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
摘要:目的组装癌症治疗药物五氟尿嘧啶,构成功能性磁性壳聚糖纳米粒子药物载体。方法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Fe3O4纳米颗粒,经优化胶体化学反应技术采用壳聚糖改性。经激光粒度仪、透射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以及紫外-可见光谱进行形貌与粒度研究分析。结果其中磁性Fe3O4颗粒,壳聚糖改性磁性Fe3O4,以及载药(五氟尿嘧啶,5-Fu)壳聚糖改性磁性Fe3O4纳米颗粒的粒径分别为8 ̄12nm,12 ̄15nm和20 ̄30nm,颗粒形状呈规则球型;壳聚糖改性作用和改性后纳米磁性Fe3O4载药效果明显。壳聚糖-五氟尿嘧啶(5-Fu)和壳聚糖改性磁性Fe3O4纳米颗粒载药量分别达到15.8%和9.3%。结论上述纳米药物载体在磷酸盐缓冲液中均表现出明显的缓释特性。
张阳德;刘美洲;刘东京;李珍发;李异凡;翟登高;丁诚;潘一峰;
2007(2).
摘要:目的克服血脑屏障的有效方法,是利用纳米粒作为载体将药物转运到中枢神经,使载药纳米粒通过血脑屏障。方法制作经聚山梨脂(TweenR80)修饰的纳米粒,使其通过血脑屏障。检测小鼠的存活率,跟踪脑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吸收量。结果小鼠的存活率明显的增加(存活率达到6个月的小鼠增加到40%)。结论经聚山梨脂80修饰的阿霉素纳米粒药物对通过血脑屏障有很重大的临床意义。
2007(2).
摘要:目的探讨CD44V6、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及抑制剂TIMP1、TIMP2在非小细胞性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与转移、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43例NSCLC组织、15例正常支气管上皮组织中CD44V6、MMP2、MMP9、TIMP1及TIMP2的蛋白表达。43例均随访或追观3年以上。结果43例NSCLC的CD44V6阳性表达率65.1%(28/43),15正常支气管上皮组织阳性表达13.3%(2/43),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肺鳞癌组织的CD44V6阳性率85.7%(18/21),肺腺癌组织阳性度45.5%(10/23),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Ⅲ期和Ⅰ期之间CD44V6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肺癌伴淋巴结转移者的CD44V6表达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者(P<0.05);CD44V6高表与患者3年生存期成负相关(P<0.05),但与肺癌细胞分化程度及临床参数等均无明显关系(P<0.05)。MMP2、MMP9、TIMP1及TIMP2在NSCL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1%、74.4%、55.8%及60.5%)明显高于正常支气管上皮组织(分别为27.7%、26.7%、20.0%、及26.7%)(P<0.01或P<0.05);腺癌中MMP9的阳性表达率(90.9%)显著高于鳞癌(57.1%,P<0.05);MMP2、MMP9的表达随着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增加而有增高趋势;而TIMPl、TIMP2的阳性表达则呈下降趋势。MMP2、MMP9、TIMP1及TIMP2的阳性表达率与患者淋巴结转移和3年生存期密切相关(P<0.05),但与患者的临床参数均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CD44V6、MMP2、MMP9、TIMPl及TIMP2的过度表达与NSCLC的发展、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密切关系,可作为临床评估NSCLC的进展及预测其转移潜能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2007(2).
摘要:目的探讨E1A基因对人宫颈癌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及其初步的作用机制。方法将人宫颈癌细胞(Hela)、转染空载体纳米粒的人宫颈癌细胞(Hela-vector)及转染E1A基因的人宫颈癌细胞(Hela-E1A)分别给以0、2、4、6和8Gy的6MV-X线照射,用集落形成法计算细胞存活分数及放射增敏比(SER),检测E1A基因对人宫颈癌细胞对放射线敏感性的影响;采用RT-PCR检测E1A基因的表达以及E1A基因对Her-2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E1A基因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集落形成实验结果显示:经不同剂量照射后Hela-E1A组平均细胞存活分数明显低于Hela和Hela-vector组,而后两组相近。Hela-E1A组D0值为1.23,Hela和Hela-vector组D0值分别为2.51和2.59,放射增敏比(SER)=(2.04);RT-PCR结果显示:E1A基因在Hela细胞中能稳定表达,E1A基因的转染明显降低了Her-2基因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转染E1A基因后,细胞周期出现S期抑制,G2期阻滞。结论E1A基因能够明显提高人宫颈癌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E1A基因抑制了该细胞Her-2基因的表达,使细胞周期再分布有关。
2007(2).
