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
摘要:目的研究肿瘤原发灶和转移灶的基因表达差异,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1条卵巢癌肝转移灶低表达基因C14orf106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分别制备卵巢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组织标本mRNA,线性扩增后与人类寡核苷酸芯片杂交,通过信号扫描、处理后获得两者的表达差异基因。并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1条无功能研究的新基因C14orf106进行初步分析,预测了它的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编码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蛋白质功能域等信息。并对多物种中的相似性蛋白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人类寡核苷酸芯片发现了共272条差异表达基因。对转移负相关新基因C14orf106的上述性质进行了有效的预测,基本明确了该基因编码蛋白为一核蛋白,可能参与了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的转录活化及促进表达。结论生物芯片技术是一种研究肿瘤转移基因表达差异的有效的高通量研究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新基因C14orf106是一个有肿瘤转移研究价值的新靶点。
2006(2).
摘要:目的观察代谢综合征(MS)患者胰岛素抵抗(IR)和游离脂肪酸(FFA)的变化及非诺贝特对其影响。方法入选30例MS患者,给予非诺贝特治疗12周,采用放射免疫法和酶比色法测定治疗前后空腹血清胰岛素和FFA水平及空腹血糖、血脂,计算IR指数。另选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MS患者HOMA-IRI和FFA较正常人明显升高(P分别<0.01和<0.05)。经非诺贝特干预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升高(P<0.01),甘油三酯、IR指数、FFA均明显下降(P分别<0.01,<0.01及<0.05)。结论非诺贝特能够明显降低MS患者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改善IR,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FFA浓度有关。
2006(2).
摘要:目的构建靶向性基因治疗载体pcDNA3.1(-)CVyCDglyTK,研究癌胚抗原(CEA)启动子是否能控制新型融合自杀基因yCDglyTK在CEA阳性结肠癌细胞中专一性表达和杀伤作用。方法采用PCR、RT-PCR、融合PCR、酶切、连接等技术构建由CEA启动子、CMV增强子驱动的融合自杀基因pcDNA3.1(-)CVyCDglyTK表达载体和分别由CEA启动子和巨细胞病毒(CMV)增强子驱动的融合自杀基因pcDNA3.1(-)CEAyCDglyTK、pcDNA3.1(-)CMVyCDglyTK表达载体,以磷酸钙纳米为载体分别转染CEA阳性的人结肠癌细胞株LOVO细胞和CEA阴性的Hela细胞,采用RT-PCR、免疫荧光法检测感染细胞中yCDglyTK基因的表达,并用MIT法检测感染后细胞对5-氟胞嘧啶(5-FC)的敏感性。结果LOVO细胞在感染以上三种质粒表达载体后均有yCDglyTKmRNA表达,且对5-FC的敏感性明显增强,Hela细胞在纳米-pcDNA3.1(-)CMVyCDglyTK复合物感染后有yCDglyTKmRNA表达,对5-FC的敏感性增强,而在纳米-pcDNA3.1(-)CEAyCDglyTK及纳米-pcDNA3.1(-)CVyCDglyTK复合物感染后则没有yCDglyTKmRNA表达,5-FC对其亦无杀伤作用。结论该实验构建的由CEA启动子、CMV增强子驱动的融合自杀基因yCDglyTK靶向性基因治疗载体,能使融合自杀基因在CEA阳性细胞中专一性表达,从而达到靶向治疗肿瘤的目的。
2006(2).
