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例假性动脉瘤的临床分析及治疗
作者:
  • 唐建军;周胜华;沈向前;祁述善;李方雄;方臻飞;胡信群;刘启明;李旭平;

    唐建军;周胜华;沈向前;祁述善;李方雄;方臻飞;胡信群;刘启明;李旭平;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导管室,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导管室,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导管室,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导管室,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内科,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导管室,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导管室,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导管室,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导管室 湖南长沙410011,湖南长沙410011,湖南长沙410011,湖南长沙410011,湖南长沙410008,湖南长沙410011,湖南长沙410011,湖南长沙410011,湖南长沙410011
    在期刊界中查找
    在百度中查找
    在本站中查找
  • 摘要
  •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 文章评论
    摘要:

    目的分析假性动脉瘤形成的可能原因,评价两种压迫法治疗的效果。方法自1979年~2004年10月,假性动脉瘤病人24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并比较两种压迫法的效果。结果本组病人大于60岁11例,高血压病人例12例,冠状动脉介入术8例,应用大于7F鞘11例,初学者穿刺16例,误穿股浅动脉4例,穿刺大于3次15例,术后压迫止血、加压包扎不当8例(时间短,位置偏差等),术后应用肝素7例,术后卧床时间短(小于12h)、剧烈活动(剧烈咳嗽,下蹲等)6例为其特点。所有病人成功治愈。RCB组成功率100%(11/11),UGCR组86.7%(13/15)(P=0.21);并发症发生率RCB组9%(1/11),UGCR组6.7%(1/15),两组无差异(P=0.82);成功时间RCB组平均2.1,UGCR组0.5(P<0.05)。结论假性动脉瘤形成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RCB或UGCR是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唐建军;周胜华;沈向前;祁述善;李方雄;方臻飞;胡信群;刘启明;李旭平;.24例假性动脉瘤的临床分析及治疗[J].中国医学工程,2007,(2):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在线发布日期: 2021-04-01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医学工程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请使用 Firefox、Chrome、IE10、IE11、360极速模式、搜狗极速模式、QQ极速模式等浏览器,其他浏览器不建议使用!
管理员登录