奇金淋巴瘤安全有效的临床手段,值得进一步研究。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肺出血肾炎综合症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分析15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肺出血肾炎综合症的临床影像学特点。结果病变时期不同导致影像学表现多样化,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为肺门向肺内散在分布的斑点状或片状阴影13例,占86.67%;多发的团状阴影2例,占13.33%。上述影像合并网纹影5例,占33.33%;粟粒阴影3例,占20.00%;胸腔积液6例,占40.00%;克氏B线4例,占26.67%。结论本病具有典型的临床影像学表现,认识其影像学表现,熟悉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010(1).
摘要:目的研究姜黄素对体外培养人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human pterygium fibroblasts HPF)增殖的影响,探索翼状胬肉防治新方法。方法用0~80μg/mL姜黄素作用体外培养的人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观察24~96h后不同浓度姜黄素对人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的影响。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时相变化。结果在0~80μg/mL浓度作用24~96h范围内,姜黄素可以抑制HPF细胞的增长,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0、10、20、40、80μg/mL姜黄素作用24h后,姜黄素作用组均出现G0-G1期细胞百分比上升,S期细胞百分比下降,且姜黄素对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姜黄素可抑制体外培养人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增殖。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男性下尿路症状(LUTS)病因的尿流动力学改变,为指导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 311例有下尿路症状的患者行尿动力检查与其病因结合,全面认识下尿路症状病因。结果①老年LUTS中87.5%(272/311)尿流率降低与70.7%(220/311)残余尿增加,与膀胱出口梗阻72.3%(225/311)造成的结果基本吻合;20-30%LUTS由逼尿肌不稳定(21.5%)造成,符合临床实际情况;②引起老年LUTS最常见的原因以前列腺疾病(71.4%)最多见,其中前列腺增生占67.5%(210/311);③神经系统疾病,包括糖尿病引起的老年LUTS占22.8%(71/311);④精神障碍性疾病也可引起LUTS。结论唯一明确可以区分导致LUTS的不同原因的方法是尿动力学检查;在诊治伴有LUTS的老年男性患者时,依据尿流动力学检测结果进行是有效而安全的。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40例子宫肌瘤病例的经阴道超声资料,并加以总结。结果本组40例子宫肌瘤,其中38例经阴道超声检出,占95.00%。1例子宫肌腺病和1例子宫内膜增生过度误诊为子宫肌瘤,占5.00%。结论经阴道超声显像可以提高图像质量,避免各种因素的干扰,提高诊断准确率。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对退行性腰椎不稳定的病人,诊断及治疗疗效观察。方法搜集80例病例,总结疗效。诊断依据:为临床治疗慢性腰痛患者提供一种治疗途径。结果结论
2010(1).
摘要:目的探索老年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收集93例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老年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后TCH、TG、LDL-C、HDL-C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有明显的降脂作用,有利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2010(1).
摘要: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讨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声像图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46例经临床、实验室检查或手术病理证实的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患者应用超声检查甲状腺大小、回声,内部血流信号,甲状腺上动脉血流峰值流速,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6例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患者甲状腺均有不同程度增大,以侧叶前后径和峡部增大明显,腺体实质偏低粗点状不均匀;部分弥漫性高、呈等斑状回声,间有低回声;部分腺体点状回声不均,其内有散在条状强回声、分隔状或网格状回声。患者甲状腺血流明显丰富,甲状腺上动脉峰值血流速度高于正常对照组但低于甲亢组。结论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声像图具有明显特异性,有较高临床诊断价值.能为临床明确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经前路椎体次全切手术的疗效中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53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前路椎体次全节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彻底解除颈椎管前路致压物,恢复椎间高度,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将术前及术后统计之JOA评分和颈椎X线片进行比较。结果经过半年到两年回访,所有53例患者术后神经症状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变。JOA评分由术前8.8分提高到11分。所有患者椎间植骨全部骨性融合,椎间高度无丧失,颈椎前曲生理曲度维持正常。结论经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卒中单元管理模式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5月~2009年5月急性脑梗死患者12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急性脑梗死传统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卒中单元管理模式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8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卒中单元管理模式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传统治疗,值得临床借鉴。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HBeAg阴性和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和HBeAg水平与HBV DNA载量的关系。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sAg和HBeAg,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法检测HBV DNA载量。结果 HBeAg(-)组HBsAg(COI)2866.6±2203.3,HBeAg(+)组HBsAg(COI)1369±1195.