摘要:目的探讨多次热疗后残存下来的HepG2细胞增殖速度的变化及与此相关的可能原因。方法HepG2细胞43℃加热,每次80分钟,每天两次,共10个循环后,分析细胞倍增时间,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周期素D1的表达。结果热处理后的HepG2细胞增殖加快,细胞周期中S期和G2期的比率增高,细胞周期素D1的表达增强。结论热处理后的HepG2细胞增殖加快与其完成DNA复制而进入分裂的细胞比率高、细胞周期素D1的表达增强有关。
2006(2).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烤瓷/抛光工序对4种常用烤瓷合金(3种非贵金属Ni-Cr、Ni-Cr-Ti、Co-Cr合金和1种高贵Au合金)表面元素组成及微观结构的影响机理。方法模拟临床合金铸造及烤瓷/抛光过程,借助场发射扫描电镜(EFSEM)和X射线能谱仪(EDS),观察合金表面形貌和元素组成。结果烤瓷/抛光后,4种合金表面元素组成存在波动,表面氧组成增多,差别显著;NiCr合金Cr、Mo、Al减少;CoCr合金Co、V减少,W增加;Au合金Pd增加。非贵金属Ni-Cr、Ni-Cr-Ti合金共晶相、Co-Cr合金富Nb、Mo相形貌有变化趋势。结论临床烤瓷修复体制作过程能够影响合金的表面组分和微观结构,但改变较小。
2006(2).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不同时期缺血中心区与半暗带α-氨基羟甲基异恶唑丙酸(AMPA)受体亚单位GluR2蛋白表达,并同时观察凋亡指数,以进一步阐述GluR2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Tunnel染色分别检测大脑中动脉梗塞(MCAO)2h再灌后1h、1d、3d、7d、15d、30d大鼠GluR2蛋白和凋亡细胞的表达。结果再灌1h,缺血侧中心区(ischemiacoreIC)与缺血半暗带区(ischemiapenumbra,IP)GluR2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无差异。在缺血中心区,再灌后1dGluR2蛋白表达开始减少(F=1.104,P<0.05),3d表达达到最低(F=3.252,P<0.01),7、15d表达回升(F=1.878,P<0.01;F=1.185,P<0.05),30d基本上与对照组相同。在缺血半暗带,GluR2蛋白表达在再灌后1、3、7d与健侧无明显差异,但在15d可见表达明显增强(F=27.166,P<0.01),在30d表达呈更强(F=28.515,P<0.01),且阳性细胞数目也稍有所增多。在缺血中心区,再灌1h即检测到表达非常弱但数目较多的凋亡细胞,再灌1d后更为明显,3d和7d凋亡细胞在数量上和表达程度上达到高峰,15d凋亡细胞减少,1个月后只见中心区少许凋亡细胞。在半暗带区,MCAO再灌后3d,7d和15d仅见少许TUNNEL阳性细胞。结论再灌后细胞凋亡出现时间先于GluR2蛋白表达下调时间提示GluR2不是早期凋亡的启动因子。再灌后1 ̄30d,GluR2蛋白表达变化与凋亡阳性细胞几乎平行,提示GluR2虽不启动早期凋亡,但可能导致神经元进一步凋亡,或参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缺血侧半暗带区GluR2蛋白在再灌后15 ̄30d表达明显增强,且数目也稍有增多,提示GluR2与突触的可塑性有关。
2006(2).
摘要:目的观察雷米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细胞凋亡抑制因子Fas/Apo-1的影响。方法酶联免疫方法检测84例CHF患者(雷米普利治疗42例;常规治疗42例)治疗前后及30例健康人血清中Fas/Apo-1水平。结果与健康人相比,84例CHF患者Fas/Apo-1水平显著生高(P<0.01);CHF患者Fas/Apo-1水平随着心功能损害加重而升高,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雷米普利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前Fas/Apo-1水平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雷米普利组治疗后血清中Fas/Apo-1水平降低更为明显(P<0.01)。结论CHF患者血清中Fas/Apo-1水平可反映心力衰竭的程度,雷米普利改善CHF患者心脏功能的作用可能与其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机制有关。
2006(2).
