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0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损伤部位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2004(5):1-3,7.

      摘要 (1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累及大脑半球的初级和次级运动系统及皮层传出束时对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61例首发单侧大脑半球缺血性卒中住院(15±2)d的病人的神经影像学资料和上肢的运动功能进行研究.损伤部位包括运动皮层、放射冠、内囊膝部、前肢和后肢.用χ2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例单纯皮层卒中的病人中有5例恢复了孤立的上肢运动;25例单纯皮层下卒中的病人中只有1例恢复了孤立的上肢运动而30例皮层和皮层下混合卒中的病人中有3例恢复了孤立的上肢运动(P<0.01).43例卒中累及内囊后肢的病人中有2例恢复了孤立的上肢运动,而18例没有累及内囊后肢的病人则有7例恢复了孤立的上肢运动(p<0.05).结论损伤部位对上肢运动恢复的影响以内囊后肢最重,放射冠次之,皮层最轻.该研究结果与通常的对皮层运动功能的认识是一致的,皮层传出的运动传导束集中地通过放射冠到达内囊后肢.

    • 健胃愈疡颗粒对胃溃疡复发大鼠胃组织VEGF mRNA表达的影响

      2004(5):4-7.

      摘要 (1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以IL-1β所致胃溃疡复发大鼠为模型,探讨健胃愈疡颗粒抗复发机制.方法以Okeba改良法复制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腹腔注射IL-1β制作复发模型.采用RT-PCR法观察该药对胃溃疡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健胃愈疡组VEGF mRNA的表达较模型组及对照组显著增高.结论健胃愈疡颗粒可增高VEGF mRNA的上增性表达,这可能是其促进溃疡愈合,减少溃疡复发的机制之一.

    • 抗人乳头瘤病毒16型E6基因核酶对宫颈癌CaSKi细胞生长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2004(5):8-11.

      摘要 (1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抗HPV16E6核酶(Ribozyme)对宫颈癌CaSKi细胞生长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脂质体法将抗HPv16E6-Ribozyne、空载体质粒分别导入CaSKi细胞,命名为CaSKi-R和CaSKi-P细胞.点杂交检测核酶在细胞中的表达,northern杂交检测三种细胞中E6基因的表达;细胞生长曲线检测细胞生长的改变;TRAP-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点杂交证实核酶能在CaSKi-R细胞中稳定表达,northern杂交证实CaSKi-R中表达E6较CaSKi-P和CaSKi明显降低.CaSKi-R细胞生长速度较CaSKi-P和CaSKi明显减慢(P<0.01);CaSKi,CaSKi-P和CaSKi-R三种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分别为0.89±0.14,0.90±0.11,0.36±0.06,转染了抗HPV16E6核酶的CaSKi-R的端粒酶活性的抑制率为59.55%.经统计学处理,CaSKi-R的端粒酶活性较CaSKi和CaSKi-P细胞明显下降(P<0.01).结论转染抗HPV16E6-Ribozyme的CaSKi-R细胞出现一定程度的生长抑制,端粒酶活性较前明显下降.

    • 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的建立

      2004(5):12-14,17.

      摘要 (1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稳定、易复制、又能反映增生性瘢痕变化规律的动物模型.方法通过损伤日本大耳白兔耳内侧皮肤,与损伤后7天去痂;建立起增生性瘢痕的动物模型;进行9个月的大体形态和组织病理观察.结果兔耳损伤创面在经过早期的炎症反应和肉芽组织增生后,逐渐上皮化;在术后30天时,形成了色红质硬,突出皮面的瘢痕;并在术后6个月内持续增生,9个月时仍维持其硬度厚度和颜色.90天的瘢痕组织学显示:组织水肿,淋巴细胞浸润,微血管增生,成纤维细胞大量增生,排列紊乱;胶原纤维增生,排列紊乱,局部有涡状及结状排列;网状纤维增多;弹力纤维缺失.术后6个月和9个月时,胶原束渐粗大,成纤维细胞数减少,炎症反应消失.结论采用本实验的模型复制方法,可以得到稳定,复制成功率高且能基本反应增生性瘢痕增生期律的动物模型.

    • 扶正养营颗粒对免疫介导再障小鼠造血细胞凋亡以及相关调控蛋白表达的影响

      2004(5):15-17.

