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0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食管癌外科治疗经验(英文)

      2006(4).

      摘要 (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回顾总结359例食管癌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所有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9例病人中,281例接受了根治性切除,59例行姑息行手术,12例接受了食管胃旁路手术,7例仅仅进行了剖胸探查术。6例术后病理证实为残端阳性,33例术后发生了并发症,其中12例术后死亡。结论考虑到食管癌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即便对那些晚期肿瘤我们也应该对其外科治疗持积极态度,术中尽可能多地切除食管和行冰冻切片检查有望避免残端阳性。临床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来减少术后并发症,其中积极的术前准备有助于减少手术风险,机械吻合时采取一些特殊的手术技巧可望降低相关的并发症。

    • 改良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后免疫反应的观察

      2006(4).

      摘要 (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冻融联合改良化学法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植入受体后体内细胞免疫变化从而判断其免疫原性。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成冻融法联合改良化学法供体组(实验组)15只、新鲜异体神经供体组(对照组)15只。另取30只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成冻融法联合改良化学法受体组15只,新鲜异体神经受体15只。右侧坐骨神经造成1cm长缺损,用供体组的两种不同方法处理的神经分别与相应受体组进行移植物桥接。植入4周后,将移植段取出,作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记数上述CD4+、CD8+淋巴细胞变化。结果CD4+、CD8+淋巴细胞变化新鲜异体神经组明显多于冻融法联合改良化学法(P<0.01)。结论经冻融联合改良化学法制备的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具有免疫原性低,作为同种神经移植物不会被排斥吸收。

    • 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治疗伴间断型OPLL的脊髓型颈椎病

      2006(4).

      摘要 (2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伴间断型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自2000年1月~2004年12月,采用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85例伴间断型OPLL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均行X线、MRI检查,其中47例同时做CT检查。对于骨化的后纵韧带与硬膜无明显粘连者,直接咬除骨化的后纵韧带。遇有骨化的后纵韧带与硬膜囊粘连紧密而无法分离时,不强行咬除,采用“漂浮法”以达到椎管减压,重建椎管之目的。结果85例患者均获485个月(平均33个月)的随访,按JOA评分优良率87.1%,术后改善率3.6%~94.2%,平均74.1%。术前未做CT检查的38例患者中,有6例出现硬膜破裂,行CT检查的47例患者中仅2例硬膜破裂。结论采用“漂浮法”处理伴间断型OPLL的脊髓型颈椎病治疗效果满意;术前CT检查是必需的,以制定手术计划,减少因术前估计不足所致的术中脊髓损伤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

    • 质粒转染对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2006(4).

      摘要 (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对乳腺癌细胞系T47D稳定转染,探讨真核表达载体质粒对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建立稳定转染细胞系,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检测细胞增殖能力、软琼脂内克隆形成率和细胞迁移能力。结果一株转染细胞系(pcDNA-4)与对照组细胞比较,在形态上发生了明显改变,细胞在软琼脂内的克隆集落形成率显著增高,细胞体外迁移能力显著增强。结论质粒载体DNA稳定转染,可能通过与宿主染色体随机整合,引起多种细胞生物学特性改变。

    • 宫颈癌患者白细胞介素-2治疗前后细胞免疫状态的研究

      2006(4).

      摘要 (1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状况以及白细胞介素-2治疗后机体免疫功能的改变。方法采集患者静脉血,检测患者术前、术后以及白细胞介素-2治疗后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对照组为正常献血妇女静脉血。结果宫颈癌患者术前、术后CD4、CD4/CD8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CD8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白细胞介素-2治疗后,患者CD4、CD4/CD8显著增高,CD8显著降低,与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白细胞介素-2对宫颈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具有调理作用。

    • 细胞增殖核抗原和凋亡抑制蛋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和意义

      2006(4).