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8,P<0.001;HBsAg定量与HBV DNA载量(对数)呈负相关(r=-0.382,P<0.01);HBeAg定量与HBV DNA载量(对数)呈正相关(r=0.909,P<0.001)。结论联合定量检测HBVM和HBV DNA能更好反映不同HBeAg模式HBV感染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和复制情况。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筋膜内子宫切除新宫颈形成术的优越性。方法对98例患子宫良性病变患者行筋膜内子宫切除新宫颈形成术。结果筋膜内子宫切除新宫颈形成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组织损伤小、病人术后恢复快、对性功能影响小等优点。结论筋膜内子宫切除新宫颈形成术较传统的全宫切除术具有明显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09年收治18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有无胆道梗阻和胰腺炎严重程度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无胆道梗阻的胰腺炎采取非手术治疗,胰腺炎恢复后行LC,效果良好;合并胆道梗阻的胰腺炎早期手术(通常先采用ERCP+EST+网篮取石+ENBD),以解除胆道梗阻为主,效果良好。结论外科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应根据胆道有无梗阻,结合胰腺炎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手术方式和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宫腔镜及腹腔镜在节育器异位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异常IUD诊治过程。结果 38例异位节育器25例经宫腔镜取出,11例经腹腔镜取出,2例取器失败。结论取IUD应想到异位可能,应及时诊断,减少盲目操作。采用宫腹腔镜直观、微创,效果良好。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治疗。方法将48例频发的TI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4例,使用奥扎格雷钠8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2h以上,每日2次,疗程10d;对照组24例使用血栓通10mL(175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稀释,静脉滴注时间1h以上,每日静脉滴注1次,疗程10d。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24h内TIA发作控制率分别为75%和58.3%,治疗组总有效率95.9%,明显优于对照组87.5%,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对照组有3例发生脑梗死,治疗组有1例发生脑梗死,两组均未发生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奥扎格雷钠是一种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的药物,治疗频发的TIA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蛋白survivin和环氧合酶-2(COX-2)在良性乳腺增生组织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survivin、COX-2在10例良性乳腺增生组织、4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survivin和COX-2的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Survivin和COX-2均在正常乳腺良性增生组织无表达,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高表达。Survivin蛋白与COX-2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Survivin与COX-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有显著正相关性。结论 Survivin与COX-2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高表达提示两者可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survivin蛋白与COX-2蛋白密切相关,提示两者可能存在共同的激活机制。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伴喘息发作患者临床特点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方法 10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地塞米松或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出院后吸入布地奈德气雾剂,起始剂量为400ug,每天2次,逐渐减量,总疗程6个月。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不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结果两组患者FVE1/FVC%治疗后及出院后第3个月和第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FVE1/FVC%治疗后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但出院后第3个月和第6个月后两组患者FVE1/FVC%改善比较无差异性(P>0.05)。两组治疗失败率及住院天数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例动脉血氧分压治疗后差值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激素副作用发生率为16.07%。对照组无激素副作用发生,两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支气管扩张伴喘息发作是支气管广泛破坏,气道固定狭窄,感染加重气道黏膜充血水肿而出现的喘息。肾上腺皮质激素在支气管扩张伴喘息发作加重期,可明显改善患者肺功能、缩短住院时间和降低治疗失败率。但在稳定期应用表面激素并不能改善患者肺功能及降低复发率,而且会增加激素的副作用。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实验室项目检测对胸水性质的鉴别价值。方法对已确诊的186例结核性与癌性胸水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各项目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两组相比,胸水常规中的胸水比重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细胞分类、蛋白、胸水糖等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ADA、CEA、LDH、P-LDH/S-LDH、P-ADA/S-ADA、P-CEA/S-CEA、结核抗体等指标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ADA、CEA、LDH、结核抗体的测定在结核性与癌性胸水的鉴别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综合各项检测值结合临床资料可进一步提高结核性胸水与癌性胸水的鉴别诊断水平。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前S1抗原和HBV-DNA及HBV血清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67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检测前S1抗原和HBV血清标志物,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结果 674例标本中,HBVPreS1-Ag总阳性率55.64%,HBVDNA总阳性率63.20%。