      摘要 (1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扶正养营颗粒对免疫介导再障小鼠的作用机制.方法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对照组、环孢霉素A对照组、扶正养营汤实验组,复制免疫介导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用TUNEL及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造血细胞凋亡以及相关调控蛋白Fas与Caspase-3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骨髓造血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Fas与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模型组比较,环孢霉素A组、扶正养营颗粒组小鼠骨髓造血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Fas、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o.05).结论扶正养营汤可能通过下调Fas及Caspase-3基因蛋白的表达,延缓造血细胞凋亡,发挥其治疗再障的作用.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培养及与疾病活动指数的相关性

      2004(5):18-20,23.

      摘要 (2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SLE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并鉴定表面标志,分析DC表面标志与疾病活动指数之间的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在培养瓶中贴璧3h,然后吸去悬浮细胞,联合应用GM-CSF,IL-4和TNF-α诱导分化,刺激正常人及SLE患者外周血DC增殖、分化、成熟.用免疫荧光标记培养的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DC各亚型,分析患者SLEDAI与DC各表型的相关性.结果SLE患者DC表达的CD1a,CD11c ,CD40和CD123百分率(58.88±7.64、54.4±10.88、37.29±8.08、13.14±4.44)较对照组(47.71±4.01、43.12±8.82、28.59±7.07、9.85±3.97)明显增加(P<0.05),SLE患者DC表达的CD80和CD83(55.16±10.12、57.76±11.54)较对照组(47.95±12.21、48.31±8.79)升高不明显(P>0.05).SLEDAI与CD1a,CD11c ,CD40和CD123 呈明显相关性(P<0.05),与CD80和CD83相关性不明显.结论SLE患者DC表型表达增加,与疾病活动程度有密切关系.

    • 薄膜-超声法制备黄芩苷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工艺研究

      2004(5):21-23.

      摘要 (5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优选薄膜-超声法制备黄芩苷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工艺.方法以包封率为指标,考察各影响因素如黄芩苷用量,硬脂酸和卵磷脂的用量及吐温80用量对包封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处方及制备工艺.结果最佳工艺为黄芩苷20 mg,硬脂酸90 mg,卵磷脂90 mg,吐温-80(2.5%)10ml,所得黄芩苷固体脂质纳米粒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289.3 nm,包封率达66.8%.结论确定的处方较好,工艺可行.

    • 抑癌基因p16突变与鼻咽癌的相关研究

      2004(5):24-25,28.

      摘要 (1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鼻咽癌p16基因的状态.方法采用多重PCR分析法,单链构像多态性分析法(SSCP)对48例鼻咽癌标本与相应的癌旁组织中p16基因突变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48例鼻咽癌标本中16例p16基因第2外显子缺失,相应的癌旁组织未检出.结论p16基因在鼻咽癌中存在高频率缺失,其改变与鼻咽癌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心脏病人血浆TNF-a,IL-6和IL-8的影响

      2004(5):26-28.

      摘要 (2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体外循环(CPB)中预充乌司他丁对CPB心脏病血浆TNF-a,IL-6和IL-8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主动脉阻断时间在30 min以上的心脏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0例对照组20例.实验组在常规CPB预充液中加入乌司他丁1.5万U/kg,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分别在手术开始前,CPB结束后即刻,CPB结束后3,6及24 h抽取桡动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的浓度.结果实验组患者TNF-a,IL-6和IL-8以CPB结束后即刻0,3和6 h血浆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IL-6和IL-8在CPB结束后24h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明显减少CPB术后TNF-a,IL-6和IL-8的释放,可减轻CPB术后全身炎症反应.

    • 甲基莲心碱增强蒽环类药物对K562/A02 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实验研究

      2004(5):29-30,37.

      摘要 (1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甲基莲心碱体外对三种不同蒽环类抗肿瘤药物的化疗增敏作用.方法利用MTT法观察甲基莲心碱合用表阿霉素或柔红霉素或吡喃阿霉素处理K562/A02细胞后细胞增殖的变化.结果吡喃阿霉素合用甲基莲心碱处理细胞后,与同浓度的表阿霉素或柔红霉素合用甲基莲心碱比较,前者对K562/A02细胞的抑制率明显高于后者(P<0.01).结论甲基莲心碱对三种不同的蒽环类抗肿瘤药物均具有化疗增敏作用,而甲基莲心碱能更好地增强吡喃阿霉素对K562/A02细胞的抗肿瘤作用.

    • >综述
    • 胫骨Pilon骨折的治疗进展

      2004(5):31-33.

      摘要 (1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胫骨Pilon骨折的损伤机制、分型及治疗方面的进展、所取得的一些共识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对该病的诊治提供较全面的认识.

