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疗效评价(附30例报道)
DOI: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临床价值。方法 30例经临床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的小儿PMVSD病人,年龄3-10岁。男17例,女13例。体重14~29公斤,缺损大小2.3~8.0mm,采用美国AGA公司生产的Amplatzer室间隔封堵器和北京华医圣杰有限公司生产的室间隔封堵器。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90%。3例病人术前超声显示VSD大小3mm,但造影VSD直径为1~2mm,6F输送鞘未能通过VSD,结束手术。其余病例均选用封堵器腰部直径比VSD大3~4mm成功堵闭。国产封堵器首先选用对称型封堵器,如有主动脉瓣返流再换用偏心型封堵器。其中3例病人术前超声显示室间隔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2mm,但造影示主动脉右冠瓣下无室间隔组织,均选用偏心型封堵器成功堵闭,其中1例术后主动脉瓣微少量返流,术后3个月返流消失。本组病例造影显示半数病人(16例)有膜部瘤形成,其中1例为巨大膜部瘤,有两个分流口,分别为4、6mm,术后即刻造影有少-中量残余分流,术后3个月有少量残余分流。其余病例均成功堵闭。所有病人术后常规静脉应用地塞米松5天。术后发生各种心律失常10例,包括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心律失常多发生在术后2~6天,经术后静脉注射地塞米松,重症换用甲基强的松龙,心律失常大多于术后4~10天消失。随访1年有1例遗留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遗留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结论掌握好手术适应证是成功介入封堵的关键之一。缺损大小3~8mm易于成功封堵。如果室间隔缺损膜部瘤的分流口较大且数目多不易完全堵闭。小儿主动脉右冠瓣下无室间隔组织的病例不是手术禁忌。介入治疗PMVSD安全性较高,疗效显著,并发症少,但要高度重视其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尤其是要做好心律失常的防治。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周广玉;柳宏波;.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疗效评价(附30例报道)[J].中国医学工程,2010,(1):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2021-04-01
  • 出版日期: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医学工程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管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