HBeAg(+)两组的PreS1-Ag、HBVDNA阳性率均显著高于HBeAg(-)两组。PreS1-Ag的敏感性高于HBeAg,但特异性相反。PreS1-Ag和HBeAg与HBV-DNA的总符合率分别为78.49%和67.21%。结论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DNA和HBVPreS1-Ag三项联合检测互相补充,对HBV感染早期诊断,了解病毒的复制情况,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地西泮与卡孕栓等续贯应用在人工流产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组中52例患者镇痛有效,宫颈松弛有效患者51例,手术时间42.52±5.21h,术后宫腔缩小21.45±5.82,同对照组比较效果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地西泮与卡孕栓等续贯应用在人工流产术,效果较好。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晚期羊水过少母儿围生结局的影响。方法从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由B超提示AFL≤5cm或AFV≤2cm超声诊断羊水过少,产时或剖宫产时收集全部羊水测量<300ml即确诊为羊水过少,共发现羊水过少256例为羊水过少组,选择同孕周超声检查羊水正常的单胎孕妇24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结论羊水过少组妊娠并发症、剖宫产率、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率、新生儿窒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导乐陪伴分娩在产时、产后保健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自05年1月至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行导乐陪伴分娩的800例孕妇为研究组,以01年1月至04年12月非导乐陪伴分娩的600例孕妇为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将两组的分娩方式、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产妇疼痛情况、产后心理情况、母乳喂养情况等进行比较。结果导乐陪伴分娩能够降低手术产率、缩短产程、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减轻产妇疼痛。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结论导乐陪伴分娩可缩短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及产后出血率,提高产时质量。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护理。方法对2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以1%利多卡因在A点行局部麻醉后在C型臂X线引导下取22G10cm射频针进针,采用射频热凝治疗。结果对24例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并给予全程优质护理,包括术前护理,术中配合,术后护理。结论对24例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采取全方位的护理是取得治疗成功的保证。
2010(1).
摘要:目的调查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来我区卫生服务中心计划生育门诊及妇科普查的17~50岁女性对紧急避孕知识的知晓率、获得率及使用率。方法以保密问卷或谈话交流方式进行调查。结果在561名有效被调查者中,对紧急避孕知识知晓率听说过者占63%、了解者占11%、熟悉者占10%、不了解者占16%。结论卫生服务中心应加强紧急避孕知识的普及宣教,针对目标人群中的关键期积极宣传紧急避孕知识,提高紧急避孕方法的知晓率、获得率及使用率。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痔疮手术后病人的护理的干预。方法将180例痔疮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护理组(干预组)90例和常规护理组(对照组)90例。结果 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干预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二便通畅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痔疮术后患者,能有效消除或减少患者痛苦和不适,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伤口早期愈合。
2010(1).
摘要:目的通过查阅病历、文献、问卷调查结合作者单位多年实际及与患者交谈,通过开展对老年痴呆症患者、照顾者同步实施健康教育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随着上海老年化城市进程加快,各大医院都在开展这方面工作研究,本中心2006年以来选择住院65岁以上的老年痴呆患者73例,随机分成观察组40例,对照组33例,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接受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照顾者实施健康教育,然后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第4周时,观察组总体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总体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入院时,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对照顾者实施健康教育,可以提高老年痴呆症患者生活质量。
2010(1).
摘要:目的介绍手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0年1月~2009年6月应用手术治疗内固定加治疗肩锁关节脱位63例,其中男44例,女19例,按Allman分类Ⅱ型11例,Ⅲ型42例。结果随访6~36个月,按Lazzcano功能评定标准对肩锁关节进行评定:优43例,良16例,差4例,优良率为93.7%。结论内固定加喙锁韧带的静力或动力重建是确保手术疗效、肩关节外观及功能恢复的基础;AllmanⅢ型、陈旧性Ⅱ型损伤,手术治疗应做为首选方案,内固定强度以恢复肩锁关节解剖关系为目的 ,与非手术疗法相比具有固定可靠、减少疼痛、获得较好的肩关节功能及降低肩部畸形发生等优点。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孟鲁司特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3月~2009年3月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83例,随机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其中观察组应用孟鲁司特钠4mg,睡前口服或下午与食物同服至临床治愈后停用常规治疗,继续服用孟鲁司特,总疗程达8周后停药。记录两组患者气喘缓解所需天数;观察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无症状天数;对本组患者进行随访6~12个月,在随访中确诊为哮喘例数。结果两组患者在气喘缓解所需天数、治疗8周后无症状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中确诊为哮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孟鲁司特治疗儿童喘息性支气管临床效果显著,对此类患者的气道高反应性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值得临床借鉴。
2010(1).
