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向阳 , 邓永文 , 方芳 , 伍军 , 李茗初 , 高峻玮 , 柳浩然 , 方加胜
2005(3).
摘要:目的研究新生SD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培养上清液对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cells,NSCS)体外定向分化的影响,探讨神经干细胞分化条件。方法收集新生和成年SD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培养的上清液,以1∶3比例同DMEM/F12培基混合,分别对胎鼠来源的神经干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倒置相差显微境下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并采用免疫荧光检测方法对分化细胞鉴定和计数。结果新生鼠星形胶质细胞培养上清液与DMEM/F12的混合培基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明显提高。结论新生鼠星形神经胶质细胞能促使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
2005(3).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大鼠的效果。方法40只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造模成功SD大鼠,全部雄性,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24只(实验组Ⅰ,n=12;实验组Ⅱ,n=12),对照组16只(对照组Ⅰ,n=8;对照组Ⅱ,n=8)。其中,Ⅰ组以VEGF1μg/mL加肝素50U或生理盐水10mL加肝素50U每天经尾静脉注射,共用7d,Ⅱ组同法应用14d。于治疗后8d和15d两个时间点分别检测门静脉压力、肝功能及血液细胞;并处死动物取下肝脏标本,免疫组织学化学法(SABC)检测肝组织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结果治疗后8d实验Ⅰ与对照组Ⅰ比较,实验组有较高的微血管计数及VEGF表达,门静脉压力下降,肝功能改善及血液细胞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5d实验组Ⅱ与对照组Ⅱ比较,实验组有更高的微血管计数及VEGF表达,门静脉压力显著下降,肝功能改善及血液细胞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实验Ⅰ、Ⅱ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门静脉应用VEGF14d能够促进肝微血管形成,显著降低门静脉压力,明显改善肝功能并使血液细胞增加。
张国刚 , 郭歆 , 王黎青 , 胡哲益 , 余奇 , 程泽能
2005(3).
摘要:目的比较国产盐酸贝那普利片在20名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征及相对生物利用度,评价其生物等效性。方法2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采用随机交叉给药方案,分别单剂量口服20mg的盐酸贝那普利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的方法测定贝那普利及其活性代谢产物贝那普利拉的血药浓度,计算两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及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经3P87模型拟合,口服盐酸贝那普利20mg后,贝那普利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为:α为(4.79±6.73)/h,β为(0.95±0.61)/h,Ka为(10.52±11.11)/h,V/f(c)为(121±58)L,t1/2α为(0.24±0.11)h,t1/2β为(0.39±2.12)h,K21为(1.22±0.79)/h,K10为(4.06±6.72)/h,K12为(0.46±0.52)/h,AUC为(72.88±20.51)μg·h/L,Cl(s)为(0.30±0.10)L/h,T(peak)为(0.39±0.12)h,Cmax为(89.61±25.31)μg/L,MRT0-∞为(0.85±0.23)h。其活性代谢产物贝那普利拉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α为(0.37±0.10)/h,β为(0.06±0.07)/h,Ka为(1.89±0.45)/h,V/f(c)为(220±30)L,t1/2α为(1.99±0.52)h,t1/2β为(5.91±7.90)h,K21为(0.10±0.09)/h,K10为(0.26±0.05)/h,K12为(0.07±0.06)/h,AUC为(359.83±79.95)μg·h/L,Cl(s)为(0.06±0.01)L/h,T(peak)为(1.84±0.50)h,Cmax为(58.68±13.06)μg/L,MRT0-∞为(8.16±1
2005(3).
摘要:目的构建含突变型p53基因和EB病毒LMP1基因的双基因真核表达质粒,为研究突变型p53基因和EB病毒LMP1基因在鼻咽癌发生中的相互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含突变型p53基因和EB病毒LMP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LMP1-p53mt;培养HeLa细胞,采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将该质粒转入HeLa细胞中,转染后48h,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法研究突变型p53基因和EB病毒LMP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重组质粒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及PCR鉴定结果与预期一致;观察到转染细胞中突变型p53基因和EB病毒LMP1基因的高效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含突变型p53基因和EB病毒LMP1基因的双基因真核表达质粒。
2005(3).
