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
摘要:目的:比较胃底静脉曲张栓塞同时联合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术与联合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经急诊胃镜检查发现活动性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合并Ⅱ°以上食管静脉曲张,且排除了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以外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共162例,分为治疗组:采用胃底静脉曲张组织黏合剂栓塞同时EVS治疗;对照组:采用胃底静脉曲张组织黏合剂栓塞同时EVL治疗。结果:治疗组急诊止血率96.34%(79/82),对照组急诊止血率为95.00%(76/80),两组急诊止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再出血率分别为10.13%(8/79)、11.84%(9/76),两者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胃底静脉曲张栓塞联合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术与联合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均是治疗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并食管静脉曲张的安全有效方法,临床上应根据操作医师的熟练程度及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最佳治疗手段。
2009(12).
摘要: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和神经影像学资料。从中选出性别、年龄相匹配,发病2周内复查头部CT或MRI的患者60例,分为HT组30例,非HT组30例。列入18项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包括高血压病史、大面积脑梗死、尿蛋白阳性及高胆固醇血症等。对以上因素行χ2或t检验。结果:大面积脑梗死、尿蛋白阳性及高胆固醇血症的构成比在HT组和非HT组间有显著差异。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尿蛋白阳性及高胆固醇血症是HT的主要危险因素。并且HT的发生是多因素及多机制的结果。
2009(12).
摘要:目的:比较甘精胰岛素和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CSII)治疗围手术期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9例拟手术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甘精胰岛素组(29例)和胰岛素泵CSII组(30例),观察其血糖控制水平、达标时间、低血糖次数、切口感染和延迟愈合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均能获得良好的血糖控制,甘精胰岛素组血糖达标时间、术中和术后血糖、低血糖次数、延迟愈合例数均与CSII组无显著差异。结论:甘精胰岛素治疗可以达到和CSII治疗同样的效果,有效、迅速、平稳地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高血糖,缩短术前准备时间,减少低血糖、伤口感染以及延迟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
2009(12).
摘要:目的:总结尿道下裂24例不同术式治疗尿道下裂的手术经验。方法:收集2003-2009年收治24例尿道下裂患者,年龄2~19岁,其中阴茎型18例,阴茎阴囊型6例,行带蒂包皮瓣法(Ducket术)12例,阴囊纵隔皮瓣法4例,原位阴囊皮管加横行带蒂包皮瓣法(Ducket+DuPlay术)1例,皮条埋藏法1例,阴茎皮管6例,24例患者23例未行尿液转流,1例膀胱造瘘术,6例采用多侧孔硅胶管引流和支撑,分析不同部位、不同术式的临床疗效。结果:2例术后随访5~24个月。一次性治愈17例(71%)。术后发生尿瘘7例(29%),1例尿瘘自愈,余手术治愈。结论:不同类型尿道下裂应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尿道下裂术后容易出现并发症。通过改进手术操作、手术材料和术后尿液引流等方法,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尿道瘘是尿道下裂术后的重要并发症。
2009(12).
摘要:目的:评价导流杂交基因分型技术在检测生殖道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导流杂交法进行21种HPV亚型的分型检测,同时用杂交捕获二代(HC-2)进行13种高危型HPV检测。结果:在宫颈病变中6种最常见的HPV基因型为16、18、52、58、33、31。多重感染率分别为35.80%、45.9%、54.9%、60.8%、70.2%。结论:导流杂交检测效果与HC-2具有可比性,且能明确HPV亚型及多重感染,是目前为止最理想的HPV检测方法。
2009(12).
摘要:目的:比较非脱垂疤痕子宫经阴道和经腹全切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6月~2009年6月在我院疤痕子宫行子宫全切术共50例,其中经阴道子宫全切术20例,经腹子宫全切术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病人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阴式组在术后排气、住院天数、术后病率及术后镇痛率与腹式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改良非脱垂疤痕子宫阴式全切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临床实用安全可行。
2009(12).
摘要:目的:探讨解除腹部术后肠胀气的有效方法。方法:随机将283例腹部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152例,对照组131例。观察组采用穴位注射甲基硫酸新斯的明法,对照组采用肌肉注射甲基硫酸新斯的明法,两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处理(x2检验)。结果:观察组疗效与对照组疗效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穴位注射甲基硫酸新斯的明配合复方小承气汤口服治疗腹部术后肠胀气效果良好。
2009(12).
