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究利培酮结合心理疗法对躯体疾病合并精神障碍患者心理弹性及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的影响。
方法
选取洛阳市第五人民医院2021年6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120例躯体疾病合并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0)和观察组(=60)。对照组予以利培酮,观察组予以利培酮结合心理疗法。对比两组精神病性症状程度、心理弹性、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精神病性症状程度(焦虑忧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理弹性(坚韧、自强、乐观)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物质生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躯体健康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8.33%)低于对照组(16.67%)。
结论
利培酮结合心理疗法予以躯体疾病合并精神障碍患者治疗,有助于改善精神病性症状程度与生活质量水平,增强救治信心,促进患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躯体疾病合并精神障碍是由脑以外的躯体疾病,如躯体感染、内分泌障碍、内脏器官疾病、营养代谢疾病等,引起脑功能紊乱而产生的精神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4月洛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躯体疾病合并精神障碍患者,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0)和观察组(=60)。对照组男29例,女31例,年龄20~52岁,平均(36.91±3.10)岁,病程1~5年,平均(3.47±0.80)年;观察组27例,女33例,年龄21~51岁,平均(36.87±3.12)岁,病程1~5年,平均(3.45±0.8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躯体疾病合并精神障碍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对实验药物存在过敏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依从性较差者;妊娠期妇女。
1.3 方法
对照组予以利培酮,观察组予以利培酮结合心理疗法。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两个月。
1.3.1 利培酮
口服使用利培酮(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0160)起始剂量2次/天,1 mg/次,第2天增加到2次/天,2 mg/次;如能耐受,第3天可增加到2次/天,3 mg/次。此后,可维持此剂量不变,或根据个人情况进一步调整。
1.3.2 心理疗法
①晤谈法。咨询师与患者进行面对面语言交流,了解导致患者出现该疾病的心理原因,并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对患者家庭背景、学校环境、生活环境、人际交往能力进行了解,予以患者心理开导,了解患者内心想法以及性格特点,耐心倾听患者讲述生活、精神创伤,予以真诚地安慰与鼓励,对患者存在的疑问进行了解并予以解答。②掌握患者病情。治疗师为患者讲解各类原发性疾病有关的知识,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将患者疾病具体状况、演变告知患者及其家属。③心理支持。治疗师采用合适的称呼拉近关系,向患者表明自我身份与角色作用。耐心地向患者介绍医院构成、医护团队的年资水平、疾病的特殊性,站在患者的立场上去思考,运用非语言沟通来传递信息,如示意、握手、扶肩等方式表示理解,用点头来增强说话的感染力和增进感情的交流,并站在患者立场上,如“如果我处于这种环境中,我的情绪会出现XXX的问题”。④放松疗法。治疗师指导患者紧张自身肌肉,注意这种紧张的感觉;保持这种紧张感10 s,然后放松5~10 s,体验放松时肌肉的感觉。从手部开始,由上肢直到双脚,依次对各组肌群进行先紧后松的练习。深吸一口气(停10 s),将气呼出(停5 s),反复进行2次;伸出前臂,用力握紧拳头,放松双手,反复进行2次;弯曲双臂,用力绷紧双臂的肌肉(停10 s),放松双臂(停5 s),反复进行2次。⑤集体性心理治疗。将一些躯体疾病合并精神障碍患者安排成1个小组,定期在治疗师的引导、启发与帮助下进行治疗性聚会,引导患者畅谈自己的心理感受及恢复经验,1周进行两次。
1.4 观察指标
①精神病性症状程度。治疗前后使用BPRS对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程度进行评价,该量表共包含5种因子,焦虑忧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评分范围为0~7分。分数与精神病性症状程度呈正相关。②心理弹性。治疗前后使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分对患者心理弹性进行评分,该量表由25个项目构成,包括3个维度,坚韧总分65分、自强总分40分、乐观总分20分,分数与心理弹性呈正相关。③生活质量。治疗前后使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该量表共包含4个维度,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心理健康、躯体健康,评分范围为0~100分,分数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④不良反应发生率。在治疗过程中对头晕、嗜睡、体重增加、腹部不适发生情况进行记录。
1.5 统计学方法
相关数据以Excel整理、归纳,以SPSS 20.0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用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精神病性症状程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精神病性症状程度(焦虑忧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
组别 | 焦虑忧郁 | 缺乏活力 | 思维障碍 | 激活性 | 敌对猜疑 |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对照组 | 5.52±0.45 | 3.17±0.37 | 5.77±0.49 | 3.24±0.36 | 5.61±0.47 | 3.41±0.39 | 5.51±0.47 | 3.23±0.34 | 5.96±0.52 | 3.15±0.31 | ||||
观察组 | 5.50±0.43 | 1.83±0.26 | 5.75±0.50 | 1.81±0.28 | 5.60±0.46 | 1.62±0.22 | 5.53±0.49 | 1.52±0.22 | 5.97±0.51 | 1.34±0.18 | ||||
0.249 | 22.953 | 0.221 | 24.287 | 0.118 | 30.965 | 0.228 | 32.708 | 0.106 | 39.111 | |||||
P | 0.804 | <0.001 | 0.825 | <0.001 | 0.906 | <0.001 | 0.820 | <0.001 | 0.915 | <0.001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理弹性比较