摘要:目的观察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清中IL-2、TNF和CRP含量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结果RA患者在治疗前RA活动期血中IL-2含量显著性降低(P<0.01),而TNF和CRP含量均显著增高(P<0.01)。结论在RA活动期及治疗后和缓解期对其进行血清检测IL-2,TNF和CRP含量,观察病情及早进行复发治疗具有重要的监控和临床价值。
2005(3).
摘要:目的研究CD138和MMP-9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乳腺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8例乳腺癌,2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CD138和MMP-9的表达并进行分析。结果CD138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降低,MMP-9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增高,二者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均与乳腺良性病变组织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二者均在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组,临床分期各组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乳腺癌中CD138表达的降低和MMP-9表达的增高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CD138和MMP-9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其侵袭转移密切相关。CD138和MMP-9的表达呈密切相关性。
2005(3).
摘要:目的探讨琥珀酸对人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以及在细菌感染、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以不同浓度(5、10、20和30mmol/L,pH5.5)琥珀酸刺激,24h后检测琥珀酸对细胞胶原合成及前胶原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随着加入的琥珀酸浓度升高,细胞胶原合成下降,前胶原蛋白mRNA表达下降;当琥珀酸浓度为20和30mmol/L时,细胞胶原合成I型前胶原蛋白mRNA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琥珀酸能抑制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在创面感染时,细菌能通过代谢产生琥珀酸从而抑制创面愈合,使得感染持续存在。
2005(3).
摘要:目的优选莲子心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以甲基莲心碱转移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实验法对莲子心的提取工艺进行优选。结果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莲子心药材用70%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第1次6倍量,回流30min,第2次4倍量,回流30min。结论优选出的工艺科学合理。
2005(3).
摘要:该文总结了纳米羟基磷灰石制备的主要方法及其生物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综述两类材料在骨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并分析其发展前景。
2005(3).
摘要:目的运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探讨对新生儿听力影响的某些高危因素,尽早发现听力障碍。方法用MADSENCAPELLA耳声发射仪测定,对具有高危因素的住院新生儿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进行初筛,初检时间不固定;出生42d左右,以DPOAE复筛;未通过者出生3个月后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予以确诊。结果共筛出高危儿56例共112耳,初检率和复检率分别为100%和93.5%。初检结果单耳阳性有6例6耳,双耳阳性有25例50耳,阳性率为55.4%;复检结果单耳阳性的1例1耳,双耳阳性4例8耳,阳性率8.9%。出生3个月前来就诊4例,确诊有听力障碍1例2耳,占1.8%。高危因素主要有颅内出血、窒息、早产、高胆红素血症等。结论对高危儿进行听力筛查,初检时间选择在出院前进行可保证高初检率,影响初检阳性率的高危因素主要有颅内出血、窒息、败血症、早产、高胆红素血症。42d左右时的复筛可降低假阳性。高危儿听力的最终确诊还需结合ABR的检测。详尽地向家长解释筛查的意义及复查的必要性,以减少高危儿听力疾患的漏诊。
2005(3).
摘要:目的探讨前列腺解脲支原体感染对精液质量参数的影响。方法共收集64份前列腺和精液标本,用PCR检测支原体,精液常规检测分析精液质量,检查结果根据WHO推荐的精液质量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解脲支原体感染的患者组其精液的量、精子密度、精子活动百分率、精子正常形态百分率平均分别为(2.50mL,30×106mL,37.50%,62.00%),其中精子的密度、精子活动百分率、精子正常形态百分率均显著低于未感染解脲支原体患者组(P<0.05)。精液的量与未感染解脲支原体患者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解脲支原体感染的患者精液的部分主要质量参数较未感染解脲支原体患者明显降低,解脲支原体感染对精液的部分主要质量参数有一定影响。
2005(3).
摘要:目的对家兔发情周期子宫组织结构的变化进行研究,探讨雌性哺乳动物进入初情期后是否在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激素调节下出现周期性变化。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学切片技术,利用显微镜观察不同时期子宫内膜的上皮和腺体的变化。结果休情期和发情后期子宫腺的密度和数量显著高于发情前期和发情期;子宫内膜亦由高而密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逐渐演变为矮而疏的单层柱状上皮。结论家兔在每一发情周期过程中,在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发生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对受精、植入有着重要的意义。
2005(3).