    • 临床常用生物材料及其应用前景

      2004(5):34-37.

      摘要 (1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物医用材料或生物组织相容性材料简称生物材料(Biomaterial),通常指用于取代部分生物组织、系统并与人体组织密切接触的合成材料.它是一种无药理作用的物质.ISO(国际标准化组织)1987年对生物材料的定义,是指"以医疗为目的,用于和活组织接触以形成功能的无生命材料",包括具有生物相容性(Biocompatibility)或生物降解性(Biodegradation)的材料[1].生物材料的发展已经有非常长的历史,自人类认识了解材料起,就有了生物材料的端倪.早在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人就利用棉花纤维,马鬃做缝合线,16世纪开始用黄金板修复颚骨,陶材做齿根,用金属固定内骨板以及用金属种植牙齿等,随着医学以及材料学的发展,尤其是新型材料的研究开发成功,使得生物材料在临床的运用是新世纪医学工程发展的重要领域,它集中体现了医学与工程学、材料学的交叉、融合.本文重点概述了目前临床常用的四类生物材料即医用高分子生物材料、医用金属材料、医用生物复合物和医用生物衍生材料各自的特性、优缺点及其在临床上应用现状及前景.

    • >研究报道
    • 膝关节退行性变模型及松解疗法对其影响

      2004(5):38-39,42.

      摘要 (3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膝关节退行性变模型经松解局部挛缩组织治疗前、后变化,探讨其治病机理.方法30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空白组及模型治疗组各10只.观察各组大体解剖、X光片及膝关节被动活动度的变化.结果模型治疗组膝关节被动活动度与模型空白组及正常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肉眼观察膝关节及X线稍有变化.结论局部松解可改善实验性膝关节退行性变模型的被动活动度.

    • 蛋白芯片法检测CA242,CA19-9和CEA对胰腺癌诊断价值

      2004(5):40-42.

      摘要 (2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用蛋白芯片法检测CA242,CA19-9和CEA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用蛋白芯片法测定40例胰腺癌、55例非胰腺肿瘤、11例慢性胰腺炎、17例良性疾病患者和22例健康人群血清CA242,CA19-9和CEA含量.结果CA242,CA19-9和CEA对胰腺癌有诊断价值,其中CA242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较好,分别为75.0%,83.8%,63.8%和89.8%,联合检测可提高检测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而且CA19-9与胰腺癌分期正相关.结论蛋白芯片法检测CA242,CA19-9和CEA结果可靠,对胰腺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 四种微量全血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2004(5):43-45.

      摘要 (2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加热去蛋白法、碘化钠法、TT溶血法、氯化胺法四种方法提取人微量全血基因组DNA的纯度及总量的差异.方法收集静脉全血0.5ml,共356人份,分别采用上述四种方法提取基因组DNA,用紫外分光光度仪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其纯度和总量,计算采用x±s,结果经统计学t检验处理.结果四种方法提取的基因组DNA纯度用OD260/OD280表示分别为:加热法1.569±0.158;碘化钠法1.517±0.093;TT溶血法1.789±0.161:氯化胺法1.815±0.051.四种方法提取的基因组DNA总量分别为:加热法(9.34±3.59)μg;碘化钠法(7.82±4.23)μg;TT溶血法(20.98±3.56)μg;氯化胺法(22.07±4.53)μg;加热法与碘化钠法比较,TT溶血法与氯化胺法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TT溶血法、氯化胺法分别与加热法、碘化钠法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从提取的基因组DNA纯度和总量来比较,氯化胺法与TT溶血法是四种提取人微量全血基因组DNA方法中较好的两种.

    • 提取大白鼠脂肪干细胞的初步研究

      2004(5):46-47.

      摘要 (1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自脂肪中分离干细胞的方法.方法取大白鼠皮下脂肪组织,经消化、离心、去除红细胞等步骤,培养,间日换液.结果出现呈梭形成纤维细胞样生长的细胞,细胞增殖旺盛.结论可自大鼠皮下脂肪获得多能干细胞.

    • 分叉式交锁髓内钉在肱骨干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2004(5):48-49.

      摘要 (1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分叉式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肱骨干骨折患者使用分叉式交锁髓内钉固定.结果分叉式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疗效满意,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桡神经损伤、感染的概率小、术后肩肘关节功能不受限制等优点.

    • 活体外鼻软组织厚度测量及其外科学意义

      2004(5):50-51,54.