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理弹性(坚韧、自强、乐观)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
组别 | 坚韧 | 自强 | 乐观 |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对照组 | 31.61±4.10 | 46.80±5.02 | 20.22±3.21 | 29.33±3.71 | 5.17±1.32 | 13.12±1.94 | ||
观察组 | 31.65±4.13 | 55.73±5.87 | 20.20±3.20 | 35.85±4.26 | 5.19±1.33 | 16.99±2.40 | ||
0.053 | 8.956 | 0.034 | 8.940 | 0.083 | 9.714 | |||
P | 0.958 | <0.001 | 0.973 | <0.001 | 0.934 | <0.001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物质生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躯体健康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
组别 | 社会功能 | 物质生活 | 心理健康 | 躯体健康 |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对照组 | 36.45±3.58 | 49.69±5.96 | 24.74±3.04 | 26.85±3.45 | 33.70±4.12 | 52.14±5.26 | 34.51±4.08 | 40.64±4.74 | |||
观察组 | 36.52±3.62 | 56.78±6.01 | 24.75±3.06 | 27.92±3.41 | 33.74±4.14 | 60.74±6.35 | 34.58±4.10 | 50.36±5.10 | |||
0.106 | 6.488 | 0.018 | 1.709 | 0.053 | 8.079 | 0.094 | 10.814 | ||||
P | 0.915 | <0.001 | 0.986 | 0.090 | 0.958 | <0.001 | 0.925 | <0.001 |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8.33%)低于对照组(1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组别 | 头晕 | 嗜睡 | 体质量增加 | 腹部不适 | 总发生 |
---|---|---|---|---|---|
对照组 | 1(1.67) | 2(3.33) | 4(6.67) | 3(5.00) | 10(16.67) |
观察组 | 1(1.67) | 1(1.67) | 2(3.33) | 1(1.67) | 5(8.33) |
3 讨论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代谢障碍、毒性物质沉积等,好发于既往有精神障碍、情绪不稳定的人群。许多躯体疾病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缺氧,如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可引起氧的吸入不
利培酮是一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疾病。利培酮通过选择性阻断多巴胺D2受体,减少多巴胺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从而减轻精神病症状,它还可以调节其他神经递质的水平,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
心理疗法是一种用心理学方法通过语言或非语言因素对患者进行训练、教育和治疗等,以减轻或消除患者身体症状,改善其心理精神状
综上所述,利培酮结合心理疗法予以躯体疾病合并精神障碍患者治疗,有助于改善精神病性症状程度与生活质量水平,增强救治信心,促进患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潘攀, 傅潇雅, 胡少华, 等. 常见慢性躯体疾病共病抑郁障碍的规范化阶梯治疗选择指导建议[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22, 32(6): 497-501. [百度学术]
聂佳慧, 沈妙莉, 王菲, 等. 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即时性与延时性影响分析[J]. 上海护理, 2022, 22(6): 11-15. [百度学术]
RICHETTO J, MEYER U. Epigenetic modifications in schizophrenia and related disorders: molecular scars of environmental exposures and source of phenotypic variability[J]. Biol Psychiatry, 2021, 89(3): 215-226. [百度学术]
张培, 梁旻璐, 王纯, 等. 心境障碍科青年人群住院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回顾性分析[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21, 31(2): 101-104. [百度学术]
曲萌雨, 杨琳琳, 王佳宁, 等. 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惩罚敏感性在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间的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2, 30(5): 1192-1197. [百度学术]
顾明志, 李健芬.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的10年应用[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3, 13(1): 35. [百度学术]
孙思伟, 白婧, 云青萍, 等. 2014—2017年中国严重精神障碍的管理与治疗服务及公平性分析[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22, 36(3): 185-190. [百度学术]
刘世昌, 张黎明, 高晓玲, 等.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异常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J].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22, 37(12): 2911-2916. [百度学术]
林明栓, 苏小慧, 符俊骐, 等. 利培酮联合叶酸治疗对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血清BDNF、NSE水平及糖脂代谢指标的影响[J]. 中国医师杂志, 2021, 23(11): 1715-1717. [百度学术]
王飞, 王婷, 刘文丞, 等. 丙戊酸钠联合利培酮治疗感染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伴攻击行为患者的疗效评价[J]. 医学临床研究, 2021, 38(12): 1877-1879. [百度学术]
李少华, 汪晓泊, 孙晗瑜, 等. 文拉法辛联合团体人际心理疗法对社交恐惧症患者心理状态、自我效能感和社会功能的影响[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21, 21(16): 3147-3150, 3200.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