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HIV感染及艾滋病{AIDS}病人的状况和流行情况。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或门诊就诊的病人和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常规采用金标法和EILSA法进行初筛艾滋病病毒(HIV)抗体检测,阳性者送广西区疾病控制中心复检确诊。结果 8672份血清标本共检出HIV抗体阳性53例,阳性率为0.61%。其中静脉吸毒3例,占5.66%,性病18例,占33.96%,孕产妇7例,占13.21%,普通人群25例,占47.17%。结论 HIV的传播已由特殊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这一传播方向的转变,将给艾滋病的防治带来非常严峻的挑战。
2010(1).
摘要:目的通过124例临床血液样本的生化检测,探讨血管性痴呆的实验室诊断依据。方法取患者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定量法,试剂为美国进口的酶联试验盒,严格按照说明操作。结果 MAO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查差异显著。(P<0.05)、T3、T4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T3、T4经统计学检查差异无意义,(P>0.05)。结论生化检验预测血管性痴呆具有良好的临床意义。
2010(1).
摘要:目的分析巴曲酶注射液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巴曲酶治疗184例24h之内发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与166例常规治疗作对照。结果总有效率溶栓组为97.4%,对照组为72.2%,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巴曲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显著。
2010(1).
摘要:目的比较高血压性脑出血(基底结区)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将在我科治疗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分为微创伤引流组(治疗组)、单纯抽吸术组(对照组A)、开颅手术组(对照组B)和内科治疗组(对照组C)。根据配对条件对276例患者按照1:1配对研究,分别行YL-1型穿刺针微创伤引流、单纯抽吸术、开颅手术和内科保守治疗。结果微创引流组与单纯抽吸术组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别为16.89±13.31与23.01±11.06,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微创引流组与开颅手术组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别为14.93±11.86与31.96±16.93,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微创引流组与内科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别为18.94±13.61与34.78±10.86,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 YL-1型穿刺针微创伤引流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穿刺血肿抽吸术治疗、开颅手术治疗及内科保守治疗。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咳嗽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治原则,提高其诊断率。方法对71例原因不明的长期慢性咳嗽患者行常规肺功能检测,①24小时最大呼气流量(PEF)变异率;②支气管舒张试验;③组织胺激发试验。对第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实测值/预计值<70%患者行支气管舒张试验,FEV1实测值/预计值≥70%患者行支气管激发试验。结果 71例患者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9例,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25例。结合临床特点及对支气管扩张剂和激素的治疗效果确诊37例为CVA。结论①慢性咳嗽,常伴有明显的夜间刺激性咳嗽;②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或PEF昼夜变异率>20%;③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④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可确诊。给予博利康尼片、茶碱缓释片、盐酸西替利嗪片口服治疗有效。
2010(1).
摘要:目的建立臭氧和等离子体消毒柜的消毒因子的检测方法。方法以等离子作为消毒因子的消毒柜的消毒因子检测方法或标准目前尚无报导,本文以医用X光胶片感光为原理的对等离子及臭氧的检测方法填补了该方面的空白。本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借助医院X光现有的设备即可完成检测工作。因现有条件有限只能对臭氧及等到离子体的浓度进行半定量的检测。结果通过空白试验、温度试验、臭氧感光试验、等离子体对胶片对感光试验及臭氧-等到离子体的叠加感光试验,得出了等离子体、臭氧可对医用X光胶片感光的结果。结论本文所述的方法可作为以等离子体及臭氧作为消毒因子的检测方法 。
2010(1).
