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
摘要:目的旨在通过动物肝纤维化模型的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增强磁共振(MR)研究,分析不同程度肝纤维化对SPIO增强效应的影响。方法肝纤维化大鼠21只及正常大鼠8只于注射SPIO前及60min后行T2加权MR扫描。测量图像的信号强度(SI),计算信噪比(SNR)和信号强度变化百分比。肝脏标本行组织学检查,根据Scheuer的肝纤维化分期标准将大鼠分为4组。结果正常及肝纤维化组的SI及SNR于增强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肝纤维化分期与信号强度变化百分比的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无相关性存在(P=0.212,r=0.239)。结论SPIO在肝纤维化与正常肝脏具有同样有效的增强作用。SPIO对肝脏增强效果的降低与慢性肝脏疾病的损害程度无显著相关。
2009(2).
摘要: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存活素(survivin)在正常直肠组织、腺瘤和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关系,并评价其在直肠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利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正常直肠、腺瘤组织标本各16例及直肠癌80例中PPAR-γ、survivin基因蛋白表达,并回顾性分析PPAR-γ、survivin与各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间关系。结果80例直肠癌标本中PPAR-γ、survivin表达阳性明显高于腺瘤及正常直肠组织(P<0.05)。直肠癌患者不同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的PPAR-γ、survivin表达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化程度、病理分期、淋巴转移、3年生存率的PPAR-γ表达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癌中survivin与PPAR-γ基因表达间关系密切。结论PPAR-γ、survivin基因表达异常与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检测PPAR-γ及survivin蛋白对诊断直肠腺癌、判断其恶性程度及预后均有一定参考价值。
2009(2).
摘要:目的观察胸腺肽α1(Tα1)对颅内感染病人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Tα1在颅内感染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2006年2月~2008年6月间收治的52例颅内感染病人,随机分为用药组(27例)和对照组(25例),在控制感染的基础上用药组加用Tα1,并观察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以及T细胞亚群CD3+、CD4+、CD8+、NK细胞百分率的变化。结果两组病人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呈升高趋势,但对照组趋势更加明显,治疗第4天用药组的CD3+、CD4+较用药前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Tα1可以调节严重感染病人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的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病人的免疫功能。
2009(2).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初始负荷剂量胺碘酮治疗无脉性室速和室颤的效果。方法选择183例无脉性室速和室颤患者,经常规心肺复苏、使用肾上腺素以及3次电除颤未能转复者,随机分为两组:胺碘酮组(n=125):300mg或150mg胺碘酮溶于40mL葡萄糖液中快速静注,再予电除颤,按初始剂量,胺碘酮组又分为300mg组(n=64)和150mg组(n=61);对照组(n=58):仅给予常规肾上腺素、CPR及电除颤;记录并比较各组患者的心律转复时间,入院、出院存活人数。结果两种剂量的胺碘酮均能明显缩短心律转复时间[(9.8±1.7)min,(10.5±2.3)min vs (15.6±2.2)min](P<0.05),提高入院存活率(35.9%,32.8% vs 20.7%)(P<0.05),300mg剂量的胺碘酮的效果略优于150mg剂量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胺碘酮对于出院存活率无明显改善。结论300mg与150mg剂量的胺碘酮能有效缩短无脉性室速和心室纤颤患者的心律转复时间,但不能提高出院存活率。
2009(2).
摘要: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是一种高效的DNA直接修复酶,能修复烷化剂所致的DNA损伤。该酶的结构、功能的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及特征都有密切关系。本文就近几年对DNA修复酶MGMT的研究和它在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2009(2).
摘要: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化疗治疗术后复发性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术后复发性直肠癌采用常规放射治疗至40Gy,再予后程适形放疗加化疗。适形放疗25~30Gy,肿瘤总量65~70Gy;化疗第1天奥沙利铂130mg/m2,第1~5天亚叶酸钙100mg/m2,第1~5天5-氟尿嘧啶500mg/m2。结果患者有效率为82.1%;第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2%、61%和32%,发生远处转移6例,远处转移率为21%;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放射性直肠炎、放射性膀胱炎为主要副反应,多为Ⅰ、Ⅱ级。结论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化疗毒副反应小,可提高术后复发性直肠癌的生存率,改善其生存质量。
2009(2).