摘要: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后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确诊为临床期糖尿病肾病的患者60例分为中西医联合治疗组和洛汀新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8周后,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积分,肾功能,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变化。结果对临床期糖尿病肾病,中西医联合治疗组与洛汀新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6%和53.3%,益肾颗粒联合雷公藤多甙洛汀新组较洛汀新组疗效显著(P<0.05),联合治疗的临床期糖尿病肾病尿蛋白明显减少(P<0.01),血肌酐、尿素氮、血浆白蛋白等指标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益肾颗粒联合雷公藤多甙洛汀新能有效缓解临床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症状,减少其尿蛋白的排出,改善肾功能。
2006(2).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更简单有效的大鼠左肺原位异体移植模型。方法持续供肺肺动脉低压灌注4℃的低钾右旋糖苷(LPD)液,采用连续外翻法褥式缝合吻合支气管膜部、肺静脉、肺动脉,快速建立大鼠左肺原位移植模型。结果60只SD大鼠接受左肺移植,平均吻合时间(36.2±9.6)min,手术成功率91.7%。术后抗免疫治疗,1周存活率为70.9%;2周存活率为50.9%;4周存活率为21.8%。术后肺动脉栓塞1例,死于术后第3天,余所有受体大鼠没有发现吻合口狭窄及栓塞。结论该新的模型对于研究肺移植供肺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急、慢性排斥反应等近远期的相关问题,具有简单可靠、存活时间长的优点。
2006(2).
摘要:目的了解患者急诊血液净化的病因、方式及疗效。方法分析该院2003年1月 ̄2005年1月行急诊血液净化的221例患者(CRF除外)的病因、方式及疗效。结果221例患者,其中男136例;平均年龄(42.86±21.15)岁,女85例;平均年龄(37.63±18.08)岁。所有患者的病因,占首位的是中毒87例(39.4%),其他依次为外科性疾病74例(33.5%)、内科性疾病46例(20.8%)和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hemorrhagicfever,EHF)14例(6.3%)。短期血液净化后,98例治愈,104例好转,19例死亡,但死亡者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71例MODS患者CRRT后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得到改善,抽血检测BUN、Scr、血K+(均P<0.01﹚、Na+(均P<0.05)下降,血PH、HCO3-(均P<0.01)、Cl-(P<0.05)升高。结论急诊血液净化的病因在原有中毒和ARF的基础上,新增了非肾脏疾病和MODS,提示血液净化的方式已从单纯的HD或HP扩大到多种方式联合治疗。该组成功的经验是,对不同的病例采取不同的血液净化方式,HD+HP或CRRT能缩短急性重症中毒患者的病程。对伴血小板减少或有出血的患者采用无肝素、低分子肝素或治疗后使用鱼精蛋白对抗等方法;对严重的外科性疾病如急性重症胰腺炎、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性创伤、外科手术后、严重感染等患者,采用CRRT可有效地清除代谢产物,稳定内环境,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2006(2).
摘要:重金属抗性增强了各种微生物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重金属抗性在微生物界中存在范围的确定;重金属抗性发生机制的深入探讨;如何将重金属抗性造福于人类社会。
2006(2).
摘要:介绍了磁性纳米颗粒用于靶向性肿瘤热疗的机制和研究进展,阐述了其优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2006(2).
摘要: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病因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68例ITP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3组采取3种治疗方法。A组:地塞米松及中等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继之泼尼松治疗;B组:地塞米松及小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继之泼尼松治疗;C组:地塞米松继之泼尼松治疗。按显效、良效、有效、无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3种治疗效果以地塞米松及中等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继之泼尼松治疗为好,地塞米松及小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继之泼尼松治疗次之,前种治疗与后两者之间的血小板上升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身免疫因素的异常是ITP发病的主要机制;激素、中等剂量丙种球蛋白是目前急性ITP较理想的治疗手段。
邢金春;刘荣福;陈斌;王惠强;张开颜;叶友新;庄炫;杨宇峰;周鑫;郑嘉欣;陈实新;周中泉;
2006(2).
