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阳德 , 龚连生 , 潘一峰 , 李异凡 , 黄秋林 , 彭健 , 刘勤
2003(6).
摘要:目的 该实验旨在比较外置定位磁场与否 ,各组的肝癌区 (磁靶区 )、正常肝和肺组织的克组织放射量以及肝癌区血管栓塞程度 ,以探求一种较佳的给药途径和方法。方法 用12 5I标记磁性白蛋白纳米粒 ,经药肝癌鼠的肝动脉、门静脉及颈静脉三种不同途径给药。结果 外置磁场使磁性白蛋白纳米粒在靶区定位聚集 ,减少其在非靶区的分布 ;外置磁场下经肝动脉给药组的肝癌组织区克组织放射量最高 (P <0 .0 1) ,而正常肝和肺组织的克组织放射量最低 (P <0 .0 1) ,肝癌区血管栓塞程度也明显高于经门静脉及经颈静脉组。结论 外置定位磁场下 ,经动脉途径注入磁性白蛋白纳米粒的磁靶向化疗栓塞效果最好。
罗萍 , 张阳德 , 彭健 , 周健 , 贾泽明 , 潘一峰
2003(6).
摘要:目的 为研制一种适应整形外科微创技术发展的一种可注射、可吸收、无产热、原位立即变硬的骨替代材料。方法 通过合成研制一种有缓冲性的黏滞性骨浆 ,在体外研究其生物相容性 ,同时在犬的双侧肱骨缺损模型上研究其自塑形和生物吸收特性。结果 实验证明该种植入材料具有极好的塑形性能 ,在 12~18周内完全吸收 ,临床上治疗骨折的X线显像充实 ,植入物吸收和骨再生存在一个合适的比例。结论 该文阐述了一种生物可吸收可调节硬化时间的注射性骨浆 ,该种骨浆的特性符合多数骨增生过程 ,具有自动充填 ,不产热 ,即便在潮湿和血运丰富的情况下亦有硬化 ,植入成分被设计为产生中性pH值的骨浆 ,能重建骨组织 ,不含有聚合体或可塑剂。大量体外研究表明该材料具有高度生物相容性和非致热源性。
2003(6).
摘要:PCR的发现为生物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在分子生物学及其相关的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分子的生物学技术已成功应用于生物学、生物科技、医学、诊断学等 ,利用PCR扩增技术设计新的实验方法和分析扩增的DNA片段 ,根据DNA分子的性质、结构和潜在性的可计算方法 ,研究模拟活生物 ,构造人工纳米装置 ,如生物分子感应器和人造细胞
2003(6).
摘要:目的 该实验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缺氧 /复氧处理后鼠脑星形胶质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变化 ,以深入认识星形胶质细胞在缺氧 /复氧处理后基因表达变化规律 ,为进一步全面认识神经胶质细胞在缺氧和缺血再灌注等情况下基因变化规律以及神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在损伤条件下相互依存关系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 取人鼠脑星形胶质细胞作传代培养 ,传至第四代分组作缺氧 /复氧处理 ;用TRIzol试剂经过多个步骤提取制备好的星形胶质细胞样本总RNA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获取缺氧 /复氧处理后鼠脑星形胶质细胞的基因表达谱 ;利用GeneOntologyConsortium分析系统、OeneCards数据库和Pubmed检索系统对基因表达谱进行初步分析。结果 ①基因表达谱 :在基因芯片测定了 4 0 96个点 ,共有差异表达基因 187个 ,其中 ,差异表达基因 187个 ,己知差异表达基因 4 6个 ,未知差异表达基因 14 1个 (EST片段 )。②已知差异表达基因 :在 4 6个已知差异表达基因中 ,表达下调的基因有 4 1个 ,表达上调的基因有 5个 ,未见报道的与缺氧 /复氧处理相关基因 2 3个 ,己报道的有 18个。③已知差异表达基因功能聚类 :共 10类 ,其中代谢 2 3个、信号传导 9个、细胞生长 3个、结构蛋白 2个、免疫应答 4个、运输 1个、细胞周期 1个、细胞增殖 1个
2003(6).
摘要:目的 研究PCNA与BCL - 2的表达在大肠癌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用sABC免疫组化法分析 3年随访期间大肠癌患者肠标本的PCNA与BCL - 2的表达。结果 PCNA在正常大肠黏膜中不表达而在大肠癌中呈阳性表达 ,PCNA与肿瘤的复发、患者的死亡时间、肿瘤分期和淋巴道转移呈正相关 (P <0 .0 5 ) ,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肿瘤部位呈负相关。BCL - 2仅与肿瘤分期高度相关 (P <0 .0 5 ) ,与复发时间、死亡时间、年龄、性别和肿瘤部位无关 (P >0 .0 5 )。结论 分析PCNA与BCL - 2的表达对大肠癌的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2003(6).