摘要:目的加强对鼻后滴漏综合征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诊治的98例鼻后滴漏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随访结果。结果本组以慢性咳嗽和咽部各种不适为主诉病例均有相关鼻-鼻窦、鼻咽疾病,其中慢性鼻炎21例,慢性鼻窦炎和(或)鼻息肉31例,变应性鼻炎27例,腺样体肥大16例。慢性鼻咽炎3例。经过抗感染、改善鼻阻、开放窦口、促进引流等等处理,随访3个月以上,86例症状明显好转,总有效率达88%。结论鼻后滴漏综合征的病因复杂多样,一定要查清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方法,才能获得满意疗效。
2009(2).
摘要:目的分析胰岛瘤定位诊断的方法,探讨合理选用的策略。方法对1995年1月~2008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8例胰岛瘤病例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均发现肿瘤,包括2例定性诊断明确,但无定位诊断的病人。术前B超定位准确率37.5%,CT75.0%;术前CT检查与B超检查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胰岛瘤术前定位诊断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B超和CT均应为术前常规检查,胰岛瘤CT诊断阳性率较B超高。术前各种检查仍不能定位时,术中探查和B超是目前定位最好的方法。对定性诊断明确的病人,无论能否获得定位诊断,均应及早手术探查,以免延误治疗。
2009(2).
摘要:目的总结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4年来收治的30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7例患者均经保守治疗痊愈,平均住院时间21d,3例经保守治疗28d无效而手术,其中1例治愈,1例术后并发肠瘘,经再次手术后治愈,1例并发腹腔脓肿,经腹腔引流治愈。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在术后15d以内,应以保守治疗为主,手术治疗的并发症较多,疗效差,宜慎重。
2009(2).
摘要:目的探讨阿维A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9例重症银屑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n=31):应用阿维A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先口服强的松1mg/(kg·d)或静脉滴注地塞米松7.5~12.5mg/d,治疗1~2周后,加口服阿维A0.3~0.5mg/(kg·d);对照组(n=28):单纯口服阿维A胶囊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7.10%和6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维A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银屑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2009(2).
摘要:目的探讨四肢长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非感染性骨不愈合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自1996年1月~2006年12月行钢板或交锁髓内钉手术治疗四肢长骨骨折428例,有42例发生非感染性骨不愈合(9.81%)。行更换钢板或交锁髓内钉固定加骨移植手术33例,单纯行髓内钉动力化9例。结果所有病例均随访至骨愈合,平均随访25个月,再次行钢板或交锁髓内钉固定加植骨术后骨折愈合率100%,平均愈合时间(13.5±6.1)个月,单纯髓内钉动力化术后骨折愈合率77.8%,平均愈合时间(15.5±6.3)个月。结论再次内固定加植骨术是治疗非感染性骨不愈合的较好方法,单纯行髓内钉动力化仍有骨不愈合的可能。
2009(2).
摘要:目的探讨绝经期舌痛症患者雌激素水平与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对87例舌痛症的绝经期女性患者和82例对照组进行成组病例对照研究。检测两组血清雌二醇(E2)及促卵泡激素(FSH)和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the Pith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对两组绝经期女性患者进行睡眠质量的评价。结果舌痛症组的血清E2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SH值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舌痛组的睡眠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内分泌水平的变化对绝经期女性的睡眠质量有直接影响。
2009(2).
摘要:目的探讨恒前牙牙齿震荡的预后与发病年龄和临床体征的关系,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46例患者的发病年龄、69颗恒前牙的临床体征及2年后的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年轻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成熟恒牙,牙齿有松动者的预后低于其它体征者。结论成熟患牙及牙齿有松动者应定期复查,发现有牙髓坏死应及时作根管治疗。
2009(2).