      摘要 (1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检测细胞增殖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和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中的表达,探讨内异症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内异症患者在位、异位内膜PCNA和Survivin的表达,正常子宫内膜作对照。结果内异症组PCNA和Survivin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PCNA的表达与对照组月经周期呈直线负相关(P<0.05);其在内异症组在位内膜分泌期的表达强于对照组分泌期(P<0.05);Survivin的表达与内异症组在位内膜月经周期呈直线正相关(P<0.05);其在内异症组在位内膜增生期和分泌期的表达均强于同期对照组(P<0.05);PCNA和Survivin在Ⅲ、Ⅳ期内异症患者异位内膜的表达强于Ⅰ、Ⅱ期(P<0.05),并与R-AFS临床分期呈直线正相关(P<0.05)。结论子宫在位内膜细胞增殖和抗凋亡能力的增强在内异症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PCNA的增殖和Survivin的抗凋亡作用分别在正常子宫内膜和内异症在位内膜的周期性调节中起重要作用;PCNA和Survivin与内异症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 腰骶部背根神经的脉冲射频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2006(4).

      摘要 (3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腰骶部背根神经的脉冲射频对细胞因子TNF-、IL-1和IL-6的影响。探讨脉冲射频可能的机制。方法对18例保守治疗无效的神经根性腰腿痛患者,在影像学引导下进行穿刺定位行背根神经脉冲射频治疗,在行背根神经的脉冲射频前24(hT0),术毕后即时(T1),术毕后6(hT2),术毕后24(hT3),术毕后4(hT4),术毕后72(hT5),分别抽取肘静脉血测定TNF-a、IL-1和IL-6浓度并对患者进行活动时视觉模拟尺度评分(VAS)评分。结果与行背根神经的脉冲射频前24h比较,术毕后6(hT2),术毕后24(hT3),术毕后48(hT4),术毕后72(hT5)的TNF-浓度逐渐下降(P<0.05),与T0比较T3、T4、T5IL-1和IL-6的浓度明显降低。与T0比较T1、T2、T3、T4、T(5,VAS)明显改善(P<0.05)。结论腰骶部背根神经脉冲射频通过降低细胞因子TNF-a、IL-1和IL-6的产生,对神经根性疼痛有治疗作用。

    • 射频热疗与腔内化疗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观察

      2006(4).

      摘要 (1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热化综合治疗恶性胸腔积液(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MPE)的疗效、毒副反应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01例病人均是经过手术、放射治疗和/或多程化疗后复发及广泛转移的患者;先行穿刺引流并以单药或二联化疗药物行腔内注射,腔内化疗1~6次,平均3次;患者一般情况改善后行全身化疗,根据不同病种选择不同用药方案;每次腔内及静脉化疗后即行射频透热,2次/周,平均6次,腔内温度控制在42℃左右并维持40~60min。结果101例胸水患者中CR54例,PR36例,有效率89.1%;不同病种有效率不同,以乳腺、肺、卵巢及胃肠道肿瘤并积液者疗效较好。治疗后Karn of sky评分80~100组由0%上升到26.7%,60~70组由21.8%上升到治疗后的41.6%,0~30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与热疗相关的主要副反应为局部皮肤疼痛(17%)和皮下脂肪硬结(11%)。结论热化综合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有较好疗效,并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毒副反应可耐受。

    • 腰椎间盘摘除新型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

      2006(4).

      摘要 (3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腰椎L4/5运动节段椎间盘摘除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用于进一步的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将CT扫描的腰椎图像结合人体解剖学数据通过3DSMAX建模形成正常中国男性L4/5运动节段的三维模型,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转换成三维有限元模型。去除模型中L4~5椎间盘右后侧1/4的纤维环中部全层及约1/4的髓核单元,以模拟腰椎间盘摘除手术。结果建立了L4/5运动节段椎间盘摘除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论通过CT断层扫描、图像数字化处理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法,可以建立腰椎运动节段椎间盘摘除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用于脊柱生物力学的研究。

    • 原发性胆囊癌CD44v5、CD44v6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的研究

      2006(4).

      摘要 (2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检测胆囊癌组织中CD44v5、CD44v6的表达,并探讨其在胆囊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9例胆囊癌、10例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组织和10例正常胆囊组织中CD44v5、CD44v6蛋白表达情况。结果CD44v5、CD44v6阳性表达率在胆囊癌组织明显高于良性组织。在胆囊癌中,CD44v5基因表达阳性率与组织学分级无关,CD44v6基因表达阳性率与组织学分级有关。有淋巴结转移的胆囊癌组织中,CD44v5、CD44v6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结论CD44v5、CD44v6可能在胆囊癌的淋巴结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CD44v5、CD44v6可能是了解胆囊癌病变发生发展生物学行为,淋巴结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 尿流改道早期术后小肠梗阻的多因素分析

      2006(4).