摘要:目的:对比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与B超诊断胆系结石的价值。方法:应用1.0T超导MRI扫描仪对171例胆系结石患者,胆囊结石68例,肝内胆管结石43例,胆总管结石60例,行B超检查及重T2加权多次激发FSE序列MRCP扫描。结果:B超及MRCP图像均能明确显示68例胆囊结石;103例胆管结石(43例肝内胆管结石和60例胆总管结石)在MRCP原始图像及MIP图像均可明确显示,而B超仅可显示其中的69例(67%)。结论:对于胆系结石的诊断,应有机地结合MRCP与B超检查,不能仅仅依靠某一种成像技术。胆囊结石首选B超检查,胆管结石应首选MRCP。
2009(12).
摘要: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后继脑梗死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选择首发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共208例,根据脑梗死发病前3个月内是否出现有同侧TIA史分为两组:有同侧TIA史的100例为观察组,无TIA史的脑梗死患者10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病人入院后均给予相同的治疗方法,检测发病72h梗死灶体积,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0和40天检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发病72h时观察组患者梗死灶体积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20和40天,三个不同时间点分别比较,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梗死前发生的同侧TIA可能产生缺血耐受现象,可减轻随后严重缺血性卒中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2009(12).
摘要:目的:探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UPPP)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的疗效。方法:48例确诊为OSAHS接受UPPP治疗的患者,对术前和术后6个月PSG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8例术后随访6个月:治愈24例,有效10例,显效6例,无效8例;有效率达到83.3%(40/48)。结论:应用UPPP术式治疗OSAHS是安全有效的。
2009(12).
摘要:目的:探讨纤维鼻咽喉镜下咽鼓管插管药物灌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于纤维鼻咽喉镜下行咽鼓管插管抽吸出鼓室内的积液并注入配制的药液。结果:经临床观察及半年随访,163例患者(195耳),经插管、通气、吸引、注药治疗后,治愈164耳,好转16耳,有效率为92%,无效15耳。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视野清楚,患者痛苦小,疗效较好,且不影响鼓膜的正常生理结构,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手段。
2009(12).
摘要:目的:观察皮瓣下放置携带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明胶海绵对糖尿病大鼠缺血皮瓣存活能力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15只为对照组(A组),其余45只尾静脉注射STZ,糖尿病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5只。均于背部作6cm×1.5cm蒂位于双侧髂棘连线上的全层缺血皮瓣。B组在皮瓣下注射生理盐水,C组皮瓣下注射VEGF生理盐水溶液,D组皮瓣下放置含VEGF生理盐水溶液明胶海绵,原位缝合皮瓣。术后3,7,14d观察缺血皮瓣的成活面积,并进行组织学观察;CD31测定皮下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及CDK4阳性细胞的灰度值。结果:14天时,D组皮瓣的成活面积率明显高于其余组,微血管记数密度D组高于A、C组,A、C组间无差异并高于B组,且于7天时表达量最高。CDK4的灰度值B组明显低于其余组,而C组又低于D组。结论:VEGF的局部应用,可以加速皮瓣内血管再生,从而改善了糖尿病大鼠缺血皮瓣远端的血供状态,尤其采用明胶海绵携带VEGF皮瓣下放置的方法,更能明显地增强糖尿病大鼠缺血皮瓣的成活能力。
2009(12).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急性前循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52例急性前循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影响因素,并与同期住院病情无进展的66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颈动脉狭窄及斑块形成、糖尿病、发热和白细胞增高为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前循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早期干预,可进一步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
2009(12).
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术中大出血发生的原因、高危因素与处理方法。方法:对2006年4月~2009年6月我院剖宫产术中出血量≥500ml的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5例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原因主要是子宫收缩乏力和胎盘因素,高危因素有产程异常、胎膜早破、巨大儿、羊水过多、多胎妊娠、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结论: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原因很多。但主要为子宫收缩乏力和胎盘因素,术前识别出血的高危因素,术中正确处理可明显减少子宫切除,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2009(12).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浓度丙泊酚预处理对缺氧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8~10天的海马神经元,随机分成四组:缺氧组;低浓度丙泊酚(5μg/ml);中浓度丙泊酚(10μg/ml);高浓度丙泊酚(20μg/ml)。测定MTT,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比例。结果:与缺氧组比较,丙泊酚预处理能增加神经细胞的增殖力,减少神经元的凋亡比例。中浓度丙泊酚组此作用最强。结论:丙泊酚预处理可以增加神经细胞的增殖力,减少神经元的凋亡比例。该作用具有剂量相关性,适中浓度(10μg/ml)的丙泊酚此作用最强。
2009(12).
