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Baumann角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内翻中的作用
DOI: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目的探讨术中Baumann角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内翻中的作用。方法2000年1月~2007年10月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68例。其中男39例,女29例;年龄3.5~14.5岁,平均7.2岁,伸直尺偏型35例,伸直桡偏型31例,屈曲型2例。在C臂X射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骨折的三维移位,测量并纠正患侧B角,术中、术后X射线片证实与健侧B角之差。结果68例平均随访时间36.1个月。B角患侧平均为73.4°,健侧平均72.5°;提携角(C角)患侧平均7.8°,健侧平均9.4°,其中5例发生C角减少5°~10°、其中3例发生轻度肘内翻。根据Flynn评价标准,术中Baumann角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最后一次随防时肘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0°0.05;A组与C组比较,χ2=22.7121,P<0.05;B组与C组比较,χ2=7.3634,P<0.05。肘关节伸屈功能平均为-6.5°(伸)138°(屈),优良率为97.9%。克氏针固定时损伤尺神经1例,未出现Volkmann挛缩。结论整复时强调完全纠正尺偏移位及内倾,B角恢复满意后,采用经皮克氏针固定,固定可靠,能避免肘内翻,可提前功能锻炼时间,不需极度屈肘外固定,能防止前臂Volkmann挛缩的发生,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俞星作;.术中Baumann角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内翻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工程,2009,(2):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2021-04-01
  • 出版日期: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医学工程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管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