摘要:目的 MonteCarlo仿真是研究光在组织中传播规律的有效方法。该文在组织漫反射光MonteCarlo仿真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新的荧光光子迁移方法 ,并由此实现了对组织自体荧光的仿真。方法 根据荧光光子产生和传播的原理 ,模型中对激发光和荧光光子采用了加权的光子模型。激发光子和荧光光子的运动彼此独立 ,每产生一个荧光光子 ,将跟踪其运动直至终止 ,然后继续跟踪激发光子的运动。所有统计量采用改进的MonteCarlo仿真软件计算。主动脉中层组织模型的仿真结果与文献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 仿真结果表明 ,对于主动脉组织模型 ,在 5 2 0nm和 6 0 0nm处有两个荧光峰 ,这与文献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荧光强度与荧光逃逸位置的关系表明 ,随着逃逸半径的增大 ,荧光强度迅速减小 ,这一结果对于激发和采集光纤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结论 该文所述组织荧光仿真方法直接从荧光光子产生及运动的原理出发 ,简单明了 ,计算简单 ,易于实现。由于MonteCarlo方法是基于大量事件的统计规律之上的 ,因此进行一次仿真所需的时间是制约其应用的一大因素 ,其算法有待于作更进一步的优化。
2003(6).
摘要:目的 研究大鼠SCI后VEGF在脊髓神经细胞的表达情况。方法 SD大鼠 32只随机分为椎板切除组和脊髓损伤组 ,采用Allen法从背侧致伤T10脊髓 ,于术后 8h ,1,2 ,3d ,1,2 ,3周切取脊髓 ,S -P法免疫组化染色 ,观察VECGF的分布 ,对神经细胞的阳性表达率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对照组脊髓中 ,无VEGP的表达 ,SCI后 8h出现VEGF强表达 ,1~ 3d达到高峰 ,并持续 1周。 2 ,3周后 ,VEGF表达率大幅度下降 (P<0 .0 1) ,前角大运动神经元较其他神经细胞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 (P <0 .0 1) ,背侧白质中胶质细胞较灰质和腹侧白质胶质细胞阳性表达率高 (P <0 .0 1)。结论 大鼠SCI早期 ,脊髓损伤区周围神经细胞可见不同程度VEGF表达
2003(6).
摘要:目的 该文以Cr:liSAF激光作为激发光源 ,针对生物大分子设计了荧光实验 ,以探讨其在组织自体荧光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氙灯泵浦Cr:LiSAF二次谐波用来产生可调谐蓝光脉冲激光输出 ,并设计了自体荧光试验。结果 最后设计并实现了可调谐蓝光脉冲激光输出 ,得到了良好的输出特性。结论 氙灯泵浦Cr:LiSAF二次谐波产生可调谐蓝光脉冲激光输出得到了良好的输出特性 ,该实验为进一步研究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自体荧光产生机制打下了基础。
2003(6).
摘要:目的 构建人肝细胞生长因子 (hHGF)的原核表达载体。方法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 ,将人肝细胞生长因子cDNA全长序列 ,定向克隆于表达型载体PUC18质粒的多克隆位点中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结果 重组PUC18-HGF原核表达载体经限制性内切酶电泳分析 ,与理论值相符。结论 本实验成功将人肝细胞生长因子cDNA全长序列插入表达型载体PUC18多克隆位点BamHI和Xbal限制性内切酶位点之间 ,为通过基因工程获得外源性HGF提供实验依据
王合森 , 陈润成 , 徐炜华 , 朱平先 , 向子云 , 谭朝晖 , 陈艺莉 , 邹莲霞
2003(6).
摘要: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借助特殊软件进行脑灌注成像 ,观察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动态变化。方法 静脉注射 10 0ml碘海醇 ,应用西门子SENSATION4型多层螺旋CT ,对 2 3例发病 6h以内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扫描观察时间 -密度曲线 ,测定梗死区和对侧正常对照区的血流灌注值局部脑血流量 (rCBF) ,局部脑血流容积 (rCBV) ,平均通过时间 (MTT)等 ,并获得相应参数的脑灌注CT成像 ,所有病例至少在发病 1周后复查 1次普通CT。结果 2 3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 2 0例其脑梗死侧rCBF比对侧显著降低 (P <0 .0 1) ,有 17例患者 1周后复查CT发现其最终梗死面积比 6h内脑灌注的面积有缩小 (P <0 .0 5 ) ,证明此组患者在梗死灶中心周围有缺血性半暗区存在 ,有 3例患者 1周后CT图像显示最终梗死面积与 6h内脑灌注成像面积无明显差异。结论 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可以在急性脑梗死发病 6h内超早期明确梗死灶部位及范围 ,以及发现缺血坏死灶周围是否存在缺血性半暗带。
2003(6).