摘要:目的建立黄芩配方颗粒中黄芩苷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黄芩配方颗粒中黄芩苷含量,色谱柱:DiamonsilC18(4.6×250mm);流动相:甲醇-0.05%磷酸(65∶35);流速:1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80nm。结果黄芩苷在0.215~2.15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8.30%。结论该方法简便可行、重复性好,可作为黄芩配方颗粒质量评价的依据。
2007(2).
摘要:目的探讨1个X-连锁隐性视网膜色素变性(X-linkedrecessiveretinitispigmentosa,XLRRP)家系先证者分子遗传学基础。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检测与XLRP相关基因视网膜GTP酶调节因子(retinitispigmentosaGTPaseregulator,RPGR)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和突变热区15号外显子开放阅读框(exonopenreadingframe15,ORF15)及其与内含子交界处序列。结果检测到2种新的同义突变,c.2166A>G(Glu722)和c.3396C>T(Asp1132),都位于ORF15;以及4种已知多态c.29-15G>A,c.469+63C>T,c.1227+67A>G和c.1675-101A>T。结论尚不能确定此XLRP家系的疾病相关基因。
2007(2).
摘要:目的研究静脉微泵注射小剂量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3年2月~2005年12月到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的阵发性房颤病人153例,比较观察期中胺碘酮治疗组和去乙酰毛花苷治疗组间的复律成功率和不良反应率。结果胺碘酮治疗组的成功率为74.1%,去乙酰毛花苷组的成功率为29.2%,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静脉微泵注射小剂量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是安全而且有效的方法,可以广泛运用于大多数器质性和非器质性心脏病的阵发性房颤病人。
2007(2).
摘要: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D(Cath-D)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术后复发、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BTCC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Cath-D及MMP-9的表达。结果在1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均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60例BTCC中均呈弱阳性或强阳性表达,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和38.3%。高分期组及复发组中Cath-D的强阳性表达率均分别高于低分期组及初发组(P<0.05);高分期组、高分级组及复发组中MMP-9强阳性表达率均分别高于低分期组、低分级组及初发组(P<0.05)。BTCC中Cath-D与MMP-9强阳性表达组的术后复发、转移率均高于弱阳性表达组(P<0.05),而术后生存率则低于弱阳性表达组(P<0.05)。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显示二者的表达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0.458,P<0.01)。高分期、高分级组中二者均强阳性表达的比率高于单个强阳性表达的比率及均弱阳性表达的比率(P<0.05)。二者均强阳性表达组的术后复发转移率高于单个强阳性表达组及均弱阳性表达组(P<0.05),而术后生存率则低于单个强阳性表达组和均弱阳性表达组(P<0.05)。结论Cath-D及MMP-9的表达水平与BTCC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复发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可望成为判断BTCC复发、转移和预后的辅助指标。
2007(2).
摘要:目的探讨脑星形细胞瘤MMP-9表达与瘤周水肿及病理级别的相关性。方法对48例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瘤石蜡标本进行MMP-9免疫组化染色,并分析其表达程度与瘤周水肿、肿瘤级别的关系。结果星形细胞瘤MMP-9表达与瘤周水肿、病理级别明显相关(P<0.001)。随着MMP-9表达增高,瘤周水肿范围增大,MMP-9表达与瘤周水肿呈明显正相关(rs=0.757,P<0.001)。结论脑星形细胞瘤MMP-9表达与瘤周水肿、病理级别密切相关。术前分析瘤周水肿与MMP-9表达的关系,可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评估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2007(2).