      摘要 (1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东方人外鼻软组织厚度,为临床的应用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方法应用螺旋CT(SCT)进项外鼻的三雏重建;对外鼻正中线的不同部位的软组织厚度进行了测量;结果40例病人的所测结果提示:眉间点、鼻根点、鼻背点、鼻尖上点、鼻尖点、鼻尖下点各点的皮肤软组织厚度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在男女之间相比均有显著差异.结论鼻整形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不但与深部的支架结构密切相关,与皮肤软组织厚度有相当大的关系,在行鼻整形手术时应注意外鼻皮肤软组织厚度的变化规律,以便进行科学的设计.

    • 重度烧伤早后期创面细菌菌种变化及临床治疗的经验探讨

      2004(5):52-54.

      摘要 (1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总结重度烧伤早后期创面细菌菌种变化及治疗的经验教训.方法对1997~2003年收治的37例重度以上烧伤,住院时间均超过60d患者,通过调查住院期间,进行创面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资料.结果共检出细菌5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9株,革兰阴性菌39株,主要以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阿米卡星、头孢他啶的药物敏感率在60%~75%之间,对亚胺培南药物敏感率为100%,阴沟肠杆菌对头孢三代耐药明显,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药物敏感率分别为58%、100%,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红霉素、万古霉素药物敏感率分别为42.8%、57%、100%,肠球菌耐药率较高,大部分肠球菌仅对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敏感.结论烧伤早期创面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烧伤后期创面细菌革兰阳性菌较多.这些细菌的耐药菌株明显增多.耐药菌株的感染是造成重度烧伤患者创面延迟愈合的主要原因.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时正确处理创面是防治烧伤感染的有效方法.

    • 177例首发于淋巴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2004(5):55-58,60.

      摘要 (2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177例首发于淋巴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点,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177例患者首发于淋巴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情况等方面的数据,并评估其预后.结果全身各脏器均可发生PENL,发病率依部位不同.平均生存期与治疗方法密切相关.结论临床医师应重视对该病的认识、诊断与治疗.

    • 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陈旧性骨折的浅析

      2004(5):59-60.

      摘要 (1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DHS治疗陈旧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19例陈旧性粗隆间骨折患者,使用DHS内固定治疗.结果随访3~39个月,平均20.5个月.疗效评定:优8例(42.11%),良9例(47.36%),中2例(10.53%),差0例(0%).优良率为89.47%.无感染、髋关节畸形、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DHS是治疗陈旧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

    •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对胃液pH的影响

      2004(5):61-62,65.

      摘要 (2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如何影响胃酸的分泌.方法选择近端胃溃疡患者40例,远端胃溃疡80例,球部溃疡104例.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证实,并经快速酶法和病理组织学证实幽门螺杆菌阳性.对近端和远端胃溃疡患者给予奥美拉唑胶囊0.02每日1次口服共6周,球部溃疡共4周,在此基础上,所有患者第1周加阿莫西林1.0和甲硝唑0.4每日2次口服,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进行胃镜检查并测定胃液pH、氨浓度、血清胃泌素和胃炎积分,并与幽门螺杆菌阴性的40名正常人对照.结果胃液pH和血清胃泌素在胃溃疡(特别是近端胃溃疡)者较球部溃疡和对照组明显升高,幽门螺杆菌根治疗法后,胃溃疡和球部溃疡患者在根除者胃液pH和血清胃泌素水平降至对照组,未根治者这些因素无明显变化.结论本研究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液pH引起高胃泌素血症,而根治幽门螺杆菌使胃酸分泌和血清胃泌素水平正常化.

    • >临床研究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原因和处理

      2004(5):63-65.

      摘要 (1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探讨术后脱位的发生原因、预防和处理.方法回顾调查1995年1月~2001年6月我院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52例(157髋).男73例,女89例;平均年龄56岁.对术后脱位患者术前、术后和随访期间的症状、体征等进行总结评价,对术前准备、术中术后处理及预防进行探讨.结果152例(157髋)患者中5例现已死亡,失访5例,其余142例(143髋)患者随访1.5~8.0年,平均4.1年.4例髋关节脱位,脱位率为2.74%.结论通过使用合适的股骨头假体,保持适当的前倾角度,正确的搬运方法可有效的减少脱位的发生.

    • 6例特重烧伤真菌感染的诊治体会

      2004(5):66-67,70.