摘要:目的探讨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前列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在经直肠B超引导定位下,经会阴部穿刺前列腺125I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5例,其中3例合并骨转移。结果5例手术均顺利,平均植入125I粒子40例,平均手术时间75min,平均住院时间6d。术后随访3 ̄11个月,平均5个月,完全反应3例,部分反应1例,病情恶化1例。PSA无进展生存率为80%(4/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前列腺癌是一种安全、创伤小、并发症低且疗效肯定的微创方法。
2006(2).
摘要:目的评价硬质半曲胆道镜在腹腔镜胆道结石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3例腹腔镜胆道结石手术中应用硬质半曲胆道镜对胆道结石进行探查、取石及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应用硬质半曲胆道镜进行取石,便残石率由原常规取石的41.4%降至1.5%。结论硬质半曲胆道镜在腹腔镜胆道结石手术的应用可进一步降低残石率,具有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取石时间缩短,并以其独特的优点与腹腔镜配套使用,为术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取石方式。
2006(2).
摘要:目的检测A型人血清中的抗B和B型人血清中的抗A效价。方法用盐水介质凝集法检测153名经体检合格的健康成年人(18 ̄55岁)血清。结果IgM抗A效价均值为(23.8±18.0)2 ̄256、IgM抗B为(36.5±29.0)2 ̄256;IgM抗A男为(22.4±14.3),女为(24.3±18.8);IgM抗B,男为(29.8±20.3),女为(37.4±30.2)。结论健康成年人男女IgM抗A和IgM抗B效价均值差异无显著性;但总均值及女性IgM抗B均高于IgM抗A。两者效价范围均为2-256。
2006(2).
摘要:目的探讨紫杉醇联合EP(Vp-16+DDP)方案与单纯EP方案治疗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2月 ̄2003年2月收治的98例小细胞肺癌患者,EP组50例,紫杉醇组48例。观察两组病例近期疗效,并分别统计出两组中局限期与广泛期患者的1、2、3a生存率,作出统计学分析。结果EP组与紫杉醇组有效率(CR+PR)分别为88.0%、91.7%,两组比较无差异性(P=0.741)。局限期患者1、2及3a生存率EP组为82.4%、38.2%、14.7%,紫杉醇组为85.2%、44.4%、25.9%,两组比较P值分别为1、0.794及0.339,差异均无显著性。广泛期患者1、2及3a生存率EP组为25.0%、0%、0%,紫杉醇组为66.7%、23.8%、9.5%,两组比较P值分别为0.020、0.027、0.495,1、2a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紫杉醇联合EP较单纯EP方案治疗小细胞肺癌能提高广泛期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2006(2).
摘要:目的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腹腔镜胆总管取石术术后血糖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施行腹腔镜胆总管取石术的36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术前、术后1、2h、1、3及5d血糖监测。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术后1、2h血糖显著升高(P<0.05),术后1天基本接近术前水平(P>0.05)。术后血糖升高与手术时间、糖尿病病程、术前血糖水平呈正相关,与术后并发症有关。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术前应正确评价糖尿病病情,术中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创伤,术后严格控制并发症。
2006(2).
摘要: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年来该院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的35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按格拉斯哥标准(GOS)对预后进行评估,全组35例中,治愈16例,中残7例,重残4例,死亡8例。术后并发症:迟发性血肿3例,外伤性脑梗塞1例,硬膜下积液3例,皮片坏死1例,减压区脑软化灶2例,颅内感染2例,外伤性癫痫3例。结论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暴露良好、止血方便,能迅速清除血肿、缓解颅压,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有效手段。
2006(2).
摘要:目的总结使用水解可脱铂金弹簧圈系统(DCS)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与体会。方法采用神经介入方法、应用DCS系统栓塞治疗11例13枚颅内动脉瘤。结果用DCS系统对11例患者13枚颅内动脉瘤进行了栓塞,完全栓塞(>95%)7个,大部分栓塞(80%~95%)5个,并发动脉瘤破裂1例,外科手术后痊愈,1例弹簧圈脱出到远端小动脉,经抗凝治疗未发生明显并发症。结论使用DCS系统栓塞治疗颅内动脉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2006(2).