摘要: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1月~2008年12月,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56例,其中合并不全截瘫44例,椎管骨性占位,硬膜受压,但无神经症状12例。观察其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和脊柱的稳定性。结果56例随访7个月~5年,平均2.6年。伤椎高度恢复90%以上35例,恢复80%~90%16例,恢复80%以下5例。X线片显示植骨融合,无钢板螺钉断裂和松动现象。44例不全截瘫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除A级3例未能恢复外,其余恢复1~2级。结论对来自椎管前方压迫的胸腰椎骨折,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固定具有减压彻底、神经功能改善率高、一期固定融合成功率高及脊柱稳定性好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2009(2).
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合并肺部霉菌感染的发病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4例患者进行临床症状、体征密切观察,收集体温、血常规、血和痰病原学结果、影像学诊断资料,抗生素及激素使用情况。结果14例中有呼吸道症状者11例,7例痰粘稠不易咳出,胸片检查11例可见大小不等的点片状阴影;白色念珠菌感染共10例(71.4%),曲霉菌感染2例;中性粒细胞<0.5×109/L者8例(占57.1%),<1.0×109/L者3例(占21.4%);均用广谱抗生素联合抗感染治疗7d以上;曲霉菌感染者给予二性霉素B,余12例用氟康唑治疗2周以上,6例治疗1周内症状改善消失(占42.9%),5例治疗2周内症状改善消失(占35.7%),3例死亡。结论恶性血液病合并肺部霉菌感染原因与强烈化疗、中性粒细胞减少、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有关;其早期诊断较困难,临床应引起重视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
2009(2).
摘要:目的观察硫酸羟氯喹联合氟康唑抗念珠菌治疗绝经期妇女口腔扁平苔藓(OLP)中的临床疗效。方法128例确诊为OLP的绝经期妇女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6例采用硫酸羟氯喹联合氟康唑治疗,对照组62例采用硫酸羟氯喹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6月后糜烂型OLP患者中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非糜烂型OLP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硫酸羟氯喹联合氟康唑治疗能提高糜烂型OLP疗效,减少复发。
2009(2).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手术进路治疗下颌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下颌体、下颌角及下颌升支骨折患者住院、手术、影像及随访资料,对比不同手术进路的治疗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86例下颌体、下颌角或升支骨折患者,40例患者采用口外切口,46例采用口内切口。在口外切口的患者中,10例出现并发症,3例较重,7例较轻。口内切口的患者中,11例出现并发症,5例较重,6例较轻。7例患者由于术中无法充分暴露先采用口内切口后改为口外切口,3例出现并发症,1例较重,2例较轻。结论口内与口外进路治疗下颌体、下颌角及下颌升支骨折,并发症的发生无显著性差异,但口内转口外切口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
2009(2).
摘要:目的探讨牙隐裂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31颗早期牙隐裂的临床疗效与病程、裂隙深浅的关系。结果裂隙仅位于牙釉质者的成功率为100%,止于牙本质浅层者的成功率为85.71%,止于牙本质中层者为83.33%,达牙本质深层者的成功率为零。结论早期牙隐裂的病程短者疗效好优于病程长者,裂隙在牙本质中层以上者疗效优于牙本质深层者。
2009(2).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对大肠癌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8年7月我院共行1167例结肠镜检查,患者来自门诊及住院病房,对内镜下疑诊或确诊大肠癌的病例,观察肿瘤的形态、部位并取活检,对病理证实为大肠癌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结肠镜及病理诊断检出大肠癌103例,检出率8.8%,其中男62例,女41例,平均(55±2.3)岁,男女之比为1.5∶1,年龄在36岁以上者85例,占82.5%。癌灶部位以直肠及乙状结肠为多见。镜下以溃疡型中晚期癌为多,术后复发4例。结论临床上以血便为主要表现,直肠及乙状结肠发生率最高,组织学以腺癌为主,内镜检查在诊断大肠癌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方法,对病灶发现和治疗大肠癌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2009(2).