摘要:目的:评价CO2激光包皮环切术联合氦氖激光治疗包皮过长并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包皮过长并尖锐湿疣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行CO2激光包皮环切术,对照组行CO2激光术祛除疣体,两组均联合氦氖激光治疗。两组治疗后,均随访6个月,对两组疗效及复发率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痊愈55例,痊愈率为91.67%;对照组痊愈44例,痊愈率为73.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显著(χ2=6.98,P=0.008P<0.05);随访6个月,治疗组55例,复发5例,复发率为9.1%,对照组44例,复发14例,复发率为31.8%,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显著(χ2=8.14P=0.004P<0.05)。结论:CO2激光包皮环切术联合氦氖激光治疗包皮过长并尖锐湿疣,临床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2009(12).
摘要:目的:探讨高热降温更为有效的方法。方法:将诊断为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致发热患者200例作为观察组,在常规方法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三氮唑核苷注射液400~600mg,加入葡萄糖盐水500ml中静脉点滴,1次/d,同时给予清开灵注射液2ml曲池穴穴位注射。对照组则在常规方法治疗的基础上,肌肉注射板蓝根注射液,辅以苦甘冲剂、病毒灵口服等,两种降温方法均不重复,观察第1次用药30min后两组患者的体温下降情况及治疗3d后两组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患者整体疗效经x2检验,x2=18.577,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整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病人体温下降幅度,观察组体温平均下降4.47℃,对照组平均下降2.27℃,两组比较,t=8.644,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观察组降温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三氮唑核苷静脉点滴配合穴位注射用于呼吸道病毒感染性发热治疗效果好。
2009(12).
摘要: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5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对是否询问患者药物致变态反应史、稀释用的溶剂、药物配伍、滴速等因素进行重点分析。结果:50例不良反应中,男性32例,明显高于女性18例(χ2=3.95,P<0.05);从年龄分布来看,中老年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38,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12例(χ2=4.25,P<0.05);50例不良反应中全身性损害(24例,48.0%)高于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3例,46.0%)、胃肠系统损害(9例,18.0%)、心血管系统损害(6例,12.0%)、中枢及外周神经损害(4例,8.0%)、呼吸系统损害(1例,2.0%)(χ2=2.84,P>0.05;χ2=3.84,P<0.05;χ2=6.74P<0.01;χ2=6.8,P<0.01)。结论: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应进行合理规范,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009(12).
摘要:目的:了解内科门诊胸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患病分布情况。方法:对一年以来的在本院内科门诊就诊的胸痛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对患者进行诊断。结果:在183例相同患者中,冠心病119例,占65.03%,非冠心病64例34.97%。心绞痛65例,占35.52%;心肌梗死54例,占29.51%;心脏神经官能症35例,占19.12%;主动脉夹层7例,占3.8%;肺栓塞5例,占2.73%;胆管疾病4例,占2.18%;食管裂孔疝3例,占1.64%;胸膜炎和带状疱疹各3例,分别占1.64%;肋软骨炎2例,占1.09%;肺癌和心包炎各1例,分别占0.55%。结论:内科门诊常见胸痛患者主要以冠心病居多,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发病率均较高,另外心脏神经官能症发病率也相对较高,临床医生须对胸痛病例作出明确诊断,以利于临床治疗。
2009(12).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131I治疗甲亢所致甲减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将300例患者按治疗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三组,即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各100例。甲状腺质量采用手法估计结合甲状腺显像或B超检查结果综合确定,并根据患者病榭、甲状腺大小、质地、年龄及既往治疗情况,确定预计每克甲状腺组织剂量。大剂量组5.55MBq/g(150uci/g)一次性全量;中剂量组3.7MBq(100uci/g),一次性全量,3月后复诊,根据受治者临床症状及血清FT3、FT4、TSH值,酌情给予第二次治疗或观察;小剂量组2.59MBq(70uci/g),3个月为1个疗程,根据临床症状及血清FT3、FT4、TSH值,酌情给予第二疗程及第三疗程治疗。随访期间检测FT3、FT4、TSH与治疗前对照,三组甲减发生率进行比较,数据进行统计处理(t检验和x2检验)。结果:小、中、大不同剂量各组治疗后1年与治疗前比较,FT3、FT4和TSH各项指标均明显降低,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剂量大小的不同与甲减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剂量越大甲减发生率越高。结论:采用131I治疗甲亢而致甲减的发生受多因素影响,但与照射剂量有直接的相关性。
2009(12).
摘要:目的:探讨蒙脱石散、乳酸菌素片联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5年2月~2008年11月我院治疗(门诊或住院)的162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两组,治疗组84例应用蒙脱石散、乳酸菌素片联合治疗法,对照组78例应用蒙脱石散疗法。结果:治疗组显效42例(50.0%),有效38例(45.2%),无效4例(4.8%),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显效14例(17.9%),有效16例(20.5%),无效48例(61.5%)总有效率为38.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脱石散、乳酸菌素片联合治疗小儿腹泻效果好,临床症状消失快,无明显毒副作用。
2009(12).