摘要:目的探讨胆总管下端结石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4年1月 ̄2005年1月该院收治的65例胆总管下端结石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65例胆总管下端结石病人中33例通过开腹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术中、术后纤维胆道镜取石治愈;7例(包括4例EST取石失败的病人及2例外院行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后的病人)行术中纤维胆道镜取石、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全部治愈;29例行EST术,25例治愈。结论胆总管下端结石是胆石症病人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彻底取净结石是防治该症的关键。该症以手术治疗为主。
2006(2).
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菌株种类、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102例住院肝硬化并发SBP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102例患者近半数无明显腹膜刺激征。88例(86.27%)患者腹水多核细胞(PMN)比值≥0.50。26例腹水细菌培养呈阳性,共分离细菌28株,大肠埃希菌占46.43%。腹水蛋白≤10g/L,并发SBP发生率高于腹水蛋白>10g/L患者。两者差异显著(P<0.01)。结论肝硬化并发SBP临床症状多不典型,腹水PMN比值是诊断SBP较可靠的参数。病原菌以大肠杆菌为主。腹水蛋白≤10g/L患者应警惕SBP的发生,宜及早行腹水检查。SBP患者宜早期抗生素治疗,不必待腹水细菌培养回报。
2006(2).
摘要: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人工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自2000年对27例33髋强直性脊柱炎后髋关节强直的患者经Gibson入路行人工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21例27髋,女6例6髋;年龄19~37岁,平均32.9岁。术前MerleD'Aubigne评分平均6.9分(3 ̄8分)。结果27例33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1个月(5 ̄46个月)。假体位置良好,无脱位,髋关节疼痛消失。各向运动良好。患者评分平均17.3分(16~18分)。结论对强直性脊柱炎可放宽手术年龄限制,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在术中采取恰当的关节置换技术,均可恢复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取得满意的疗效。
2006(2).
摘要:目的了解小儿下呼吸道感染时机体血清中维生素Vc、VE状况,为抗氧化剂治疗该组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小儿下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维生素C、E(Vc、VE)含量。结果在小儿肺炎、毛细支气管炎和婴幼儿哮喘三种疾病血清Vc、VE含量降低(P均<0.01)。结论小儿下呼吸道感染时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补充足量抗氧化剂对该病的恢复将有裨益。
2006(2).
摘要:目的观察二氧化碳气腹中胃黏膜pH、二氧化碳分压与动脉血pH、二氧化碳分压的相关性。方法择期行腹腔胆囊手术病人40例,在气腹前,气腹后30min,放气后20min用胃管法测定胃液中的PCO2计算胃黏膜pH,同时点取动脉血测pH,PaCO2。结果气腹前、气腹中胃黏膜pH,二氧化碳分压与动脉血pH,PaCO2呈高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756-0.910,P<0.01,放气后其相关性下降,相关系数为0.513-0.549,P<0.05。结论气腹前及气腹中动脉血pH、二氧化碳分压准确反映胃黏膜pH和二氧化碳分压,放气后其相关性下降,准确度下降。
2006(2).
摘要:目的研究孤立性肺结节(SPN)的临床特征及电视胸腔镜(VATS)手术对其诊治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地分析57例施行VATS辅助手术的SPN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SPN大小、位置分布与良恶性的关系;比较SPN中恶性结节大小与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57例SPN中恶性肿瘤38例(占66.7%)。SPN大小及位置分布与SPN性质无统计学意义(P>0.05)。SPN中恶性结节的大小与区域淋巴节转移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N大小及位置分布并无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恶性结节的大小与区域淋巴节转移有关VATS可同时诊断与治疗SPN,具有独特意义。
2006(2).
