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宫颈冷刀锥切不同深度对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术后恢复及妊娠情况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焦作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宫颈冷刀锥切,根据锥切深度不同分为小锥切组(深度10~15 mm)和大锥切组(深度16~25 mm),各45例,比较分析两组治疗结局。
结果
小锥切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大锥切组,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大锥切组(P<0.05);小锥切组宫颈切缘阳性率、阴性率及宫颈病变临近切缘率与大锥切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锥切组宫颈无病变率、宫颈病变残存率及复发率与大锥切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锥切组早产率、剖宫产率低于大锥切组(P<0.05)。
结论
宫颈冷刀锥切深度不会影响术后病变残存及复发,宫颈冷刀锥切深度10~15 mm更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改善妊娠结局。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瘤变是宫颈癌前病变的统称,可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其中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是最严重的宫颈病变之一,患者进展为宫颈癌的风险极大,需及时予以有效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焦作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宫颈冷刀锥切,根据锥切深度不同分为小锥切组和大锥切组,各45例。小锥切组年龄26~63岁,平均(40.81±9.72)岁;孕次1~4次,平均(2.38±0.64)次;产次1~3次,平均(1.48±0.39)次;CIN Ⅱ级28例,CIN Ⅲ级17例。大锥切组年龄25~64岁,平均(41.37±9.43)岁;孕次1~5次,平均(2.41±0.57)次;产次1~3次,平均(1.44±0.42)次;CIN II级29例,CIN Ⅲ级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宫颈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疾病;②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③合并其他严重妇科疾病;④合并其他恶性肿瘤;⑤妊娠期女性;⑥合并免疫功能缺陷、凝血功能障碍;⑦合并不孕史;⑧合并甲状腺、心脏、糖尿病等影响妊娠结局的疾病;⑨中途退出。
1.2 方法
所有患者常规外阴消毒,阴道及宫颈铺巾,予以腰硬联合麻醉,患者取膀胱截石位,暴露宫颈明确病灶范围,在宫颈瘤变外缘5 mm、宫颈12点位置作环形切口,由浅至深将宫颈锥形切除,注意椎尖朝向宫颈内口方向,避免偏斜,将病灶完整切下。小锥切组以10~15 mm的锥切深度进行切除,大锥切组以16~25 mm的锥切深度进行切除,完成后纱布填塞、阴道压迫止血,将组织送检,进行病理学检查。术后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常规予以抗生素预防感染,注意观察阴道出血情况。
1.3 观察指标
①对两组手术、住院、创面愈合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进行观察记录。②根据宫颈冷刀锥切术后标本切缘病理情况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统计记录宫颈切缘阳性率、阴性率及宫颈病变临近切缘率。切缘阳性患者术后6个月行宫颈细胞学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联合检测及阴道镜检查;切缘阴性患者术后6个月行宫颈细胞学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联合检测,若检测结果正常则1年后随访,若检查结果异常则转阴道镜检查,阴道镜检查显示异常者拟个体化方案进行治疗。切缘阳性:宫颈锥切标本切缘可见病变、病变与切缘距离<1 mm;临近切缘:标本切缘与病变距离1~3 mm;切缘阴性:病变距离标本切缘>3 mm。③对两组患者随访观察宫颈病变情况及复发情况。宫颈切缘阳性、术后6个月复查发现宫颈上皮内瘤变为宫颈病变残存;复查发现宫颈上皮内瘤变为复发。④随访1年,观察统计两组患者早产率、胎膜早破率、胎儿窘迫率、剖宫产率、产前助产率及自然分娩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用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小锥切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大锥切组,住院、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大锥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
组别 | 手术时间/min | 术中出血量/mL | 住院时间/d | 创面愈合时间/d |
---|---|---|---|---|
小锥切组 | 30.52±7.64 | 16.83±3.44 | 4.49±1.17 | 24.38±3.96 |
大锥切组 | 31.89±6.95 | 19.06±3.78 | 4.96±0.95 | 26.14±4.31 |
0.890 | 2.927 | 2.092 | 2.017 | |
P | 0.376 | 0.004 | 0.039 | 0.047 |
2.2 两组患者标本切缘病理比较