      摘要 (2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严重烧伤病人真菌感染的诊断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年来6例特重烧伤真菌感染病例.采用静脉滴注氟康唑或伊曲康唑治疗,合并细菌感染者选用敏感抗生素静滴,无混合感染者尽量不用或选择窄谱抗生素防治细菌感染;并积极及时切痂植皮覆盖创面,特别是可疑霉菌感染创面.结果白色念珠菌感染3例,曲霉菌2例,毛霉菌1例;除1例曲霉菌感染来势凶猛治疗失败外,其余5例均治愈.结论早期诊断、早期防治、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积极切痂等创面处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多发性骨髓瘤76例临床分析

      2004(5):68-70.

      摘要 (2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的诊断、分型、分期、治疗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该院76例MM住院病例,分析临床资料、诊断方法、预后因素,进行免疫分型、临床分期及化疗疗效对比.结果免疫分型IgG型41例,IgA型22例,轻链型(LCD)8例,IgD型5例.LCD及IgD型具有特殊的临床表现.临床分期ⅠA期8例,ⅡA期19例,ⅢA期21列,ⅢB期28例.化疗疗效依次为VBAP91.3%,M289.5%,VCP87.5%,VMCP73.1%.诊断方法居多,骨髓涂片,骨骼X线,骨髓活检是MM的重要诊断手段.MM的临床分期、免疫分型、肾功能好坏、骨髓中浆细胞量及分化程度均与预后有密切关系.结论MM以IgG及IgA型常见,LCD及IgD型少见,且病情重,生存期短.临床分期以Ⅲ期最多.骨髓活检能提高MM诊断的阳性率.化疗疗效以VBAP方案最佳,其次为M2方案.LCD型、ⅢB期,骨髓浆细胞量>20%且分化程度低预后差.

    • 阿奇霉素联合阿希米治疗女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研究

      2004(5):71-72,75.

      摘要 (1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阿奇霉素联合阴道应用阿希米治疗女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疗效,并与单纯阿奇霉素治疗组进行比较.方法将96例定量PCR法检测沙眼衣原体阳性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用阿奇霉素联合阴道应用阿希米治疗,对照组46例单纯应用阿奇霉素治疗.结果阿奇霉素联合阴道应用阿希米组痊愈47例(94%),显效2例(4%),有效1例(2%),有效率100%;单纯用阿奇霉素治疗组痊愈30例(65.2%),显效7例(15.2%),有效5例(10.9%),无效4例(8.7%),有效率91.3%,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奇霉素联合阴道应用阿希米治疗女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较单纯阿奇霉素治疗效果更佳,是临床治疗女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一种极有价值的方法.

    • 肾移植后肾功能测值与肾血流灌注相关性分析

      2004(5):73-75.

      摘要 (1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移植肾功能测值与肾血流灌注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彩色能量图(CDE)对1 100例移植肾患者进行术后监测和追踪.根据肾内血流灌注情况将CDE分为4级,同时取患者当天的尿和血进行实验室检查.结果肾功能测值与CDE肾内血流灌注级别密切相关,而移植肾的排异反应与CDE肾内血流灌注级别及肾功能测值变化也密切相关.结论CDE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肾血流灌注信号,较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更为敏感,其反应的肾灌注情况与肾功能测值成正相关并能适时反应移植肾排异反应.

    • 游离肩胛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疗效评价

      2004(5):76-77,80.

      摘要 (1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对62例肩胛皮瓣修复的患足观察测量,评价疗效,为此术式的临床应用及改正提供数据.方法于术后、皮瓣修薄术后、修薄术后三月后分别观察皮瓣成活率、磨损情况、感觉、患足周长、外形,并评价.结果肩胛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成功率为98%,16例三月后回访者无磨损破溃,无感觉,美学评价优良率于皮瓣修薄术后出院前为48%,术后三月后为56%,患足与对侧足皮瓣处周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肩胛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安全可靠,能很好地满足患足功能上的需要,外观上经超薄皮瓣修薄术后仍有一定程度的臃肿,有待改正.但肩胛皮瓣仍是足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首选修复皮瓣之一.

    • 先天性双侧输精管缺如的诊断与预后

      2004(5):78-80.

