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D-二聚体水平与迟发性脑缺血的关系
DOI:
作者:
作者单位: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脑脊液D-二聚体水平与迟发性脑缺血(DCI)的关系。方法 以2018年5月至2020年12月经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aSAH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动脉瘤夹闭术或血管内动脉瘤栓塞术,分别于术后即刻、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72 h取静脉血和脑脊液进行D-二聚体(D-D)水平检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DCI分为DCI组和NDCI组,对比两组患者各时间点血液D-D和脑脊液D-D水平变化特点,采用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影响DCI发生的因素,并建立DCI预测模型,通过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图观察其临床预测价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DCI组术后各时间点血液D-D、脑脊液D-D水平均高于NDCI组。以DCI发生为阳性时间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术后即刻-24 h、术后即刻-72 h血液D-D水平平均差是影响术后D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该预测模型对预测DCI发生有效(AUC=0.913, 95%CI:0.847~0.979, P<0.001),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00%、69.50%。(2)术后48 h脑脊液D-D水平是影响DCI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该预测模型对预测DCI发生有效(AUC=0.990, 95%CI:0.974~1.000, P<0.001),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00%、91.50%。以96 h内DCI发生为阳性事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各时间点血液D-D水平改变均不是该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仅术后即刻-72 h脑脊液D-D平均水平差是影响术后96 h D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该预测模型预测术后96 h DCI发生有效(AUC=0.901, 95%CI:0.804~0.998, P<0.001),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分别为78.60%、88.90%。结论 脑脊液D-D和血液D-D水平变化均可有效预测SAH患者术后DCI的发生,然而通过监测术后脑脊液D-D水平改变有助于预测患者术后96 h内DCI的发生,相比血液D-D监测临床价值更高。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冯三江;王鹏;张秀卿;孙瑞迅;高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D-二聚体水平与迟发性脑缺血的关系[J].中国医学工程,2023,(01):43-47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2023-10-09
  • 出版日期: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医学工程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管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