两组宫颈切缘阳性率、阴性率及病变临近切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
组别 | 切缘阳性 | 切缘阴性 | 临近切缘 |
---|---|---|---|
小锥切组 | 3(6.67) | 41(91.11) | 1(2.22) |
大锥切组 | 2(4.44) | 43(95.56) | 0(0.00) |
² | 0.212 | 0.714 | 1.011 |
P | 0.645 | 0.398 | 0.315 |
2.3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情况比较
两组宫颈无病变率、宫颈病变残存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
组别 | 宫颈无病变 | 宫颈病变残存 | 复发 |
---|---|---|---|
小锥切组 | 40(88.89) | 4(8.89) | 1(2.22) |
大锥切组 | 42(93.33) | 2(4.44) | 1(2.22) |
² | 0.549 | 0.714 | 0.000 |
P | 0.459 | 0.398 | 1.000 |
2.4 两组患者妊娠情况比较
小锥切组早产率、剖宫产率低于大锥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
组别 | 剖宫产 | 产前助产 | 自然分娩 | 早产 | 胎膜早破 | 胎儿窘迫 |
---|---|---|---|---|---|---|
小锥切组 | 9(20.00) | 4(8.89) | 32(71.11) | 1(2.22) | 3(6.67) | 2(4.44) |
大锥切组 | 18(40.00) | 2(4.44) | 25(55.56) | 7(15.56) | 5(11.11) | 3(6.67) |
² | 4.286 | 0.714 | 2.345 | 4.939 | 0.549 | 0.212 |
P | 0.038 | 0.398 | 0.126 | 0.026 | 0.459 | 0.645 |
3 讨论
宫颈上皮内瘤变系指宫颈上皮被异型性细胞取代,是与子宫颈浸润癌有密切联系的一组子宫病变,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是其常见的一种类
有研
综上所述,宫颈冷刀锥切深度不会影响术后病变残存及复发,宫颈冷刀锥切深度10~15 mm更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改善妊娠结局,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周颖, 焦薇. 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冷刀锥切术后发生切缘阳性的因素分析[J].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8(1): 82-86. [百度学术]
陈娜娜, 韩松筠, 商文金, 等. 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经锥切术后切缘阳性的危险因素及锥切高度的相关分析[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3, 51(10): 1226-1229. [百度学术]
马全富, 郭玉琳, 颜彬, 等. 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锥切术后病灶残留相关因素分析[J].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41(4): 606-610. [百度学术]
芦恩婷, 邓雷, 曾庆东, 等. 冷刀锥切术后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复发的影响因素[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21, 50(6): 526-529, 534. [百度学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宫颈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J].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0, 6(3): 33-43. [百度学术]
蒋军, 王建芬, 蒋学禄, 等. 不同锥切术式在子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中的应用比较[J]. 浙江临床医学, 2019, 21(1): 49-51. [百度学术]
李颖颖, 张毅. 宫颈环形电切术与冷刀锥切术对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J]. 中国临床研究, 2021, 34(5): 624-626. [百度学术]
杨静. 宫颈冷刀锥切术与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疗效分析[J]. 山西医药杂志, 2020, 49(14): 1865-1867. [百度学术]
高悦, 王化丽. 宫颈锥切术对生育能力及妊娠结局影响的研究进展[J].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21, 48(6): 660-665. [百度学术]
张倩, 金影. 宫颈冷刀锥切深度对育龄女性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 中国医刊, 2022, 57(11): 1239-1243. [百度学术]
马菁雯, 赵艳. 宫颈锥切术范围对宫颈机能不全及妊娠结局影响[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0, 28(11): 1868-1871. [百度学术]
何拉曼, 郭晓青, 俞尔慨. 宫颈锥切范围的临床研究[J].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37(5): 93-96.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