摘要: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0年6月~2004年8月3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进行内固定治疗,术后早期患肢功能锻炼。结果随访时间5~14月,平均10个月,骨折愈合良好,关节功能恢复基本正常,疗效满意。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是否考虑手术,可根据伤前的生活质量和并存病的轻重来定,在无严重的内科疾病情况下,均应采取积极态度,DHS是理想的内固定物。
2005(3).
摘要:目的探讨拖入式回结肠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尿道黏膜电切的根治性膀胱切除,子宫圆韧带悬吊的拖入式回结肠新膀胱术,治疗三角区浸润性膀胱癌5例。结果5例随访6~26个月。拔导尿管2、3周后,白天均可自主控制排尿;术后3个月4例无夜间遗尿;术后1a1例仍有少量夜间遗尿。4例术后6个月尿动力学检查膀胱容量371~447mL,最大尿流率10.2~13.9mL/s,剩余尿量10~25mL,尿道闭合压明显大于充盈期膀胱压力。复查血清电解质、肾功能正常,IVU检查及新膀胱造影未见积水与反流。膀胱镜下见膀胱颈平滑宽敞,后唇无抬高,无尿道肿瘤复发。结论拖入式回结肠新膀胱术方法简单有效,随诊排尿控尿满意,尿道无肿瘤复发,是治疗女性膀胱三角区浸润性膀胱癌的一种值得选择的原位新膀胱术式。
2005(3).
摘要: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脉压(24hPP)与左室结构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对13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ABP)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分别测量ABP和超声心动图的各种参数。将24hPP≥60mmHg的患者62例列为甲组,24hPP<60mmHg的患者68例列为乙组。结果甲、乙两组LVH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与24hPP、24h平均收缩压(24hSBP)呈密切正相关(r分别为0.49、0.44,P<0.01),与脉压(PP)呈弱相关(r分别为0.27、0.21,均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脉压对左室结构及心功能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抗高血压药物能否更好地减少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重要指标之一。
2005(3).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的适应证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35例采用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的腹股沟疝病例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施行手术,手术时间(45±12)min,平均住院(4.5±1.5)d,术后未发生如复发、感染等并发症。结论TAPP疗效可靠、创伤小、恢复快,而且术后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应用。
2005(3).
摘要:目的优化CS无支架四叶心包二尖瓣设计,有限元分析瓣叶应力。方法按照仿生原则,设计新型无支架四叶二尖瓣,根据瓣膜几何形态及牛心包组织材料特性,建立模拟新型瓣膜启闭的有限元动态模型,应用有限元软件ANSYS,采用八节点曲线薄壳单元并充分考虑大应变和瓣叶闭合过程中的接触。以体外脉动流仪测得瓣膜平均跨瓣压差作为面载荷,应用Newton-Raphson方法求解有限元方程,计算在开启和关闭状态时,各瓣叶的应力分布。结果有限元计算的瓣膜变形和实际变形十分接近。瓣膜关闭时,大部分区域第一主应力为0.22~0.70Mpa,主瓣叶最大应力为1.64Mpa,出现在瓣叶基部与瓣环连接区;侧瓣叶最大应力为1.17Mpa,出现在瓣叶游离缘;大部分区域第二主应力为0.15~0.34Mpa,主瓣叶最大应力为0.54Mpa,出现在瓣叶基部。瓣膜开启时,主、侧瓣叶最大应力为0.58Mpa,出现在瓣叶交界缝合处。新型瓣膜四个瓣叶应力分布较原型瓣均匀。结论采用有限元模型计算瓣膜变形与应力分布方法合理;新型瓣应力分布较均匀,有益于防止瓣叶撕裂和减少钙化,从而延长心包二尖瓣的寿命。
2005(3).