      摘要 (1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双侧输精管缺如(CBAVD)的临床诊断和采取辅助生殖技术生育的遗传风险.方法对794例无精子症患者进行正规的体格检查、精液常规检测、生殖激素水平检测、染色体核型分析、睾丸组织活检和输精管造影;对确诊的25例CBAVD患者的CF基因中7个外显子应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进行突变筛查.结果确诊CBAVD共92例,25例CBAVD患者在7个外显子区域未发现有CF基因的突变.1例行单精子卵泡浆内注射(ICSI)获得亲生子女(双胞胎).结论CBAVD是先天性梗阻性无精症最常见的病因,采用临床的一般检查方法可以确诊;研究表明本组CBAVD患者CFTR基因中7个外显子区域未发现有CF基因突变,ICSI技术给渴望生育的CBAVD患者带来福音,但可能将突变的CFTR基因传给子代,故对因CBAVD行ICSI的夫妻双方,行胚胎植前的遗传学诊断(PGD).

    • 脑梗死患者血清IL-6水平变化观察

      2004(5):81-83.

      摘要 (2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水平变化及其和脑梗死体积的关系.方法收集2002年7月~2003年1月在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发病3 d以内的符合试验入选标准的脑梗死患者32例及相匹配的同期体检者30例,放免法测定血清IL-6浓度.同时对11例发病24 h内入院的患者进行血清IL-6水平的动态观察(发病第2天、第3天和第6天).所有脑梗死患者依据发病后48~72 h的CT检查结果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发病3天内(测定时间距发病时间平均为(47.4±5.6)h脑梗死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清IL-6水平分别为(352.1±31.7)pg/ml和(135.4±18.3)pg/ml,二者差异显著,P<0.001;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第1天、第3天和第6天血清IL-6水平分别为(364±29.7)pg/ml、(345±28.9)pg/ml和(308±26.8)pg/ml,其中发病第1天和第3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发病第6天较第3天明显降低,P<0.01,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发病3 d内血清IL-6水平和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68,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水平升高,并存在动态变化,其高峰值可能在发病后3 d内,其值和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

    • 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观察

      2004(5):84-85,88.

      摘要 (1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治疗方法.方法把收治的119例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按发病至入院确诊的时间不同分为3组:A组(3周以内),B组(3~6周),C组(6周以上),在正规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抽液治疗,抽液后3组患者均注入异烟肼0.3 g,地塞米松5 mg,尿激酶10万单位(用生理盐水20ml稀释),共3次.结果A组效果最好,B组次之,C组效果最差,3组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对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在正规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可向胸膜腔内注入尿激酶,可以加速消除积液,但宜早期(发病6周以内)用药,该疗法安全,可靠,简便易行.

    • IM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2004(5):86-88.

      摘要 (1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IM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疗效和毒性.方法对我科1996年3月~1999年3月共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初治患者8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1例患者予IMOP方案治疗,40例患者予CHOP方案治疗.IMOP治疗组:异环磷酰胺(IFO)1.2g/m2,静脉滴注,第1~5天.米托蒽醌(MIT)10mg/m2,静脉注射,第1天.长春新碱(VCR)1.4 mg/m2,静脉注射,第1天.强的松(Pred)40mg/m2,口服,第1~5天.CHOP治疗组:环磷酰胺(CTX)75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阿霉素(ADM)40mg/m2,静脉注射,第1天.长春新碱(VCR)1.4 mg/m2,静脉注射,第1、8天,强的松(Pred)40mg/m2,口服,第1~5天.两组患者均每3周重复,共4~6个周期.结果两组患者特征具有可比性(P>0.05),IMOP治疗组41例的完全缓解率为70%(29/41),总有效率约为87.8%(36/41),5年生存率约为58.82%,CHOP治疗组完全缓解率为52.5%(21/40),总有效率约为65%(26/40),5年生存率约为28.77%,两者具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的主要毒副作用为骨髓抑制,但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IMOP方案是治疗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有效方案.

    • 腹腔内留置利多卡因对妇科腹腔镜术后疼痛的影响

      2004(5):89-91.

      摘要 (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内留置利多卡因对妇科腹腔镜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双盲法将12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分为4组,每组30例.于腹腔镜手术结束时,在腹腔内分别置入以下液体:A组(0.8‰利多卡因组):乳酸林格氏液500ml 2%利多卡因20ml;B组(0.4‰利多卡因组):乳酸林格氏液500ml 2%利多卡因10ml;C组(乳酸林格液组):乳酸林格氏液500ml;D组(对照组):不留置任何液体.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4组患者术后2,4,8,12,24,36和48 h疼痛的情况.结果A组患者术后肩部疼痛的发生率减少且肩部疼痛的程度亦减轻,尤以术后8、12 h显著,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C组,B组可使肩部疼痛依次减轻,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4组液体对腹壁伤口痛的镇痛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腔内留置0.8‰利多卡因液可有效减少腹腔镜术后肩部疼痛的发生率和减轻疼痛程度但不影响术后恢复.