      摘要 (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全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早期术后小肠梗阻(EPSBO)发生率的潜在因素。方法1996年1月 ̄2005年1月,因膀胱癌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术171例,多因素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EPSBO发生率的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中未输血的OR值为6.470,95%CI:1.394 ̄30.021,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因素如:性别、年龄、术式、手术时间、腹腔内应用防粘连剂等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统计学显示,术中未输血是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尿流改道EPSBO发生率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年龄、术式、手术时间等不是影响EPSBO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腔内应用防粘连剂未显示出对EPSBO的保护作用。

    • 镶嵌式外固定器治疗伴有肢体短缩的胫骨骨不连

      2006(4).

      摘要 (1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应用Ⅳ型镶嵌式骨外固定器与钢板内固定器治疗伴有肢体短缩的胫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01年10月以来手术治疗的50例胫骨缺损型骨不连,其中Ⅳ型镶嵌式骨外固定器行骨段转移术治疗30例,行钢板螺丝钉内固定结合骨移植术治疗20例。结果全部病人均获随访。外固定器组:术后随诊9~39个月,骨不连接愈合时间平均6.6(4~13)个月,愈合率为100%。内固定组:术后随诊10~44个月,骨不连接愈合时间平均8.3(6~18)个月,愈合率为75%,肢体长度恢复率为65%。结论镶嵌式骨外固定器行骨段转移术与钢板螺丝钉内固定结合骨移植术均是治疗伴有肢体短缩的胫骨骨不连的有效方法,但前者在愈合时间、愈合率与肢体长度恢复率三个方面均优于后者。

    • 163株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2006(4).

      摘要 (1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该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变化趋势。方法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按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标准判断;用改良三维试验法进行酶型分析。结果鲍曼不动杆菌最敏感的抗生素为亚胺培南(总耐药率为1.2%);对庆大霉素与氨苄西林产生耐药性,其耐药率分别为100%和97.5%。163株菌株中有119株产β-内酰胺酶,阳性率为73.0%。结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严重,其耐药性产生可能与其产β-内酰胺酶有关。

    • 氨茶碱对体外循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2006(4).

      摘要 (2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氨茶碱在体外循环中对肺功能的保护的作用。方法36例体外循环患儿,随机分两组,在麻醉诱导后分别静脉注射氨茶碱和生理盐水。记录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24h尿量。分别测量麻醉诱导后,体外循环结束后1、6、8、24h氧合指数,二氧化碳分压;体外循环前,鱼精蛋白后1、2、5min,体外循环后60min气道峰压。结果氨茶碱组术后24h尿量,氧合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气道峰压高于氨茶碱组。结论氨茶碱有良好的肺功能保护作用。

    • 镶嵌式骨外固定器治疗股骨创伤感染性骨不连接

      2006(4).

      摘要 (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镶嵌式骨外固定器治疗股骨创伤感染性骨不连接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1999年以来采用镶嵌式骨外固定器对23例股骨创伤感染性骨不连接进行固定与持续加压,10例伴有肢体短缩2厘米以上者同时行骨痂延长术,延长速度2~2.5cm/d。结果随访6~24月,骨延长2~8cm,经临床观察和影像学检查显示所有骨不连接处与骨延长区均已愈合,关节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无再骨折与感染复发。结论镶嵌式骨外固定器在治疗股骨创伤感染性骨不连接中具有操作简单、损伤轻微、适应性强、疗效确切等优点,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 骨肉瘤截肢术后幻肢痛的临床观察

      2006(4).

      摘要 (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骨肉瘤截肢术后幻肢痛的发病率、疼痛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收集该科43例行骨肉瘤截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幻肢痛的发病率、疼痛特点及其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骨肉瘤截肢术后幻肢痛的发病率为93.02%。其疼痛类型主要为针刺痛(45.00%)、挤压痛(20.00%)、烧灼痛(25.00%),疼痛多为发作性疼痛,阵发性加重。疼痛的强度多集中在NRS评分4~8分。予曲马多治疗后疼痛强度有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t=1.941);予曲马多+卡马西平+心里治疗后疼痛强度有显著性下降(P<0.05,t=2.664)。结论幻肢痛是骨肉瘤患者截肢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其治疗应以综合治疗为主。

    • 前、后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研究

      2006(4).