摘要: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经腹部超声(transabdominal ultrasound,TAS)与经阴道超声(transvaginal ultra-sound,TVS)在子宫肌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65例患者82个瘤体联合应用经腹部超声及经阴道超声作出诊断,根据病理结果比较单用经腹部超声、经阴道超声及两者联合应用的诊断符合率。结果65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肌瘤中,经腹部超声诊断符合率87.69%,漏诊5例,误诊3例;经阴道超声诊断符合率95.38%,漏诊1例,误诊2例,联合应用经腹部超声与经阴道超声诊断符合率100%,无1例漏诊或误诊。结论在子宫肌瘤的超声诊断中,联合应用经腹部超声与经阴道超声,明显优于单用经腹部超声或经阴道超声。
2009(2).
摘要:目的对外伤性原发脑室内出血的发病机制、治疗原则和预后进行分析评价。方法总结11例外伤性原发脑室内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7例恢复良好,轻残2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初期脑室外引流和后期脑脊液置换是有效的治疗手段,能够改善预后及降低脑积水的发生率。
2009(2).
摘要:目的结合临床与病理探讨HPV与子宫颈相关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在我院妇科取得宫颈组织标本的患者,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病理确诊为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一组为病理确诊为正常子宫颈及宫颈炎性病变。进行免疫组化HPV检测,统计分析各组HPV检出率。结果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共100例,26例HPV阳性,总阳性率为26%。正常子宫颈及宫颈炎性病变患者,共100例,13例HPV阳性,总阳性率为13%。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组HPV检出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结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中HPV感染阳性率高于正常子宫颈及宫颈炎性病变患者,提示HPV可能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有关。
2009(2).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危险因素,为其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96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进行调查,对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治疗的基础加用克林美治疗,治疗14d后评价两组疗效。结果慢性高血压、肥胖、妊娠糖尿病与切口感染的发生有关。两组有效率均为100%,观察组治愈率为93.8%,高于对照组(77.1%),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肥胖、妊娠糖尿病和慢性高血压是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克林美联合常规抗生素治疗,可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2009(2).
摘要:目的探讨10%明矾治疗口腔颌面部及体表皮肤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1~2007年收治的114例口腔颌面部及皮肤血管瘤患者,局部注射10%明矾1~2mL,1~2周/次。结果10例未复诊未统计,其余治愈94例,显效10例,治愈率为90.38%,总有效率为100%,观察1~2年无复发或加重。结论10%明矾注射治疗血管瘤安全有效。
2009(2).
摘要:目的探讨术中Baumann角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内翻中的作用。方法2000年1月~2007年10月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68例。其中男39例,女29例;年龄3.5~14.5岁,平均7.2岁,伸直尺偏型35例,伸直桡偏型31例,屈曲型2例。在C臂X射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骨折的三维移位,测量并纠正患侧B角,术中、术后X射线片证实与健侧B角之差。结果68例平均随访时间36.1个月。B角患侧平均为73.4°,健侧平均72.5°;提携角(C角)患侧平均7.8°,健侧平均9.4°,其中5例发生C角减少5°~10°、其中3例发生轻度肘内翻。根据Flynn评价标准,术中Baumann角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最后一次随防时肘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0°0.05;A组与C组比较,χ2=22.7121,P<0.05;B组与C组比较,χ2=7.3634,P<0.05。肘关节伸屈功能平均为-6.5°(伸)138°(屈),优良率为97.9%。克氏针固定时损伤尺神经1例,未出现Volkmann挛缩。结论整复时强调完全纠正尺偏移位及内倾,B角恢复满意后,采用经皮克氏针固定,固定可靠,能避免肘内翻,可提前功能锻炼时间,不需极度屈肘外固定,能防止前臂Volkmann挛缩的发生,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2009(2).