摘要:目的将CT模拟应用适形调强放射治疗,在临床应用中探索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更简便和更好的方法,为以后的调强放射治疗提供指南。方法64例肿瘤患者,其中头颈部肿瘤患者42人,胸部肿瘤患者15人,腹部和盆腔肿瘤患者7人。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体位固定技术,做CT\MRI扫描,采用两种标记法标记坐标系并比较了两种方法特点,然后做三维重建、图像融合、射野布置,并对靶中心做了验证。结果CT模拟可以大大提高治疗位置的精确度,更好地避开和保护重要器官,使其受到较低的剂量,而靶区受到高适形剂量。内标记方法的位置精读和CT扫描的层厚无关,而外标记法的位置精读与扫描层厚相关。头颈部肿瘤靶点偏差小于3mm,胸部肿瘤、腹部和盆腔肿瘤,靶点偏差均小于5mm。结论CT模拟定位是适形调强放射治疗必不可少的工具,但还需更好的解决体位的固定和器官运动等问题;内外标记同时采用的方法,是一种安全、准确的方法,图像融合智能化还需要加强;三维适形的布野原则对调强放疗的布野有指导意义;采用X光模拟机验证靶中心也是一种方便可靠的方法。
2005(3).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以脐静脉瓣修补治疗胆管损伤的疗效。方法通过与单纯吻合术对比,比较两种术式的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再手术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早期脐静脉瓣修补术的并发症发生率特别是胆道狭窄的发生率、再手术率较单纯吻合术明显减少(P<0.05)。结论在早期胆道损伤中脐静脉瓣修补是一种理想的胆道修复手术,值得推广。
2005(3).
摘要:目的探讨骨延长术治疗儿童双下肢不等长的手术方法和经验。方法应用单侧双臂外固定与髓内骨延长术治疗儿童双下肢不等长36例,下肢短缩长度为3~27cm,平均11cm。结果36例患儿骨延长4~30cm,平均延长11cm,合并成骨畸形者同时得到纠正。经随访13~47个月,平均19个月,骨延长端及骨缺损端均全部骨性愈合。双下肢等长功能恢复满意。结论骨延长术对双下肢不等长进行一次性均衡术是可行的,具有方法简单、手术创伤少、不需植骨、固定可靠、疗程短等优点。
2005(3).
摘要:目的观察可调脉宽(VPW)532nm激光治疗鲜红斑痣的临床疗效及影响疗效的有关因素。方法用VPW532激光治疗260例鲜红斑痣,观察、分析其疗效及影响因素。结果VPW532nm激光鲜红斑痣有效率为52.3%。病损程度越深、患者年龄越大则疗效越差。结论VPW532激光治疗鲜红斑痣疗效及美容效果好,应尽早在婴幼儿患者中应用。
2005(3).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的护理模式及其效果。方法对30例重症心脏瓣膜病人实施了新的护理模式。结果效果良好,且与同期20例患者相比在监护室观察时间、住院时间、血管活性药用量、并发症及死亡率无差别。结论该护理模式安全、有效,可作为重症心脏瓣膜病的综合治疗措施之一。
2005(3).
摘要:目的探讨肝切除术治疗严重肝外伤(Ⅴ、Ⅵ级)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近3年来施行钳夹法病灶肝切除术的12例重度肝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同期严重肝外伤15例,实施肝切除12例,治愈10例,死亡2例,非手术治疗1例和肝修补2例均死亡。结论肝切除术是治疗严重肝外伤的有效手段。
2005(3).
摘要:目的分析高危老龄全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在围手术期内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探讨其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25例高危老龄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平均年龄79.4岁。对围手术期内并发症发生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术后髋关节评分平均提高22.1分(Harris评分),17例围手术期内存在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结论高危超龄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但在良好的监测和及时有效预防下,仍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005(3).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地塞米松涂剂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采用KromasilC8柱,以甲醇—0.34%磷酸二氢钾溶液(60:4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40nm。结果在4~120μg/mL范围内,地塞米松磷酸钠的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方法平均回收率为99.20%,RSD为0.65%。结论该法可用于测量测定地塞米松涂剂的含量。
2005(3).
摘要:目的探讨难治性Ogilvie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总结分析20例Ogilvie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病人行全结肠切除。所有病人均痊愈出院。结论全结肠切除是治疗难治性Ogilvie综合征的有效和安全术式。
2005(3).