摘要:目的总结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MP)肺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方法对我科收治的28例儿童重症MP肺炎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儿童重症MP肺炎主要表现为稽留高热、顽固性咳嗽、肺部体征不明显,胸片表现为双侧或单侧大叶肺实变,可并发胸腔积液及肺外多脏器损害,红霉素、激素以及免疫球蛋白治疗效果好。结论重症MP肺炎病情重,病程迁延,经合理治疗大多可治愈。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健康教育对烧伤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180例烧伤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均为90例。研究组根据患者的病情、心理状况等,有针对性的、分阶段实施基于个体化原则的健康教育;对照组仅进行常规的护理。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康复效果、心理状况以及烧伤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对治疗依从性以及医疗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患者平均住院日明显缩短(P<0.05)。结论实施基于个体化原则的健康教育模式更有利于烧伤患者的照护与康复。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诊断胎儿脐带绕颈的准确率,并分析其声像图改变及误诊原因,为临床分娩方式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6月住院分娩的产妇556例(孕周32-41周),进行普通二维超声检查,观察胎儿颈背部皮肤是否有压迹及脐血管回声,并与分娩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二维超声检查有脐带绕颈者180例,其中绕颈1周者147例,绕颈2周者30例,绕颈3周者3例,误诊10例。超声诊断与分娩结果符合率为94.4%。结论超声诊断胎儿脐带绕颈简便,安全,准确率高,但在实践中必须注意影响诊断准确性的因素,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后非损伤性黄疸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总结LC后并发17例非损伤性黄疸的诊治经验。结果 LC后17例非损伤性黄疸病例中胆管残留结石9例,胆囊床毛细胆管漏4例,肝细胞损害致肝功能下降3例,胆道功能障碍1例.均经相应治疗痊愈出院。结论术前详细全面的检查以明确诊断、规范的操作程序、熟练的操作技巧及适时中转开腹是避免此并发症的关键,强调防重于治。
2010(1).
摘要:目的总结小梁切除及切开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我科自2001-01~2005-04共治疗先天性青光眼及开角型或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92例(133只眼)分别行小梁切开及小梁切除术,对术前、后的护理及术后并发症等分析。结果 92例患者术后眼压明显低于术前(P<0.001)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梁切除及切开术治疗先天性青光眼及开角型或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远期疗效好,良好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患恢复的必要条件。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针刀综合治疗骶髂筋膜脂肪疝患者疗效。方法 65例骶髂筋膜脂肪疝患者经局部注射、针刀及手法按摩等治疗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随访6个月以上,65例患者全部有效,无不良反应。结论针刀综合治疗骶髂筋膜脂肪疝,创伤小,治愈率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肺大泡的护理措施。方法采用电视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肺大泡52例为实验组,对术前指导及术后护理资料作一分析。另选40例以前采用腋下小切口开胸手术治疗肺大泡的病例资料为对照组,对比其临床医护疗效。结果实验组52例患者均一次性手术治愈,胸液引流量、胸管留置时间、术后早期肺复张不全、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高于对照组组(均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手术切口小,出血少,组织损伤小,疼痛轻,配合术前术后护理,可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螺旋CT诊断在基层医院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临床诊断为新生儿HIE患者,250例,均行螺旋CT扫描。结果影像学表现:250例CT表现为脑片状低密度影,呈弥漫分布202例,呈局灶样48例;并颅内出血54例,脑实质出血2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9例,脑室内出血6例,硬膜下出血13例。35例患者1~4周复查CT,脑实质内低密度区密度上升,出血病灶吸收,脑肿胀消退。15例患者5~16周复查CT,病灶吸收、消失。结论螺旋CT对HIE明确诊断,对病情的评估及治疗效果追踪,有助于新生儿HIE的治疗及预后。
2010(1).