摘要:目的探讨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变异型心绞痛(VAP)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8例VAP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强化组(阿托伐他汀40mg/d)30例,和普通组(阿托伐他汀10mg/d)28例,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12周的临床效果、血脂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①强化组的TC、LDL下降明显,与普通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强化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平均发作持续时间,治疗后差异明显,与普通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强化组6例/普通组4例)均有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肾功能、肌酸激酶无明显变化。结论使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40mg/d)治疗VAP,临床疗效显著,无严重不良反应。
2009(2).
摘要:目的探讨盐酸恩丹西酮与地塞米松联合应用是否具有增强预防PONV的效果。方法10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静注盐酸恩丹西酮8mg,B组静注盐酸恩丹西酮8mg+地塞米松10mg,采用WHO规定标准评定PONV。结果术后第1个24h,PONV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达Ⅲ级者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第2个24h,B组PONV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达到Ⅲ级者明显小于A组。结论盐酸恩丹西酮与地塞米松联合应用能增强预防PONV。
2009(2).
摘要:目的探讨腹膜外新式剖宫产术与传统剖宫产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本院2003年10月~2008年10月同期住院的278例腹膜外新式剖宫产术(研究组)和276例传统剖宫产术(对照组)进行回顾分析对比。结果两种剖宫产方法从切皮到胎儿娩出时间、总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腹膜外新式剖宫产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了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结论腹膜外新式剖宫产术,术后肛门排气快、胃肠功能恢复快;术后不会发生肠梗阻;术后腹痛轻,产妇下床早,有利于母乳喂养。并且对医疗设备无特殊要求,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实施。
2009(2).
摘要:目的探索儿科急诊救治区域划分和合理使用,确保小儿急救绿色通道畅通。方法通过急诊室的改造,按红、黄、绿三种颜色标志要求调整功能用区(以下简称三区),并通过加强急诊护士岗位培训考核、实施急诊导诊制度、建立醒目标志指引与优化的就诊流程、留观输液须知等急诊健康教育辅导等措施,采取适时弹性派班制和急诊三区人员随时调配制,强化三区功能使用和规范管理,达到场地合理使用的最大化。结果①救治高峰时家长对救治环境急诊三区合理使用的依从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施急诊导诊制度,使用醒目、直观的标志,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可以提高患儿家长的认知能力,配合和维持救治秩序;②对急诊年轻护士进行规范的岗位培训考核,实施分层次管理,为合理使用急诊三区提供技术支持和确保各岗位的工作有序、安全运行;③采取适时弹性派班制和急诊三区人员随时调配制,在日人均工作量增加的情况下,投诉纠纷大大减少。结论建立儿科急诊抢救救治、重症留观和输液一条龙服务模式,可以达到优化小儿急诊救治流程,急诊功能用房合理化,人力资源使用最优化。
2009(2).
摘要:目的了解心绞痛的原因是否因冠状动脉瘘所致。方法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冠脉造影显示此患者前降支近段向上发出一分支血管,绕行肺动脉圆锥,远端血管呈网状,有中量造影剂流向肺动脉主干;右冠近段向上发出分支血管,其远端亦呈网状,有少量造影剂喷向左(右)肺动脉。结论心绞痛患者中确实存在冠状动脉瘘。
2009(2).
摘要:目的探讨局部亚低温脑保护在早期大面积脑梗死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86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亚低温组43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观察血糖、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Barthel指数(BI),并观察病死率、有效率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局部亚低温治疗组血糖水平、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均明显降低,BI评分有明显改善,治疗有效率为7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可降低脑梗死患者的应激反应、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和防止神经细胞凋亡,具有明显脑保护作用。
2009(2).
摘要:<正>《中国医学工程》杂志(期刊号:ISSN1672-2019/CN11-4983/R),季刊,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公开发行。
2009(2).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术的手术配合。方法将本院2007年9月~2008年12月共进行的9例腹腔镜供肾切取手术进行回顾分析。结果9例手术均获得成功。结论参与手术的护士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并要求医护之间密切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