摘要:目的研究输血传播病毒(TTV)的基因变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巢式荧光实时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扩增TTVDNA,收集TTVDNA阳性病例142例。其中献血员4例;非甲-非庚型慢性肝炎患者16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39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CSHB)76例。采用熔点曲线方法进行TTV基因变异检测。结果非甲-非庚型肝炎患者熔点曲线波峰数量显著多于献血员(P<0.05);重型与重度肝炎患者组中熔点曲线波峰数量显著多于中度患者(P<0.05),重度肝炎患者熔点曲线波峰数量与重型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P>0.05)。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CHB和CSHB组中熔点曲线波峰数量显著多于献血员及ASC组(P<0.05),CSHB和CHB重度熔点曲线波峰数量显著多于CHB中度患者(P<0.05)。但CHB重度患者TTVDNA熔点曲线波峰数量与CSHB相比较差异无显著(P>0.05)。结论TTV存在基因变异;TTV基因变异株的复杂性或称准种感染的复杂性可能是TTV与HBV感染者重叠感染使病情加重的因素之一;熔点曲线可以用于基因变异分析。
2007(2).
摘要:目的探讨自体脂肪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用9μmol/L的5-氮胞苷(5-aza)培养基诱导自体脂肪干细胞24h,2、3周后免疫细胞化学法染色鉴定心肌特异肌钙蛋白T(cTnT)和肌纤蛋白(desmin)的表达。冷冻法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1周后,经尾静脉移植自体脂肪干细胞。TTC染色测梗死体积,插管测左心室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移植自体脂肪干细胞后,梗死体积减小(P<0.01),移植3w后,实验组左心室收缩压及左心室等容收缩期/舒张期内压最大上升或下降速率较对照组升高(P<0.05~0.01),左心室舒张末压较对照组减小(P<0.05)。结论经5-aza诱导的大鼠自体脂肪干细胞能减小心肌梗死体积及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
2007(2).
摘要:随着肝移植技术的日臻完善,相关的基础研究亦逐步深入,但诸如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问题至今尚在探讨中。蛋白质组学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上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肝移植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在国内尚无报道,国外报道亦较少。本文兹就有关国外肝移植领域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现况作一综述,为蛋白质组学在肝移植中的应用热点问题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2007(2).
摘要:目的探讨哮喘控制测试表在中国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44例支气管激发试验或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并闻及哮鸣音的支气管哮喘患者按GINA的治疗规范治疗2,3个月后,测定FEV1及FEV1%并同时填写5分制哮喘生存质量量表和ACT量表,并以生存质量量表数据分组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两种量表的趋同性和一致性,并用FEV1%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同时通过相关分析对两种量表进行相关度和可信度检验。结果5分制哮喘生存质量量表与ACT和FEV1%具有良好的趋同性和一致性,且生存质量量表与ACT量表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并具显著意义(r=0.709,P=0.000)。结论ACT完全可在中国应用,尤其在乡镇基层文化程度不高的患者群和欠缺肺功能测定设备的卫生院,ACT不失为一种可信度高的哮喘控制评价工具。另一方面,哮喘控制良好与否与患者吸入气雾剂或干粉的方法有密切关系,医务工作者有必要将正确的吸入方法交授给支气管哮喘患者。
2007(2).
摘要:目的探讨冰点渗透压、折射渗透压和尿液电导率的相关关系。方法用冰点渗透压仪、折射渗透压仪及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对248例尿糖、尿蛋白阴性的门诊及住院病人晨尿标本分别测定渗透压和电导率值,并进行配对分析。结果冰点渗透压,折射渗透压及电导率三者之间均高度相关。其中:冰点渗透压与电导率高度相关,r=0.884,P<0.01。冰点渗透压对电导率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70.74+28.56X;折射渗透压与电导率高度相关,r=0.805,P<0.01。折射渗透压对电导率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159.805+28.017X;冰点渗透压与折射渗透压高度相关,r=0.933,P<0.01。冰点渗透压对折射渗透压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16.319+0.866X。结论在尿糖、尿蛋白阴性的情况下,冰点渗透压、折射渗透压和尿液电导率三者之间可相互转化,在日常尿沉渣检查中可通过电导率估出尿渗透压值,且结果快速、准确、可靠,提高了UF-100尿沉渣分析仪的检测范围,有利于正确估计肾脏浓缩稀释功能。
2007(2).