摘要:目的:研究高速涡轮牙钻在下颌中低位水平阻生牙拔除中的应用。方法:随机收集266例下颌中低位水平阻生牙病例,通过X片,分析阻生牙的位置及外周阻力,然后利用高速涡轮机分割牙体并予以拔除。结果:所有的266例阻生牙均在1小时内成功拔除,所有患者术后均无明显疼痛反应。结论:在下颌中低位水平阻生牙拔除过程中,使用高速涡轮机,可以简化拔牙手术方法,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减少副反应,以及缓解疼痛不适感。
2009(12).
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影响。方法:长期随访7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进行康复锻炼,比较训练前后体重、肺功能、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改变情况。结果:训练前后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治疗对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肺功能及生活质量效果明显。
2009(12).
摘要: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6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联用低分子肝素与丹红注射液治疗组(以下简称联用治疗组)各32例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7天后联用低分子肝素与丹红注射液治疗组在缓解症状、心电图改变方面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和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明显改善心绞痛症状,有效控制心绞痛发作。
2009(12).
摘要:目的:通过对儿童头发中的微量元素的检测分析,探讨微量元素缺乏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I)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儿科门诊2007年3月~2009年3月反复呼吸道系统感染的230例儿童进行头发微量元素监测。结果:发现RRI患儿血清中锌明显低于正常儿童,铁、铜未见明显变化。结论:微量元素缺乏与RRI有密切关系。
2009(12).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医院药物不良反应(简称ADR)工作中的作用。方法:总结临床药师参与ADR工作的方法、途径以及取得的成效。结果:临床药师应成为医院ADR监测网络的枢纽、采取多种方式宣传ADR知识、坚持到临床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ADR服务。结论:临床药师能够为减少临床ADR的发生发挥积极作用,是医院ADR工作的重要力量。
2009(12).
摘要:目的:观察氨甲喋呤(MTX)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单剂量氨甲喋呤(MTX)联合米非司酮肌肉注射MTX20毫克,每天1次共5d,同时加用米非司酮50mg,每日2次,连服6d。用药后密切观察患者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定期复查血β-HCG,肝肾功能,B超及血常规。血β-HCG下降不达标,或病情不能控制转为手术治疗。结果:48例应用MTX联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成功45例,治愈率93.8%(45/48)。结论:氨甲喋呤联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未破裂型异位妊娠安全有效,是治疗早期异位妊娠的较好方法。
2009(12).
摘要:目的:分析手术室安全隐患与防范对策。方法:了解手术室工作中潜在的隐患,提出安全护理的对策。结果:手术室护理要工作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确保了患者在手术期间的安全。结论: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提高手术室护士的责任心,增强法制观念,是减少差错事故发生的关键。
2009(12).
摘要:目的:通过针刀治疗颈5横突综合症,探讨颈椎病的诊断及发病机理。方法:针刀重点松解挛缩的前、中斜角肌。结果:疗效满意。结论:方法简便、安全,便于操作,疗效显著。
2009(12).
摘要:目的:了解康复新液在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作用。方法:将133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8例,使用康复新液治疗;对照组65例,使用常规治疗方法,以锡类散外敷,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平均溃疡期缩短,平均疼痛指数分值降低,经t检验统计分析,均具有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10.5523、16.3841,P<0.01;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实验组总有效率91.2%,对照组总有效率76.9%,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χ2=5.08,P<0.05。结论:康复新液在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治疗中有着较好的疗效,不仅平均溃疡期缩短,平均疼痛指数分值也相应降低,治疗总有效率也有较大的提高,在临床上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中,值得推广应用。
2009(12).
摘要:目的:总结出个体食杂店的卫生监督管理方式和方法。方法:查摆个体食杂店普遍存在的问题,如营业面积小、进货渠道复杂、从作业人员不固定、营业区与生活区难区别、出售超期食品等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出相应的整改及管理措施。结果:通过整改措施的到位、卫生监督管理力度的加强监督管理与卫生知识现场培训相结合,强化了该方面的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并取得预期的效果。结论:对个体食杂店要加强监督管理。
2009(12).
摘要:目的:了解当前我国结核病营养治疗的现状。方法:收集国内最新的相关结核病营养治疗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分析,并提出进展现状。结果:在所收集的文献中,主要围绕几个方面的观点进行阐述,即营养不良对结核病的影响、结核病的营养状况及结核病营养治疗现状。结论:结核病营养支持不仅可以补充消耗掉的营养物质,还可以为机体损伤部位的修复提供必要的原料,同时还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加强人体对外界致病微生物的防御力,有利于患者的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