摘要:目的研究骨折后脂肪栓塞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其治疗。方法自1996~2003年,通过对13例骨折后合并脂肪栓塞患者的早期诊断、治疗,比较其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都予以随访,治愈11例,死亡2例。结论早诊断早进行综合治疗对积极救治骨折后脂肪栓塞综合征很重要。
2005(3).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无痛人流中的作用及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6例无痛人工流产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对照组常规卫生宣教,观察组在常规卫生宣教的基础上,术前、术后采用心理干预。结果观察组中患者对无痛人流知识、手术过程及麻醉方法、阴道持续流血时间及避孕常识的掌握人数多,与对照组比较(P<0.05)。观察组病人均未出现情绪焦虑,能主动配合完成手术,与对照组比较P<0.01。观察组少数患者感中度腹痛,无1例严重腹痛发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患者苏醒后,2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其中9例伴有呕吐,而观察组患者仅有5例有轻度恶心感,无1例呕吐,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心理干预对减轻患者焦虑心理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可减轻术后腹痛,促进患者身心健康。
2005(3).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椎管内麻醉方法在L3以下腰椎间盘摘除术中应用的优缺点,为临床麻醉提供参考。方法将ASAⅠ~Ⅱ级拟行腰椎间盘摘除术病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实行硬膜外麻醉(E组),等比重液腰麻(Ⅰ组)或重比重液腰麻(H组),观察麻醉效果、病人的反应、血流动力学变化、伤口疼痛及自解小便的时间等。结果Ⅰ组和H组较E组起效快,麻醉效果好。I组的低血压发生率和感觉不适率低于H组。Ⅰ组恢复自解小便的时间明显较H组早。结论在腰椎间盘摘除术中,等比重液腰麻起效快,镇痛完善,血流动力学稳定,对病人造成的不适感少,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2005(3).
摘要:目的探讨食管黏膜碘染色在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在胃镜下将2%复方碘液洒在食管黏膜上,根据上皮细胞着色情况判断病变部位,对不染色区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该组106例病人中,有94例呈阳性,其中早期食管癌4例(3.8%),进展期食管癌3例(2.8%),均呈完全不染色像;轻度不典型增生17例(16.0%),中重度不典型增生25例(23.6%)均呈不同程度的淡染或不染色像,慢性食管炎45例(42.5%),呈不同程度的淡染色像。结论食管黏膜碘染色对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有重要意义。
2005(3).
摘要:目的探讨NRL-00II内生场热疗系统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采用NRL-00II内生场热疗系统对70例晚期恶性肿瘤进行治疗,观察其副反应、镇痛、疗效等。结果70例患者经NRL-00II内生场热疗系统治疗后,仅1例疼痛未缓解,其余均疼痛缓解。未发生皮肤灼伤和皮下脂肪硬结。结论NRL-00II内生场热疗系统治疗晚期恶性肿瘤,能缓解患者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命,可望作为安全有效的肿瘤辅助治疗手段。
2005(3).
摘要:目的探讨扩张皮瓣转移术后血运障碍的原因及高压氧治疗的时机、作用机制和注意事项。方法对25例病人进行回顾分析并行高压氧治疗,压力为0.2Mpa,2次/d,3d后改为1次/d,连续10次为一疗程。结果25例患者中,治愈(皮瓣发紫的部分完全成活)21例;好转(皮瓣发紫的部分基本成活或小部分坏死)2例;无效(皮瓣发紫的部分全部坏死)2例。治疗总有效率92%。结论扩张皮瓣出现血运障碍与扩张血管特性、扩张时间、皮瓣转移方式及包膜处理等有关;高压氧应在皮瓣出现血运障碍后尽早应用;其作用机制与其压力及提高组织氧分压有关。
2005(3).
摘要:目的探讨微创钻颅引流在外伤性颅内血肿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64例各型外伤性颅内血肿应用微创钻颅引流的治疗效果。结果急性硬膜外血肿20例,除3例转为开颅手术外,余全部治愈;慢性硬膜下血肿10例,脑内血肿4例,全部治愈;急性硬膜下血肿30例单行引流治愈6例,配合开颅24例,死亡7例。结论微创钻颅引流手术快,创伤小,可单独或配合开颅术应用于各型外伤性颅内血肿。
2005(3).
摘要:95%的急性上呼吸道疾病和大部分的下呼吸道疾病是由病毒所引起,呼吸道病毒检测在加强小儿呼吸道疾病病原学诊断、有效防止交叉感染及抗生素的滥用、加强流感的流行病学监测及疫苗的研制等方面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该文就目前呼吸道病毒检测的常用方法及其临床意义加以简述。
2005(3).
摘要:目的探讨高级护理专业学生对组织胚胎学课程厌学的心理障碍问题。方法从厌学情绪产生的因素、主要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调查表明,学生厌学心理障碍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结论调节学生的心理障碍,真正从根本上遏制厌学情绪的蔓延。
2005(3).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