摘要:目的探讨在控制性超排卵中,晚期卵泡期孕酮水平与体外受精结局的关系。方法2003年4月~2004年12月在该院生殖中心接受体外受精助孕的不孕症患者1408例,其中短方案垂体降调节692人,按照注射HCG日血清孕酮浓度的不同分为3组:血清孕酮≤1ng/mL者462例,血清孕酮1~2ng/mL211例,血清孕酮>2ng/mL9例,长方案垂体降调节716人,血清孕酮≤1ng/mL者588例,血清孕酮1~2ng/mL108例,血清孕酮>2ng/mL20例,回顾性分析体外受精的结局。结果长短方案各组间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无明显差异,随着孕酮水平的升高,着床率和妊娠率逐渐降低,自然流产率升高,但是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控制性超排卵中,卵泡晚期孕酮水平对着床率,临床妊娠率,自然流产率无显著影响。
2007(2).
摘要:目的了解肺癌患者肺功能最大呼吸流速容量曲线(MEFV)变化的意义及其变化与气道阻力(Raw)、用力肺活量(FVC)测定相关性。观察放/化疗后弥散功能和肺CT的改变。方法测定36例肺癌患者的MEFV、Raw及弥散功能,并对其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肺癌病人存在FVC、FEV1、PEF、V!50、V"25下降,且这种下降在放/化疗后更明显,PEF、V#50下降与吸/呼气的气道阻力呈负相关,与FVC呈正相关。肺癌患者在放/化疗后1、2年Dlco、Co减少,CT所见存在28.57%肺间质病变。结论肺癌病人肺功能表现可有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当气道阻塞严重时,PEF、V$50、V%25可同时下降,说明PEF的下降可与小气道的阻塞有关,V50下降也可与用力大小有关。DLco可与CT一样作为敏感指标观察放/化疗后肺间质的损害。
唐建军;周胜华;沈向前;祁述善;李方雄;方臻飞;胡信群;刘启明;李旭平;
2007(2).
摘要:目的分析假性动脉瘤形成的可能原因,评价两种压迫法治疗的效果。方法自1979年~2004年10月,假性动脉瘤病人24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并比较两种压迫法的效果。结果本组病人大于60岁11例,高血压病人例12例,冠状动脉介入术8例,应用大于7F鞘11例,初学者穿刺16例,误穿股浅动脉4例,穿刺大于3次15例,术后压迫止血、加压包扎不当8例(时间短,位置偏差等),术后应用肝素7例,术后卧床时间短(小于12h)、剧烈活动(剧烈咳嗽,下蹲等)6例为其特点。所有病人成功治愈。RCB组成功率100%(11/11),UGCR组86.7%(13/15)(P=0.21);并发症发生率RCB组9%(1/11),UGCR组6.7%(1/15),两组无差异(P=0.82);成功时间RCB组平均2.1,UGCR组0.5(P<0.05)。结论假性动脉瘤形成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RCB或UGCR是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2007(2).
摘要:目的比较预激方案(CAG方案)与标准化疗方案(DA方案)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共选择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45例,20例使用CAG方案,25例选用DA方案。结果CAG组与标准化疗组对比完全缓解率、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CAG方案组骨髓恢复时间缩短,输血量少,化疗相关死亡率低(P<0.05)。结论对于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CAG方案疗效肯定、安全。
2007(2).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CT表现特点。方法对42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病人的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本组42例新生儿颅内出血中,蛛网膜下腔出血36例(86%);其中12例合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2例合并脑室内出血,2例合并脑实质内出血,1例合并硬膜下出血;脑室内出血3例(7%),2例合并HIE;室管膜下出血2例(4%);脑实质出血2例,1例合并脑实质出血(IPH)和HIE;硬膜下出血3例(7%),均合并头皮下血肿。结论CT检查能对新生儿颅内出血作出准确的诊断,能精确显示出血部位、程度及分型,这些改变与病因、预后有一定的关联。
2007(2).