摘要:目的分析儿童中枢性尿崩症的脑部影像表现,并与临床相关性作探讨。方法复习36例儿童中枢性尿崩症的临床资料,对其做过CT或/和MRI检查的脑部影像表现及临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生殖细胞瘤6例,颅咽管瘤5例,下丘脑胶质瘤2例,垂体腺瘤2例,郎汉氏细胞组织增生症5例;28例行MRI检查病例中,除了2例具有正常垂体后叶T1加权像高信号外,26例垂体后叶T1加权像高信号均消失,其中垂体小、发育不良8例,垂体柄异常16例。结论儿童中枢性尿崩症中继发性尿崩症比例较高,且病因各异,因此对临床确诊的儿童中枢性尿崩症非常有必要做CT或/和MRI检查。
2010(1).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内服配合局部用红霉素膏剂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内服消毒饮加减方及配合局部用红霉素膏剂治疗;对照组单用内服消毒饮加减方治疗。结果中药内服消毒饮加减方配合局部用红霉素膏剂治疗痤疮的总有效率达94.7%,未见不良反应,单纯内服消毒饮加减方治疗痤疮的总有效率达73.5%。两者相比疗效显著。结论中药内服消毒饮加减方配合局部用红霉素膏剂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显著,未见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GST-Π及TopoⅡ在人脑胶质瘤中表达与肿瘤发生和病理分级的关系,以进一步研究原发性脑胶质瘤多药耐药机制。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10例正常脑组织及33例人脑胶质瘤标本GST-Π和TopoⅡ表达。结果正常脑组织中GST-Π和TopoⅡ均无表达。在脑胶质瘤组织中,不同病理分级胶质瘤间GST-Π及TopoⅡ表达率随病理级别升高而有上升趋势(P<0.05)。GST-Π和TopoⅡ在表达强度方面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GST-Π及TopoⅡ的表达与脑胶质瘤的发生及其病理分级存在一定关系,且共同形成肿瘤耐药,但耐药机制各不相同。检测原发胶质瘤细胞中GST-Π与TopoⅡ的表达,有利于指导临床更加合理地选择化疗方案。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于2000~2009年,共收治了35例急性梗阻性胆管炎患者,分析其中的临床特点、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效果,探讨其死亡原因。结果 35例中治愈好转33例,占94.3%;死亡2例,死亡率为5.7%。结论积极的手术治疗是治疗AOSC的重要手段,手术时机和正确的手术方式是提高AOSC的治愈率和降低其死亡率的关键治疗程序。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B超在监测卵泡发育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来我院就诊原发或继发不孕的妇女114例,利用B超监测扫查卵泡发育及受孕情况。结果 114例中成熟卵泡58例,占50.9%,不成熟卵泡51例,占44.7%,未见卵泡5例,占4.4%。成熟卵泡中22例受孕,不成熟卵泡有4例受孕。结论 B超能直接观察卵泡生长发育,确定生长发育的卵泡的位置、形态、数目,在指导临床用药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0(1).
摘要:目的研究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探讨提高其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方法了解影响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积极采取有效护理措施。结果改善其不良因素,对患者身体恢复,减少并发症,减少药物副作用。结论通过我们医务工作者针对病因积极干预,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更好的回归社会。
2010(1).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对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患者针灸取穴及功能锻炼治疗,总有效率为97.5%。结论针药结合疗本病疗效显著。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临床价值。方法 30例经临床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的小儿PMVSD病人,年龄3-10岁。男17例,女13例。体重14~29公斤,缺损大小2.3~8.0mm,采用美国AGA公司生产的Amplatzer室间隔封堵器和北京华医圣杰有限公司生产的室间隔封堵器。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90%。3例病人术前超声显示VSD大小3mm,但造影VSD直径为1~2mm,6F输送鞘未能通过VSD,结束手术。其余病例均选用封堵器腰部直径比VSD大3~4mm成功堵闭。国产封堵器首先选用对称型封堵器,如有主动脉瓣返流再换用偏心型封堵器。其中3例病人术前超声显示室间隔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2mm,但造影示主动脉右冠瓣下无室间隔组织,均选用偏心型封堵器成功堵闭,其中1例术后主动脉瓣微少量返流,术后3个月返流消失。本组病例造影显示半数病人(16例)有膜部瘤形成,其中1例为巨大膜部瘤,有两个分流口,分别为4、6mm,术后即刻造影有少-中量残余分流,术后3个月有少量残余分流。其余病例均成功堵闭。所有病人术后常规静脉应用地塞米松5天。术后发生各种心律失常10例,包括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心律失常多发生在术后2~6天,经术后静脉注射地塞米松,重症换用甲基强的松龙,心律失常大多于术后4~10天消失。随访1年有1例遗留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遗留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结论掌握好手术适应证是成功介入封堵的关键之一。缺损大小3~8mm易于成功封堵。如果室间隔缺损膜部瘤的分流口较大且数目多不易完全堵闭。小儿主动脉右冠瓣下无室间隔组织的病例不是手术禁忌。介入治疗PMVSD安全性较高,疗效显著,并发症少,但要高度重视其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尤其是要做好心律失常的防治。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支气管肺囊肿的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先天性支气管肺囊肿49例的发病部位、数目、大小、形态、密度、腔内及腔外邻近组织的CT征象。结果 49例共63个囊肿,纵隔型囊肿18个,多分布在气管右旁、主支气管旁及隆突下,肺内型囊肿45个,双下肺33个,其中含液囊肿17个,含气液囊肿23个,含气囊肿5个;含液囊肿加作增强扫描,囊壁强化,囊内无强化;囊壁钙化14个,囊内容物钙化9个。结论先天性支气管肺囊肿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康复语言训练对脑卒中后失语患者语言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本次入选的120例脑卒中后失语患者随机分为接受语言康复训练的治疗组和不做康复训练的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均做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做康复语言训练治疗,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30天后,分别评定两组患者的语言功能,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语言功能恢复的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语言康复训练能提高语言表达力、理解力、阅读力及沟通技巧。对脑卒中患者语言功能康复有积极意义。
2010(1).