      摘要 (3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1年1月~2004年6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8例,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43例,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35例,术前和术后按照JOA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并计算恢复率,MRI测量硬脊膜囊矢状径并计算膨胀回复率。结果术后随访6~50个月,平均23个月,两组手术病例术前JOA评分及硬脊膜矢状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和恢复率,硬脊膜囊矢状径和膨胀回复率前路手术组高于后路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后路减压手术均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优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减少异体输血的探讨

      2006(4).

      摘要 (1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少输或不输异体血的方法。方法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病人应用术前自体储血,血液回收机回收术中失血以及术前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等综合血液保护方法。结果实行血液保护措施病人输异体血量为0~2400mL,平均185mL/例,对照组输异体血量为300~3600mL,平均520mL/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行血液保护措施病人中41.3%不输异体血,对照组为12%,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多种血液保护方法可明显减少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异体输血量。

    • 结肠癌患者血清β_2-M的测定

      2006(4).

      摘要 (1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β_2-微球蛋白(β_2-M)对结肠癌的诊断意义。方法放射免疫法(RIA)测定50例正常对照组和53例结肠癌患者的血清β2-M,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血清β2-M为(1.95±0.52)mg/L,结肠癌组为(4.10±1.74)mg/L,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以血清β2-M≥2.99mg/L为阳性判断标准,结肠癌组平均阳性率为76%。结论血清β2-M对结肠癌的诊断有一定价值,联合其他肿瘤标志物能提高检出阳性率,但要排除非肿瘤因素的干扰。

    • 二甲双胍对耐克罗米酚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应用

      2006(4).

      摘要 (1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二甲双胍对耐克罗米酚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28例耐克罗米酚PCOS患者经二甲双胍500mg每日三次治疗3个月,观察服药前后内分泌指标、体重指数(BMI)、腰臀围比值(WHR)、月经的变化及再加用克罗米酚促排卵情况。结果二甲双胍治疗后血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比值(LH/FSH)、睾酮(T)、空腹胰岛素均显著降低(P<0.05),而BMI、WHR、空腹血糖无明显变化(P>0.05),同时二甲双胍治疗后21.43%患者月经恢复正常,再次用克罗米酚促排卵有13例有排卵,排卵率为46.43%,其中4例指导性生活后妊娠。结论二甲双胍能改善耐克罗米酚PCOS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及高雄激素血症,增强耐克罗米酚患者对克罗米酚的敏感性,是目前治疗PCOS新的辅助方法。

    •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体会(附29例报告)

      2006(4).

      摘要 (2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0年1月~2005年6月间收治的29例SM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9例SMVT患者,年龄18~74岁(平均61.2岁)。主要症状有腹痛、腹胀、呕吐、发热、呕血和便血。主要体征有腹部膨隆、肠鸣音减少、腹膜刺激征、腹穿抽出血性液、白细胞计数升高。误诊率72.4%(21/29),复发率24.1%(7/29),死亡率27.6%(8/29)。结论SMVT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容易误诊。螺旋CT确诊率高,应该作为SMVT诊断的首选检查。早期诊断、早期进行抗凝治疗是降低死亡率和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术后抗凝同样重要。发生肠坏死时,应进行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 单侧颈总动脉结扎治疗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附8例报道)

      2006(4).

      摘要 (1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颈总动脉结扎治疗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8例患者均为DSA确定的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3例,颈内动脉床突旁梭形动脉瘤4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梭形动脉瘤1例。其中6例经2周以上压颈(Matas'test)试验,一次性结扎颈总动脉,另两例未经压颈(Matas'test)试验准备,采用Crutchfield夹缓慢夹闭的方法结扎颈总动脉。结果8例患者颈总动脉结扎后术前症状均得到改善,CT复查显示动脉瘤内血栓形成。结论颈总动脉结扎对于一些手术、介入难以处理的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但是存在较高的风险,需要耐心和充分的术前准备。

    • 重组人类杀菌肽基因在CHO细胞中的表达

      2006(4).