摘要:目的观察在体外循环(CPB)前后予以不同的吸入氧浓度通气对瓣膜置换患者术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8例择期行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H组:100%FiO2组(n=9);L组:50%FiO2组(n=9)。H组CPB前和CPB再灌注期开始后应用100%氧气机械通气,L组相应时间应用50%氧气机械通气,两组患者入ICU后均采用50%氧气机械通气。于CPB前、CPB后60min记录CO、CI、SV,同时抽取静脉血测过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心肌肌钙蛋白T(cTnT)。结果H组患者转流前后CO、CI变化无统计学意义,L组患者CO、CI在CPB后60min明显高于CPB前(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B后60min两组患者血浆SOD活性均下降,MDA产生增加,H组SOD消耗较多(P<0.05),MDA含量高于L组(P<0.05);CPB后60min两组患者的cTnT较CPB前均显著升高,H组显著高于L组。结论在瓣膜置换术患者术中予以50%氧气通气,有利于减轻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的心肌损伤。
莫业和;何君举;蔡雄;王子珍;黄秋虎;孙邦勇;马春阳;陈政刚;黄俊强;
2007(2).
摘要:目的探讨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第四脑室内肿瘤的微创技巧和手术优点。方法对20例第Ⅳ脑室内肿瘤均采取枕下正中开颅,经扁桃体下小脑延髓裂入路,显微镜下切除第Ⅳ脑室内肿瘤。结果病变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6例,无手术死亡。结论采用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第Ⅳ脑室内肿瘤,可避免切开小脑蚓部,清楚地显示病变,最大限度的保护脑组织,确保手术更加安全,减少了手术并发症。
2007(2).
摘要:目的分析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偏瘫下肢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18例偏瘫侧股骨颈骨折采用全髋关节置换8例,双动型人工股骨头置换1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患者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全部病例均获随访,优15例,占83%,良3例,占17%,无差的病例。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是治疗偏瘫侧股骨颈骨折的积极、可靠的治疗方法。
2007(2).
摘要:目的探讨碳酸锂在合并131碘(131I)治疗Graves病中的价值。方法将322例Graves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研究组)165例,采用131I联合碳酸锂治疗,B组(对照组)157例,单独使用131I治疗。分别计算两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和复发率,计算两组的甲状腺平均最高摄131I率和摄131I高峰前移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A、B两组的治愈率分别为83.0%(137/165)和68.2%(107/157),两组比较P<0.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4.5%(156/165)和92.4%(145/157),P>0.25;早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率分别为25.5%(42/165)和19.7%(31/157),P>0.1;晚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率分别为20.6%(34/165)和16.6%(26/157),P>0.25;平均最高摄131I率分别为(0.687±0.134)和(0.551±0.165),P<0.001;高峰前移发生率分别为28.5%(47/165)和42.0%(66/157),P<0.025。结论131I联合碳酸锂治疗组最高摄131I率增加,高峰前移率减少,治愈率明显升高,而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别。
2007(2).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肾微造瘘钬激光腔内切开治疗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UPJO)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3例UPJO患者采用经皮肾微造瘘钬激光腔内治疗,于狭窄段后外侧全层切开输尿管壁直至肾周脂肪,对其中合并肾及肾盂结石的7例患者同时给予钬激光碎石,术后留置双J管6~8周。全部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0(3~27)个月。结果手术时间60~90min,术后平均住院6(5~7)d。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影像学显示内切开段造影剂通过良好9例,4例治疗失败者再次给予经皮肾微造瘘钬激光腔内切开,1例随访13个月显示治疗成功,3例分别随访4、6、9个月,目前临床症状改善。结论经皮肾微造瘘钬激光腔内切开治疗UPJO具有微创、住院时间短、疗效可靠、可重复进行等特点,可作为对部分UPJO病人(尤其合并上尿路结石、感染的患者)进行微创治疗的首选。
2007(2).