    • 皮瓣、肌皮瓣移植术后的整形修复

      2004(5):92-93,96.

      摘要 (1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皮瓣、肌皮瓣移植后整形之手术时机、手术适应症、手术方式选择及疗效评价.方法对496例皮瓣、肌皮瓣移植术后的患者实施整形手术,采用皮瓣一侧及中线等手术切口,部分病例同时行肌腱、神经移植、肌腱松解、关节矫形手术及取出内固定器.结果患肢(指)功能明显改善,皮瓣区和正常皮肤基本在一个平面,无明显疤痕为满意,占67%;患肢(指)功能、皮瓣臃肿情况有较大改善为基本满意,占29.8%:出现切口边缘皮肤坏死,需再次行皮缺损修复术,占3.2%.结论皮瓣、肌皮瓣移植术后的二期整形,应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要求、移植修复的不同部位、皮瓣的大小,采取不同的手术切口及手术方式.皮下组织去除后皮瓣长度不应超过6cm,超过6cm者,则应保留部分结蒂组织和皮瓣相连.多组织损伤,应以恢复肢(指)体功能为主.

    • 287份胆汁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

      2004(5):94-96.

      摘要 (1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引起胆道感染的主要病源菌及其对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对287例胆道病患者在手术中无菌引流胆汁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测试,其中有14份胆汁同时做了厌氧培养.结果287份胆汁中有168份标本培养出细菌;阳性检出率58.5%.共培养出细菌184株,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112株(占60.8%);革兰氏阳性球菌68株(占36.9%);厌氧菌3株(占1.6%);真菌1株(占0.5%).用K-B纸片扩散法做药敏分析,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对多种类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除氨苄西林、磺胺耐药率67.5%-58.1%外,其余类药物耐药率均小于31%.而铜绿假单胞菌、其它非发酵菌、肠杆菌属及粪肠球菌和葡萄球菌则出现多重交叉耐药.对青霉素类、磺胺耐药率在80%,头孢类耐药率大于70%.结论胆道感染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氏菌、粪肠球菌、克雷伯菌、肠杆菌及其它链球菌.对三代头孢、哌拉西林、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及亚胺培南有较高敏感性.

    • aGL阳性流产患者治疗120例报告

      2004(5):97-99.

      摘要 (1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对120例aCL阳性流产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探讨流产与抗心磷脂抗体(aCL)的关系及aCL流产者的治疗方法.方法242例因自然流产住院的患者,采用免疫金标法测定aCL(IgA、IgG、IgM),对aCL阳性流产者根据病情予以传统治疗或ApS治疗,追踪妊娠结局.结果120例aCL阳性流产者治疗后,84例追踪到妊娠结局,成功率70.24%,其中APS治疗成功率71.64%.1次流产的患者传统治疗成功率91.67%,APS治疗成功率77.14%,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2次及2次以上流产患者,传统治疗5例,无1例成功,APS治疗成功率65.63%,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CL阳性流产患者的APS治疗成功率71.64%,尤其对于2次及2次以上流产患者,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治疗(P<0.05).aCL阳性流产患者治疗后,结局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根据aCL和血液粘稠度选用强的松和/或小剂量阿司匹林作为常规治疗,疗效不好者加用低分子肝素和/或蓉生静丙治疗,效果显著.

    • 低分子量肝素钙在肾移植术后透析病人的应用

      2004(5):100-100,102.

      摘要 (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肾移植术后透析病人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钙抗凝治疗反应.方法75例肾移植术后病人无尿或者少尿需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共透析573例次,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钙抗凝,每次血透开始时从血管通道注入.结果所有病人无1例出血倾向加重,也未见血管通路及透析器凝血.结论低分子量肝素钙用于肾移植术后病人的血透抗凝治疗安全,有效,方便.

    • 鼻唇沟皮下蒂皮瓣修复鼻唇缺损的临床应用

      2004(5):101-102.

      摘要 (3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临床应用鼻唇沟皮下蒂皮瓣修复鼻唇缺损的方法及解剖要点,探讨其优缺点.方法根据临床应用鼻唇沟皮瓣的经验,在临床中应用皮下蒂鼻唇沟皮瓣修复多种类型的鼻唇部缺损.结果临床应用9例,全部成活,经过4个月~1年的临床随访,效果满意.结论灵活应用鼻唇沟皮下蒂皮瓣修复鼻唇缺损是修复鼻唇缺损的较为理想而且简单、安全的方法.

