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PP患者中性粒细胞形态改变的临床意义
作者:
  • 摘要
  •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 文章评论
    摘要:

    目的探索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中性粒细胞形态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将86例AOPP患者按诊断标准分组,分别常规取血制片,瑞氏染色后,观察中性粒细胞改变,并分类100至200个中性粒细胞,计算毒性指数和核突积分,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所有AOPP患者中性粒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中毒改变,细胞大小不一,同一患者相差可达1倍以上(最大直径18.2um,最小直径8.4um);中性粒细胞中均有毒性颗粒出现,且中毒越严重、病程越长,毒性指数就越高,中毒颗粒在细胞中的分布亦愈多,预后越差;胞核有多种形态的核突出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且病情越重,差异越显著(与对照组比较P值小于0.01和0.0005);重症中毒患者和死亡病人,基中性粒细胞常常表现出胞体肿大、结构模糊、核肿胀,甚至破碎、溶解等退行性变。结论观察AOPP患者周围血中性粒细胞形态变化,对了解中毒程度、判断预后及转归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刘凌;. AOPP患者中性粒细胞形态改变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工程,2011,(4):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在线发布日期: 2021-04-01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医学工程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请使用 Firefox、Chrome、IE10、IE11、360极速模式、搜狗极速模式、QQ极速模式等浏览器,其他浏览器不建议使用!
管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