摘要:目的分析肝门胆管癌临床病理特点对手术方式选择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肝门胆管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引流术组以低分化和黏液腺癌病例为主,共28例,占该组的73.68%,而切除术组以高分化腺癌为多。引流术组38例全部存在转移,切除术组8例有转移。本组42例I型、II型、部分III型行肝门胆管癌手术切除,13例III型和25例Ⅳ型肝门胆管癌病例仅能作姑息性引流术。切除术组平均生存期(24.63±5.21)个月,引流术组平均生存期(12.27±4.33)个月,两组平均生存时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组织学特点、肿瘤转移及病理分型影响着术式选择
2007(2).
摘要:目的总结近年来甲型副伤寒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与转归,以指导诊断与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31例甲型副伤寒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该组病例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多样,氟喹诺酮类及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其疗效佳,所有病例经其治疗后全部痊愈。结论甲型副伤寒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依靠血和骨髓细菌培养。氟喹诺酮类及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为治疗甲型副伤寒的临床主要用药。
2007(2).
摘要:目的总结预防肾移植术后早期出血的手术经验,减少术后血管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从1985年4月~2006年7月间开展的438例肾移植手术,术中通过改进受体、供肾血管处理以及血管吻合技术等方面手术技巧来预防术后早期出血性并发症。结果术后早期共有4例(0.9%)出现大出血,均发生于开展手术早期。结论采用适当的手术技巧利于减少肾移植术后早期出血性并发症。
2007(2).
摘要:目的探讨脑血吸虫病的影像学与免疫学诊断特点及价值。方法分析22例疑似脑型血吸虫病病人的CT、MRI及血液和脑脊液免疫学检查资料。结果经CT、MRI诊断的病人中18人为脑血吸虫病,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中有2人为假阴性,脑脊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查中5人假阴性。结论CT、MRI及血液和脑脊液免疫学检查对脑型血吸虫病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MRI和脑脊液免疫学检查尤为重要。
2007(2).
摘要:目的探讨顺序法在超声诊断胎儿畸形中的价值。方法对7000例孕妇按就诊号分为常规超声组3100例与顺序超声组3900例;追踪并证实7000例孕妇产后或引产胎儿畸形的符合情况。结果超声检出410例胎儿有各种不同结构的异常,经产后证实胎儿畸形442例,漏诊32例。顺序组胎儿畸形的超声诊断检出率与常规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顺序法在胎儿进行系统解剖超声检查过程中可提高胎儿畸形的检出率,减少漏诊率。
2007(2).
摘要: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伴脊柱侧凸(degenerativelumbarspinalstenosiswithscoliosis,DLSSS)手术治疗的方法与疗效。方法采用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DLSSS患者15例。结果术后随访3~4年6个月(平均3年5个月),术后1年、3年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3.3%。结论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伴脊柱侧凸的有效手术方式。
2007(2).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CT及临床表现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例迟发性脑肿出现时间、CT及临床资料。结果20例迟发性脑内血肿在外伤后出现症状和体征,首次颅脑CT平扫均未见脑内血肿。伤后0.5h至数小时甚至几天才出现脑内血肿。其中30~60min者4例,1~3h者10例,3~24h者5例,24h以后者1例。首次扫描颅内可未见异常,可见硬膜外、硬膜下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在脑挫裂伤基础上发展形成。结论多次CT扫描可发现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
2007(2).
摘要:目的分析下颌智齿冠周炎并发颊部皮瘘的临床特点,提出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下颌智齿冠周炎所致颊部皮瘘的临床资料。结果下颌智齿冠周炎所致颊瘘患者,智齿冠周有急性炎症者占63.6%,局部无急性炎症者占36.4%;颊瘘与外斜线相连,与下颌第一磨牙根尖不相通连。拔除智齿后瘘管可自行愈合。临床误诊率达50.5%。结论下颌智齿冠周炎所致颊部皮瘘易被误诊误治,应加强临床鉴别,提高对该病的诊断。
2007(2).