      摘要 (2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检测重组人类杀菌肽基因(BPI)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本室构建的pCDNA3.1-BPI1500及pCDNA3.1-BPI600重组子导入中国仓鼠卵巢上皮细胞(CHO),G418筛选出带有重组子的细胞集落,RT-PCR检测BPI在CHO细胞集落中的表达。结果转染后G418抗性CHO细胞中可检测到BPImRNA的表达。结论pCDNA3.1-BPI重组子被成功转染至CHO,并得到有效表达。

    • 高血糖在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中的作用

      2006(4).

      摘要 (1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糖在动脉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91例ACI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血糖浓度,按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标准于入院后1周内和3周后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FV)。结果ACI患者急性和恢复期的血糖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P<0.05),急性期的血糖浓度又显著高于恢复期(P<0.05)。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脑梗死体积(CIV)为(8.75±1.21)和(6.34±4.14)cm3,NFV为(18.56±3.62)和(7.54±5.82),恢复期与急性期比较,两项参数均显著减小(P<0.05,P<0.01)。ACI患者急性期的血糖浓度与急性期和恢复期的CIV和NFV显著正相关(r=0.60,P<0.01;r=0.58,P<0.01;r=0.56,P<0.01;r=0.52,P<0.01),恢复期的血糖浓度与CIV和NFV不相关(r=0.09,P>0.05;r=0.08,P>0.05)。结论ACI患者急性期的高血糖加重缺血性脑损伤,提示临床预后不良;恢复期的高血糖在脑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重建钢板治疗锁骨粉粹性骨折

      2006(4).

      摘要 (1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粉粹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1例锁骨粉粹性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2例选择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39例采用克氏针、斯氏针或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重建钢板治疗的32例优良率达93.75%,无并发症;而对照组优良率只有71.7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5.66,P<0.05)。结论重建钢板治疗锁骨粉粹性骨折,复位好,固定稳,有利于病人早期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其药敏分析

      2006(4).

      摘要 (1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药敏情况。方法采用珠海丽珠试剂厂出品ICS试剂盒进行检测和药敏试验。结果1811例标本中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567例,阳性率31.3%,其中男性14.1%,女性48.8%,女性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Uu阳性率26.1%,Mh阳性率0.5%,Uu+Mh混合感染阳性率4.7%。支原体对9种抗生素的敏感率由高至低依次是美满霉素(72.6%)、强力霉素(72.2%)、克拉霉素(67.4%)、左氧氟沙星(45.7%)、氧氟沙星(41.8%)、司帕沙星(41.8%)、交沙霉素(24.7%)、阿奇霉素(17.6%)、罗红霉素(4.3%)。结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率高,以Uu为主,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对支原体敏感性最高的美满霉素也仅接近73%,耐药性严重,罗红霉素已产生很高耐药性,对支原体治疗已基本无效,Uu+Mh混合感染增强了耐药性,对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者,应做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以确定治疗方案。

    • 下咽癌78例术后放疗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

      2006(4).

      摘要 (1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下咽癌手术+术后放疗的临床疗效及影响下咽癌生存率和局控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79年2月 ̄2001年4月收治的手术+术后放疗下咽癌78例,Kaplan-Meier法分析3、5年生存率和局控率,Logrank进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60例手术+术后下咽癌放疗下咽癌病人3、5年生存率分别为58.1%和41.9%,3、5年局控率分别为82.3%和75.6%。多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N分期以及临床分期是影响下咽癌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T分期和临床分期是影响下咽癌局控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T分期,N分期和临床分期是影响下咽癌长期生存的独立预后因子,T分期和临床分期是影响下咽癌局控率的独立预后因子。

    • 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2006(4).