摘要:目的探讨镍钛聚髌器内固定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54例粉碎性髌骨骨折采用镍钛聚髌器内固定治疗,并与克氏针张力带法治疗的54例进行回顾性比较和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 ̄3年,克氏针张力带法治疗粉碎性骨折优良率50.0%,镍钛聚髌器法治疗粉碎性骨折优良率90.7%,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镍钛聚髌器可作为粉碎性髌骨骨折的首选方法。
2006(2).
摘要:目的评价神经导航系统在经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23例垂体腺瘤患者于术前在导航系统工作站中进行图像三维重建,制定手术计划,标记重要结构。术中应用导航或导航棒定位,指导手术操作。结果术中导航系统定位准确,平均误差1.7mm。肿瘤全切除18例(78.2%),次全切除5例(21.8%)。术后视力及视野改善94.1%。内分泌指标术后均有改善。术后主要尿崩、脑脊液鼻漏。结论神经导航系统辅助经蝶窦切除垂体腺瘤手术定位准确,安全性高,有利于提高肿瘤切除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2006(2).
摘要:目的探讨卒中后伴发抑郁(PSD)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240例卒中后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scale,HAMD)评分,并同时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结果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49.2%,其中轻度抑郁占27.1%、中度抑郁占16.7%及重度抑郁占5.4%。其抑郁情绪主要表现为焦虑/躯体化、阻滞、认识障碍、绝望感和睡眠障碍;病灶位于皮层和皮层下的病例组HAMD总分、阻滞、绝望感因子分显著高于病灶位于小脑和脑干的病例组;抑郁程度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无相关关系,而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发病部位有关。结论卒中后患者抑郁发生率较高,不同部位的卒中有其抑郁特点,病灶位于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的患者更容易出现PSD。其抑郁程度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
2006(2).
摘要:目的介绍一种快速获取高纯度质粒DNA的方法。方法使用替代试剂,建立改良的碱裂解法进行质粒DNA提取,并用琼脂糖电泳验证所得的质粒的质量,紫外测量估算产量及纯度。限制性酶切验证其用度。结果琼脂糖电泳显示质粒DNA条带明亮,以超螺旋方式为主。A260/280为1.903,含量为320μg/mL,酶切后得到约500bp的目的片段。结论改良碱裂解法操作简单、实用,所得样品纯度高,达到了分子生物学常规实验的要求。
2006(2).
摘要: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转化生长因子(TGF-β)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测定90例肾移植患者外周血中TNF-α、TGF-β的基因型,分析其基因型的分布频率以及不同细胞因子基因型对肾移植效果的影响。结果TNF-α高分泌型的肾移植受者,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基因分泌型受者(P<0.05);TGF-β的基因表达未能显示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结论细胞因子TNFα的基因型多态性对肾脏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有明显的影响,提示移植后免疫反应的强度与遗传学相关。,
2006(2).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起床活动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对68例患者实施早期活动法的观察,并与既往类似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实施早期活动法的患者有较好的康复疗效。结论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早期活动可使其住院时间缩短。
2006(2).
摘要:目的探讨心房扩大与P波离散度的关系。方法测量经超声心动图确诊心房扩大的55例患者和50例健康人的心电图P波最大时限(Pmax)和P波离散度(Pd),以Pmax≧110ms,Pd≧40ms为阳性标准,评估心房扩大与Pd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心房扩大组的Pd值明显增大,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两组比较,Pmax无明显差异。Pd值用于诊断心房扩大的阳性率明显高于Pmax。结论心房扩大可导致Pd值增大,Pd值可作为诊断心房扩大的一个有用的观察指标。
2006(2).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早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保乳组:35例实施肿块局部扩大切除+腋窝淋巴结清扫;改良根治组:37例施行改良根治术,两组术后均予以辅助放疗和全身化疗。结果保乳组术后1、3及5a的复发率分别为0%、2.86%、8.57%,生存率分别为100%、97.14%、94.29%;改良根治组术后1、3及5a的复发率分别为0%、2.70%、5.41%,生存率分别为100%、97.30%、94.59%。比较两组病例的术后复发率及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乳组整形效果满意,生活质量良好。结论保乳手术联合辅助放疗和全身化疗治疗早期乳腺癌疗效肯定,美容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应用。
2006(2).