摘要:目的探讨注射用甘氨双唑钠(CMNa)对中晚期宫颈癌的放射增敏作用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48例经病理学确诊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分为放射增敏组(A组,放疗加甘氨双唑钠)和对照组(B组,单独放疗)。两组放射治疗方式完全相同。A组在放疗同时,给予CMNa800mg/m2,给药后3h内接受放疗,每周3次,6~7周。B组行单纯常规放疗。观察两组的近期疗效和各种不良反应。结果A组的CR率为87.5%(21/24),明显高于B组的50%(12/2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达到PR和CR时的中位照射剂量均低于B组,放射增敏比分别为1.35和1.28,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严重程度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提示注射用CMNa对中晚期宫颈癌有放射治疗增敏作用,可提高CR率,同时并未增加不良反应,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追踪、观察。
2007(2).
摘要:目的探讨IgA肾病患者扁桃体切除术后并发症及扁桃体病理切片常规染色及免疫特点。方法分析该院2003年5月~2006年8月收治的经肾穿刺活检确诊为IgA肾病且有反复扁桃体炎发作的患者32例,随机选取同期慢性扁桃体炎患者60例为对照组,均行扁桃体剥离术,比较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运用常规染色及ABC免疫组化法观察两组患者扁桃体组织病理及IgA、IgG表达情况。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组为18.75%,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3.3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扁桃体在IgA、IgG的表达上存在明显的区别。治疗组的IgA阳性细胞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的IgG阳性细胞数量多,分布范围广,明显强于治疗组。结论IgA肾病患者扁桃体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有较高的出血风险,IgA肾病患者存在着扁桃体免疫异常。
2007(2).
摘要:目的评价影像学检查对输尿管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输尿管囊肿的IVU、B超及MRU资料。9例均行IVU、B超检查,2例行MRU检查。结果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9例中,左侧5例,右侧3例,双侧1例。单纯型输尿管囊肿7例,异位型输尿管囊肿2例。B超显示囊肿呈类圆形无回声暗区7例,形态可随排尿而改变;IVU全部显示膀胱内边界清晰的充盈缺损或“眼镜蛇头”征。2例行MRU检查均清晰显示重复肾及异位输尿形态走行,异位输尿管囊肿情况。结论B超结合IVU基本能够明确诊断输尿管囊肿,但对于异位输尿管囊肿并重复肾显影不良的患者,MRU可以提供准确上尿路情况,指导治疗术式的选择。
2007(2).
摘要: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该科根据传染病学教学实际情况,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双语教学材料的编写、师资力量的培养以及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初步建立了传染病学双语教学体系。
2007(2).
摘要:医院后勤改革是医疗行业改革的核心之一,全国卫生系统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反复论证、努力寻找适合医院的后勤管理改革模式。医院大后勤经营是将现代医院中一切为医、教、研后勤服务的人、财、物视为相对独立的系统进行经营化管理,是符合现代社会经营公司化潮流的一种必然趋势
2007(2).
摘要:<正>随着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微电子技术、信息科学技术及先进的影像学设备的迅速发展,对医学传染病临床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术提出了更高
2007(2).
摘要:<正>一、会议基本情况在卫生部主管部门、中国医师协会的领导下,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于2006年7月5-6日在北京
2007(2).
摘要:<正>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今天,在这个值得庆贺的日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陈敏章消化内镜中心成立暨首家全国(消
2007(2).
摘要:<正>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刘谦教授;医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鲁重美教授;医院副院长、《中华肝胆外科杂志》副总编赵玉沛教授;著名消
2007(2).
摘要:<正>在中国卫生部、中国科技部、中国民政部、中国医师协会的支持下,历经三年论证、调研,批准成立了中国内镜
2007(2).
摘要:<正>为了促进内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加强中国内镜医学及相关学科与世界内镜领域新技术的学术交流,提高内镜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中国医师协会内镜
2007(2).
摘要:<正>《中国医学工程》杂志(期刊号:ISSN1672-2019/CN11-4983/R),月刊,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007(2).
摘要:<正>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是中国内镜医学领域的行业组织,是全国内镜医学专业的群众团体,是中国惟一对全国内镜医疗各专科进行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