摘要:目的观察声带息肉患者术后应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将显微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切除术后患者92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实验组应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对照组46例雾化吸入地塞米松、庆大霉素、糜蛋白酶混合液,对比两组治疗后声带水肿的恢复效果。结果实验组一周的用药后,声嘶缓解明显,声带水肿明显消退,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应用于声带息肉术后能有效改善声带充血水肿情况,缓解患者声嘶,方法简单安全。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结肠息肉的内镜检查及镜下治疗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9年7月至2008年12月间136例结肠息肉患儿的内镜检查结果及镜下治疗。结果 136例经结肠镜检查确诊为结肠息肉的患儿,同时行内镜下息肉电切术治疗,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是检查和治疗小儿结肠息肉的主要方法 ,及早摘除息肉对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结肠癌的发病率有重要意义。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腹膜后单个有核细胞移植对门静脉压力的影响。方法随机对肝炎后肝硬化并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70例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病人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的同时在腹膜后植入自体骨髓单个有核细胞。对照组34例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观察术后腹膜后血管再生情况及监测门静脉压力变化,对照同期手术再出血、腹水消失情况、低蛋白改善情况及肝性脑病的发生率。用SAS统计软件分析处理。结果 36例在手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腹膜后彩超复查侧枝循环开放增加、术后12个月测门静脉压力降低、腹水明显改善、低蛋白血症2例未纠正,随访五年无肝性脑病发生及再出血病例。对照组单纯性断流手术者在术后三年有11例再出血,并发肝性脑病7例,门静脉压力升高,腹水8例未改善,低蛋白血症2例未纠正。结论肝硬变并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在行脾切除,门-奇断流的同时,在腹膜后植入自体骨髓单个有核细胞可以增加门静脉侧枝循环,降低门静脉压力,预防再出血并发肝性脑病的发生。
2010(1).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白芨微粒加明胶海棉微条作栓塞剂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组治疗对象56例,均于术前进行妇科检查进行确诊,均统一在月经期后一周进行手术。采用Selainger技术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至对侧髂内动脉,作DSA造影观察子宫动脉走向及肿瘤的供血情况。然后用5F导管或SP导管进入子宫动脉,,确认子宫动脉后且无返流现象,将白芨微粒加庆大霉素8万u及适量生理盐水混匀,注入肿瘤体内,一般视肿瘤体积大小而决定注入栓塞剂量的多少。定时观察,以防止返流,当观察到动脉血流速度变慢为宜,再注入明胶海棉微条少许以栓塞较粗的血管主干,再次造影证实栓塞成功。完成一侧栓塞后,需要进行同侧的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将导管退至主动脉成袢后拉入同侧髂内动脉并行造影,然后方法同前完成栓塞即可。结果显效24例,42.85%;有效32例,57.14%;无效0。总有效率99.99%。80%~85%的患者肿瘤压迫症状有显著改善,一般的患者在术后4天内恢复正常活动。双侧栓塞的成功率高达98%,2%的患者因血管变异而只进行单侧(主供血)栓塞。结论中药白芨微粒加明胶海棉微条作栓塞剂治疗子宫肌瘤不影响正常生理功能,创伤小、恢复快、不良反应小。
2010(1).
摘要:目的总结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幼年性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合并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2例患儿均有发热,1例服用非甾体抗炎药3天后并发MAS,1例诊为SOJIA2年因上呼吸道感染诱发MAS。2例患儿均有中枢神经系统及凝血功能障碍表现,白细胞、血小板减低和红细胞沉降率降低,高血清铁蛋白血症。结论 MAS是幼年性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的一种严重而致命的并发症,起病突然,进展迅速,病死率高。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方法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加强相关知识宣教,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做好饮食护理和出院指导。结果 28例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情况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结论科学的围术期护理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