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和病原菌分布,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血液科110例急性白血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耐药情况及治疗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有发热,部分血流感染患者合并有其他部位感染。急性白血病未缓解组与缓解组发热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7.8) d vs.(5.2±3.7) d, P=0.015]。粒细胞缺乏组与非粒细胞缺乏组和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7 d组和<7 d组发热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5±10.2) d vs.(6.1±5.0) d, P=0.001;(6.7±4.9) d vs.(4.9±2.8) d, P=0.030]。11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共送检标本390份,共培养到阳性菌株119株,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占61.3%,病原菌以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氏阳性球菌占30.3%,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真菌占8.4%,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多重耐药菌阳性率27.7%,该110例患者血流感染治疗的总体有效率91.8%。结论血流感染是急性白血病患者常合并的一种严重感染并发症,革兰氏阴性杆菌仍是本病区血流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原发病未缓解、粒细胞缺乏及其持续时间≥7 d为急性白血病合并血流感染的主要预后不良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