摘要:目的探讨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分为三组,A组(血糖正常组)、B组(血糖增高组)、C组(2型糖尿病组)。结果显示3组TG、TC、HDL及并发症发生率有差异显著性。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组及血糖升高组各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高。
2006(2).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血清和腹腔液中瘦素水平的变化及其在内异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行腹腔镜手术的内异症组42例、对照组30例妇女血清和腹腔液瘦素水平。结果内异症组血清和对照组血清中瘦素水平分别为(32.56±12.44)、(15.44±5.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异症组腹腔液和对照组腹腔液中瘦素水平分别为(36.21±14.46)、(18.76±7.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异症组体重指数(BWI)与血清和腹腔液瘦素水平成正相关(r1=0.51,r2=0.57,P均<0.05)。对照组BWI与血清和腹腔液瘦素水平成正相关(r3=0.68,r4=0.58,P均<0.05)。结论瘦素可能在内异症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2006(2).
摘要:目的探讨解脲支原体在我国妇科病人中的感染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必要的数据和方法。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扩增解脲支原体MB抗原基因对689例的患者宫颈分泌物进行检测,并统计分析。结果在几中常见的妇科病人中解脲支原体感染率平均为36.2%。经统计分析发现在子宫肌瘤、盆腔炎、宫外孕和功能性出血病人中感染率明显升高,其中阴道炎中UU感染率最高。结论解脲支原体感染是我国常见妇科疾病中的重要致病病源体。
2006(2).
摘要:目的探讨对复杂肾结石治疗的最简便、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对收治的56例复杂性肾结石采用低温下阻断肾蒂剖肾术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均一次手术成功。48例结石排净率100%,总排净率85.7%。结论而在低温下肾原位直视手术不但肾损害小,且操作方法简单易掌握及结石取净率高,故本术式很有推广价值。
2006(2).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失代偿的可逆因素,促进肾功能衰竭逆转。方法回顾该科1994 ̄2005年收治的260例慢性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经临床证实存在可逆因素且经恰当处理后解除失代偿状态,病情逆转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常见的可逆因素为原发病活动、感染、水电酸碱平衡紊乱、心衰、高血压、肾毒性药物的使用等。一般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解除失代偿的临床状况,维持正常或基本正常生活。结论病情急剧恶化、病程短、肾脏体积无明显缩小的尿毒症患者可能存在可逆性因素,尤其对新收治的慢性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患者应重视寻找可逆性因素并及时妥善处理。临床医师要重视尿毒症可逆因素的分析,对部分早、中期尿毒症患者不宜过早替代治疗,以免残余肾功能过早丧失。
2006(2).
摘要:作者结合其管理经验,联系当前实际探讨了创新医院文化、构建和谐医院的时代主题。该文从医院文化的内涵和作用,医院文化创新对构筑和谐的医患关系,建设和谐医院的必要性,以及医院文化创新的重要举措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重点分析了医院文化创新对改善医疗质量和医患关系的意义。
2006(2).
摘要:中国启动医学各专科从事内镜下诊疗的内镜医师--实施资格考试准入持证上岗制,病人就医质量有保障。中国内镜医师分会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实施授权工作,今年底我国第一批统一标准、多专科内镜医师培训基地开学,我国建立内镜设备和器材质量性能价格比专家评价系统,内镜医师分会协助监督内镜消毒灭菌设备和药物,各专科内镜部专家委员会将建立,《中国内镜杂志》和中国内镜医师网站定期公布以上信息。创建"Endoscopics Award(恩德思)奖"基金会,创办内镜医学研究院,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依法维护内镜专业医师合法权益,中国内镜医师分会是"内镜医师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