    • 阴茎鲍温氏病(附6例报告)

      2004(5):103-104.

      摘要 (1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介绍鲍温氏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早期治疗的效果.方法临床结合病理,早期行阴茎鲍温氏病病灶扩大切除、中厚皮片游离移植术,同时行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结果6例病例早期行阴茎鲍温氏病病灶扩大切除、中厚皮片游离移植术,术后皮片全部成活,随访2~5年,无转移、无复发.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植皮治疗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是诊断、早期植皮治鲍温氏病的最佳方案.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2004(5):105-106,108.

      摘要 (2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50例临床疗效.方法10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Ⅲ到Ⅳ级患者,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强心合剂并配合西药,对照组采用纯西药治疗,疗程4周.结果治疗组射血分数(EF)、心博量(SV)、氧分压(PaO2)增加,舒张末期内径(LVDd)缩小,心率(HR)减慢,室上性早博(SVPCs)、室性早博(VPCs)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和用药前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肯定.

    • 56例腕部电烧伤患者的治疗分析

      2004(5):107-108.

      摘要 (1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腕部电烧伤患者创面修复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近8年来收治的56例腕部电烧伤患者的创面处理方法与功能恢复程度或截肢之间的关系.结果早期行清创,皮瓣移植术,患肢较非手术疗法或晚期手术患肢的功能恢复好,愈合时间短,早期切开减压比未切开减压截肢率降低.结论早期切开减压,早期清创,皮瓣修复是腕部电烧伤患者的创面处理的较好方法,是降低截肢率的重要措施.

    • >学术交流
    • 误诊为前列腺增生症的泌尿生殖结核病因分析

      2004(5):109-109.

      摘要 (1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1一般资料 本组收集作者门诊及外院转诊BPH合并泌尿生殖系统结核10例,年龄53~69岁,平均57岁,病程3个月~3年,均有进行性尿频、尿痛、终末血尿及排尿困难.尿常规正常3例,余均有红、白、脓细胞,直肠指诊,前列腺I°2例,Ⅱ°5例,Ⅲ°3例,4例前列腺有韧性结节且双侧精囊腺增大,PSA:10例<4 ng/ml.KUB:患肾钙化2例,IVU:患肾不显影3例,一侧不显影,对侧肾积水2例,10例均有不同程度挛缩膀胱.本组6例在外院已行前列腺手术,术中发现膀胱挛缩、前列腺难以摘除,仅作膀胱造瘘病理活检证实为前列腺及膀胱结核.余4例经作者确诊为泌尿性结核抗痨治疗,避免了前列腺手术治疗.

    • 浅议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2004(5):110-111.

      摘要 (1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核心竞争力是医院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文章对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及特征进行了阐述,针对我国医院普遍存在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和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以及核心竞争力使医院具备持续竞争优势探讨了医院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同时,提出应着重从医院的战略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医院文化、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医患关系管理、诚信等七个方面培育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 探讨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与创新

      2004(5):112-112.

      摘要 (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我校实验教学仍以配属教研室为主要形式,简单验证性实验较多,而综合设计性实验较少.实验分散设置也使实验设备的配置过于分散,重复建设过多,长此下去很难保证教学水平、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与国际接轨培养综合型、科研型、实用型的高素质人才,需打破原有的学科割裂模式理论教学上如此,实验教学更是如此.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建议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进.

    • 2002年1534种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排序表

      2004(5):F002-F002.

      摘要 (1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中国创立内镜医学的“恩德思奖”(Endoscopics Award)——奖励国内外内镜医学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个人和机构

      2004(5):F003-F003.

      摘要 (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华社长沙9月22日电(刘非小、伍西明)日前获悉,首届内镜医学领域的“恩德思奖”(Endoscopics Award),在中国佛山召开的2004年全国第13届内镜医学学术年会上首次颁发,裘法祖院士、钟南山院士等33人,与霍英东基金会等机构同获此殊荣。该奖励的创立在国际内镜医学领域为首次。

    • 中华医学会第13届全国内镜医学学术大会会议纪要

      2004(5):i005-i006.

      摘要 (1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4年9月17日至9月20日,中华医学会第13届全国内镜医学学术大会在广东佛山胜利召开。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医学工程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管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