      摘要 (3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特征,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应用TDR微生物分析系统,结合K-B法药敏试验对尿培养分离的611株细菌进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测定,以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11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321株,占52.5%;革兰阳性球菌260株,占42.6%,其它棒状杆菌及真菌等30株,占4.9%。在所有分离菌中,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最高(209株,34.2%),其余依次为粪肠球菌(107株,17.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0株,11.5%)、肺炎克雷伯菌(39株,6.4%)、屎肠球菌(26株,4.3%)等。革兰阴性杆菌对美洛培南敏感性最高,耐药率在0%~5.9%之间,而对复方新诺明和氨苄西林耐药率分别达51.3%~76.9%和46.7%~83.6%。革兰阳性球菌中,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均敏感,但对苯唑西林耐药率已达50%;粪肠球菌对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达79.4%~94.4%;表皮葡萄球菌对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达74.0%~94.0%;呋喃妥因对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均具有较强抗菌活性,耐药率在0%~20.5%之间。结论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不同菌种对不同抗菌药物耐药率差别较大;临床医师应结合当地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及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慢性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观察

      2006(4).

      摘要 (1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对慢性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慢性难治性ITP患者皮下注射rhIL-1150ug/kg,1次/d,疗程14d。结果32例患者用药前血小板计数平均值为(15.3±7.8)×109/L,给药后7、10、14d分别升至(38.6±17.0)×109/L(,52.6±26.5)×109/L(,66.5±34.4)×109/L,与用药前相比有显著升高(P<0.01)。停药后血小板逐渐回落,2个月后降至(52.0±30.2)×109/L,但仍然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的总有效率75%,12例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结论rhIL-11治疗某些慢性难治性ITP有较好疗效,不良反应轻微。

    • 心理干预对口腔癌病人围手术期的心理影响

      2006(4).

      摘要 (1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口腔癌病人围手术期的心理影响。方法将90例口腔癌住院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45例,对照组45例,两组术前均进行常规准备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的精神心理症状。结果心理干预组心理精神症状显著低于常规组。结论对口腔癌手术病人进行心理干预,可以减轻病人的心理反应,有利于患者渡过手术难关。

    • 阑尾炎穿孔合并弥漫性腹膜炎经麦氏切口手术治疗体会

      2006(4).

      摘要 (2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经麦氏切口手术治疗阑尾炎穿孔合并弥漫性腹膜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麦氏切口和经右中腹旁正中切口手术治疗阑尾炎穿孔合并弥漫性腹膜炎各13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经麦氏切口手术治疗阑尾炎穿孔合并弥漫性腹膜炎组切口痛消失时间短,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疤痕小且隐蔽,在并发症中腹腔残余脓肿发生率较经右中腹旁正中切口仅高出0.70%,术后发生肠粘连无差异;而较经右中腹旁正中切口,感染率降低2.19%,肺部感染、肺不张发生率降低1.50%,切口疝发生率降低1.50%。结论经麦氏切口手术治疗阑尾炎穿孔合并弥漫性腹膜炎,具有术后疤痕相对较小、隐蔽,术后疼痛较轻,恢复较快、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切口疝发生率较低等优点,只要掌握指征并合理地作好围手术期处理,经麦氏切口手术治疗阑尾炎穿孔合并弥漫性腹膜炎总体效果明显优于经右中腹旁正中切口。

    • 螺内酯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

      2006(4).

      摘要 (2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螺内酯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19例患者按入选顺序随机分编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β受体阻滞剂+ACEI+地高辛+速尿),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安体舒通(螺内酯()20mg BID)。结果治疗1a后,左房、左室内经明显小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螺内酯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有效,可改善心功能和改善心室重构,改善预后。

    • 导乐分娩联合硬膜外分娩镇痛对自然分娩的影响

      2006(4).

      摘要 (2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导乐分娩联合硬膜外分娩镇痛对自然分娩的作用和影响,提高顺产率,促进自然分娩。方法将来该院分娩的正常足月初产妇按自愿随机的原则分为观察组100例,对照组100例,观察组实施导乐分娩联合硬膜外分娩镇痛,对照组不实行导乐也不用分娩镇痛。观察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镇痛效果明显,两组产妇各产程对照有明显差异,剖宫产率、产后2h出血量、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导乐分娩联合硬膜外分娩镇痛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可以缩短产程,减少围产儿发病率,促进自然分娩,提高产科质量。

    • 共同性外斜视儿童的屈光状态分析

      2006(4).