摘要:目的 研究血液透析滤过 (HDF)及高通量血液透析 (HHD)对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瘦素的清除作用。方法 6 0例维持性血透患者 (MHD)随机分为 3组 ,分别行血液透析滤过 (HDF)、高通量血液透析 (HHD)、普通低通量血液透析 (LHD) ,另 15例为正常对照组。放射免疫法检测MHD组血透析前后及对照组血清瘦素浓度。结果 MHD组透前血清瘦素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1) ;HDF组及HHD组透后血清瘦素水平较透前显著下降 (均P <0 .0 1) ;LHD组透后血清瘦素水平与透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血液透析滤过及高通量血液透析能清除部分血清瘦素 ,降低MHD患者的高瘦素血症。
2003(6).
摘要:目的 通过检测非霍杰金淋巴瘤组织P5 3的表达 ,探讨P5 3表达与非霍杰金淋巴瘤之间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 ,检测 10例正常淋巴组织和 4 0例非杰金淋霍巴瘤组织P5 3的表达。结果 正常淋巴组织P5 3表达 2例阳性 ,阳性率为 2 0 % ,无过度表达 ,非霍杰金淋巴瘤P5 3表达 2 3例 ,阳性率为 5 7.5 % ,过度表达 12例 ,占 4 2 .5 %。随淋巴瘤细胞恶性程度增高其P5 3阳性表达率增高 (P <0 .0 1) ,随淋巴瘤病程进展其P5 3阳性表达率增高 (P <0 .0 1)。成组多因素分析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P5 3阳性表达与非霍杰金淋巴瘤临床分期及恶性程度相关 ,相关系数R =0 .5 1。结论 非霍杰金淋巴瘤P5 3过度表达与其临床病程分期和淋巴瘤细胞恶性程度有关 ,通过检测非霍杰金淋巴瘤P5 3的表达可以预测其病程进展和预后。
2003(6).
摘要:目的 探讨微型钢板螺钉治疗掌骨骨折的效果及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1998年 4月~ 2 0 0 3年 10月 ,采用微型钢板螺钉治疗掌骨骨折 34例 4 9处 ,术后第 2天疼痛减轻即开始功能锻炼。结果 术后随访 4周~ 12个月 ,平均 4 .6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 7~ 14周 ,平均 8.4周。按照TAM系统评定法进行关节功能评价 ,优良率为 89.8%。所有病例均无骨折移位、不愈合、内固定松动和伤口感染发生。结论 微型钢板螺钉治疗掌骨骨折 ,固定可靠 ,术后可早期活动锻炼 ,并发症少 ,是一种有效的内固定方法。
2003(6).
摘要:目的 观察有创性药物星状神经阻滞 (Stellateganglionblock ,SGB)联合超激光星状神经节照射(Superganglionlizer ,SGL)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之眩晕、头痛的治疗效果。 方法 临床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 6 9例随机分为A ,B ,C三组 ;A组行SGB +SGL治疗 ,B组行SGB治疗 ,C组行SGL治疗 ;观察其疗效及副反应。结果 A ,B二组患者眩晕、头痛、脑血流图与治疗前相比疗效均较佳 ,而C组均较差 ;A组较B组副反应少 ,C组无副反应。结论 有创性药物星状神经阻滞联合超激光星状神经节照射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之眩晕、头痛的疗效较佳。
2003(6).
摘要:用HPLC法 ,ODS柱 ,0 .0 0 5mol/L四丁基氢氧化铵磷酸缓冲液 (PH =5 .0 ) -乙腈 ( 81∶19)为流动相 ,检测波长 2 30nm ,柱温 30℃ ,测定哌拉西林纳 /舒巴坦钠的含量。哌拉西林在 0 .0 8~ 1.6 0mg/ml范围 (r1=0 .9996 ) ,舒巴坦在 0 .0 4~ 0 .80mg/ml范围 (r2 =0 .9992 ) ,质量浓度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日内精密度良好 (哌拉西林RSD =0 .6 6 % ,舒巴坦RSD =0 .73% ,n =6 )。该法简便准确 ,可用于该制剂的含量测定。
2003(6).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的手术治疗时机及手术指征。方法 分析总结 4 0例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的临床表现 ,采取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效果。结果 该组 4 0例均为完全性梗阻 ,行粘连松解者 2 2例 ;切断纤维条索压迫带者 8例 ;肠坏死部分切除吻合者 8例 ;小肠广泛坏死切除后剩 90~ 10 0cm者 2例。关腹前均用大量温盐水灌洗腹腔 ,并放置乳胶管腹腔引流 1,2根。结论 单纯性和绞窄性的鉴别是非常必要的 ,单纯性梗阻 ,可先行保守治疗 ,绞窄性小肠梗阻 ,应尽早手术治疗。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是改善绞窄性小肠梗阻预后、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