      摘要 (1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儿童共同性外斜视与屈光不正的关系。方法456例外斜视儿童扩瞳检影验光,根据年龄分为两组,记录屈光程度并分为轻、中、重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外斜视儿童以远视为主占71.88%,近视占28.12%;双眼屈光度在同一程度范围占88.82%。结论儿童共同性外斜视以轻度远视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加,轻、中度近视逐年增加,远视逐年减少。

    • 41例大面积烧伤并发肺部感染的菌群分析

      2006(4).

      摘要 (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大面积烧伤并发肺部感染的常见致病菌、传播途径及部分抗生素耐药率。方法从1988年1月 ̄2002年12月收治的大面积烧伤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中,选择痰、血和创面分泌物培养均齐全的41例,对其细菌学特点、药物耐药性及肺部感染的传播途径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大面积烧伤并发肺部感染的致病菌G(r-)杆菌明显高于G(r+)球菌。部分肺炎可能源于血行传播。革兰氏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头孢霉素类等抗生素的耐药率较低。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耐药率较高。结论大面积烧伤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致病菌与一般肺炎不同,其细菌学特点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对临床选用抗生素有参考价值。

    • 经尿道电切术在泌尿外科中的临床应用

      2006(4).

      摘要 (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电切术(TUR)在泌尿外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TUR治疗151例泌尿外科病例,其中良性前列腺增生(BPH)123例,腺性膀胱炎13例,膀胱肿瘤7例,前列腺硬化症3例,电切术后前列腺段疤痕狭窄的3例,前列腺癌2例。术后随访3~24个月。结果本组151例病例,前列腺疾病的87例获随访,最大尿流率(Qmax)术前为(4.07±3.07)mL/s,术后3个月为(19.74±2.41)mL/s,国际前列腺的症状评分(I-PSS)术前为(27.55±4.07)分,术后3个月为(6.18±2.63)分,生活质量评分术前为(4.28±0.54),术后为(0.84±0.45),三项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腺性膀胱炎和膀胱肿瘤共20例,术后每3、6、12、24个月复查一次,未见复发。结论TUR治疗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值得在泌尿外科领域广泛推广应用。

    • 研究性学习在营养学教学中的应用

      2006(4).

      摘要 (1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营养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一门研究如何通过合理利用营养素、平衡膳食,促进生长发育、增进健康、防治疾病和延缓衰老的综合性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营养学的应用也越来越广。营养学教育对医学学生的职业及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都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将研究性学习应用到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都可为营养学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 结核性腹膜炎32例临床分析

      2006(4).

      摘要 (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回顾总结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特点,从而提高对结核性腹膜炎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结核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血沉,结核菌素试验,腹水检查(常规,涂片,细菌培养),胃镜,结肠镜,X线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法等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确诊并治愈或好转。结论对不明原因发热伴腹痛腹胀及结核中毒症状,体征有腹壁柔韧感,腹部包块,腹水患者高度怀疑结核性腹膜炎,应尽早排除其它疾病,以明确诊断,避免延误治疗。

    • 300名参加口腔执业医师(助理)基本技能考核考生的成绩及影响因素分析

      2006(4).

      摘要 (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对300名参加口腔执业医师(助理)基本技能第一站考核的成绩分析,发现考生具有低报考层次、低学历、低通过率的“三低”特点,以及存在有菌观念和无菌操作意识淡薄、基本检查技能欠缺和病历书写质量差的“三个突出问题”,因此,作者提出大力加强高层次口腔医学教育和在职培训,以提高各类口腔医师的知识结构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水平,已势在必行。

    • 儿童肥胖的评价方法及影响因素

      2006(4).

      摘要 (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小儿肥胖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肥胖不仅对儿童期健康造成威胁,还是成年其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了解儿童肥胖的评价方法和影响因素对肥胖的预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阴茎异常勃起5例报告

      2006(4).

      摘要 (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国家卫生部关于内镜医学规范管理诊疗技术评价工作会议纪要——内镜医学发展新的里程碑

      2006(4).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中国内镜医师分会 卫生部全国首批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申报工作会议纪要

      2006(4).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内镜医学研究院(中南大学内镜医学研究院)2007年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简介

      2006(4).

      摘要 (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中国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

      2006(4).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中国内镜医师分会工作——培训、评价、维权

      2006(4).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医学工程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管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